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晓伟 唐广贤 张恒丽 李凡 马丽华 耿玉磊
Yan Xiaowei, Tang Guangxian, Zhang Hengli, Li Fan, Ma Lihua, Geng Yulei
摘要: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CO2激光辅助深层巩膜切除术(CLASS)后滤过通道的演变过程,评估CLASS的降眼压机制。设计 队列研究。研究对象 2016 ~2017年施行CLASS治疗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25例(25眼)。方法 CLASS术后1、3、6、12个月对术眼手术区域进行UBM检查,并进行矫正视力、眼压、视野检查。主要指标 滤过泡形态、后弹力层-小梁网膜厚度、巩膜池前后长度和高度,巩膜池大小与眼压的相关系数。结果 术后1、12个月L型及H型滤过泡分别为19眼(76%)、6眼(24%);11眼(44%)、14眼(56%)。术后1、12个月滤过泡高度<1 mm者分别为4眼(16%)、17眼(68%)。术后1、12个月后弹力层-小梁网膜厚度分别为(0.104±0.026)mm、(0.100±0.019)mm。术后1、12个月巩膜池前后长度分别为(2.12±1.04)mm、(1.81±0.74)mm;巩膜池高度分别为(0.52±0.18)mm、(0.46±0.17)mm。术后12个月巩膜池前后长度、高度与眼压均呈负相关(r=-0.432,-0.523,P均<0.05)。结论 CLASS术后滤过泡高度、巩膜池大小逐渐变小,术后3个月巩膜池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滤过泡形态趋于稳定。术后12个月时CLASS房水引流途径从早期的结膜下外滤过为主已转变为以内引流为主。(眼科,2020,29: 309-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