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期以眼底病诊治为重点报道内容。针对眼科临床中眼内液检测技术的推广应用,杨培增等发表述评强调了眼内液检测在葡萄膜炎诊断中的适应证,并对目前此类检查中的误区及其带来的后果进行了剖析,指出对绝大多数葡萄膜炎患者,根据病史、临床检查及辅助检查即可做出诊断,仅在少数特定的炎症,如眼内炎、肿瘤所致的伪装综合征、眼弓形虫病、眼弓蛔虫病等,才需进行眼内液检测。梁庆丰等述评性文章强调眼科医生应关注干眼相关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的类型、机制及预防治疗措施。
邱怀雨等的论著比较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MOG-IgG)阳性和MOG-IgG阴性慢性复发性炎性视神经病变(CRION)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现MOG-IgG阳性CRION患者发病年龄较轻,易累及双眼,且累及的视神经节段较长,容易复发,且随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颅脑及脊髓等神经系统症状。韦振宇等对一个Thiel-Behnke角膜营养不良家系进行了TGFBI致病基因突变分析,确定其R555Q 突变,并采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角膜前弹力层高反光、不规则、蜂窝状、无定形物质沉积等影像学特征,这是与Reis-Bücklers角膜营养不良的重要区别。闫博婧等对三个X-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XLRP)家系进行基因分析,发现了三个RPGR基因的新型突变。陈超等比较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与未合并梅毒患者眼底病变的构成情况,发现AIDS合并梅毒患者眼底病变发病率明显高于单纯AIDS组患者,其常见眼底改变为HIV相关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及梅毒相关眼底改变。曹绪胜等回顾性比较了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后继发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R)患者与原发性CSCR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现继发CSCR患者更易双眼发病,视网膜色素上皮功能受损更为严重。刘子江等发现乌鲁木齐地区新生儿眼底疾病发病率前几位均是非致盲性、非紧急性眼病,主要的致盲性眼底疾病仍是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为主。石婕等回顾性观察了抗结核药物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匐行样脉络膜炎的6个月疗效,发现多数患者病灶稳定,抗结核前有全身糖皮质激素应用史者预后较差。袁昱等比较了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与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非缺血性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6个月的疗效及安全性,发现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在提高患者视力、降低黄斑水肿程度方面效果均显著优于激光治疗。周吉超等利用世界卫生组织五大洲癌症发病(CI5)数据库公布的眼部恶性肿瘤登记数据,结合北京市公安局人口处公布的人口数据,提出2003年至2012年间北京市户籍居民原发性眼部恶性肿瘤人群发病率为6.11/百万,最主要的病理类型为基底细胞癌,其次为腺癌、肉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和恶性黑色素瘤,眼睑为首位受累部位。马燕等比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与2019年同期急诊眼外伤疾病谱的变化,发现疫情期间眼科急诊总量及眼外伤急诊量明显下降。男性、青年、未成年人仍是急诊眼外伤的高发人群,未成年人发病率较去年同期下降,电光性眼炎患者明显增多,机械性眼外伤患者明显下降。
本刊教学园地刊登了刘子源等对EYESI双目间接检眼镜模拟训练系统作为眼科住院医师眼底检查技能培训和考核平台有效性的评价,认为此系统高效、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