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眼部给药方式研究进展
    陈欣怡 何婷 沈婷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3): 210-217.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3.003
    摘要541)      PDF (1075KB)(2832)    收藏
    近年来眼部用药各种新剂型被陆续开发,如纳米制剂(包括纳米粒、纳米微球、纳米乳、纳米混悬剂、纳米脂质体、纳米胶束、荧光纳米以及树枝状大分子等)、缓释凝胶(包括温敏型、pH型、离子型以及自组装肽水凝胶等)、隐形眼镜、植入剂、微针等,有效提高了眼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患者依从性,并可实现连续给药,降低药物副作用,减少药物对眼部的慢性损伤等,提高了眼部用药的治疗效果。(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210-21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他氟前列素滴眼液治疗青光眼的应用研究进展
    孙珑彦 石砚 范志刚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3): 193-202.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3.001
    摘要744)      PDF (2089KB)(2779)    收藏
    他氟前列素是一种具有强前列腺素F受体亲和力的前列腺素类似物(prosaglandin analogues,PGA),2003年首次报告,2008年作为首个原研无防腐剂的PGA药剂上市,以显著的降眼压能力被用于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的一线药物。其独特的双氟原子结构赋予其强代谢稳定性,使其以低于其他PGA滴眼液的药物浓度发挥同等的疗效。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其降眼压疗效,不良反应发生较少且程度较轻。除降眼压外,还具有一定的改善眼血流量、视神经保护以及对其他眼组织的保护作用。近年来许多临床试验聚焦于无防腐剂他氟前列素滴眼液关于眼表安全性的评估。 2022年无防腐剂他氟前列素滴眼液进入我国临床。本文对他氟前列素的发现、药理学机制和药代动力学进行介绍,并总结无防腐剂他氟前列素滴眼液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以期为其临床使用提供指导。(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93-20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晶状体再生的研究进展
    郭昭兴 万修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1): 30-35.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1.006
    摘要493)      PDF (1819KB)(2777)    收藏
    晶状体再生是指以干细胞为材料,在体外或体内通过构建适宜晶状体发育的微环境诱导再生新的晶状体组织的过程。再生的晶状体组织可用于建立生物模型进行药物实验或研究晶状体疾病的病理变化,更有望取代人工晶状体成为白内障治疗的新选择。目前对于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信号通路、体外晶状体再生和晶状体原位再生这三个方面。Wnt通路和细胞极性通路被进一步阐释,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成为体外晶状体再生新的选择,微创术式的应用也为晶状体原位再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0-3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转录组学在眼科研究中的应用
    李玉婷 李妍 李雅頔 黄悦 李浦一 胡竹林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5): 391-396.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2.05.002
    摘要339)      PDF (814KB)(2414)    收藏
    转录组学是一门从分子机制角度研究某一机体组织的疾病发展过程的学科。在眼科疾病的转录组学研究中,角膜、房水、晶状体、视网膜等都富含了大量遗传信息,是转录组学理想的研究对象。转录组学测序技术通过序列杂交或基因测序等研究方式应用于微生物性角膜炎、先天性白内障、葡萄膜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眼科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为眼科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思路提供新的方向。(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91-39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结膜乳头状瘤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袁佳莉 许叶圣 郑利斌 姚玉峰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3): 203-209.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3.002
    摘要371)      PDF (767KB)(2053)    收藏
    结膜乳头状瘤是一种常见的眼表良性肿瘤,严重者可影响视功能。应用单一药物治疗或手术联合药物治疗的方式具有覆盖范围广、复发率低等优点,逐渐成为替代传统手术治疗的趋势。现有的眼部治疗药物有干扰素a-2b、丝裂霉素C、5-氟尿嘧啶、二甲基氯苯和贝伐珠单抗等,口服药如西咪替丁也被应用于结膜乳头状瘤的治疗。本文就结膜乳头状瘤药物治疗(局部用药以及术中联合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综述。(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203-20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评估青光眼微循环改变中的应用
    张义晗 张凤妍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296-301.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2
    摘要408)      PDF (748KB)(1833)    收藏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无创的眼科检查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微血管图像。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与眼底的血流密切相关。OCTA可对青光眼患者的视盘、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灌注进行定量分析,并评估其微血管改变。不同类型的青光眼患者可出现视盘、视盘周围、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密度的下降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相关指标的异常,其改变与视野缺损程度、神经纤维层厚度及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相关。(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296-30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患者的神经适应性
