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 ›› 2025, Vol. 34 ›› Issue (4): 321-323.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4.013

• 病例报告 • 上一篇    下一篇

PAX6基因新的移码突变致黄斑中心凹发育不良I型1例

傅征1   杨晖1  龚颂建2   熊薇薇1   尹雪1   陈亚娟1   李秀婷1   方伟芳1   魏熙翔1   

  1. 1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眼科;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小儿外科重点专科,厦门 361006;2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眼底内科,厦门361000
  • 收稿日期:2024-06-11 出版日期:2025-07-25 发布日期:2025-07-13
  • 通讯作者: 傅征,Email:5050242@163.com
  • 基金资助:
     厦门市科技局自然科学基金(3502Z20227410)

  • Received:2024-06-11 Online:2025-07-25 Published:2025-07-13

摘要:  一例6岁男性矫正视力右眼0.3,左眼 0.4,双眼前节发育异常、水平斜视、部分角膜巩膜化,黄斑中心凹结构不良。SD-OCT示右眼未见明显的黄斑中央凹窝,左眼黄斑中央凹窝较浅,视网膜内层持续存在。父母均未有与患者相似的眼前节表现和眼底表现。基因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患者存在PAX6基因未报道的新移码突变c.127_135del (p.Ser43_Ile45del) (NM_000280),ESP、1000G或EXAC数据库中均未收录该变异,“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评估该变异位点为致病变异。父母未检测到该变异,符合家系遗传共分离。PAX6基因新的移码突变c.127_135del (p.Ser43_Ile45del)是该家系疾病表型的致病原因。同时,这也是FVH1患者首次报道视力超过0.3,仅有部分角膜巩膜化,黄斑结构不良的表型,拓宽了该疾病的基因型和表型谱。

关键词: 黄斑中心凹发育不良I型, PAX6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