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5-02-22
    综述
    视网膜血管改变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刘雪 王爽 徐亮
    2015, 39(1):  1-7.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501001
    摘要 ( 453 )   PDF (5193KB) ( 10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血压靶器官损伤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对高血压进行早期诊断、病情评估以及治疗干预具有重要意义。视网膜血管改变,可以为高血压的发病和进展的相关研究提供良好的观察指标。在检测手段上,眼底照片作为测量视网膜血管的主要载体,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此外,扫描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自适应光学等检查方法也越来越受重视。视网膜血管改变与高血压的相关性已被大量研究证实,且视网膜血管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高血压的发病,并反映高血压的治疗情况。
    学术简讯
    塔西单抗:一种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的新药物
    曹珊珊 魏世辉
    2015, 39(1):  7-7. 
    摘要 ( 6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期发表于Neur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塔西单抗在治疗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NMO)中可达到持续稳定的治疗效果,且耐受性较好,可能成为NMO患者新的治疗选择。外源性白细胞介素\|6(IF\|6)可以刺激浆母细胞(B淋巴细胞的一个亚群)增生,该细胞可以产生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而诱发NMO,因此推断阻断IF\|6受体通路可以减少NMO发病。塔西单抗作为一种抗IF\|6受体单克隆抗体,目前已被上百个国家批准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为验证其对NMO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Manabu Araki等进行了一项开放性的前瞻研究。该研究纳入7例(其中女性6例)AQP\|4抗体阳性的NMO或NMO谱系疾病患者,入选患者均有口服泼尼松龙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史,且治疗效果不理想,在入组前1年内至少复发2次,排除结核、真菌感染及其他干扰后,进行塔西单抗的药物试验治疗。在患者当前的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基础上,再给予塔西单抗8 mg/kg体重,每月1次,连续12个月。试验中患者不良反应包括: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小肠结肠炎、急性肾盂肾炎、白细胞减少和/或淋巴细胞减少症、贫血、轻度的收缩压降低,但所有症状均较轻微。主要观察指标为:扩展残疾状况评分量表(EDSS)评分、疼痛及无力等级评分、颅脑及颈椎MRI、体感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及血清中抗AQP\|4抗体水平,通过以上客观的检查进行评估,若神经系统持续恶化超过24小时称作1次复发,通过复发次数评估临床症状的变化。主要的转归指标包括:EDSS评分、年复发次数、抗AQP\|4抗体水平及塔西单抗治疗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患者年复发率由治疗前的(29±11)次下降至(04±08)次(P<005),同时EDSS评分平稳下降,神经性疼痛及周身乏力均明显改善,超预期的是该药物对NMO中难治性疼痛具有良好效果。因此,作者提出塔西单抗的镇痛作用可能成为其治疗NMO的一大优势。文章的最后Manabu Araki指出,塔西单抗在应用过程中潜在感染及不良反应不容忽视,尽管如此,仍不能否定在NMO早期阶段给予此药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及预防效果。
    综述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的降眼压及视网膜神经保护机制
    刘诗亮 陈媛媛 邢怡桥
    2015, 39(1):  8-13.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501002
    摘要 ( 458 )   PDF (4051KB) ( 10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眼部和视网膜中的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研究表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广泛存在于整个眼球,分布和功能具有组织特异性。大麻素在许多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主要与其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以及对氧化应激的调制作用有关。利用药物调制内源性大麻素受体或与大麻素合成、运输及分解相关的酶类,被证明是这些疾病传统治疗之外的一种有效替代。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内源性大麻素受体及其在眼组织中的定位,大麻素信号通路及其在眼部疾病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其中,不仅基于降低眼内压,还从视网膜神经保护方面,特别关注了大麻素在视网膜变性疾病中的药理作用和机制。针对眼部大麻素系统的分子干预,可为眼部疾病的基础研究以及治疗靶点的确定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标准与规范探讨
    关于青少年近视眼配镜足矫欠矫的建议与探讨
    北京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诊治新技术共识小组
    2015, 39(1):  14-14, 69.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501015
    摘要 ( 635 )   PDF (1439KB) ( 8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是近视大国,青少年近视的患病率居世界首位,且表现出发病年龄年轻化和近视度数高度化的趋势。针对青少年近视的矫正,我国目前仍然是以配戴框架眼镜为主,但据统计有211%~488%的青少年不配戴眼镜或配戴眼镜的度数不足 [12]。对于近视青少年来说,重要的评价指标为生活视力和近视进展情况。配戴眼镜可以获得较好的矫正视力,满足生活所需。但很多家长担心配戴眼镜会导致近视进展加快,因此会选择不戴、推迟戴或戴度数不足的眼镜[3]。关于戴或不戴眼镜、足矫或欠矫的利弊,目前仍然有较大争议,存在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经典的近视动物模型之一即离焦诱导性近视提示近视性离焦可阻止或延缓近视的发生发展[4]。针对近视配镜时的足矫和欠矫,目前已有两项随机对照试验,Adler等[5]和Chuang等[6]分别对欠矫050 D和075 D与足矫进行对比,发现欠矫会导致青少年近视进展加快。然而,国内“安阳儿童眼病研究”[7]已完成一项200例基于我国近视青少年(屈光度-269±093 D)的随机对照试验,比较欠矫050 D和足矫患儿的近视进展情况,随访至1年时发现二者的近视进展无显著差异(分别为-077±051 D和-079±059 D,P=083),眼轴延长量也无显著差异(分别为038±020 mm和039±020 mm,P=091)[8]。 