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半个世纪以来,以“造瘘”引流房水为降眼压机制的滤过泡依赖性手术成为临床使用最广的抗青光眼手术方式。虽然历经技术改进,小梁切除术仍然是并发症最多的内眼手术之一。随着人们对房水流出通路结构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入,眼科成像手段、手术显微器械和设备的蓬勃发展,上世纪末,青光眼专家突破“造瘘”引流的局限,开创性地提出和设计了旨在恢复房水生理引流功能的一类全新的抗青光眼手术方式——青光眼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 MIGS)。目前, MIGS术式繁多,以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等特点在临床得到快速发展和普及。MIGS在为青光眼医师带来欣喜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房水流出通路的结构、功能和病理机制,围绕房水流出通路的研究已成为青光眼研究领域的热点和焦点。本期 特推出“青光眼微创手术相关研究”重点号,内容涵盖不同MIGS术式疗效评估研究4篇,小梁网通路相关基础研究4篇、病例报告1篇及MIGS相关护理研究1篇,使读者从不同角度更好地了解MIGS在我国发展的最新趋势。
本期还刊登了惠延年的述评关注并提出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特征性改变可作为全身病的生物学标志物,对其病情监测评估有提示和预警作用。马遥等观察牙龈间充质干细胞(GMSC)对兔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形态的影响,发现GMSC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兔小梁切除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存在时间;陈纯洁等分析了两个Waardenburg综合征家系中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致病基因突变特征,确定了致病基因,扩大了PAX3和EDNRB基因突变谱;李越等评价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缓解A型肉毒毒素注射相关疼痛的效果;樊文英等采用Meta分析探讨了三个候选基因的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刘敬花等在采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眼弓蛔虫病时,以术前UBM检查结果为依据进行巩膜切口位置的调整,并评价其临床效果,认为此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视力和眼局部解剖预后;赵琦等的论著证实了IOLMaster700与IOLMaster 500测量术后眼眼轴长度的一致性较好。此外,王启常等关于病理性近视眼视盘旁脉络膜空腔合并黄斑部视网膜脱离以及肖再林等的关于单眼眼睑松弛症的病例报告也值得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