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2年5月3日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孙葆忱教授因心脏疾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悼念这位良师益友。孙葆忱教授1980年到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工作,1987年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同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专家特殊津贴。曾任国际防盲协会(IAPB)中国国家委员、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办公室主任、全国及北京市低视力专家组组长、中国卫生部视光学研究中心顾问及中国金钥匙视障教育研究中心高级顾问等。在我国防盲及低视力康复领域做了多项开创性工作,贡献杰出。 全国防盲治盲工作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1981年初在张晓楼、李荣德教授的领导下,孙葆忱教授具体牵头与邹留河、严肃、李莉等教授组成早期的防盲小组,积极取得政府的支持,以治沙防盲为重点,着手筹建“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并开展前期工作。1983年在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成立防盲办公室,形成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办公室的雏形。1984年卫生部发布关于成立“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的通知(84卫防寄字第193号),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由原卫生部领导担任,负责指导全国防盲工作,办公室设在北京市眼科研究所。1986年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召开第三次全国防盲会议时,已有22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省级防盲指导组。1987年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作为专家组协助中残联制定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方案,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内完成了中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视力残疾部分的流调资料分析。同时开展了与世界卫生组织(WHO)防盲组的交流与合作,促成了于1988年2月WHO确认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成为中国首个WHO防盲合作中心。 首个中国防盲规划的主要撰稿人 针对当时中国的情况,孙葆忱教授与WHO防盲官员Konyama博士等一起制定第一个中国防盲规划——《全国防盲和眼保健七五规划》,并由原卫生部在1988年7月发布。规划中提出的防盲主要任务为:七五期间,制订眼卫生保健计划和初级眼卫生保健计划、进行白内障手术,制定全国防盲先进县标准等。此防盲规划呈送WHO获得认可。1988年卫生部第一次授予十个县为防盲先进县。至2000年防盲先进县及地区达204个。 代表中国成功申办国际防盲大会 1989年我国参加了在美国召开的WHO防盲规划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孙葆忱教授代表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介绍了我国防盲治盲工作开展情况。1990年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卫生部司长张自宽以及孙葆忱、胡铮、罗文彬等教授应邀到肯尼亚第一次参加国际防盲协会(IAPB)第四届大会,孙葆忱教授当选IAPB西亚太地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国家委员。 1994年孙葆忱教授赴德国柏林参加第五届IAPB大会,代表中国递交了在中国召开第六届IAPB大会的申请并进行了陈述,及随后的成功申报环节。1999年9月5日至11日,第六届国际防盲协会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至今为止国际防盲领域唯一一次在我国召开的专业会议。会议由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与前国家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国际防盲协会联合举办。在这次大会上,原卫生部张文康部长代表我国政府签署了“视觉2020”全球宣言,庄严承诺:“到2020年,在我国消除可避免盲”,这是全球防盲里程碑式的壮举。 中国推广WHO沙眼SAFE战略的第一人 在解放初期,沙眼是中国第一位的致盲眼病,为了更好地防治沙眼,1990年5月WHO防盲合作中心在北京举办了第一个WHO新的沙眼分级标准培训班,全国20个市县参加了培训。在得到WHO授权后,孙葆忱教授率领团队翻译并在我国全面推广了WHO的沙眼防控手术、抗生素治疗、清洁脸部和改善环境(Surgery, Antibiotic treatment, Facial cleans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AFE )战略4本手册,制定了在全国举办沙眼骨干培训班的计划及实施方案,并亲自赴云南省、成都市、重庆市、北京郊区等地进行沙眼筛查,协助重点省份如山西、海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区筛查、防治沙眼。 