    王珏雪 万修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289-296.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2.04.001
    摘要377)      PDF (1703KB)(1723)    收藏
    患者植入多焦点IOL后可出现眩光等视觉问题,影响视觉质量,这与大脑的神经适应相关。神经适应存在个体差异,年轻患者更易产生。神经适应与视网膜对图像的处理以及相应大脑皮层的活动相关,达到稳定的神经适应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通过电子游戏、计算机认知训练或视觉训练可改善多焦点IOL植入术后患者的神经适应。(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89-29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他克莫司治疗干眼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张姊杰 贾喆 赵少贞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318-323.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2.04.005
    摘要1084)      收藏
    免疫相关性炎性反应在干眼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他克莫司(FK506)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内的钙调神经磷酸酶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抑制眼表细胞中的核因子-κB通路,抑制眼表细胞凋亡等机制发挥对干眼眼表炎症的治疗作用。目前局部使用他克莫司治疗干眼的研究主要为全身免疫疾病相关性干眼,包括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jgren综合征、瘢痕性类天疱疮、Steven-Johnson综合征等。(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18-32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炎性细胞因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中的作用
    刘爽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327-332.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2.04.007
    摘要439)      收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介素-1、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细胞因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诱导白细胞活化和迁移,导致毛细血管阻塞、视网膜缺氧及内皮细胞损伤,进而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视网膜出现水肿、出血、渗出和微动脉瘤形成。视网膜在持续的炎性反应和细胞因子刺激下,局部病理性新生血管增生,加重了DR进展。玻璃体和房水中的炎性因子与DR的进展有关。在免疫病理学上,炎症过程诱导了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信号传导,改变了患眼组织的生理反应,产生炎症表型。这些炎性生物标志物可评估炎症过程,可靠、易获得的炎性生物标志物将为开发新的DR生物标志物及其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27-33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阿达木单抗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
    彭宇 邱新文 叶波 陈建苏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336-340.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2.04.009
    摘要502)      收藏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non-infectious uveitis,NIU)是一组免疫介导的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棘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是NIU中的主要促炎因子,阿达木单抗是一种完全的人源性TNF-α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与TNF-α结合阻断其诱导的下游过程。阿达木单抗治疗NIU包括Behcet病所致葡萄膜炎、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相关葡萄膜炎、儿童葡萄膜炎等,可有效减轻炎症,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降低复发率,其安全性也已得到初步证实。阿达木单抗是NIU二线治疗适合的选择,在治疗NIU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36-34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双眼立体视觉的检测和训练研究进展
    赵逸阳 付晶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6): 486-491.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2.06.002
    摘要506)      PDF (787KB)(1633)    收藏
    立体视觉的检测经历了深径觉计、图形立体视觉检查法和随机点检查法的不断演进。传统立体视觉检查以Titmus、同视机为代表,但存在检查器械要求高,主观因素影响等问题。将3D显示器、手机软件等技术与之结合,可降低检查要求、增加患者依从性,同时获得广泛的视差范围和精确的检查数值。立体视觉训练由传统的同视机训练发展为视感知觉训练以及混合式训练。近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技术也应用于视感知觉训练中,在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同时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立体视功能检测和训练方法繁多,各有利弊,应选择适合患者的方法、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全方位评估和训练患者的立体视功能。(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486-49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研究进展
    黄易 胡海坚 张旭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6): 522-527.  
