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2-06-22
    综述
    内窥镜在眼科的应用现状和发展
    杨扬帆 余敏斌
    2012, 36(3):  145-149.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203001
    摘要 ( 16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20年来医用内窥镜技术发展迅速,目前应用于眼科手术治疗的内窥镜主要有应用于眼球内手术的眼内窥镜、应用于泪道手术的泪道内窥镜以及应用于视神经管减压术、泪囊鼻腔吻合术的鼻内窥镜。内窥镜手术已成为眼科手术的一个新的发展和重要补充。本文就内窥镜在眼科应用的历史、眼内窥镜类型和工作原理、手术入路以及内窥镜在眼科手术中应用的适应证、疗效和并发症作一综述。
    角膜上皮干细胞定位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孙小婷 毕燕龙
    2012, 36(3):  149-154.  doi: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3 002
    摘要 ( 15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角膜上皮干细胞定位于角膜缘已被广泛认可,并被命名为角膜缘干细胞,且认为角膜缘干细胞在角膜上皮的自我更新和损伤修复中起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的一些研究却提出了与之相悖的观点:整个眼表层均含有寡能干细胞,且角膜缘干细胞在维持自我更新及稳态方面并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发现提示可能还有其他干细胞存在并维持着角膜上皮的自我更新,但也有人对这些新观点提出质疑。本文通过对最新研究的不同观点及证据的阐述,对近年来角膜上皮干细胞的定位及其功能等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
    消息
    儿童眼科暨泪道疾病新进展学习班(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通知
    于刚
    2012, 36(3):  154-154. 
    摘要 ( 14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儿童眼科暨泪道疾病新进展学习班”将于2012年9月14-16日在北京举办。本学习班邀请国内知名眼科专家范先群、孙丰源、卢海、焦永红、于刚、项楠、赵军阳、李晓清、吴倩、吴文灿、范金鲁、金涛、田彦杰等任教,专题讲座内容涵盖特殊泪道疾病、儿童眼睑整形手术、儿童眼眶病影像学检查、儿童微创晶状体玻璃体手术、视网膜母细胞瘤、复杂斜视、儿童视光学、儿童特种眼镜及角膜接触镜验配、视感知觉学习等泪道疾病及儿童眼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授课内容丰富、详实,紧密结合临床,结合专家多年临床经验,应用病案实例讲授新进展、新理论、新方法。教学方法包括讲座、读片、手术视频演示、临床疑难问题专家答疑等。学习班结束将授国家级继续教育I类学分6学分。学费700元(含资料费及会议光盘),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报到地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56号;邮政编码:100045;报到时间:2012年9月13日下午。授课专家详细资料请登陆网站www.baobaoeye.com。联系人:薛京蒙、高飞;Emial:xaiz73@163.com(薛京蒙);gaodafei6049@163.com(高飞);联系电话:13521175492、59616399、59616394。
    综述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邱靖森 张铭志
    2012, 36(3):  155-162.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203003
    摘要 ( 189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天性白内障是由于胚胎期晶状体代谢异常而导致的自身透明度下降的致盲性疾病,遗传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很大的联系。目前研究发现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至少与22个基因的变异有关,其中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主,涉及的基因包括晶状体蛋白基因(CRY)、缝隙连接通道蛋白基因(GJA)、膜蛋白基因(MIP)、细胞骨架蛋白基因(BFSP)和转录调节因子基因等。本文对近几年来关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原发性前房角关闭疾病的分类与演变
    游玉霞 李建军 马科
    2012, 36(3):  163-166.  doi: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3 004
    摘要 ( 17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原发性前房角关闭疾病的分类较为繁杂。传统分类以症状学为依据,较系统地演绎了其临床发展过程,但对于青光眼概念的界定不够清晰。国际地域性和眼科流行病学研究组(ISGEO)的分类系统而简洁,比较适合流行病学调查,但不能完全适用于临床。最近有学者将各种临床亚型和发病机制结合起来进行分类,即分为可疑原发性前房角关闭、原发性前房角关闭Ⅰ级、Ⅱ级、Ⅲ级等,有利于指导治疗。
    玻璃体后脱离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史慧民 叶纹
    2012, 36(3):  166-171.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203005