牵头创刊并发行《全国防盲简报》 1988年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出版了《全国防盲简报》第一期。为促进防盲工作建立了交流平台。 中国低视力专业的奠基人 1982年孙葆忱教授首次按照WHO盲及低视力标准在中国开展眼科流行病学调查,推动了我国视力残疾流行病学调查的规范化。上世纪80年代初低视力康复工作在我国是一片空白,1983年孙葆忱教授创建低视力专业,首次将低视力学科引入中国,在北京同仁医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低视力门诊,当时《文汇报》及《北京日报》采访了孙教授,对此进行了报道。 建立低视力门诊之初,孙葆忱教授于1984至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赴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及墨尔本大学从事防盲及低视力研究工作,与国际低视力康复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回国后,得到WHO总部的支持,获得了第一批助视器以及对比敏感度检查设备。WHO授权北京同仁医院低视力门诊为“WHO低视力门诊”。鉴于国内缺乏康复的辅助器具,1986年孙葆忱教授团队成功研制第一套国产助视器,成为我国低视力患者的常用康复器具。同年,北京同仁医院举办了全国第一个低视力培训班。1988年出版我国第一部低视力专著《临床低视力学》,目前已出版第三版;2004年受中国教育部邀请主编我国第一部低视力全国高等教材《低视力学》。研制了适用于儿童使用的《儿童图形视力卡》。 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低视力康复人才 在原卫生部、WHO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领导及资助下,孙教授与国内各地眼科学会、金钥匙中心及国外非政府机构、大学等合作,在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全国各地举办各种层次的盲及低视力培训班三十余次,培养低视力专业医生、护士、教师及残联工作人员两千余名。 2005年起孙教授因为疾病无法行走,但他仍然关心低视力康复发展,带领低视力团队人员更新《临床低视力学》第三版,撰写《低视力患者生存质量与康复》与《眼与全身病》等多部专著,连续九届在由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中国视觉障碍资源中心主办的“国际低视力论坛”上发言,在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专业技术国家级规范化培训基地(北京同仁医院)承办的低视力培训班授课。 在全国范围内领导开展了低视力康复工作 孙葆忱教授曾担任全国低视力专家组秘书及组长,对全国低视力康复工作进行技术性指导:1988年参与国家多部委及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共同编制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年-1992年)》,这是由国务院下发的第一个包括有低视力康复在内的全国性规划。1991年协助制定了国家八五计划纲要(1991-1995),1995年协助制定了国家“九五工作纲要(1996-2000)”。在他的推动下,中国低视力康复工作开始受到眼科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在原卫生部、中残联及各地残联的领导下,孙教授帮助全国各地建立了约一千个低视力康复门诊,为当地的低视力患者带来了福音。 率先开展科研工作推进低视力学科发展 孙葆忱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始了一系列的低视力康复相关研究,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对比敏感度与视觉康复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把“功能性视力”的概念引入中国,并对功能性视力开展研究,引领儿童低视力患者康复方向。后续进行了一系列的低视力康复相关研究:眩光与视功能、滤光镜与视功能、老年与儿童低视力特点、视觉康复与教育康复、低视力助视器应用、中国盲童学校低视力分班教学教育改革等,WHO新的沙眼分类标准的研究、WHO简化白内障分类研究等项目,发表论文近百篇,编译国外低视力专著近十部。作为第一完成人,低视力系列研究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 组织国内外交流推动低视力学科发展 在国内,孙教授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合肥、石家庄、乌鲁木齐、南宁、南京、济南、长春、沈阳、太原、兰州、郑州、泉州及中国香港等地,参加有关国内及国际学术会议及讲座。良好的英文能力,不但让孙教授赴澳大利亚、泰国、越南、印尼、日本、西班牙、荷兰、美国、肯尼亚、突尼斯、德国、瑞典等参加有关低视力国际学术会议与讲学,同时也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低视力专家与学者。包括美国低视力代表团、美国视光学院代表团、泰国眼科代表团,法国、日本及菲律宾等国专家及WHO邀请的非政府组织代表和专家等。 依托WHO北京同仁医院低视力门诊提供康复服务 低视力患者相对于其他的眼病患者,问诊、检查更加复杂困难,在北京同仁医院的WHO低视力门诊。孙教授耐心、认真地询问,带领团队为患者适配不同的助视器,为眼病患者提供最后一次看见的希望。累积为全国14万低视力患者适配助视器,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孙葆忱教授热爱防盲与低视力康复事业,一生为我国防盲事业和低视力专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我们为孙葆忱教授的逝世而无比痛心。愿敬爱的孙葆忱教授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