    摘要705)      收藏
    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expulsive suprachoroidal hemorrhage,ESCH)是内眼手术少见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可累及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可致视力完全丧失。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与脉络膜组织成分及血供相关。既往研究表明,ESCH最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是眼压突然下降,多出现于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术中及术后。眼部B超可诊断ESCH,并且可观察脉络膜上腔凝血液化的程度,这有助于明确手术时机。手术是ESCH最重要的治疗方式,早期行脉络膜上腔引流手术可挽救残存视力,但不同引流方式的效果存在争议。术前重视危险因素管理,术中谨慎操作,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可避免ESCH的严重后果。(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522-52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进展
    闫海涵 马建民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378-384.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2.04.017
    摘要430)      收藏
    眼眶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较为罕见肿瘤,可发生于眼眶各个部位,主要表现为眼眶部肿块和眼球突出。40~50岁是疾病高发年龄,男女发病率无差异。有一小部分患者肿瘤可复发和转移。本病临床和影像学多无显著特异性表现。其组织病理学形态改变广泛,有多种亚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式,术后密切随诊至关重要。(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78-38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进展的作用及机制
    周亚梅 曾佳 刘晓娟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361-366.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2.04.014
    摘要306)      收藏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HIV感染者较非HIV感染者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患病率增加。HIV通过包膜表面的糖蛋白120和转录反式激活因子,下调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cells,RPEC)中紧密连接蛋白,破坏血-视网膜屏障的完整性,同时诱导RPEC发生氧化应激和炎症,导致光感受器丧失,进而促进AMD进展。(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61-36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脑卒中后的视觉障碍及康复
    王雪 吴珺 周金琼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370-377.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2.04.016
    摘要556)      收藏
    视觉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可表现为视感觉障碍、视运动障碍和视知觉障碍,影响患者的视觉感受和生活质量,并可阻碍全身整体康复进程。视感觉障碍包括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配镜和助视器有助于改善视力,视野缺损的康复手段包括替代性治疗、补偿性训练及恢复性治疗;视运动障碍包括斜视和眼球运动障碍,治疗方法包括眼球运动训练、棱镜、遮盖、药物及斜视矫正手术等;视知觉障碍最常见的是视觉忽略,治疗方法包括针刺及其他康复手段。对视觉障碍的有效治疗和康复,为脑卒中患者的全身康复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条件。(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70-37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玻璃体切除术后免气体充填治疗黄斑裂孔
    张颖洁 朱冬青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333-335.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2.04.008
    摘要284)      收藏
    为避免黄斑裂孔术后气体充填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和体位限制,近年来采用不同的方法以避免气体充填,包括仅传统玻璃体切除和内界膜剥除或联合黄斑孔塞、自体血覆盖、内界膜覆盖等。尽管这些方法纳入的患者数量尚少,黄斑裂孔大小不一,种类也不尽相同,但均获得较高的黄斑裂孔闭合率。(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33-33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角膜混浊评估方法及其在角膜疾病中的应用
    迪力努尔·吐逊江 丁琳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310-317.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2.04.004
    摘要350)      收藏
    角膜混浊可由创伤、感染、水肿和营养不良等多种病因引起,传统主观评估角膜混浊程度的方法是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近年来采用分光光度法、散射计、Scheimpflug断层扫描系统、相干光断层扫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等方法进行评估,但尚缺乏被广泛采用的标准化量化评估方法。(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10-31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近视眼视网膜的血氧代谢研究
    车丹阳 苗鹏 周激波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346-350.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2.04.011
    摘要321)      收藏
    目前近视眼视网膜血氧代谢研究主要聚焦于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和视网膜血流量。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研究现只局限于视网膜大血管的测量。近视眼患者视网膜血管直径减小,视网膜血流量下降,黄斑中心凹及视乳头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减少,中心凹无血管区范围增大。儿童青少年近视者视网膜动脉、静脉血氧饱和度与眼轴呈正相关。成年人高度近视眼动脉与静脉的血氧饱和度差值明显低于正视眼。(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46-35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圆锥角膜的发病机制
    马春霞 王颖维 周健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304-309.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2.04.003
    摘要261)      收藏
    圆锥角膜是以角膜扩张、中央区角膜基质变薄、呈锥样突起为特征的疾病,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有对遗传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连锁分析、候选基因分析及线粒体基因组等,酶学研究主要是对裂解酶及抑制成分。此外,细胞凋亡、炎性反应及慢性角膜损伤(揉眼、角膜接触镜的配戴、紫外线)等也与圆锥角膜的发病有关。(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04-30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李晨爽 严宏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296-303.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2.04.002
