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3-08-22
    专题讲座
    前节OCT在角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梁庆丰 潘志强 Antoine Labbé
    2013, 37(4):  217-222.  doi:10 3760/ cma. j. issn.16735803 2013 04 001
    摘要 ( 8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角膜疾病的正确认识需要对病变角膜组织结构变化进行精确评估。裂隙灯显微镜分辨率较低,难以完全满足对角膜病变的定量分析。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SOCT)技术的应用使角膜病的诊断、治疗及研究水平更进一步。本文以应用ASOCT技术对角膜疾病诊断的实例分析(如角膜炎、角膜营养不良、角结膜肿物、圆锥角膜及角膜移植手术等)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ASOCT在角膜病领域的适应证,指导医生合理应用该项技术。
    综述
    摇晃婴儿综合征
    侯慧媛 王雨生
    2013, 37(4):  223-229.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304002
    摘要 ( 7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摇晃婴儿综合征(shaken baby syndrome, SBS)是儿童受虐待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其常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但少有外伤迹象。硬脑膜下出血和视网膜出血是其突出特征,眼部损伤是诊断SBS的重要依据。眼科医生在SBS的诊断和治疗中以及在儿童虐待的司法鉴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重点讨论SBS的眼部表现及其发生机制,阐述眼科医师在其诊治中的作用。
    布比卡因在斜视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吴怡 艾立坤
    2013, 37(4):  230-234.  doi:10 3760/ cma. j. issn.16735803 2013 04 003
    摘要 ( 7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布比卡因是长效酰胺类钠通道阻滞剂,除麻醉作用外,肌注后还能导致局部骨骼肌细胞变性、坏死、再生,使肌肉增粗、肌力增强,有研究者提出可以利用这一特性治疗斜视。目前,已有研究者对以共同性水平斜视为主的患者进行试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眼位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亦有学者在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等方面对布比卡因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本文将对布比卡因在斜视领域的试用现状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诊断与治疗进展
    蔡蕾 杨晋 卢奕
    2013, 37(4):  234-238.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304004
    摘要 ( 9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眼黄斑囊样水肿(pseudophakic cystoid macular edema,PCME)是导致白内障术后视力不佳的常见原因,其发生受眼底相关疾病、年龄、手术方法等许多因素影响。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检查目前已成为PCME早期诊断及术前眼底评估的重要手段。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制剂治疗PCME成为近年来的新热点,而OCT检查为治疗效果的评估和比较提供快速客观的依据,已成为目前评估治疗效果的常用方法。
    儿童白内障手术的研究进展
    田芳 张红
    2013, 37(4):  239-242.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304005
    摘要 ( 8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内障手术是儿童内眼手术中最常见的手术,虽然近年来基本手术技术未见更多进展,但仍有许多研究着眼于争论性问题,如围手术期的局部麻醉、囊膜的处理、人工晶状体的类型和度数选择、人工晶状体缝合术、继发性青光眼的风险等。另外,多中心“婴儿无晶状体眼治疗研究”也有了早期的研究结果。
    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在后囊膜混浊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军 郭亚雯 汤欣
    2013, 37(4):  243-246.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304006
    摘要 ( 7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术后引起视力下降的常见并发症。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分化和产生细胞外基质的重要因子。TGFβ主要通过Smad信号传导通路实现其生物学作用,介导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和细胞外基质的产生。本文对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及其在后囊膜混浊形成中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谱域OCT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手术前后的应用
    屠颖 潘澄 魏文斌
    2013, 37(4):  247-251.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304007
    摘要 ( 8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与传统的时域OCT相比,谱域OCT(spectral domain\|OCT, SDOCT)的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能分辨视网膜尤其是外层视网膜内的细微病变。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SDOCT扫描可以提供病变视网膜的细节及局部立体结构信息,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术后SDOCT对视网膜尤其是IS/OS连接层的观察有助于判断视力预后。
    会议纪要
    视网膜修复与再生的研究进展
    蒋欣桐 张少冲
