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角膜塑形镜的应用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除商业因素外,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其中很大原因在于使用者和部分医师相信角膜塑形镜具有控制近视进展的作用。近视进展的原因非常复杂,多年来的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简单来说,至少存在先天和后天两类因素。先天因素目前是难以控制,甚至是难以定量的,因此如何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一直是近视进展研究的基础性难题。在此情况下要得到科学的控制近视进展的结论是非常困难的。 从技术角度来说,近视进展的研究需要以屈光度的准确检查为基础。而角膜塑形改变角膜形态,进而改变屈光状态,对屈光度的准确测量将产生影响。具体来说,角膜塑形镜通过反几何设计的结构,对角膜中央进行压平塑形,从而降低角膜曲率,减少近视屈光度,并因此而提高裸眼视力。当长期使用角膜塑形镜时,角膜长期处于压平状态,其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将减弱,时间将变长。如果不能让角膜充分恢复其自然状态,这时检测到的近视屈光度必然低于实际数值,造成近视屈光度进展变缓的假象。 曾有2例验配角膜塑形镜的患者,自述1年前近视度数为-6.00 D,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后,近视度数仍为-6.00 D,认为控制效果很好,未发生进展。在北京同仁医院检查时已停止配戴角膜塑形镜2周,验光近视度数确为-6.00 D,但检查发现其角膜中央区仍呈压平状态,遂嘱其继续停戴2周后复查,此时验光其近视度数为-7.00 D,角膜中央区仍呈压平状态,再嘱其停戴持续2周后复查,这时验光其近视度数为-8.00 D,角膜中央区基本恢复正常。因此对角膜塑形后的屈光度检查必须以角膜恢复正常为前提,否则屈光度检查将不准确,近视进展的准确性也不真实。 角膜塑形后的角膜恢复正常的时间有个体差异,不同个体角膜的力学参数不同,但总体来说角膜塑形的近视度数越高,角膜中央压平程度越大,恢复时间越长,同时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时间越长,恢复越慢。从上述病例可以看出,有时需要6周的时间。 总之,角膜塑形后的屈光度检查必须以角膜恢复正常为前提,为此需要有充分的停戴时间,这一时间至少应大于6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