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 本期导读 •    下一篇

本期导读

  

  • 出版日期:2018-07-25 发布日期:2018-07-27

  • Online:2018-07-25 Published:2018-07-27

摘要:

本期以眼底疾病诊治作为重点报道内容。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PIC)在中国已成为一种并不少见的累及黄斑区的脉络膜视网膜炎性疾病,彭宇婷和文峰在本期的专家论坛中就PIC的临床表现、多模式影像学特征及其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NV)的治疗进行讨论,提出将PIC病灶分为五期,通过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区分PIC炎性病灶与继发的CNV,对于活动性PIC继发性CNV需联合抗炎与抗VEGF药物治疗。王爽等对3901例40岁以上中老年人采用定量测量软件测量距视盘环形区域的视网膜血管直径,发现40岁以上人群中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约为0.69,随年龄增长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均逐渐变细,但个体间差异较大;男性比女性的动脉更细、视网膜动静脉直径比也更小。近年来人工智能(AI)出现在眼科领域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筛查,王娟等比较了智能分析软件与人工检测结果在筛查DR的敏感度、特异度及Kappa检验的一致性,结果显示筛查1155例糖尿病患者眼底图片时,人工智能检测有无DR的敏感度为87%,特异度为74%;检测重度非增生性DR的敏感度为86%,特异度为88%,证实了AI可作为糖尿病人群DR筛查工作的辅助工具。刘朝辉等研究了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对增生性DR患者房水、玻璃体及增殖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VEGF-B和胎盘生长因子(PIGF)表达及玻璃体切除术安全性的影响,证实了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可明显降低增生性DR患者房水、玻璃体及增殖膜中VEGF-A含量并使增殖膜中血管数目减少,缩短玻璃体切除手术时间、减轻术中出血程度,提高玻璃体手术的安全性。刘彦等观察了视网膜激光光凝对DR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发现光凝3个月后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变薄,其能否用于评价激光治疗的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黄志坚等报告了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多波长激光治疗18例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经验。王冰松等报告了“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中有关中国人群视觉损伤负担的情况,认为1990~2015年我国人群视觉损伤负担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校正年龄构成和人口基数的影响后显示2010年后视觉损伤负担略有好转。周立萍等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了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中重度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效果与安全性,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静脉给药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治疗有效率、CAS评分改善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减少不良反应出现等方面较为出色,球后注射在改善突眼方面更有效。贾红艳等对携带不同TUBB3基因突变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表型与MRI表现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基因型-表型关联的建立可协助该病的临床诊断和基因分型。本期还刊登了青光眼领域、眼科光学生物测量领域的一些研究结果,值得广大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