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 本期导读 •    下一篇

本期导读

  

  • 出版日期:2020-01-25 发布日期:2020-02-12

  • Online:2020-01-25 Published:2020-02-12

摘要: 本期以青光眼及眼底病诊治作为重点报道内容。在焦点论坛栏目中,范志刚教授团队发表了“青光眼发病机制:从临床复杂表型剖析到基本科学问题探索”一文,提出青光眼特征性视神经病变的病因千差万别,围绕眼压改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轴突损伤、非眼压因素进行分型,青光眼可分为两类:I型:眼压升高导致RGCs/轴突原发性损害,并在继发性神经免疫炎症参与下造成青光眼视神经病变;II型:眼压不能或不足以直接导致RGCs/轴突损害和青光眼视神经病变, 神经免疫炎症可能在青光眼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前者又进一步分为5型,后者分4型。任泽钦教授发表了“正常眼压青光眼的基本问题及其认识方法”一文,提出正常眼压青光眼临床表现与病理本质关系复杂并相距甚远,基于临床思维的各种研究难以真正解决发病机制问题,应从病因、病理生理、病理到临床表现,全面合理地解释正常眼压青光眼的眼压与视神经损害的关系。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眼科的应用研究方兴未艾,本期发表了张悦等“基于深度学习辅助诊断青光眼病灶检测算法及应用”一文,提出运用深度学习算法检测青光眼性视神经病变的眼底图像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同时基于t-SNE算法可实现对诊断贡献较大的病灶区域可视化。王怀洲等发表了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的5年疗效观察结果,对65例(85眼)的随访结果显示,微导管辅助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长期安全有效,但既往抗青光眼手术史是影响远期手术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周龙芳等发表了内路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30例3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短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证实了该术式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具有良好的降眼压作用,并发症少,并通过头位改良手术方式,简化了手术准备过程、提高了安全性。姜晶等对41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与视盘血流变化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证实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后半年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薄变与视盘周围血管密度降低有关。唐琪等将虹膜色素颗粒放置于兔眼小梁切除术巩膜瓣下,通过术后30天的眼压、滤过泡形态及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虹膜色素上皮层色素颗粒可阻止Tenon囊成纤维细胞增生,有助于延缓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通道瘢痕化。王婧等观察低剂量脂多糖预处理对内毒素诱导葡萄膜炎动物模型炎症程度的影响,发现内毒素耐受可降低鼠内毒素诱导的葡萄膜炎炎症反应程度,下调虹膜睫状体组织中PI3K和AKT的表达,提示内毒素耐受对内毒素诱导葡萄膜炎的保护机制与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孙川等对61例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种血浆炎症因子检测,证实血浆TNF-α升高为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全身高炎症状态是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共同危险因素。周瑞等对70例患者比较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1+PRN与3+PRN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证实两种方案对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均具有显著疗效,但1+PRN组的注射次数低于3+PRN组。赵云等对65岁以上老年人眼部肿瘤784例病理学诊断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眼部肿瘤以眼睑和眼表多见,恶性肿瘤以眼睑和眼眶多见,恶性肿瘤主要为基底细胞癌、皮脂腺癌和淋巴瘤。本期还刊登了一些其他研究结果,同样值得广大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