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 2014, Vol. 23 ›› Issue (2): 115-120.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4.01.011
王媛, 于刚, 曹文红, 白大勇, 胡守龙, 刘雯, 樊云葳, 吴倩
WANG Yuan, YU Gang, CAO Wen-Hong, BAI Da-Yong, HU Shou-Long, LIU Wen, FAN Yun-Wei, WU Qian
摘要: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合并垂直头位的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年7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确诊为伴垂直头位的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患儿17例,年龄4~12岁,平均(7.8±2.3)岁。方法 以上患者中合并下颌上抬者(7例)采取双眼下直肌减弱+双眼上斜肌减弱术,合并下颌内收者(10例)采取双眼上直肌减弱+双眼下斜肌减弱术,合并水平斜视者(4例)同时行水平斜视矫正术,合并集合阻滞现象者(2例)同时行双眼内直肌减弱术。手术量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设计。术后随访6~23个月,平均(11.2±2.9)个月。观察手术前后代偿头位,双眼中间带最佳矫正视力的变化,使用眼震仪测量手术前后眼球震颤的频率、振幅及强度的变化。主要指标 代偿头位、双眼中间带最佳矫正视力,眼球震颤频率、振幅及强度的变化。结果 术前垂直头位<15°者4例,15°~30°者7例,>30°者6例;随访终末垂直头位<15°者13例,15°~ 30°者3例,>30°者1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36, P=0.007)。术后最佳矫正双眼视力(0.26±0.13)比术前(0.22±0.12)有所提高(t=-2.66, P=0.017)。术后随访终末眼震频率(2.27 Hz)较术前(3.19 Hz)明显下降(t=6.77, P=0.000)。术后随访终末眼震振幅(16.6度)较术前(22.9度)明显下降(t=4.132 P=0.001)。术后随访终末眼震强度(37.1 Hz*度)较术前(75.1 Hz*度)明显下降(t=6.275, P=0.000)。结论 对合并垂直头位的先天性眼球震颤进行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代偿头位,提高视力,减轻眼球震颤的强度。(眼科, 2014, 23: 1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