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评估青光眼微循环改变中的应用
    张义晗 张凤妍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296-301.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2
    摘要408)      PDF (748KB)(1833)    收藏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无创的眼科检查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微血管图像。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与眼底的血流密切相关。OCTA可对青光眼患者的视盘、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灌注进行定量分析,并评估其微血管改变。不同类型的青光眼患者可出现视盘、视盘周围、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密度的下降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相关指标的异常,其改变与视野缺损程度、神经纤维层厚度及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相关。(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296-30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视盘周围卵圆状团块样强反射结构的研究现状
    孟佳欣 刘霞 赵颖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488-493.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6.002
    摘要440)      PDF (1152KB)(1478)    收藏
    视盘周围卵圆状团块样强反射结构(peripapillary hyper-reflective ovoid mass-like structures,PHOMS)是基于相干光断层扫描深部增强成像(enhanced-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的一个新发现。PHOMS在EDI-OCT下表现为视盘周围含有血管结构的环形或部分环形复合体,常与视盘倾斜、视盘玻璃膜疣、脱髓鞘性视神经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特发性颅高压、假性视乳头水肿和其他与轴浆流淤滞相关的疾病共存,但其病理生理和意义尚不清楚。(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488-49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术中相干光断层扫描在眼科的应用进展
    张熙若 曲申 毕燕龙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289-295.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1
    摘要377)      PDF (1644KB)(1401)    收藏
    OCT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组织图像,具有实时性、无创性、可活体检查等优点,术中OCT(intraoperative OCT,iOCT)在角膜、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视网膜等多种眼前、后节手术中得以应用,使得术者对于组织解剖结构的判断、定位和实时变化达到新的认识高度,能够辅助术中决策,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促进微创眼科手术的发展。但同时,设备昂贵、跟踪扫描困难、成像视野较小等不足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289-29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定制人工虹膜的应用进展
    聂泽彤, 胡博杰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481-487.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6.001
    摘要338)      PDF (1595KB)(1370)    收藏
    虹膜缺损常引起严重的眩光、畏光、对比敏感度降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和美观等问题,既往采取多种方法治疗虹膜缺损,近年研究发现植入定制人工虹膜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先天性和获得性虹膜缺损,定制人工虹膜在稳定性、视觉功能和美观方面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选择。(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481-48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睫状后动脉可能不是导致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发病的主要血管——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
    刘丽娟 胡健萍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84-384.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4.017
    摘要17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血流动力学调控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
    王一言 卿国平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02-307.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3
    摘要431)      PDF (744KB)(1190)    收藏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NTG)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但仍出现进行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及青光眼性视野缺损。大量研究证实非眼压因素在NTG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血流流变异常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局部眼血流不足、系统性低血压、血管功能调控异常等血流动力学异常会导致NTG患者视乳头灌注压和血供不足从而加重NTG。因此,治疗NTG患者的异常血流状态可能成为降眼压治疗之外的、针对病因的重要治疗方法。(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02-30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强脉冲光联合睑板腺疏通治疗干眼的应用