    2013, 37(4):  252-255.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304008
    摘要 ( 10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均是由视网膜细胞变性凋亡而引起。视网膜细胞损伤后难以自我修复。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视网膜移植、组织工程学、基因修复、药物保护及视觉假体等方法对视网膜进行修复或促进其再生。
    综述
    视网膜假体的研究进展
    储三军 徐海峰
    2013, 37(4):  256-260.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304009
    摘要 ( 8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视网膜假体是所有视觉假体中研究最成熟、最广泛的一种,其研究目标是帮助失明患者恢复有用视力,尤其针对因视网膜色素变性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致视力丧失者。依电刺激部位不同,视网膜假体分为视网膜上假体和视网膜下假体。前者通过玻璃体手术将微电极植入并固定于视网膜上;后者通过巩膜途径或玻璃体途径将微电极置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之间。近年来对视网膜上假体的阵列电极、刺激电流等进行了改进;对视网膜下假体的芯片、供能方式等做了改进。有望为不可逆盲者提供帮助。
    Alzheimer病与视网膜变性
    李晓 张卯年
    2013, 37(4):  260-264.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304010
    摘要 ( 7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Alzheimer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它是导致老年痴呆的主要原因且至今无法治愈。β淀粉样蛋白斑块沉积和tau蛋白引起的神经纤维缠结是导致AD患者大脑病变的两大主要机制。近来发现越来越多的AD患者除了意识和行为障碍,还存在眼部症状。有研究表明AD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斑块不仅沉积于大脑,同时累及视网膜,且视网膜病变较大脑病变更易观察诊断。因此,研究AD相关的视网膜变性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脑部病变过程,为AD提供一种全新的简单有效的诊疗方法,也有益于研究如青光眼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其他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病理机制。
    先天性无脉络膜症及其与CHM基因的相关研究
    林英 柳夏林 刘玉华 刘奕志
    2013, 37(4):  265-268.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304011
    摘要 ( 9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天性无脉络膜症是一种X链锁的以夜盲和进展性视野缩小为主要特征的严重眼病,致盲率较高,到目前已确定的致病基因为CHM基因。先天性无脉络膜从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分离出来已经有半个世纪,但在中国的研究还是空白。受累的男性初期表现为夜盲,进展性周边视野缺失,视野进行性变小。目前对于无脉络膜症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总的治疗建议是尽量减少紫外线照射,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有部分有关营养和基于细胞的治疗研究。视网膜下腔移植自体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学术简讯
    用泪膜荧光和泪膜脂质层图像同步录像技术研究泪膜结构
    刘雪
    2013, 37(4):  268-268. 
    摘要 ( 8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Ewen等在2013年6月出版的IOVS杂志上发表了泪膜破裂方式与泪膜脂质层特征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既往曾有研究表明,瞬目后泪膜逐渐变薄的原因包括三个方面:泪液蒸发、渗透入角膜以及在角膜表面的切向流动。鉴于泪膜的分散性切向流动导致的为特定类型的泪膜破裂,蒸发是导致泪膜变薄和破裂的主要原因。泪液蒸发受泪液脂质层的影响,因此可以推测泪膜破裂方式应与泪膜脂质图1正常泪膜荧光染色和泪膜脂质层图像(女性,27岁)。示荧光泪膜破裂区域对应的泪膜脂质层常常缺损或较薄(水平箭头)。垂直箭头示泪膜中的空气泡。A为眨眼后大约15s时;B为眨眼后大约21s时层特征相匹配,为证实该假说而开展了此次研究。研究对象为≥18岁且未配戴角膜接触镜者,排除眼部炎症或过敏、眼部用药、怀孕哺乳。研究方法为采用能同时记录泪膜荧光和泪膜脂质层图像的光学系统,采集85例受试者的泪膜荧光和脂质层图像的同步录像,录像的频率为10帧/秒;在结膜囊内滴入2%荧光素5 μl后开始录像,第1秒进行瞬目,接下来的录像时间内尽量保持双眼睁开;85例受试者被分为两组:第1组40例,进行1次持续60秒的录像,第2组45例,进行2次录像,分别持续30秒,两次录像间休息2分钟。研究结果显示泪膜变薄和破裂的区域通常与对应区域的脂质层特征相匹配。泪膜变薄和破裂区域对应的脂质层常常较薄,但并不总是较周围脂质层薄。偶尔由于泪膜的汇聚性切向流动,薄脂质层还可导致相应区域泪膜荧光增强。作者认为,正如所预期的,泪膜破裂主要由蒸发导致,泪膜变薄和破裂的区域通常与对应区域的脂质层特征相匹配。但是在一些受试者中对应的脂质层区域并未发现较周围脂质层薄,反而可能较厚,这提示该区域的脂质层可能存在成分或结构缺陷,减弱了其对蒸发的屏障作用,例如细菌脂酶将酯类分解为游离脂肪酸、胆固醇和脂肪醇,使泪膜脂质层发生结构缺陷,导致泪液蒸发增加。
    综述
    Müller细胞在增生性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
    杨骁 袁援生 钟华
    2013, 37(4):  269-273.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3.04.012
    摘要 ( 9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网膜Müller细胞是脊椎动物视网膜主要的神经胶质细胞,参与维持视网膜细胞外环境的稳态。Müller细胞通过增生、迁移、收缩以及显型改变来应答视网膜内环境的改变或视网膜损伤,是参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和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主要细胞之一。本文就Müller细胞的生理功能以及在PVR和P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微小RNA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与视网膜疾病的关系
    靳晓亮 吕立夏 徐国彤