    摘要 ( 15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 PVD)是玻璃体常见的改变,发病机制不清。近年研究发现,PVD除与年龄相关以外,女性、维生素B6摄入过多、高度近视、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视网膜血管阻塞、内眼手术等是玻璃体后脱离高发的危险因素。
    GAP-43与受损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和再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王瑞红 侯世科 吴志鸿
    2012, 36(3):  172-177.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203006
    摘要 ( 16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作为神经细胞膜上的一种特异性磷酸蛋白质,主要表达于生长、分化和再生的轴突末端及突触前膜,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的发育、突触可塑性、受损后细胞存活和轴突再生有密切的关系,但其促进RGC存活和轴突再生的具体机制却并未完全阐明。深入了解其生理作用和表达调控机制,将有助于理解RGC存活和轴突再生的全过程,在促进视神经再生的研究及临床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干细胞疗法及其在脉络膜新生血管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侯慧媛 梁宏亮 王雨生
    2012, 36(3):  177-182.  doi: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3 007
    摘要 ( 18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常造成严重视力损害,对其治疗方法的探索是相关医学工作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研究发现干细胞参与CNV生成,为干细胞疗法治疗CNV带来契机。本文就干细胞疗法治疗CNV的原理、研究基础、治疗策略、初步探索、优势和前景等作一综述。
    CD40信号通路与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
    苏彦 刘芳
    2012, 36(3):  182-188.  doi: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3 008
    摘要 ( 20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病理性近视及眼外伤等多种眼病均可造成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分化群40蛋白(CD40)及其配体(CD40L)构成的共刺激系统是免疫细胞间的重要信号转导途径,活化的CD40分子刺激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的分泌,导致CNV。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中已检测出高水平表达的CD40与CD40L。干预CD40信号通路有可能成为CNV治疗的新的靶点。
    学术简讯
    对单侧黄斑裂孔患者无症状对侧眼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特点和中心凹变形的分析
    延艳妮 魏文斌
    2012, 36(3):  188-188. 
    摘要 ( 17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Shinjo眼科研究所的Kazuyuki Kumagai等医师在2011年8月出版的Ophthalmology杂志上报告了单侧黄斑裂孔的对侧眼的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特点。作者对929例单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对侧健眼和137例健康志愿者随机选择眼的病历资料、眼底像和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特点和中心凹变形的发生率。929例患者中,单侧黄斑裂孔242例,单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129例,单侧视网膜前膜185例,单侧黄斑假性裂孔48例,单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68例,单侧视网膜静脉阻塞257例。排除健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20/20、有视力障碍症状、屈光度数小于-600 D或大于+300 D、有严重眼病(如白内障、葡萄膜炎和视网膜疾病)、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或者有眼部手术史者,所有研究对象年龄在22~9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9±103)岁。从OCT图像中判断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特点,包括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OCT图像中后极部完全看不到玻璃体后界膜)、中央玻璃体后脱离(OCT图像中可见后极部玻璃体从黄斑区完全脱离)、旁中心凹玻璃体后脱离(OCT图像中可见后极部玻璃体与黄斑周围有限区域内的脱离,但与黄斑中央区仍黏连)和玻璃体中心凹黏连(OCT图像中可见后极部玻璃体仅与中心凹处黏连,与中心凹外的区域完全性脱离)。结果发现,黄斑裂孔组中心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率(10%)和玻璃体中心凹黏连的发生率(11%)最高,但与正常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无黄斑区玻璃体后脱离的对侧眼中,黄斑裂孔组玻璃体中心凹黏连的发生率(24%)最高,显著高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组(9%)、视网膜前膜组(6%)和视网膜静脉阻塞组(5%)。黄斑裂孔组玻璃体中心凹牵拉的发生率(17%)显著高于黄斑假孔组(8%)外的其他各组(0%~2%)。有中央玻璃体后脱离的眼中,黄斑裂孔组残余中心凹变形的发生率(32%)显著高于其他组(0%~9%)。作者认为频域OCT对确定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状况是有用的,特别是观察微小的中心凹结构改变。单侧黄斑裂孔患者无论有无玻璃体中心凹黏连,对侧眼中心凹变形的几率都较高,这说明黄斑裂孔患者玻璃体中心凹粘连异常牢固,足以导致中心凹变形,这可能与黄斑裂孔形成有关。