    田璐 陈陆霞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73-377.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15
    摘要327)      收藏
    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 IPL)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 MGD)导致脂质异常型干眼的方法。IPL联合睑板腺疏通不仅对MGD等引起的脂质异常型干眼有确切的疗效,并可防止睑缘炎相关角结膜炎复发,对于水液缺乏型干眼、手术及生活方式造成的干眼也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案。多种方法联合治疗可能对于难治性干眼具有重要的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73-37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眼表损害
    林晓璇 李金瑛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54-359.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12
    摘要297)      收藏
    与自身免疫相关的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是由于多因素紊乱引起眶周及眶内眼部组织炎性浸润的疾病,发病机制尚未阐明。TAO的眼部损害累及范围广,引起的眼表损害对视觉功能影响明显。TAO引起的睑裂增大、睑板腺病变、睑板腺功能障碍、泪膜脂质层的减少导致泪液蒸发过强,泪液高渗透压改变,从而诱发或加重眼表炎症。泪液中炎性因子的异常表达及主副泪腺病变,水液层减少引起泪液渗透压进一步升高。炎症的恶性循环引起角结膜屏障受损,角膜神经纤维密度降低及角膜敏感性下降等病变。TAO患者角膜生物力学性能改变,形变能力下降影响了真实眼压值的测量。TAO还伴随眶内组织增生扩张,患者眶压升高,导致血液循环的障碍,眼表的营养供应障碍,眼表正常生理功能包括结膜杯状细胞分泌黏蛋白等受影响。TAO导致的眼表损害引起一系列严重眼部不适及容貌毁损,威胁患者身心健康。 (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54-35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视神经鞘脑膜瘤的临床诊疗及研究进展
    任婷婷 马建民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78-383.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16
    摘要330)      收藏
    视神经鞘脑膜瘤(optic nerve sheath meningioma,ONSM)是一种罕见且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起源于蛛网膜上皮细胞,较多见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主要为无痛性进行性视力下降。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结果,CT/MRI的典型表现为视神经呈管状或梭形增粗,增强扫描后呈“双轨征”,可伴有钙化。治疗包括观察、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放疗是首选方式。目前ONSM的放疗方式有很多,包括空间分割放射治疗、 调强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疗、质子束治疗、三维适形放疗等。手术治疗会导致患者视力丧失,通常不予采用,但新的手术入路,可以防止肿瘤延伸至对侧。药物治疗在一些病例中取得良好的视力改善结果,有望成为治疗ONSM的潜在方法。ONSM死亡率几乎为零,但视力预后通常较差。(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78-38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的手术治疗进展
    刘建英 李婧 万修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524-530.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6.009
    摘要465)      收藏
    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手术是复杂性白内障手术,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更易发生术中后囊膜破裂、术后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飞秒激光辅助使手术精确性、安全性及有效性进一步提高。高度近视眼的解剖结构和眼内微环境发生病理性改变,影响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和IOL的稳定性,实践证明第五代Barrett Universal II公式在高度近视患者中准确性更高,垂直放置的一片式平板襻IOL在囊袋中较为稳定,适合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524-53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后巩膜加固术在高度近视治疗中的应用
    吴家乐 熊朝晖 许寅聪 孙苗苗 高洁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517-523.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6.008
    摘要469)      收藏
    病理性近视最明显的特征是眼轴逐渐增长,出现后巩膜葡萄肿。后巩膜加固术是目前可以延缓或阻止眼轴延长治疗病理性近视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手术机制主要是利用加固材料与自体巩膜发生炎性反应、新生血管生成及巩膜胶原纤维增生等病理改变来加强后极部薄弱的巩膜,防止眼轴长度的进一步增加。该手术方式在条带法、片式法、注射法的基础上改良出更多方法,目前仍以单条带加固法为主。后巩膜加固材料主要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各有利弊,目前以人工心包补片和异体巩膜为主。尽管后巩膜加固术在控制高度近视的发展中具有显著优势,但影像检查提示巩膜葡萄肿的形态及位置具有多样性,此手术难以符合手术机制,术后疗效存在争议。(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517-52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AIDS患者的眼表并发症
    顾捷 庄勋 朱蓉嵘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5): 466-470.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5.014
    摘要235)      收藏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及系统,其眼部表现多样化,缺乏典型、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AIDS患者容易罹患眼表疾病,主要表现为眼表鳞状瘤变、春季角结膜炎、角膜炎、干眼症等,若不及时诊治,会影响视功能,甚至造成永久性失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5): 391-391.  
