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眼科纵览

• 学术简讯 • 上一篇    下一篇

病理性近视定义的探讨

魏串串   

  1.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 收稿日期:2017-07-20 出版日期:2017-08-22 发布日期:2017-09-01

  • Received:2017-07-20 Online:2017-08-22 Published:2017-09-01

摘要:

来自日本的Kyoko Ohno-Matsui教授在2017年第37卷第6期的《RETINE》上发表文章阐述作者对病理性近视定义的最新认识。病理性近视是全世界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东亚国家,但病理性近视的定义尚未在研究中得到标准化。这种缺乏标准化的定义使得流行病学研究之间的比较较为困难。作者通过Pubmed进行文献检索,检索出对病理性近视下定义的文章,并对这些文章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在大多数早期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屈光不正(<-5.0 D,<-6.0 D,<-8.0 D)或眼轴增长(≥26.0 mm,≥26.5 mm)来定义病理性近视。然而,基于这些临界值的定义仅显示出高度近视的特点,且对为什么选择这些临界值也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此外,近视相关的眼底病变也被用于定义病理性近视,但它们并不是病理性近视所特有的。因此,需要基于科学证据的病理性近视的标准化定义。那么病理性近视是什么?Moriyama和Ohno-Matsui使用三维磁共振成像(3D MRI)分析病理性近视患者,他们认为病理性近视的眼伴随着眼球变形和眼轴伸长。Kyoko Ohno-Matsui教授认为,或许可以从其特异性并发症,即后巩膜葡萄肿和近视性黄斑病变这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基于后巩膜葡萄肿的定义。Spaide在近视病理学报告中指出, 葡萄肿被定义为“突出的眼球壁的曲率半径小于周围眼球壁的曲率半径”。Ohno-Matsui教授认为后巩膜葡萄肿与视力障碍有关,且是确定病理性近视的一个重要病变。并提出了两种较为有效的检查方法:(1)3D MRI扫描可以基于整个眼球的形状确定葡萄肿的存在和类型。(2)广角眼底图像可以显示沿葡萄肿边界的色素异常或异常反射,还可预测3D MRI描绘的葡萄肿是否存在及其类型。除了由视盘倾斜综合征(titled disc syndrome,TDS)引起的恶性葡萄肿外,后巩膜葡萄肿是病理性近视所独有的。然而,检测葡萄肿的最佳方法仍然是一个问题。3D MRI检查并不能常规进行,虽然目前使用的OCT的扫描长度不足以显示整个葡萄肿的范围,但预计OCT会在近期被用于确定葡萄肿的存在和类型。二是基于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定义。虽然近视性黄斑病变是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但其定义在研究中并不一致。 “META-PM研究组(Meta-Analysis for Pathologic Myopia study)”提出了一种新的近视性黄斑病变分类系统。他们定义了五类近视性黄斑病变,包括“无近视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0类),“豹纹状眼底”(1类),“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2类),“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斑”(3类)和”黄斑萎缩“(4类)。补充这些类别的三个附加特征被定义为“加”病变,即漆裂纹,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和Fuchs斑。病理性近视与其他近视不同,因为病理性近视导致的视力损伤不可矫正且不可逆转。因此,应该使用可能导致视力损害的近视性黄斑病变来界定病理性近视。同时,具有病变类别2以上或具有至少一个“加”病变的眼可以被认为具有病理性近视。虽然近视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回答。如“病理性近视”是“近视”的一部分,还是“病理性近视”与“近视”根本就是不同的疾病?如果不同,我们应该如何准确定义“病理性近视”?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