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 2025, Vol. 34 ›› Issue (1): 40-46.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1.007
杨雨欣 许梦尧 张丰菊 徐玉珊 张琳露 温洁
Yang Yuxin, Xu Mengyao, Zhang Fengju, Xu Yushan, Zhang Linlu, Wen Jie
摘要: 目的 探讨屈光参差性近视患者双眼视网膜和脉络膜的结构及血管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近视的关系。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110名青年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方法 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测量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厚度、视网膜血管线密度(RVLD)、脉络膜血管体积(CVV)、脉络膜基质体积(CSV)及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平均血管宽度和分支点则通过基于OpenCV的自定义Python脚本从OCTA视网膜图像中提取。比较屈光参差患者双眼间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RVLD、CVV、CSV、CVI、平均血管宽度和血管分支点数的差异。主要指标 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RVLD、CVV、CSV、CVI、平均血管宽度和血管分支点数。结果 在大多数区域内,同一个体中近视度数较高眼相比于较低度眼,其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CVV及CSV均较低。这些测量值随近视度数加深和眼轴延长而降低(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平均血管宽度可能是影响个体屈光差异的显著因素(β=-0.157,P=0.019)。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显示,在内环区,当近视程度较低时,CVI随近视程度加深而增加;当近视程度较高,则相反(非线性P<0.05),拐点为-2.112 D。结论 在青年屈光参差患者中,随着近视程度增加和眼轴的延长,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薄、CVV及CSV减少。内环区CVI存在非线性关系,拐点为-2.112 D。平均血管宽度的变化提示其可能在个体屈光参差形成中具有潜在作用。(眼科,2025, 34: 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