    摘要360)      收藏
    近期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学术期刊出版平台在后台监测到部分用户使用虚假的手机号和Email地址注册账号,这些账号的投稿IP地址与作者所在单位所属行政区域严重偏离,涉嫌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此类行为属于严重的学术不端,我们已将排查到的稿件信息通报各编辑部,杂志社新媒体部也将对此类账号做封禁处理,相关稿件一律做退稿处理。 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端正学风,维护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请广大读者和作者务必提高认识,规范行为,以免给作者的学术诚信、职业发展和所在单位的声誉带来不良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的研究进展
    郭昭兴 万修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5): 462-465.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5.013
    摘要307)      收藏
    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可有效滤过部分短波长蓝光,理论上有望起到保护视网膜的目的。研究证实,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不会对术后色觉、睡眠质量和对比敏感度产生较大影响。多项长期队列研究为其在视网膜保护方面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但仍有部分研究表明蓝光滤过型人工晶状体相较透明人工晶状体在视网膜保护方面没有明显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人类疱疹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在翼状胬肉发病中的作用
    周朔雯 许叶圣 郑利斌 姚玉峰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5): 471-474.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5.015
    摘要280)      收藏
    原发性翼状胬肉是一种由结膜部位突破角膜缘,进入透明角膜形成的三角形纤维血管组织病变。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紫外线、风沙、病毒感染等因素可能参与了其发生过程。病原学研究证实,在翼状胬肉组织中检出人类疱疹病毒和人乳头瘤病毒,但其检出率差异较大,提示病毒可能仅作为其中一个因素,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翼状胬肉的发生与复发。如果病毒在翼状胬肉发病中的作用被证实,抗病毒药物或疫苗可成为翼状胬肉治疗的研究新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泛凋亡在青光眼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叶丹 许跃 黄晶晶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542-547.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6.012
    摘要389)      收藏
    青光眼是一组以进行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丢失及轴突损伤为特征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其损伤机制尚未阐明。泛凋亡是一种炎性细胞死亡途径,包括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和细胞焦亡三种细胞程序性死亡。在青光眼患者视网膜及青光眼实验动物模型中存在着三种细胞死亡途径的激活及分子间的相互串扰,与青光眼RGC死亡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靶向干预泛凋亡相关分子可抑制青光眼视网膜损伤和RGC丢失。(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542-54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与其他重要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
    赵润泽孙小佳廉坤常天芳窦国睿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5): 418-423.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5.006
    摘要374)      收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视网膜血管与心脑血管及肾血管有相似的解剖结构及功能特征,且高血压患者视网膜小动脉病变可早于高血压其他重要靶器官受损的临床症状,视网膜微循环改变有望成为高血压患者全身病理变化的预测指标。尽管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与高血压主要靶器官受损的相关性已被证实,但各项研究采用的检查诊断标准却不尽相同,可复制性及临床推广难度较大。近年来通过眼底照相和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多模态下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大数据所建立的人工智能诊断模型在临床的应用或许可解决这一难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的病理改变
    谢伊 管怀进 季敏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22-327.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6
    摘要424)      收藏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由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引起或加重的眼部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晶状体囊膜是由晶状体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无细胞、透明、光滑的基底膜,起着屏障作用。高血糖状态下,晶状体囊膜通透性改变会导致一系列病理改变,主要包括前囊膜纤维化、上皮细胞与囊膜间出现空隙等组织结构异常;前囊膜呈复层结构、指状突起、板层分离等超微结构异常以及基底膜相关分子表达异常,进而导致晶状体内部稳态失衡,加快白内障的发生。目前针对糖尿病晶状体前囊膜改变的研究也在逐步推进,这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机制,为诊断和防治提供病理学基础。(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22-32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泪道置管术中支架材料的应用研究
    徐恩沛 李光辉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67-372.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14
    摘要292)      收藏
    【摘要】随着各种改良人工泪管和移植组织来源的不断更新,临床上对泪道阻塞类疾病的治疗取得较好效果,但术后瘢痕性阻塞或炎性反应等并发症仍不能完全解决。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新的支架材料不断研发,为泪道阻塞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广阔前景。硅胶类材料相较于聚丙烯和聚合物材料,在组织相容性方面仍有待改善,新型可降解材料的开发预示了泪道置管材料新的研究方向。另外,自体材料与异体材料的结合,也为不需内支撑的泪道旁路重建手术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67-37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圆顶状黄斑与屈光状态的关系及常见并发症
    王鸽纯, 袁非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39-344.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9
    摘要466)      收藏
