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眼科纵览 ›› 2012, Vol. 36 ›› Issue (3): 193-193.

• 学术简讯 • 上一篇    下一篇

高分辨磁共振三维成像对病理性近视眼球形态的分析

延艳妮  魏文斌   

  • 出版日期:2012-06-22 发布日期:2012-06-29

  • Online:2012-06-22 Published:2012-06-29

摘要: 日本东京学者Muka Moriyama等在2011年8月出版的Ophthalmology杂志上报告,对44例(86眼)高度近视眼(屈光度数≤-800 D或眼轴>265 mm)行磁共振成像(MRI)(Signa HDxt 15T,GE Healthcare,Waukesha,WI)检查,并获得T2加权像,电脑工作站完成高分辨三维成像的容积扫描,通过信号强度可以半自动地将眼球边缘识别,从而获得眼球的三维图像,分析眼球的局部解剖特点。20例(40眼)正视眼(屈光度数±100 D且眼轴小于250 mm)作为对照。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全面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眼轴、视野、眼底镜和OCT检查。44例高度近视者,平均年龄649岁(29~86岁),其中8例为单眼高度近视。对照组平均年龄527岁(31~73岁)。根据眼球后部外形的对称性和曲率半径将眼球从形态上分为圆锥状、桶状、鼻侧变形和颞侧变形四类。而正视眼眼球的后半部成半球形。8例单侧高度近视者中,5例非高度近视眼的眼球形状与正视眼相似,即眼球后部是半球形,其他3例非高度近视眼的眼球形状不同于正视眼,而这3例的视轴比上述5例的视轴长。在34例双侧高度近视眼患者中,30例(882%)双眼形状相同,其中11例(367%)为鼻侧变形,5例(167%)为颞侧变形,5例(167%)为圆锥状,9例(300%)为桶状。在另4例双眼形状不同的患者中,两眼视轴长度的差异均>2 mm。这4例中有3例近视程度较低眼为圆锥状,近视程度较高眼为圆柱状。60眼中,有47眼(783%)眼球最突出的部分在视轴上,其余13眼眼轴最突出部分则略低于视轴,而鼻侧变形的眼比其他类型更常见到最突出的部分低于视轴的现象。60眼中,有5眼(83%)无后部突出,17眼(283%)有1个后部突出,31眼(517%)有2个后部突出,7眼(117%)有3个后部突出。在30例两眼形状相同的患者中,进行近视性眼底损害与眼球形状类型之间的相关分析发现,颞侧变形的眼更容易出现严重的、不能用近视性眼底损害解释的视野缺损。有2个及以上后部突出的眼比有1个或无突出的眼更容易有近视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作者认为用高分辨MRI和容积扫描技术可以获得完整的人类眼球局部解剖影像。病理性近视眼有不同的眼球形状,眼球形状的差异与病理性近视眼中威胁视力因素的进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