    2013, 37(4):  274-279.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304013
    摘要 ( 9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小RNA(microRNA, miRNAs)是一类调控基因表达的非编码小RNA。miRNA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并参与细胞生长、发育、分化、增生以及凋亡等过程。近年来,人们也发现miRNA在视网膜不同细胞中呈特异表达,尽管尚无直接证据,但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可能与视网膜疾病如视网膜色素变性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miRNA在视网膜中的特异表达以及miRNA在视网膜疾病中的作用等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同时对miRNA在视网膜相关疾病的治疗方面的前景进行探讨。
    醛糖还原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
    韩雪 苏胜 刘平
    2013, 37(4):  279-283.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304014
    摘要 ( 8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醛糖还原酶(aldose reductase, AR)作为糖代谢多元醇(山梨醇)通路的关键酶,其活性的改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AR的活性增高与早期DR视网膜毛细血管细胞的破坏、中晚期DR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AR活性的增高在DR的发病中所参与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理论上,AR活性增高可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机制,如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形成,蛋白激酶C及氧化应激介导的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激活,氧化硝化应激,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的激活以及促炎症反应等,促进DR的发展。新的强效AR抑制剂(如非达司他)已得到应用,研究发现该药物对改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有益。
    消息
    《病理性近视眼眼底改变》一书出版
    方严
    2013, 37(4):  283-283. 
    摘要 ( 6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方严、石一宁主编的《病理性近视眼眼底改变》一书受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已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全面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对病理性近视眼眼底改变的研究进展。作者结合自己工作中的临床研究资料并系统复习病理性近视眼相关文献,分别从病理性近视眼概论、病理性近视眼眼底改变的分类及演变、豹纹状眼底、后葡萄肿、视盘改变、视网膜脉络膜改变、黄斑改变(综合)、周边眼底改变、玻璃体后脱离、近视性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有意对病理性近视眼的眼底改变这一专题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旨在对病理性近视眼的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本书为大16开,共10章,20余万字,插图400余幅,进口铜版纸彩色印刷。在眼底改变各章节的描述中,力求文字简练,图表随文而插,病例典型,便于理解。书后备有中英文索引,以便查阅,可直接帮助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及研究教学。本书定价88元,全国各地新华书店销售。
    综述
    氧化应激在葡萄膜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杨婷婷 邓娟
    2013, 37(4):  284-288.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304015
    摘要 ( 7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来研究发现氧化应激产生的活性自由基是与葡萄膜炎发生相关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必须介质。氧化应激在非感染性和感染性葡萄膜炎发生和发展中均起了关键作用,调节或控制氧化应激有助于改善葡萄膜炎的症状。各种抗氧化剂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如抑制氧化应激的产生,减少氧化应激的损伤,增强机体自身的抗氧化功能,达到治疗葡萄膜炎的目的。抗氧化治疗将可能是葡萄膜炎治疗的新策略。
    学术简讯
    ORI: 一种评估结膜充血程度的新方法
    蒋冉
    2013, 37(4):  288-288. 
    摘要 ( 10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哈佛医学院的Francisco Amparo等在2013年6月的Invest Ophthalmol Vis Sic杂志上发表文章报道一种全新的用来自动评估结膜充血严重程度的系统-Ocular Redness Index (ORI),将这种新系统测得的结果与传统量表得出的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结膜充血是结膜血管对眼表病理性刺激反应性扩张的一种表现,它在评估患者眼表疾病的程度和对治疗的反应方面有重要意义。评估结膜充血的传统方法是以照片为基础的定性观察,依赖于观察者的主观判断,存在着主观性高,准确性差或可重复性低等缺点,而这种新的评估系统基于计算机数字信息,不仅能克服上述不足,而且对观察者、图像处理设备、图像格式均无特殊要求。 研究选取了临床上102张结膜充血患者的鼻侧球结膜照片,由两位眼科医生先分别用Efron分级量表(Efron) 和Validated Bulbar Redness 分级量表(VBR)对照片进行评分;由另一名未经过训练的非专业人员用ORI对照片进行评分(图1),三种评估方法的结果均以百分制显示。结果表明,ORI得分与Efron得分或VBR得分之间无显著差异(P=060),Efron得分或VBR得分与ORI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Efron与ORI: 观察者1, r=0925;观察者2, r=0857。 VBR与ORI: 观察者1, r=0830;观察者2, r=0821。P均<0001。研究认为ORI作为一种客观、定量,且不需要专业人员参与的新的结膜充血测量系统,可能成为临床上评估眼部充血程度的一种新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