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本Shinjo眼科研究所的Kazuyuki Kumagai等医师在2011年8月出版的Ophthalmology杂志上报告了单侧黄斑裂孔的对侧眼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特点。作者对929例单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对侧健眼和137例健康志愿者随机选择眼的病历资料、眼底像和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特点和中心凹变形的发生率。929例患者中,单侧黄斑裂孔242例,单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129例,单侧视网膜前膜185例,单侧黄斑假性裂孔48例,单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68例,单侧视网膜静脉阻塞257例。排除健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20/20、有视力障碍症状、屈光度数小于-600 D或大于+300 D、有严重眼病(如白内障、葡萄膜炎和视网膜疾病)、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或者有眼部手术史者,所有研究对象年龄在22~9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9±103)岁。从OCT图像中判断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特点,包括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OCT图像中后极部完全看不到玻璃体后界膜)、中央玻璃体后脱离(OCT图像中可见后极部玻璃体从黄斑区完全脱离)、旁中心凹玻璃体后脱离(OCT图像中可见后极部玻璃体与黄斑周围有限区域内的脱离,但与黄斑中央区仍黏连)和玻璃体中心凹黏连(OCT图像中可见后极部玻璃体仅与中心凹处黏连,与中心凹外的区域完全性脱离)。结果发现,黄斑裂孔组中心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10%)和玻璃体中心凹黏连的发生率(11%)最高,但与正常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无黄斑区玻璃体后脱离的对侧眼中,黄斑裂孔组玻璃体中心凹黏连的发生率(24%)最高,显著高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组(9%)、视网膜前膜组(6%)和视网膜静脉阻塞组(5%)。黄斑裂孔组玻璃体中心凹牵拉的发生率(17%)显著高于黄斑假孔组(8%)外的其他各组(0%~2%)。有中央玻璃体后脱离的眼中,黄斑裂孔组残余中心凹变形的发生率(32%)显著高于其他组(0%~9%)。作者认为频域OCT对确定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状况是有用的,特别是观察微小的中心凹结构改变。单侧黄斑裂孔患者无论有无玻璃体中心凹黏连,对侧眼中心凹变形的几率都较高,这说明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中心凹粘连异常牢固,足以导致中心凹变形,这可能与黄斑裂孔形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