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 本期导读 •    下一篇

本期导读

  

  • 出版日期:2020-07-22 发布日期:2020-07-21

  • Online:2020-07-22 Published:2020-07-21

摘要: 本期以眼底疾病诊治作为重点报道内容,但也涉及白内障、青光眼、眼外伤、神经眼科等多个专业。长期以来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不能治疗的传统观念已被目前临床试验结果所颠覆,在述评栏目中,李文生教授等就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现状进行评论,Leber先天性黑矇目前有20余项临床试验正在招募,5项试验包括50余例已完成,结果令人鼓舞。由MERTK (RP38)基因突变引起的视网膜色素变性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在少数患者已开展,无脉络膜症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也已开展了十余例。但目前的基因治疗方法仍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目前采用的视网膜下腔注射方法有待改进,AAV载体能承载的DNA序列长度较小以及费用昂贵等。未来应对不同的遗传性视网膜疾病以及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探讨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神经保护等相结合的综合性干预措施。范志刚教授团队在专家论坛栏目中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发病机制和致病基因探索的思路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认为解剖学上房角机械性关闭在分子机制水平可分为眼轴的发育调控、前房角相关结构的发育调控(包括晶状体和悬韧带)、视网膜-脉络膜-巩膜的发育调控。可能影响虹膜-睫状体-悬韧带-晶状体结构与发育的基因有CHAT、PLEKHA7、FEPMT2,可能影响视网膜-脉络膜-巩膜结构发育的基因有TMEM98、CRB1、BEST1,可能影响眼轴-眼球大小发育的基因有MFRP、ABCC5、PRSS56、MMP9、NOS3、HSP70,这些基因功能与PACG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在分子机制角度上真性小眼球是PACG的完全外显型,而临床PACG是上述3类表型不同程度的组合,以真性小眼球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最终有望对PACG的分子机制得到更清晰而深入地阐明,从而实现PACG基于基因型的临床亚型分类甚至干预。在论著栏目中,涉及到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症的治疗方法探讨,赵尚峰等报告了114例采用腰大池-腹腔分流术治疗随访2~16个月的效果;麻婧等报告了85眼X连锁视网膜劈裂症患者眼底蜂巢样改变的临床特征; 莫静等报告了70眼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仍反复发作的难治性白塞病葡萄膜炎,再联合IFNα2a皮下注射治疗随访12~36个月的效果;罗丽华等报告了60眼采用眼球侧以及联合上睑穹隆部注射曲安奈德治疗中重度活动期甲状腺相关眼病平均随访9.12个月的效果。本文还刊登了有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0-2018年白内障手术现况、白内障与人工晶状体手术技术改进、手术适应证拓展、白内障防盲项目卫生经济学评价的论著,均值得广大读者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