    摘要348)      收藏
    长期全身应用及眼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发糖皮质激素性白内障(glucocorticoid induced cataract,GIC),增加白内障患病风险。不同给药方式、剂量、剂型及合并不同全身性疾病引发白内障的风险不同,玻璃体注射长效缓释糖皮质激素患白内障的风险约为口服的3~5倍,口服累积每增加等效1 g泼尼松的糖皮质激素,白内障的患病风险为之前的1.03 倍,服用第3代糖皮质激素地夫可特的患者发生白内障的风险比服用泼尼松的患者高2.4倍。GIC的发病可能与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的蛋白质结构及功能改变、生长因子引起的细胞异常分化、细胞凋亡的激活、晶状体蛋白结构功能的改变及氧化应激等有关。(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296-30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IgG4相关性眼病的发病及恶变机制
    闫海涵 马建民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163-169.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12
    摘要609)      收藏
    IgG4相关性眼病(IgG4-related ophthalmic disease,IgG4-ROD)是一种隐匿性进展,表现为肿瘤样组织中以IgG4、浆细胞浸润、席纹状纤维化及闭塞性静脉炎的疾病。目前IgG4-ROD的发病机制及恶变机制尚不明确。病原体感染后,固有免疫识别种系编码的病原体识别受体激活B淋巴细胞,在Tfh细胞的辅助下促进B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同型转换造成了IgG4在组织中的浸润。B淋巴细胞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并与其共同促进纤维化。IgG4-ROD可恶变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免疫和炎症共同参与两者的发病过程。(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63-16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脉络膜容积与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的关系
    郑选力 林海双 万芮 张绍丹 梁远波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104-109.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02
    摘要429)      收藏
    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尽管尚未证明脉络膜容积改变与闭角型青光眼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但闭角型青光眼具有更厚的脉络膜厚度及较高的脉络膜积液比例。静脉回流受阻和动脉血流量分布异常可能是闭角型青光眼中脉络膜容积增加的机制,脉络膜容积增加可能参与闭角型青光眼发生的关键环节。(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04-10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眼底病变的研究进展
    魏丹 苏九妹 高军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351-355.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2.04.012
    摘要281)      收藏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全身小血管痉挛、血管内皮损伤及局部缺血是其基本病理生理变化,进而引起视网膜缺血、缺氧,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发生HDCP眼底病变,出现视网膜水肿、出血及视网膜脱离等。HDCP眼底病变分为动脉痉挛期、动脉硬化期和视网膜病变期。除眼底像外,OCT可见视网膜厚度及其他结构变化,如多发性浅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外侧高反射亮点、Elschnig斑及脉络膜厚度的改变等。HDCP患者出现眼底病变及与眼底病变严重程度相关的影响因素有血压、血清白蛋白、蛋白尿及尿酸等。出现眼底病变的HDCP患者,低体重儿(<2.5 kg)出生的发生率增加,但其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尚无定论。(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51-35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眼表微生物菌群变化的研究
    包郑伊琳 张文佳 黄悦 胡竹林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324-327.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2.04.006
    摘要294)      收藏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与眼表微生物菌群关系紧密,眼表微生物菌群种类及数量的变化是MGD的诱因或加重因素。MGD患者眼表存在多种潜在致病菌株,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以及棒状杆菌等,其眼表微生物较强的免疫逃逸以及毒性作用影响MGD患者眼表的免疫反应。此外,眼表微生物具有脂肪酶及蛋白酶活性,影响睑板腺睑脂的分泌及抗炎反应,加重MGD。(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24-32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共同性斜视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王雅晨 傅涛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366-369.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2.04.015
    摘要329)      收藏
    共同性斜视的病因多样且发病机制复杂,家族聚集发病现象并不少见,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其遗传模式复杂且遗传异质性高,内斜视和外斜视在不同的研究中表现出了不同的遗传模式与遗传度。7q31.2和4q28.3基因位点、ARIX等基因的变异、NPLOC4-TSPAN10-PDE6G基因簇等与共同性斜视发病相关,未来需要更多的大样本研究和家系研究及更多基因的验证。(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66-36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多模式影像检查在Coats病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
    周子义 窦国睿 王雨生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156-162.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11
    摘要469)      收藏
    Coats病以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为明显特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是诊断Coats病视网膜血管扩张及渗漏的金标准。眼底照相及眼部B超也常用于Coats病的诊断及病情评估中,但因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对Coats病诊断及随访帮助有限。OCT可直观呈现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并明确病变层次,为Coats的临床诊断提供更丰富的信息。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及超广角荧光素血管造影术(ultra-widefield fluorescein angiography,UWFA)可对Coats病的血管病变进行准确评估。多影像检查如超广角眼底照相(ultra-widefield fundus photograph,UWF)及炫彩照相等,对传统眼底照相技术进行了补充。UWF和UWFA结合OCT及OCTA检查能为Coats病的诊断及随访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56-16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效果的生物标志物
    庞少芳 杨萌 胡博杰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144-149.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09
