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期导读· 本期以眼视光学和眼肌疾病诊治为主要报道内容。 近年来,角膜塑形术控制及治疗近视眼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迅速,无论在学术水平、科研成果、产品研发还是应用普及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期围绕此专题刊出了一组较有特色的文章。角膜塑形镜在中国的应用曾有过起伏,十年前因群发角膜感染而使之推广受到影响,中国眼视光工作者们十年来持之以恒、努力探索,总结出一些宝贵的临床经验及验配规范。在本期刊发的论著中,郭曦等对30例(60眼)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患者进行了长达7年的观察,认为科学合理地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可有效地降低患者近视度,提高患者裸眼视力,控制眼轴增长。翟洲等通过观察4个月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中央和周边角膜厚度的影响,认为短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不同位点的厚度变化与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形状改变一致,中央角膜变薄,从旁中央半径2 mm开始角膜增厚。毛欣杰等观察了角膜塑形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的改变,发现角膜生物力学随角膜形态变化而改变,认为角膜生物力学测量可作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微观结构变化的一种观察手段。牛燕等观察了23例单眼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近立体视功能的变化,发现配戴角膜塑形镜后3个月,多数患者(74%)在提高裸眼视力的同时可获得近立体视。谢培英在述评重新认识角膜塑形术中总结了近10年中国角膜塑形术的发展历程,认为通过持续配戴高透氧材料的逆几何型特殊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除角膜塑形镜以外,张哲等报告了飞秒激光LASIK术后的泪膜变化,发现术后早期泪膜稳定性下降,泪液分泌减少,术后3个月开始泪液分泌功能和泪膜稳定性逐渐恢复,术后6个月泪膜情况已趋稳定。林楠等观察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治愈后双眼视觉状况,发现屈光参差性弱视严重影响立体视觉的发育,即使治疗后视力达到正常,其立体视仍低于正常儿童,且屈光参差程度越重,对近立体视锐度的影响越显著。 在眼肌疾病专题,艾立坤针对甲状腺相关眼病限制性斜视的治疗进行了总结,认为在活动期可采用三棱镜等进行光学矫正,斜视角稳定6个月后,对于有明显复视,眼球运动受限或代偿头位的患者可进行手术矫正;手术以松解肌肉周围限制及进行相关眼外肌后徙为主,手术量不能按常规斜视手术量设计,对于多数病例术毕时以轻度欠矫为宜。苏庆等观察了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的融合功能,发现这些患儿融合功能异常,外融合范围扩大、内融合范围缩小;远立体视觉丧失早于近立体视觉。刘丽丽等报告了一例应用可调整缝线治疗合并垂直斜视的眼球后退综合征的经验。 本期还报道了眼科其他领域的研究论文,值得您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