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期以眼底病诊治研究作为重点报道内容。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期发表了周楠、魏文斌撰写的“眼底病药物治疗进展70年”,文中回顾了近70年随着国际上新的眼底病治疗方法和新的药物不断引入,我国眼底病药物治疗进展迅速,特别是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为代表的小分子抗体药物的出现以及玻璃体注射给药方式的推广,是眼底病药物治疗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国产全人源化重组融合蛋白康柏西普丰富了抗VEGF药物谱。随着眼底病治疗技术的多样化,我国眼底病的治疗水平也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协作组在本期发布了对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这将对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发挥重要作用。结核性葡萄膜炎的诊断和治疗一直存在诸多困难,彭晓燕等就结核性葡萄膜炎目前的诊治困境及对策进行评述,强调对于存在眼部明显的化脓样炎性反应,包括前房积脓、进展迅速的玻璃体混浊、视网膜下脓肿等眼内炎性反应性葡萄膜炎,通过采取眼内液进行结核杆菌培养、涂片抗酸染色及结合聚合酶连反应(PCR)检查有较大的可能获得阳性结果,以期达到尽早诊断结核性葡萄膜炎的目的。对于一些表现为非迅速进展的、非化脓性的慢性眼内炎症病例,很难通过眼内液检查获得直接诊断的证据,此时疾病的结核相关性通常是临床拟诊的。治疗应早期足量使用抗结核药物,出现眼前节炎性反应者局部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全身使用与否应听取内科医生的指导意见。针对结核性葡萄膜炎及相关疾病问题,本期刊登了曹绪胜等对39例拟诊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患者的观察结果,认为男性、双眼发病、玻璃体积血、闭塞性视网膜血管炎和/或继发视网膜新生血管、黄斑水肿、斑片状脉络膜炎性病灶、继发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等是拟诊结核性视网膜血管炎的临床特征。毛羽等对7例脉络膜结核瘤进行临床特征和疗效观察,认为脉络膜结核瘤可伴有全身活动性结核或发生于结核的既往感染和潜伏感染,主要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下黄白色病灶合并渗出性视网膜脱离,规范化抗结核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黄厚斌对拟眼组织胞浆菌病进行专题讲座,认为拟眼组织胞浆菌病是组织胞浆菌病在眼部的表现,其三联征为黄斑区或中周部孤立分散的萎缩性脉络膜视网膜瘢痕(组织斑或穿凿样病变)、视盘旁脉络膜视网膜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或遗留的盘状瘢痕,通常不伴有玻璃体及房水的炎性反应。拟眼组织胞浆菌病目前的治疗主要是针对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本期还刊登了其他一些眼科研究成果,同样值得广大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