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干光断层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Angio-OCT)是一种新型的、无创性的眼底血管造影方法,能够为视网膜、黄斑区及视盘提供高分辨率、分层分析的图像。其围绕视盘及视盘旁视网膜毛细血管的测量可实现对青光眼的诊断及严重程度分级,并且Angio-OCT首次在活体上实现对视盘的血流分析达到组织解剖水平,为青光眼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证据,特别是对青光眼血管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高分辨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扫描速度及轴向分辨率大幅度提高,尤其是视网膜层间算法的应用,使得黄斑内层视网膜厚度的测量成为可能。近些年来,许多研究关注于视网膜内层厚度在青光眼中改变,发现黄斑结构损害与功能丢失之间的对应关系,并通过多种分析方法,帮助临床医生提高青光眼的诊断效率。
青光眼是一组由病理性眼压升高导致进行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和视野缺损的眼病,通过延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凋亡进度对受损视神经进行保护是青光眼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近几年在对视神经保护的药物研究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受到广泛关注。EPO通过与红细胞膜表面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结合,抑制不同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如HIF-1/iNOS通路、RhoA/ROCK通路等),从而抑制细胞内诱导凋亡发生的Bax/Bcl-2 等复合物的形成,发挥视神经保护作用。
·消息·
白内障、青光眼、近视眼防控与防盲模式蓝皮书(2015)三书出版
由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重要致盲性眼病防控与防盲模式蓝皮书”课题组编辑(主编:李建军)、赵家良教授及王宁利教授作序的《白内障防控与防盲模式蓝皮书(2015)》、《青光眼防控与防盲模式(2015)》、《近视眼防控与防盲模式蓝皮书(2015)》于2016年1月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该系列蓝皮书是从卫生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撰写的用于指导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及公众防控重要致盲性眼病白内障、青光眼及流行性眼病近视眼的专业性报告,以翔实数据和图表为特色,系统阐述了三种眼病的国内外防治现状、成就与趋势,为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白内障、青光眼、近视眼防治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及建议,为提高三种眼病的医疗服务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为提高公众对三种眼病防治的认识提供了严谨的参考读物。三本书定价均为29元,大32开,全彩色铜版纸印刷。读者可从人民军医出版社或北京市眼科研究所邮购图书。人民军医出版社邮购电话:010-51927240;010-51927300-8705。北京市眼科研究所邮购电话:010-58265902,010-65288427,Email:bioi@sina.com,费用可通过邮局汇款,收款单位:北京市东城区崇内大街后沟胡同17号北京市眼科研究所编辑部,邮政编码:100005。附言栏注明购买书名及册数,如需快递,快递费需到付。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情报室)
圆锥角膜是一种常见的复杂性状遗传疾病,其致病机制至今不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以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为研究对象,是目前研究圆锥角膜遗传基础较好的手段。近五年来,针对圆锥角膜的GWAS研究发现3个可疑致病基因为RAB3GAP1、 HGF、 LOX,并发现与中央角膜厚度相关的可疑突变位点。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晶状体囊外摘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的增生、迁移、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ehymal transition,EMT)、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沉积等。多种信号通路如TGF-β/Smads信号传导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整合素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Rho/Rock信号通路等在维持LEC的生物学行为中起重要作用,参与了PCO的发生与发展,是现今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对各种信号通路与PCO的关系进行综述,探讨PCO的相关发病机制,为PCO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CD4+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促炎细胞因子等在炎症中的作用已得到证实,这些因子在活动期葡萄膜炎高水平表达。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由于炎症反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发生机制由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共同参与,但具体作用仍不清楚。近年来,这些细胞因子在非感染性葡萄膜炎并发性白内障中的表达水平以及具体作用逐渐被了解,而针对这些细胞因子的药物也用于临床,但其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飞蚊症是眼科常见病,患者常因眼前出现点片状或条索状漂浮物而就诊。大多数学者认为飞蚊症并非严重的病理性改变而建议患者保守治疗,但部分患者因飞蚊症严重影响其视力及日常生活而强烈要求去除症状。因此各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也日益引起学者们的注意。本文从飞蚊症的病因、治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马法兰(melphalan)是目前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较有效的药物,主要给药方式是经眼动脉化疗和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经眼动脉化疗后70.0%的患者在2年内无不良事件发生,并且因其全身毒性小而得到广泛应用。在RB的治疗中,对出现玻璃体种植者的治疗具有挑战性。在玻璃体腔注射马法兰技术出现后,对有玻璃体种植的RB保留眼球率远远超过了既往的任何治疗手段。因此马法兰经眼动脉化疗和玻璃体腔注药治疗是治疗RB的有效手段之一。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大量研究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PVR视网膜前增生膜组织及玻璃体中表达增高;在动物模型中,抗VEGF治疗可有效防止PVR的发生发展。VEGF促进PVR发展的机制可能在于VEGF竞争性地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结合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α,PDGFR-α),从而促进非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non-PDGFs)活化PDGFR-α,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减少p53基因的表达。
泪腺肿瘤在眼眶病中构成比较大,患者发病年龄跨度大,无明显性别差异。临床表现主要为眼球突出、鼻侧移位,眼球运动受限,泪腺区可扪及肿物等。了解泪腺肿瘤影像学特点有助于病情预后的判断及手术方案设计。本文对属于泪腺上皮性肿瘤的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癌、嗜酸性细胞癌、泪腺腺癌、泪腺上皮囊肿,以及属于非上皮性肿瘤的泪腺炎性假瘤、泪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泪腺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等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旨在为泪腺肿瘤的诊治提供帮助。
肥胖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在许多国家患病率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肥胖被认为是许多眼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年龄相关的眼病如白内障、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随着全球老龄化加剧,肥胖引起的眼病增加,对社会及家庭的各种负担也会加剧,因此强调防止肥胖至关重要。目前尚缺少肥胖与眼病相关性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明确的解释,因此是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面部畸形患儿在逐渐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面临着社会适应问题及心理问题。异常面容及消极的社会反馈在阻碍儿童正常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导致自卑情结、孤独隔离感等异常心理状态。患儿为了抵御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必将形成异常的心理防御机制。家庭环境、父母学历、疾病类型、是否手术正畸等均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状态的相关因素,其具体机制及影响程度尚未明确。针对心理畸形患儿的治疗,从一般疗法发展而来的循证疗法得到普遍应用,而最近研究普遍聚焦的“儿童焦虑、抑郁或行为问题的模块化治疗方法”(the modular approach to therapy for children with anxiety,depression,or conduct problems,MATCH)已被证明更有效。
眼面心牙综合征(oculo-facio-cardio-dental syndrome,OFCD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X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特征性表现为眼部、面部、心血管以及牙齿发育异常。眼部主要表现为先天性白内障,且发生率较高。近年来文献对OFCD综合征的报道逐渐增多。为提高对OFCD综合征的认识,本文对OFCD的临床表现、基因研究及综合治疗进展做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