    综述
    微小RNA在视网膜疾病中表达及功能的研究进展
    李敏 王方
    2012, 36(3):  189-193.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203009
    摘要 ( 20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小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他们通过与靶mRNA的3’端非编码区结合来抑制基因的表达,参与调节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分化、功能维持和凋亡等重要的生理过程。miRNA是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种miRNA在眼部表达,其中超过250种miRNA在视网膜组织中表达并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功能。本文就近年来miRNA在视网膜疾病的表达及功能作一综述。
    学术简讯
    高分辨磁共振三维成像对病理性近视眼球形态的分析
    延艳妮 魏文斌
    2012, 36(3):  193-193. 
    摘要 ( 15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本东京学者Muka Moriyama等在2011年8月出版的Ophthalmology杂志上报告,对44例(86眼)高度近视眼(屈光度数≤-800 D或眼轴>265 mm)行磁共振成像(MRI)(Signa HDxt 15T,GE Healthcare,Waukesha,WI)检查,并获得T2加权像,电脑工作站完成高分辨三维成像的容积扫描,通过信号强度可以半自动地将眼球边缘识别,从而获得眼球的三维图像,分析眼球的局部解剖特点。20例(40眼)正视眼(屈光度数±100 D且眼轴小于250 mm)作为对照。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全面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眼轴、视野、眼底镜和OCT检查。44例高度近视者,平均年龄649岁(29~86岁),其中8例为单眼高度近视。对照组平均年龄527岁(31~73岁)。根据眼球后部外形的对称性和曲率半径将眼球从形态上分为圆锥状、桶状、鼻侧变形和颞侧变形四类。而正视眼眼球的后半部成半球形。8例单侧高度近视者中,5例非高度近视眼的眼球形状与正视眼相似,即眼球后部是半球形,其他3例非高度近视眼的眼球形状不同于正视眼,而这3例的视轴比上述5例的视轴长。在34例双侧高度近视眼患者中,30例(882%)双眼形状相同,其中11例(367%)为鼻侧变形,5例(167%)为颞侧变形,5例(167%)为圆锥状,9例(300%)为桶状。在另4例双眼形状不同的患者中,两眼视轴长度的差异均>2 mm。这4例中有3例近视程度较低眼为圆锥状,近视程度较高眼为圆柱状。60眼中,有47眼(783%)眼球最突出的部分在视轴上,其余13眼眼轴最突出部分则略低于视轴,而鼻侧变形的眼比其他类型更常见到最突出的部分低于视轴的现象。60眼中,有5眼(83%)无后部突出,17眼(283%)有1个后部突出,31眼(517%)有2个后部突出,7眼(117%)有3个后部突出。在30例两眼形状相同的患者中,进行近视性眼底损害与眼球形状类型之间的相关分析发现,颞侧变形的眼更容易出现严重的、不能用近视性眼底损害解释的视野缺损。有2个及以上后部突出的眼比有1个或无突出的眼更容易有近视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作者认为用高分辨MRI和容积扫描技术可以获得完整的人类眼球局部解剖影像。病理性近视眼有不同的眼球形状,眼球形状的差异与病理性近视眼中威胁视力因素的进展有关。
    综述
    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损害及其机制
    朱瑞琳 杨柳
    2012, 36(3):  194-199.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203010
    摘要 ( 17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引起视觉损害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和动物模型在出现血管病变之前,已有视网膜神经损害的发生。早期发现病变并进行相应治疗,对于保护糖尿病患者的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糖尿病早期神经损害的机制复杂,氧化损伤、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谷氨酸兴奋毒性作用、炎症等机制均与之相关,本文对糖尿病早期视网膜神经损害及其机制的研究做一综述。
    贝伐单抗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吴莉爽 邱波
    2012, 36(3):  199-203.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203011
    摘要 ( 18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阐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发病的关系,总结近5年来国内外应用抗VEGF药物贝伐单抗(Bevacizumab, Avastin)治疗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消息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一届神经眼科学术会议召开
    毛贝
    2012, 36(3):  203-203. 