    摘要431)      收藏
    目前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VEGF)药物已成为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一线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众多细胞因子参与DME的发生发展,且经抗VEGF药物治疗后表达水平发生变化,可能与DME预后相关。房水中基线VEGF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抗VEGF治疗后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可溶性VEGF受体-2可能作为评估DME治疗效果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影像学改变如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黄斑体积、高反射病灶、视网膜下液、血管密度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等均可预测和评估DME治疗效果。了解基线及治疗后的细胞因子水平、影像学改变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从不同角度指导DME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探究DME的发病机制及寻找DME的潜在治疗靶点。(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44-14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视盘周围卵圆状团块样强反射结构的研究现状
    孟佳欣 刘霞 赵颖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488-493.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6.002
    摘要440)      PDF (1152KB)(1478)    收藏
    视盘周围卵圆状团块样强反射结构(peripapillary hyper-reflective ovoid mass-like structures,PHOMS)是基于相干光断层扫描深部增强成像(enhanced-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的一个新发现。PHOMS在EDI-OCT下表现为视盘周围含有血管结构的环形或部分环形复合体,常与视盘倾斜、视盘玻璃膜疣、脱髓鞘性视神经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特发性颅高压、假性视乳头水肿和其他与轴浆流淤滞相关的疾病共存,但其病理生理和意义尚不清楚。(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488-49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炎性反应机制
    马慧 鲍永珍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121-125.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05
    摘要468)      收藏
    高度近视是导致白内障及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的高危因素。高度近视眼中PCO的发生时间更早、程度更重、治疗风险更高。炎性反应在高度近视和PCO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高度近视眼中的炎性微环境与PCO的发生密切相关。高度近视眼中炎性因子如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升高,参与了上皮间充质转化以及细胞外基质收缩,促进了PCO的发生发展。(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21-12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视网膜色素变性中氧化应激的相关分子机制
    陈培培 刘茜 丁雪萌 管怀进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341-346.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2.04.010
    摘要264)      收藏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炎症、自噬和氧化应激等非遗传生物因素在其发病和进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氧化性DNA损伤是RP中小胶质细胞激活和光感受器变性的关键调节因子,也是一种内源性抗氧化途径的突变,这些途径包括DNA修复、氧化应激的保护和抗氧化防御相关基因(MUTYH、CERKL和GLO1)的激活。暴露于氧化应激改变了微小RNA和长链非编码RNA的表达。此外,P2X7受体的上调会引起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和活性氧,从而导致RP的神经炎症和神经退行性变。多途径分析表明氧化小胶质细胞激活可能引发神经炎症和变性的恶性循环,表明小胶质细胞可能是RP氧化应激的关键治疗靶点。(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41-34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催产素在视皮层可塑性中的作用
    孙一帆 郝瑞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170-174.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13
    摘要316)      收藏
    催产素是一种由下丘脑合成的神经递质,催产素和星形胶质细胞在促进视皮层可塑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暗饲养的小鼠降低了初级视觉皮层的兴奋性突触传递,催产素分泌也减少。催产素作用于生长抑素阳性γ-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参与关键期的开启,并与成年后神经发生有关。不论内源性还是外源性催产素都能对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产生影响,而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触消除作用与神经回路的细化密切相关。未成熟的星形胶质细胞能够在成年小鼠中重新开启关键期,这意味着只要延缓星形胶质细胞的成熟就能延长关键期。(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70-17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过敏性结膜炎相关性干眼的发病机制
    焦溪婷 高宁 杨瑞波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186-191.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16
    摘要394)      收藏
    过敏性结膜炎是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也是引发或加重干眼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过敏性结膜炎和干眼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前者可通过损害眼表上皮屏障、引起泪膜不稳定、睑板腺功能障碍及眼睑刷上皮病变等机制诱发或加重干眼。同时,干眼可因泪液量(相对)不足、眼表上皮屏障受损及神经源性炎性反应等促进并加重眼部过敏。此外,眼表菌群失调和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也是两者并存或相互转化的桥梁。(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86-19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青光眼患者管理现状
    司智博 张晨晨 郑雅娟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110-115.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03
    摘要478)      收藏
    青光眼患者需终身随访,将青光眼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进行管理至关重要。目前世界范围内青光眼患者管理策略不同,发达国家多采用分级诊疗制度及开展支持教育,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我国近些年对青光眼患者的管理也逐渐从三级医院负责制发展为移动医疗管理模式,包括疾病的筛查、诊断及长期随访等各个方面。(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10-11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PCR技术在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应用
