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本山梨大学Yoneyama等于2016年1月发表在Retina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了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与脉络膜血管高渗透性(choroidal vascular hyperpermeability,CVH)及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CT)相关性的基因研究。近期研究发现CVH和SCT是影响PCV疗效的重要因素。具有CVH的PCV患眼对连续3个月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具有抵抗性;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联合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的PCV眼中,SCT薄者息肉样血管病灶(polyps)的消退率高、复发率低。而既往在中浆的相关研究中发现,CVH和SCT与某些特定基因(如ARMS2 A69S、CFH I62V和CFH等基因)的表达有关;也有研究表明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包括PCV,在遗传病理生理学上与老年慢性中浆在发病基因上具有重叠性。为了了解CVH和SCT对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疗效的影响是否具有遗传基础,作者收集了2012年1月到2014年11月间于山梨大学医院眼科就诊的149例未经治疗的PCV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技术观察CVH,其表现为造影中晚期出现的边界模糊的多灶性高荧光灶(图1)。采用谱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以及光学生物测量方法测量SCT,定义其为RPE外层与脉络膜-巩膜交界的垂直距离(图1D)。采用实时PCR检测CFH、CFH162V和ARMS2基因及相关等位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CVH及SCT与ARMS2 A69S的G等位基因及CFH的T等位基因相关,而与CFH I62V无关。而ARMS2 A69S的最小等位基因——T等位基因和PCV相关,是不同种族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在本研究中,149眼中35眼(23.5%)在ICGA中呈现CVH与既往研究中的概率(9.8% ~ 59.3%)是相符的。而从基因学角度来说,PCV眼的CVH与ARMS2A69S的G等位基因及CFH的T等位基因相关,而与CFH I62V无关。这是首次有关于CHF基因与PCV患眼的SCT及CVH的相关性研究。以往的报道中关于CFH与PCV发生之间的关系并无可靠证据,只有报道证明CFH与老年人多发慢性中浆及日本年轻人的中浆相关。但是在此研究中作者也提到了一些不足之处,比如SCT及CVH的测量及判断是人工完成,未应用精确仪器进行评估,具有主观性;而且近期提出与PCV相关的基因大概有30余个,如果要得出更加完善的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