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眼科纵览 ›› 2015, Vol. 39 ›› Issue (1): 14-14, 69.doi: 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501015
北京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诊治新技术共识小组
摘要: 我国是近视大国,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居世界首位,且表现出发病年龄年轻化和近视度数高度化的趋势。针对青少年近视的矫正,我国目前仍然是以配戴框架眼镜为主,但据统计有211%~488%的青少年不配戴眼镜或配戴眼镜的度数不足 [12]。对于近视青少年来说,重要的评价指标为生活视力和近视进展情况。配戴眼镜可以获得较好的矫正视力,满足生活所需。但很多家长担心配戴眼镜会导致近视进展加快,因此会选择不戴、推迟戴或戴度数不足的眼镜[3]。关于戴或不戴眼镜、足矫或欠矫的利弊,目前仍然有较大争议,存在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典的近视动物模型之一即离焦诱导性近视提示近视性离焦可阻止或延缓近视的发生发展[4]。针对近视配镜时的足矫和欠矫,目前已有两项随机对照试验,Adler等[5]和Chuang等[6]分别对欠矫050 D和075 D与足矫进行对比,发现欠矫会导致青少年近视进展加快。然而,国内“安阳儿童眼病研究”[7]已完成一项200例基于我国近视青少年(屈光度-269±093 D)的随机对照试验,比较欠矫050 D和足矫患儿的近视进展情况,随访至1年时发现二者的近视进展无显著差异(分别为-077±051 D和-079±059 D,P=083),眼轴延长量也无显著差异(分别为038±020 mm和039±020 mm,P=091)[8]。 基于此项研究,本课题组的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自然选择欠矫(120例,屈光度-375±123 D)或足矫(133例,屈光度-312±129 D)的戴镜近视青少年其1年的近视进展量在校正了基线屈光度、年龄、性别和父母近视人数、近视发病年龄、近距离工作时间、户外活动时间、戴镜频率后未见显著差异(分别为064±044 D和-068±046 D,P=046),眼轴延长量也无显著差异(分别为031±011 mm和031±012 mm,P=096)。随着近视欠矫量的增大,近视进展量显著减小(r2= 002,P=002)。关于未矫和足矫,本课题组同样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安阳队列数据,发现未矫(69例,屈光度-303±113 D)和足矫(56例,屈光度-135±062 D)的近视儿童2年的近视进展量在校正基线屈光度、年龄、性别和父母近视人数、近视发病年龄、近距离工作时间和户外活动时间后仍有显著差异,即未矫组的近视进展较足矫组慢(分别为-068±076 D和-104±049 D,P<001),而且在未矫组发现近视进展量随着未矫度数增大而降低(r=-031,P<001)。上述研究在人体的发现与离焦诱导近视动物模型相一致的结果,即近视离焦能够延缓近视进展。目前的框架眼镜由于可导致周边远视性离焦增大,这可能是其会导致近视进展较快的原因[9]。目前市场上已有可消除周边远视性离焦的框架眼镜或接触镜,其长期效果有待验证。综上所述,对于近视青少年的配镜,我们建议在满足其生活视远需求的情况下,不必验配达到最佳矫正视力。在不影响学习生活的情况下,视远时适当地欠矫、视近时欠矫或未矫可能是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方法。当然,在配镜过程中,双眼视觉、双眼平衡、是否隐斜及调节与集合之间的平衡等仍然是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也期待有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探讨欠矫或未矫对近视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及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