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期以弱视及小儿眼科疾病诊治作为重点报道内容。卢炜结合脑视觉科学的进展对近年来弱视诊断、治疗的进展进行评述,认为弱视是视觉系统的神经发育障碍,弱视神经缺损可能同时出现在V1区与V2区、外纹状区的皮质区及更高阶视皮质加工区。V5是视觉信息传导的中心,知觉信息和运动信息在这里交集传导,连通初级视皮层和高级视皮层。在这样一个多通道连接的中心,对弱视产生的神经缺损提供了双向修复通路,即从高级通道(立体视及更多双眼关系层面)也能修复低级通道(视力等单眼层面)的功能。弱视神经缺损的特征是双眼间存在对比度抑制或者单眼抑制,其从噪音干扰中分离信号的能力减弱。除了感觉障碍,弱视也会影响运动功能,包括注视稳定性、知觉眼位、手眼协调运动和三维空间联合运动的控制。基于以上理论,近年在弱视的检查和治疗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如视感知觉检查系统可以对弱视患儿的平衡点、知觉眼位、双眼注视稳定性及阶度立体视进行检测。治疗方面,对患儿开展了脱抑制训练、平衡点训练、立体视觉训练、眼位正位训练及注视稳定性训练。并对不同程度弱视患儿制定了不同的治疗策略。林楠等采用视感知觉检查方法对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平衡点进行检测,发现临床眼位正位的弱视儿童其信噪比平衡点值及对比度平衡点值均存在异常,弱视程度越深,异常越严重。动静态信噪比及动静态对比度在双眼间级别的差值随弱视程度的加深而增大。成娟娟等对弱视儿童治愈后的双眼视知觉功能进行检测评估,发现弱视治愈后,双眼知觉眼位、双眼间的抑制程度及不同通道的立体视功能仍未达到正常水平,因此弱视治疗视力提高后,仍存在有视觉神经缺损。吕燕云等对青少年近视散光患者长期配戴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CL)进行长达六年的临床观察,发现RGPCL对近视发展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镜片对角膜有轻度塑形作用。李嘉等对北京市昌平区4~16岁的2826例儿童进行眼轴和角膜曲率测量,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年龄越大、男性、角膜曲率越小、前房越深、等效球镜度数越小者眼轴越长。马英楠等采用眼底照相机对斜视患者进行外眼照相,并与临床眼位检查进行比较,以评估眼底照相机外眼照相在远程斜视筛查中的作用,经诊断一致性检验,眼底照相机外眼照相在斜视筛查中准确性好,可以在远程眼科诊疗中推广。
本期还刊登了眼科其他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希望得到广大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