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 2014, Vol. 23 ›› Issue (1): 0-.

• 本期导读 •    下一篇

本期导读

  

  • 出版日期:2014-01-25 发布日期:2014-01-22

  • Online:2014-01-25 Published:2014-01-22

摘要: 本期以青光眼诊治作为重点报道内容。近年来,具有更高安全性、更符合眼生理结构的微创青光眼手术(如Schlemm管切开及扩张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Schlemm管成形术,房角镜引导下经前房小梁网高频电刀消融术,内窥镜下激光睫状体光凝术等)逐渐兴起,其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为此请王宁利教授撰写了述评,强调如何将这些高端手术技术适宜化,使之能够在我国基层医院开展是今后面临的挑战。相应地陈霄雅等为此撰写了微创青光眼手术新进展的综述,较详细地介绍了近年来几种微创青光眼手术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本期刊登了王怀洲等撰写的小梁消融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初步结果以及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成年人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效果一年随访,王华等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内窥镜指导下的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初步疗效等几篇与微创青光眼手术相关的论著,这些研究尽管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但均属于在中国大陆较早开展的微创青光眼手术研究,其结果与经验可供国内眼科同道借鉴。葛坚教授在“客观评价青光眼整合图像处理方法”述评中指出,青光眼整合图像处理平台可在整合青光眼相关形态学及功能检查资料的同时,整体评估青光眼损伤,但应注意建立各种仪器正常值数据库,重视按标准化方法检查,注意不同仪器检查结果差异及个体与组间一致性分析。李建军、徐亮在“青光眼损害程度分级诊断的意义”一文述评中,介绍了美国青光眼协会基于ICD-9的青光眼分期诊断编码标准,强调对青光眼损害分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社会学意义,它有利于对患者区别治疗与评价治疗手段的有效性,有利于改善医患交流,有利于卫生主管部门、医疗保险机构制定合理的青光眼防治政策与付费标准。本期还刊登了“北京眼病研究”中对40岁以上人群局限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10年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急性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眼房角及相关结构构型的差异,应用眼动仪评价观看立体显示视频诱导的视疲劳实验研究等论著,值得读者关注。此外,2014年本刊在爱尔康(中国)眼科产品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开辟了“青光眼防治公益专栏”,该栏目将就青光眼群体防治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难点、公众关心的问题邀请相关专家撰文研讨,本期首先刊登了“在人群中筛查青光眼的意义及实施方案”一文。欢迎广大读者对本期内容进行商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