    圆顶状黄斑(dome-shaped macula,DSM)在OCT上表现为黄斑部视网膜脉络膜向内隆起。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主要认为与局部巩膜增厚的适应性代偿有关。DSM可发生于近视、正视或远视眼,在高度屈光不正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在高度近视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0%~20%。DSM的常见并发症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等,目前对于DSM与并发症的出现是伴随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确认。无症状的DSM需随访观察,若出现并发症并明显损害视功能时,可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光凝、光动力疗法或手术等方法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39-34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ICL植入术后拱高预测的研究进展
    朱秋健 袁幽 宋鄂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5): 456-461.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5.012
    摘要452)      收藏
    拱高是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后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该手术研究的热点及焦点。ICL尺寸的选择是术后拱高最重要的可控因素。最传统的ICL尺寸选择方法是通过白到白及前房深度来进行选择,然而该方法准确性并不高。因此,研究者们不断尝试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前节OCT甚至人工智能等方法来进行术后拱高的预测及ICL尺寸的选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尝试对于各种拱高预测及ICL尺寸选择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来阐述各种方法的特点效果及演变历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特发性黄斑前膜及其OCT和OCTA影像学特点
    王鸽纯, 袁非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5): 429-435.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5.008
    摘要439)      收藏
    黄斑前膜指位于黄斑区视网膜内表面的非血管性纤维细胞膜,其中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ERM)约占其80%。目前,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诊断iERM的首选方法。OCT技术能够在早期阶段观察到黄斑区视网膜内层增强增宽的iERM光带,而通过OCT反映的视网膜病变情况,如病情分期、黄斑中心凹厚度以及椭圆体带的完整性等,对于随访、确定手术时机和判断预后等具有重要价值。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结合了OCT和血管成像的技术,在iERM患者眼中,由于黄斑前膜的牵引作用,OCTA的关键参数如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血管扭曲程度和血管密度发生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OCT和OCTA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和管理黄斑前膜患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外周血炎性指标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的关系
    孙慧歆 周希瑗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45-349.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10
    摘要343)      收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炎症与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及全身免疫炎症指数等外周血炎性指标与糖尿病及DR相关。上述指标均来源于血常规,经济实用、方便快捷,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因受全身情况、药物使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加强对上述指标的监测有助于临床上预测DR的发生风险及预后。(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45-34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近视眼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形态改变
    吴苏名 张正威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512-516.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6.007
    摘要347)      收藏
    病理性近视是近视人群出现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其并发症与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息息相关,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可观察到其形态变化,主要包括后皮质前玻璃体囊袋、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后皮质残留和牵引及视网膜前膜等,这些变化在病理性近视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512-51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冯牵红 袁非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50-353.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11
    摘要387)      收藏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NET)是中性粒细胞接受外界刺激后释放至胞外的由核DNA和/或线粒体DNA及多种蛋白组成的网状结构,其在靶向清除病原体、炎症、自身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NET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生发展。2型糖尿病的高血糖和低度炎性环境能够在视网膜诱发NET。DR本身也能够增加视网膜血管内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并诱发NET,而NET能反作用于DR炎症。此外,NET能诱导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消退。对NET的深入研究为DR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50-35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晶状体囊膜移植的应用进展
    郭昭琼 俞方良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530-535.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6.010
    摘要332)      收藏
