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Ewen等在2013年6月出版的IOVS杂志上发表了泪膜破裂方式与泪膜脂质层特征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既往曾有研究表明,瞬目后泪膜逐渐变薄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泪液蒸发、渗透入角膜以及在角膜表面的切向流动。鉴于泪膜的分散性切向流动导致的为特定类型的泪膜破裂,蒸发是导致泪膜变薄和破裂的主要原因。泪液蒸发受泪液脂质层的影响,因此可以推测泪膜破裂方式应与泪膜脂质图1正常泪膜荧光染色和泪膜脂质层图像(女性,27岁)。示荧光泪膜破裂区域对应的泪膜脂质层常常缺损或较薄(水平箭头)。垂直箭头示泪膜中的空气泡。A为眨眼后大约15s时;B为眨眼后大约21s时层特征相匹配,为证实该假说而开展了此次研究。研究对象为≥18岁且未配戴角膜接触镜者,排除眼部炎症或过敏、眼部用药、怀孕哺乳。研究方法为采用能同时记录泪膜荧光和泪膜脂质层图像的光学系统,采集85例受试者的泪膜荧光和脂质层图像的同步录像,录像的频率为10帧/秒;在结膜囊内滴入2%荧光素5 μl后开始录像,第1秒进行瞬目,接下来的录像时间内尽量保持双眼睁开;85例受试者被分为两组:第1组40例,进行1次持续60秒的录像,第2组45例,进行2次录像,分别持续30秒,两次录像间休息2分钟。研究结果显示泪膜变薄和破裂的区域通常与对应区域的脂质层特征相匹配。泪膜变薄和破裂区域对应的脂质层常常较薄,但并不总是较周围脂质层薄。偶尔由于泪膜的汇聚性切向流动,薄脂质层还可导致相应区域泪膜荧光增强。作者认为,正如所预期的,泪膜破裂主要由蒸发导致,泪膜变薄和破裂的区域通常与对应区域的脂质层特征相匹配。但是在一些受试者中对应的脂质层区域并未发现较周围脂质层薄,反而可能较厚,这提示该区域的脂质层可能存在成分或结构缺陷,减弱了其对蒸发的屏障作用,例如细菌脂酶将酯类分解为游离脂肪酸、胆固醇和脂肪醇,使泪膜脂质层发生结构缺陷,导致泪液蒸发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