基于此项研究,本课题组的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发现,自然选择欠矫(120例,屈光度-375±123 D)或足矫(133例,屈光度-312±129 D)的戴镜近视青少年其1年的近视进展量在校正了基线屈光度、年龄、性别和父母近视人数、近视发病年龄、近距离工作时间、户外活动时间、戴镜频率后未见显著差异(分别为064±044 D和-068±046 D,P=046),眼轴延长量也无显著差异(分别为031±011 mm和031±012 mm,P=096)。随着近视欠矫量的增大,近视进展量显著减小(r2= 002,P=002)。关于未矫和足矫,本课题组同样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安阳队列数据,发现未矫(69例,屈光度-303±113 D)和足矫(56例,屈光度-135±062 D)的近视儿童2年的近视进展量在校正基线屈光度、年龄、性别和父母近视人数、近视发病年龄、近距离工作时间和户外活动时间后仍有显著差异,即未矫组的近视进展较足矫组慢(分别为-068±076 D和-104±049 D,P<001),而且在未矫组发现近视进展量随着未矫度数增大而降低(r=-031,P<001)。上述研究在人体的发现与离焦诱导近视动物模型相一致的结果,即近视离焦能够延缓近视进展。目前的框架眼镜由于可导致周边远视性离焦增大,这可能是其会导致近视进展较快的原因[9]。目前市场上已有可消除周边远视性离焦的框架眼镜或接触镜,其长期效果有待验证。综上所述,对于近视青少年的配镜,我们建议在满足其生活视远需求的情况下,不必验配达到最佳矫正视力。在不影响学习生活的情况下,视远时适当地欠矫、视近时欠矫或未矫可能是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有效方法。当然,在配镜过程中,双眼视觉、双眼平衡、是否隐斜及调节与集合之间的平衡等仍然是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也期待有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探讨欠矫或未矫对近视青少年近视进展的影响及其机制。
    综述
    黏弹剂的眼科临床应用
    王科华 夏晓波
    2015, 39(1):  15-20.  doi: 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501003
    摘要 ( 5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黏弹剂在眼科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不同类型黏弹剂的选择和使用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研究,而且围绕黏弹剂的应用涌现了许多新的手术技术。在白内障手术方面,提出了组合使用不同类型黏弹剂的软壳技术、最佳软壳技术及三重软壳技术;在术中虹膜松弛综合征、儿童白内障撕囊及术中后囊膜破裂时合理的选择与使用黏弹剂有利于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在青光眼手术方面,利用黏弹剂处理小梁切除术后的浅前房及黏弹剂小管扩张术。在角膜移植手术方面,黏弹剂在供体角膜摘取及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中能有效的保护角膜内皮细胞,且在板层角膜移植及角膜内皮移植术中也有独特的应用。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方面,黄斑裂孔手术或眼后段异物取出术中利用黏弹剂保护视网膜免受医源性损伤等。
    儿童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药物治疗
    王敏 张美芬
    2015, 39(1):  21-25.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501004
    摘要 ( 4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儿童葡萄膜炎占所有葡萄膜炎的5%~10%,多数起病隐匿、病程迁延,常合并多种眼部并发症。儿童葡萄膜炎多为非感染性,其中绝大多数为特发性,最常见的全身病因为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儿童葡萄膜炎治疗棘手,常用药物为糖皮质激素、抗代谢药、T细胞抑制剂。近年来生物制剂的使用为儿童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治疗提供了新方法。玻璃体腔植入糖皮质激素缓释装置可长时间控制眼内炎症,但在儿童中使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待进一步研究。
    眼底自发荧光技术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断中的应用
    徐晓莉 张喜梅
    2015, 39(1):  25-29.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501005
    摘要 ( 4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晚期阶段,可导致80%以上患者重度视力丧失,目前临床上诊断主要依靠相干光断层扫描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形态学检查手段,而眼底自发荧光(fundus autofluorescence,FAF)成像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手段,能反应脂褐质的分布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活性,已逐渐成为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诊治中的观测指标之一。
    乙酰肝素酶及其与眼病的关系
    于洋 袁玲 李国栋
    2015, 39(1):  30-33.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501006
    摘要 ( 4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乙酰肝素酶(hepranase,HPSE)是哺乳动物细胞中唯一能切割细胞外基质中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侧链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 HS)的一种葡萄糖醛酸内切酶。HPSE为单拷贝基因,可促进肿瘤转移和浸润、血管生成,维持晶状体囊膜结构,促进凝血活性以及参与胚胎组织发育等。关于HPSE与眼科疾病的关系报道较少,目前研究发现其与角膜炎症、新生血管形成,晶状体疾病、视网膜生理结构及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迁移等方面有关。
    阿柏西普治疗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
    冯燕兵 翁文庆
    2015, 39(1):  34-38.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501007
    摘要 ( 5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新生血管的形成情况。目前认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促新生血管生成最重要的诱导因子,也是抗新生血管治疗中重要的治疗靶点。阿柏西普是最新一代的抗VEGF药物,可以与VEGFA、VEGFB、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所有亚型相结合,与VEGF有更高的亲和力,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能够提高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和减少中央视网膜厚度,同时在某些其他抗VEGF无应答患者的治疗中亦获得较好效果。