    晶状体囊膜可作为一种良好的细胞生长的支架,有弹性、延展性、透明性,在白内障手术中可获得,是一种来源简单且广泛的自体材料,可作为移植物用于抗青光眼、治疗难治性黄斑裂孔及角膜溃疡的手术中。在小梁网切除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将自体晶状体前囊膜衬垫在巩膜瓣下,既能很好地起到机械阻隔作用,又能抑制新生血管发生、防止瘢痕性滤过泡形成;晶状体囊瓣移植在黄斑裂孔手术修复中促进Müller细胞的增生和迁移,从而促进黄斑裂孔愈合;在体外实验中,晶状体囊膜可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生长黏附,替代后弹力层,维持角膜的透明,可能为治疗角膜溃疡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 530-53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光动力抗感染疗法在眼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李萌茜 张真 张悦 黎黎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548-552.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6.013
    摘要303)      收藏
    光动力抗感染疗法(antibacterial photodynamic therapy,aPDT)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利用特定电磁光谱范围内的辐射作为光源,激活富集在病灶部位的光敏剂并产生活性氧自由基,最终实现对病原微生物的杀伤。与传统的抗感染治疗相比,aPDT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极低的耐药性以及作用区域的精准性。而由于眼球优异的光学特性,aPDT尤其适用于细菌性角结膜炎、病毒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棘阿米巴角膜炎及眼内炎等各类感染性眼部疾病的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548-55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Toric IOL的旋转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洪阳 赵春梅 刘湘云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28-332.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7
    摘要373)      收藏
    Toric IOL植入是矫正白内障合并散光的一种方式,它的散光矫正效果依赖于实际轴位与目标植入轴位的对齐程度,旋转度数与散光和离焦像差的增加呈正相关。眼轴过长、撕囊不规整、前囊膜严重纤维化、IOL材料黏附性差、术后剧烈活动等均是Toric IOL发生旋转的危险因素。(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28-33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随访中的应用
    叶红莉 焦康为 肖丽波 包郑伊琳 黄悦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493-497.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6.003
    摘要316)      收藏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主要通过手术治疗,术后大部分患者可以达到解剖复位,但视力提高往往不明显。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可观察患者黄斑区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密度及视盘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动态随访RRD患者术后视网膜脉络膜及视盘微血管变化,对RRD患者视功能的分析和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493-49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脑脊液动力学与视神经损伤疾病病理生理机制的关系
    傅楹迪 谢媛 王宁利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5): 392-399.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5.002
    摘要352)      收藏
    近年来不断有研究提出,脑脊液动力学受损是引起视神经功能损伤相关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对脑脊液动力学,尤其是视神经蛛网膜下腔(optic nerve subarachnoid space,ONSAS)脑脊液动力学的进一步研究,可能有助于理解诸如特发性颅高压、航天飞行相关的神经-眼综合征、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等导致视神经损伤、视力障碍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其防治提供更多的思路。受到视神经管狭窄程度、眼压及解剖结构变异等因素的影响,颅内的脑脊液可能无法流入ONSAS,而ONSAS内的脑脊液也有可能逆流入颅内。ONSAS脑脊液压力的改变是引起视盘水肿和视盘萎缩的主要因素,压力变化及炎症等因素刺激ONSAS内的脑膜上皮细胞增生,使腔内空间变小,导致视神经鞘腔室综合征,使脑脊液动力学受损,进一步导致视神经损伤。目前尚无评估ONSAS脑脊液压力的金标准和实时监测脑脊液动力学的手段,仅能通过视神经鞘直径或颅内压的变化来粗略判断ONSAS脑脊液压力的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视网膜变性疾病感光细胞死亡机制
    李一辉 金子兵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5): 406-412.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5.004
    摘要412)      收藏
    视网膜变性疾病会对视觉造成不可逆损害,进行性感光细胞丧失是该类疾病的共同特征。既往,感光细胞死亡机制局限于凋亡和坏死,近年研究证实焦亡、自噬、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铁死亡均参与感光细胞死亡,其中自噬对感光细胞具有双重作用。抑制这些信号通路,能减少视网膜变性疾病中感光细胞的死亡。随着对细胞死亡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和拓宽,视网膜变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将得到更新和完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真菌性角膜炎治疗研究进展
    李昕 周清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60-366.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13
    摘要329)      收藏
    目前真菌性角膜炎(fungal keratitis,FK)的诊治困难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抗真菌药物的生物毒性以及药物在眼部的生物利用度较低等。随着近年对FK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的药物治疗计划及药物剂型(原位凝胶、双功能壳聚糖衍生物平台、金属离子及天然抗真菌成分等)被提出,并且疗效在感染FK的动物模型中得到验证。手术治疗方面,角膜移植术及光动力学疗法是目前临床较常用的治疗方式,同时新提出的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及无缝线角膜黏合在控制感染及安全性上更显优势。(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60-36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新冠疫情流行时期双眼同日连续白内障手术研究进展
    任栎璁 严宏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33-338.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8
    摘要380)      收藏
    双眼同日连续白内障手术(immediate sequential bilateral cataract surgery,ISBCS)是指在同一天内为两眼分别进行手术,于1952年首次被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期间,ISBCS所带来的便利和医疗成本的节约重新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尤其在第二只眼白内障手术需要预约等待较长时间的国家。尽管在疫情流行等特定背景下具有快速恢复双眼视觉、减少疫情接触等优势,但术后双眼眼内炎、屈光误差、角膜失代偿、双眼黄斑水肿等长期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33-33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斜视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