    摘要 ( 16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神经眼科学组组织的第一届神经眼科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全国神经眼科骨干培训班于2012年6月8-10日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黎晓新教授及亚洲泛太平洋地区神经眼科秘书长Satoshi Kashii为大会致辞。来自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及中国台湾的神经眼科专家及大陆各地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眼科、放射影像科等300余名医生围绕神经眼科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及交流。专家们就视神经病变、视野异常、瞳孔异常、颅神经异常、影像学在神经眼科应用等方面做了专题报告。国内多家医院的神经眼科专业医师也分别介绍了他们近年临床工作中积累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并提供十余例常见及疑难神经眼科病例供与会者讨论,现场气氛热烈,极大地丰富了大家的临床诊断思维。此次会议为全国的眼科同道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神经眼科学术交流平台,随后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神经眼科学组又组织了第二届全国神经眼科骨干培训班,通过一个个典型病例对神经眼科的基础、临床知识进行了系统介绍,为初入神经眼科之门的临床大夫提供了诊断思路。
    综述
    视神经鞘脑膜瘤的治疗进展
    苏瑞丹 肖利华
    2012, 36(3):  204-207.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203012
    摘要 ( 16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神经鞘脑膜瘤是视神经鞘最常见的肿瘤。本文参考近10年来关于视神经鞘脑膜瘤治疗方面的文献,总结和分析视神经鞘脑膜瘤的治疗方法。认为采用合理的放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或保持视力;手术切除易因视神经的机械性及缺血性双重损害而至患侧失明;对于视力无损伤或损伤轻微及视力损伤无进展的患者,可采取保守观察;目前尚未发现有效治疗视神经鞘脑膜瘤的药物。因此,对于需要采取临床治疗的视神经鞘脑膜瘤患者,可考虑采取三维适形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学术简讯
    “DA VINCI研究”关于VEGF TrapEye 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一年的研究结果
    韩淼淼
    2012, 36(3):  207-207. 
    摘要 ( 18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DA VINCI研究”小组在2012年提前出版的Ophthalmology杂志上发表了VEGF TrapEye 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一年的研究结果。此项研究是针对目前眼科领域最新的抗VEGF药物即VEGF TrapEye治疗DME疗效的随机、双盲、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其半年的研究结果已刊登在2011年的Ophthalmology杂志上。该研究主要目的是评估不同剂量、不同用药间期的VEGF TrapEye玻璃体内注射对DME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治疗效果,次要目的包括评估VEGF TrapEye对DME中央视网膜厚度(CRT)的改善效果、该药物治疗DME的安全性及耐受性。研究对象为2008年12月~2009年6月招募的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39个临床试验点的DME患者。在满足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后,试验眼按等比例随机分为5组:05 mg VEGF TrapEye 每4周1次(05q4);2 mg VEGF TrapEye 每4周1次(2q4);2 mg VEGF TrapEye治疗开始3个月,每月1次,然后每8周1次(2q8);2 mg VEGF TrapEye治疗开始3个月,每月1次,然后据再治疗标准进行用药(2PRN)和激光治疗组(据改良的ETDRS方案)治疗开始激光1次,之后据再治疗标准进行激光(间隔≥16周),并接受每4周1次的假注射。此外,4组VEGF TrapEye各自分别设假注射对照,激光组设假激光对照。24周后,VEGF TrapEye各组若满足再治疗标准,在本次就诊后1周需行激光治疗,随后的激光间隔为16周。各组BCVA及CRT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BCVA字母改善率比较采用Fisher 精确检验、基线数据及安全性数据进行单纯数据总结。结果显示,221眼参与随机分组,219眼进行干预,176眼完成52周的研究,43例终止研究。