    Coats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杨琼 魏文斌
    2015, 39(1):  39-43.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501008
    摘要 ( 4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Coats病是一种儿童多见的眼底病,典型临床表现是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伴视网膜层间及视网膜下的渗出。本病发病机制不明确,受累眼视力预后不佳,严重的患者可因并发症导致眼球摘除。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血管因素、基因及细胞因子相关。其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冷冻及药物治疗,多采取联合治疗。玻璃体手术治疗作为复杂病例可选择的方法,但应慎重。
    病理性近视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高婷婷 龙琴
    2015, 39(1):  44-49.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501009
    摘要 ( 4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理性近视是一种屈光度超过-6.00 D并呈进行性加重,眼轴不断延长的疾病。其眼底多发生胶原蛋白变性等病理改变,伴有黄斑出血、视网膜脱离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等并发症,是严重致盲性疾病。尽管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已有较深入的研究,但尚未达成共识。多数认为病理性近视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多个病理性近视相关基因(如MYP1~MYP5, MYP11~MYP13, MYP15~MYP16)的发现及定位标志着其病因研究已发展到基因水平。此外,研究发现TGF-β-Smad、HGF-c-Met、Stat3、IGF 相关、NO-cGMP和Shh等信号通路在病理性近视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脉络膜厚度测量在眼病诊断及病情监测中的应用
    季苏娟 李甦雁 张正培 王维 王新婷
    2015, 39(1):  50-54.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501010
    摘要 ( 3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增强深部成像的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EDIOCT)是在传统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基础上改进的能反映脉络膜组织结构的技术,可以定量测量脉络膜厚度,初步检测脉络膜血流情况,是一种简单、快捷、经济、实用的新方法,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了依据。目前, 以健康人脉络膜厚度的研究为基础,这一技术已经用于多种眼底疾病特别是黄斑部疾病如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高度近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黄斑裂孔等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进展。
    活动期甲状腺相关眼病的诊断与治疗
    王华丽 李险峰
    2015, 39(1):  55-60.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501011
    摘要 ( 3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又称Graves′眼病(Graves’ ophthalmopathy,GO),是一种器官特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数患者需经历活动期与稳定期两个阶段。临床诊断时对其活动度的判断至关重要。对于TAO,目前缺乏准确特异判断活动度的方法,如将临床活动度评分(clinical activity score,CAS)、单光子发射计算体层摄影(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融合图像和泪液细胞因子的测定三者有机结合,对准确判断眼部炎症活动程度、指导后期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时控制疾病发生发展有较大帮助。对中重度活动期TAO患者的治疗三维适形球后放射治疗应作为首选,如同时联合糖皮质激素可增加疗效,并减少副反应,值得推荐。
    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防治的研究进展
    张琼 陈松
    2015, 39(1):  60-64.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501012
    摘要 ( 32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伤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PVR)是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治疗棘手。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内界膜的剥除、松解性视网膜切开术、玻璃体腔填充使用的全氟化碳液体、联合重轻型硅油填充等成为外伤性PVR手术治疗的新方向;药物治疗包括抗代谢药物、糖皮质激素、抑制纤维素生成药物等。新的药物治疗进展有基因治疗、免疫抑制剂、磷酸化糖蛋白等。可通过缓释微粒治疗等新疗法降低PVR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儿童近视进展的机制及其干预
    王冬杰 李宁东
    2015, 39(1):  65-69.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501013
    摘要 ( 29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针对近视发生和发展的可能机制,学者们从遗传、调节滞后、远视性离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动物研究和临床试验。目前延缓近视发展的主要措施有渐进多焦点眼镜、双光眼镜、角膜塑形镜等。此外,学者们在阿托品等药物防控近视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视网膜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
    刘静 雯秦波
    2015, 39(1):  70-72.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501014
    摘要 ( 3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成体干细胞的一种,具备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特性,在适当条件下能分化为骨、肌肉、脂肪、神经等多谱系细胞。在不同诱导环境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视网膜神经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光感受器细胞等视网膜细胞分化的潜能,为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