    张飞娥 蔡岩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564-569.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6.016
    摘要297)      收藏
    斜视手术后感染是一种少见并发症,但影响术后恢复和手术效果。斜视术后感染常表现为角结膜炎、结膜下脓肿、Tenon囊脓肿、眼眶蜂窝织炎、眶周脓肿或眼内炎。感染类型、深度和部位决定了治疗方法。浅表感染外用抗生素治疗后恢复良好;脓肿需要切开引流以及全身使用抗生素;涉及深层组织的感染需要全身治疗;眼内炎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需要玻璃体注射抗生素或玻璃体切除术。(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564-56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陈冬军 万修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15-321.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5
    摘要582)      收藏
    当晶状体悬韧带有异常时,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将受到严重的威胁,手术中玻璃体脱出、囊膜破裂、晶状体皮质残留及人工晶状体脱位等风险大大增加。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和相关的囊膜内装置的使用,使眼科医生能够在复杂的白内障手术中轻松维持囊袋的稳定性,增强了眼前节手术的可控性,减少或减轻了术中、术后并发症,改善了悬韧带异常相关疾病的预后。随着设计和材料的不断进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的适应证逐渐扩展,尤其对于高度近视患者而言,可维持人工晶状体位置的稳定,辅助支撑悬韧带松弛部位,抑制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迁移和增生,改善患者视觉质量以及降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15-32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血小板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孔佳怡 李曼红 张自峰 王雨生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5): 413-417.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5.005
    摘要285)      收藏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儿童盲的首位病因,新生血管形成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血小板是一种由成熟巨噬细胞胞浆脱落产生的细胞碎片,可参与止血凝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和肿瘤转移等生理病理过程,并能通过调控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和相关细胞在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提示,血小板在ROP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能为ROP早期筛查和血小板输注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高原环境对干眼的影响
    杨奇 蔡岩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553-557.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6.014
    摘要290)      收藏
    高原环境的高海拔、低湿度、缺氧、强紫外线等均是诱导干眼发生的危险因素。低气压、低湿度环境引起泪液蒸发率增加、泪膜稳定性下降,强风沙环境引起眼表炎性变化,缺氧导致角膜水肿,强紫外线破坏泪膜稳定性,增加泪液蒸发。这些高原环境因素均能通过破坏泪膜或增加泪液蒸发率的方式促进干眼的发生。(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553-55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不同程度近视小切口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取出术后干眼状况研究
    热依拉·艾尼瓦尔 丁琳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508-512.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6.006
    摘要333)      收藏
    干眼是屈光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小切口飞秒激光基质透镜取出术(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与其他屈光术式相比,干眼的发生率最低。但不同程度近视患者SMILE术后干眼发生率不同且相关影响因素可能也存在差异。近视程度越高,SMILE手术去神经的增加导致角膜感觉神经纤维释放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增加,引起神经源性炎症的发生增加,干眼症状越重;与干眼相关的检查,如角膜染色、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泪液渗透压、角膜敏感性和眼表疾病指数评分等异常程度越严重。(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508-51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视盘大小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的影响
    李彩霞 李树宁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08-314.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4
    摘要396)      收藏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与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测量已被广泛用于青光眼的筛查和早期诊断。但RNFL和GCC厚度受种族、年龄、性别、眼部因素及全身系统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采用OCT对不同大小视盘的患者进行RNFL和GCC厚度测量时,视盘大小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OCT常规扫描模式对RNFL进行测量时受到视盘大小的影响,视盘越大,所测得的RNFL越厚。因此比例扫描模式更适合用于不同类型视盘的RNFL 测量。而与小视盘相比,大视盘患者是否具有更大的GCC测量值目前仍存在争议,需进一步研究验证。(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08-31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近视漂移的相关因素
    杜秋萱 元静 苏文洁 黄钰森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5): 452-455.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5.011
    摘要308)      收藏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患者术后发生近视漂移是常见的临床问题,相关因素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中,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时,患者年龄越小,术后眼轴增长量和近视漂移程度越大;另外,白内障摘除后,采取IOL植入或光学矫正无晶状体眼,长期随访后眼轴增长量相似;并发症方面,视轴混浊和青光眼均可能增加近视漂移程度。明确植入IOL的最佳时间点、精准测算IOL屈光度、及时发现和处理相关并发症,对提高患者长期视觉质量,减少过度近视漂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