24周及52周时,VEGF TrapEye 组BCVA改善字母数多于激光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 TrapEye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研究中每位研究对象的视力分析发现,VEGF TrapEye各组患者较少出现视力丢失,且程度较轻。52周时,VEGF TrapEye各组视力改善≥15个字母的比例明显大于激光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q8组除外);≥10个字母及≥0个字母的比例均大于激光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激光治疗组相比,VEGF TrapEye各组CRT明显减少,且继续呈减少趋势。因此,52周的观察期内,应用不同剂量及用药方案的VEGF TrapEye在DME保护及改善视力方面优于黄斑区激光治疗; VEGF TrapEye各组治疗效果类似。主要副作用包括眼部(玻璃体腔药物注射相关)和全身副作用(多与糖尿病引起的系统性疾病相关),玻璃体内注射VEGF TrapEye治疗DME时,患者耐受性良好,利益风险比可以接受。作者对2q8组视力改善≥15个字母的比例大于激光治疗组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主要与基线数据相关,而非用药方案所致。2q8与2PRN组注药次数相近,注药间隔较4周1次长,治疗效果类似,为长间隔用药提供依据,通过增加用药间隔可以减少玻璃体内注药次数从而减少注药相关并发症,同时减轻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和不便;该研究中2q8疗效持久(至少8周)得以实现可能与VEGF TrapEye强力结合VEGF的特性及增强的药代动力学密切相关,这为Ⅲ期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提供最佳治疗剂量和方案依据。
    综述
    早期生长反应基因Egr-1在实验性近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李曼 陈辉
    2012, 36(3):  208-212.  doi:10 3760/ cma. j. issn.16735803 2012 03 013
    摘要 ( 170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生长反应基因-1(Egr-1)为即刻早期反应基因家族中的一员,也是禽类ZENK(Zif268、Egr1、NGFIA、Krox24的首字母简写)的哺乳类同源。近年来,在有关近视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发现Egr-1与抑制近视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已证实其可能作为信使分子参与视网膜调控机制。现对Egr-1在近视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和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消息
    《眼科》杂志2012 年“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研究专题征文活动通知
    《眼科》杂志编委会
    2012, 36(3):  212-212. 
    摘要 ( 15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ain gland dysfunction,MGD)是一种较常见的眼表疾病,常与干眼症、睑缘炎、结膜炎、角膜炎等相关。为了提高国内眼科同行对睑板腺功能障碍的认识及临床诊治水平,《眼科》杂志从2012年7月起进行征集有关“睑板腺功能障碍”专题研究论文的活动。征文内容要求与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密切相关,论文体裁可为论著、病例报告、病例讨论、图片病例等,论著性文稿要求具有较好的研究设计,病例报告等文稿要求有较好的图片证据,但不接受综述性文稿。截稿日期:2012年10月31日。来稿请登录到《眼科》杂志网站(www.jbio.net),按要求进行作者在线投稿,文章请注明“睑板腺功能障碍(MGD)专题征文”,免收审稿费。活动结束时,将择优在《眼科》杂志发表,同时评出优秀论文一等奖二名,奖金5000元;二等奖五名,奖金2000元。欢迎广大眼科工作者积极投稿!
    综述
    成年人弱视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金恩忠 肖林
    2012, 36(3):  213-216.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203014
    摘要 ( 16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成年人弱视是通常弱视概念的延伸,视神经可塑性的研究证明了成年人弱视治疗的可能性。与儿童弱视相比,成年人弱视有其群体和生理发育的特殊性,本文概述了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阐述了成年人弱视的相关治疗方法及其特殊性,提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成年人弱视的治疗将对以往视觉发育及视觉可塑性的理论提出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