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瑞 孙旭光 王智群 张阳
GAO Rui, SUN Xu-guang, WANG Zhi-qun, ZHANG Yang
摘要:
目的 探讨睑缘炎患者眼表微生物分布特征,分析睑缘炎抗菌治疗的疗效。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收集2015年2-9 月间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门诊临床诊断为睑缘炎的101例患者(101眼,睑缘炎组),正常志愿者85例(85眼,对照组)。方法 在睑缘炎和对照组患者的结膜囊、睑缘及睑板腺分别取材,做细菌、厌氧菌和真菌培养,对培养阳性的菌株进行鉴定,分析两组眼表菌群差异特征。进一步将睑缘炎患者分为抗菌组和非抗菌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分别对症状体征评分,并进行眼表微生物检测,分析疗效及细菌检测结果。主要指标 眼表细菌检测结果、血平皿菌落计数及睑缘炎的眼部症状及体征评分。结果 睑缘炎组睑板腺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2%,而对照组为53%(P=0.015);睑缘炎组和对照组睑板腺厌氧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9%和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睑缘炎组与对照组睑缘细菌阳性率分别是71%和76%(P=0.533),结膜囊细菌阳性率分别是48%和67%,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62)。睑缘炎组睑缘、结膜囊及睑板腺血平皿菌落数量的均值均分别是(15.78±5.25)个、(13.62±6.27)个、(16.54±4.56)个, 对照组分别为(6.13±3.40)个、(4.75±3.82)个、(5.83±2.55)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睑缘炎患者睑缘、结膜囊及睑板腺的培养菌群主要是革兰阳性球菌(构成比分别为:78.31%、71.15%和77.03%) ,与正常志愿者无差异(构成比分别为:76.71%、82.14%和76.74%)。睑缘炎组结膜囊和睑板腺革兰阳性球菌中,葡萄球菌属的阳性率(81%和88%)要低于正常对照组(96%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和0.036)。抗菌组和非抗菌组治疗2周后睑缘的除菌率分别为44%和21%,且两组的症状及体征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34和P=0.012)。结论 睑缘炎患者与正常人相比,眼表细菌阳性率无差异,但眼表带菌量要高于正常人,且革兰阳性球菌菌群构成不同,而睑板腺的厌氧菌带菌量要低于正常人;抗菌治疗可减少眼表带菌量,并改善患者眼表症状及体征。(眼科,2016,25: 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