    王丹丹 许叶圣 郑利斌 姚玉峰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181-185.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15
    摘要342)      收藏
    人类疱疹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角膜炎最常见的病原体,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通过扩增目的基因,能在有限的眼部标本中快速、准确检测出可疑病原体。PCR技术经优化后更适合于临床检测,其中多重PCR可同时鉴别多种病毒亚型,所需标本量小且效率更高;实时荧光定量PCR可检测病毒载量,提示是否出现耐药以及是否可以停药;固相PCR减少移液误差,检测结果更为快速、稳定。深入了解各类PCR技术及其应用有助于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准确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81-18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艾滋病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的眼部表现
    康永华 庄勋 朱蓉嵘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356-360.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2.04.013
    摘要276)      收藏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reatment,ART)是目前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的主要方法。随着ART药物的广泛应用,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延长,与ART药物相关的眼部副作用的报告增加。其主要表现为免疫恢复性葡萄膜炎、视网膜及视神经损伤、白内障等。(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56-36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特发性黄斑前膜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
    赵易 杨桢 张琛 杨小丽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138-143.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08
    摘要345)      收藏
    目前研究认为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越好、症状持续时间越短,患者将获得更好的术后视力。术前影像学特征如黄斑形态、黄斑中心凹厚度、椭圆体带完整性、光感受器外节长度等对术后视力均有一定预测价值。(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38-14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亚临床圆锥角膜的诊断标准
    蒋晗笑 许叶圣 郑利斌 姚玉峰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97-103.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01
    摘要452)      收藏
    目的 确定已发表文章中亚临床圆锥角膜的诊断标准。方法 对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年1月至2022年3月的所有使用关键词“亚临床圆锥角膜(subclinical keratoconus)”的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2位研究者分别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数据分析。文章纳入标准是分析的亚临床圆锥角膜样本量>20眼;包含亚临床圆锥角膜的诊断标准;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估文献质量。对所选文献的诊断标准和使用的检查仪器进行分析。结果 初步搜索共收集263项研究,其中207项研究被排除在外。最常使用的亚临床圆锥角膜的诊断标准:对侧眼确诊圆锥角膜(66.07%,37/56);在裂隙灯显微镜下缺乏任何圆锥角膜相关的发现/体征(35.71%,20/56);在裂隙灯显微镜、角膜测量学、视网膜检影镜和直接检眼镜检查中显示正常的角膜(33.93%,19/56)。结论 目前缺乏统一的标准来定义亚临床圆锥角膜。最常用的亚临床圆锥角膜诊断标准组合为对侧眼确诊圆锥角膜+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显示为正常的角膜。(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97-10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玻璃体微环境的作用
    黄晓峰 郭泰 赵翰鹏 刘越 崔颖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150-155.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10
    摘要361)      收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病机制复杂,涉及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堆积、氧化应激、慢性炎症、视网膜缺血缺氧和神经元退行性病变等因素,这些因素导致玻璃体微环境发生改变。玻璃体微环境是指玻璃体腔中能对视网膜细胞和视网膜新生血管产生影响的周围结构和成分,包括玻璃体中代谢产物、物理成分、细胞成分、生化成分,这些成分的改变可通过蛋白激酶C激活、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细胞因子上调等多种途径促进DR进展。因此,了解玻璃体微环境的变化对防治DR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50-15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眼眶原发性间叶性软骨肉瘤
    贾宏琴 蔡蓉蓉 毕颖文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175-180.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14
    摘要371)      收藏
    眼眶间叶性软骨肉瘤是一种较罕见的眼部肿瘤,男女发病率为1.1:1,单侧发病,好发于青年人,分子遗传学方法可检测到HEY1-NCOA2基因融合。疾病早期以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等眼球压迫表现为主,严重者可侵犯邻近组织,但发生远处转移的情况非常少见。影像学上特征性钙化灶有助于术前辅助诊断。间叶性软骨肉瘤在病理组织形态上是具有典型双向分化特征的小圆细胞肿瘤,其鉴别诊断存在一定难度。治疗目前仍以手术切除为主,但复发率高,术后加以放疗可改善预后。(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75-18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前房注射抗生素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研究进展
    刘建英 常笛 李婧 万修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115-120.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04
    摘要458)      收藏
    前房注射抗生素是在白内障摘除术毕将少量抗生素注入到前房以预防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最常用的药物是头孢呋辛、莫西沙星和万古霉素。头孢呋辛和万古霉素主要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发挥抗菌作用,莫西沙星的作用机制为抑制Ⅱ、Ⅳ拓扑异构酶,干扰细菌的DNA复制、修复和转录。前房注射头孢呋辛和万古霉素的常规推荐剂量为1.0 mg/0.1 mL;莫西沙星迄今尚无标准剂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同时避免产生耐药性,建议应用剂量为0.5 mg/0.1 mL。前房注射抗生素预防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有效性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明,但并发症有待进一步研究。(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15-12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