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 本期导读 •    下一篇

  

  • 出版日期:2018-01-25 发布日期:2018-01-26

  • Online:2018-01-25 Published:2018-01-26

摘要:

本期以青光眼诊治作为重点报道内容。现代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瘢痕化及潜在并发症是目前影响青光眼手术治疗远期效果的主要因素,张秀兰等的述评 “未来青光眼手术路在何方”一文中提出未来青光眼手术将形成以微创青光眼手术为主流的手术体系,并不断开发新技术包括人工智能辅助下的抗青光眼手术新模式,逐步征服各种难治性青光眼。樊宁等在焦点论坛“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继发闭角型青光眼”中提出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或离断可导致非典型闭角型青光眼,其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在发病年龄、单双眼、屈光状态、前房深度、眼轴长度、对散瞳与缩曈剂反应、UBM特征等方面均有不同,需仔细鉴别。乔春艳等我国青光眼临床诊断方式基于微信的问卷调查一文发现,我国青光眼诊断实践中未能广泛采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房角镜检查和眼底照相技术使用率较低,与国际上尚有一定的差距。刘玥等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成年人开角型青光眼两年随访一文显示,其术后两年完全成功率70.3%。傅博等沈阳地区2011-2016年青光眼住院患者构成分析显示,PACG仍是住院青光眼患者的主要类型,占全部住院病例的70.4%。陈琳等报告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眼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210度与240度光凝范围对难治性青光眼的降眼压效果,平均随访21.6个月两种光凝范围的效果未见明显差异。梁玲玲等对培养的兔角膜内皮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Western蛋白印迹法、RT-PCR及免疫荧光检测,发现高压力对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是通过细胞凋亡介导,压力调控下细胞凋亡途径的启动是角膜内皮细胞Cytc从线粒体释放入胞浆,通过激活凋亡的内源性途径实现的。张俊秀等观察生物视膜(一种海绵状胶原蛋白基质)对兔小梁切除术后结膜纤维瘢痕形成的抑制作用,发现其具有较短时间的抗结膜纤维瘢痕作用。张明等报告4例复方托吡卡胺散瞳治疗急性发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现4例患者均无明显睫状环阻滞或晶状体不全脱位的表现,发作时房角全周关闭,散瞳后开放90°~360°,且再次开放位置与发作前基本一致,认为对于急性发作的PACG患者散瞳治疗的指征尚需更多研究。马丽华等报告一例高度近视眼合并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提示应摒弃高度近视眼房角均为宽角的惯性思维,应及时行房角镜检查仔细鉴别,避免误诊。本期还刊登了眼科其他领域的一些研究结果,值得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