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远波 程欢欢
LIANG Yuan-bo 1,2, CHENG Huan-huan2
摘要:
1968年Cairns设计小梁切除术的最初理念是希望房水经小梁切除断端流入Schlemm管而达到内引流降低眼压,但随后的研究发现该手术大部分成功的患者都存在明显的滤过泡,目前普遍认为其属于外引流滤过性手术。历经50年的发展及改良,联合抗代谢药物使用和可拆除缝线技术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已较为完美,一直是青光眼手术治疗的主流术式,但术后远期滤过泡瘢痕化仍是小梁切除术远期疗效的最大挑战。为减少此术式其它一些并发症的发生,一些学者聚焦于“非穿透性”抗青光眼手术,但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诸多微创青光眼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MIGS)逐渐兴起,虽然术后并发症较少,但降眼压幅度有限,且适应证窄。将黏小管成形术整合进小梁切除术中,可望让小梁切除术回归内引流本质,从而回避瘢痕化这一个难以战胜的自然愈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