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0-10-22
    上一期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
    中国消灭致盲性沙眼的历程
    胡爱莲 王宁利
    2020, 44(5):  289-295.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0.05.001
    摘要 ( 355 )   PDF (954KB) ( 12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沙眼曾是我国首位的致盲性眼病,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消灭了致盲性沙眼。沙眼衣原体的发现及相关研究为防控沙眼提供了科学依据。建国70年来在沙眼防控过程中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长期改水改厕,改善环境卫生,加大基层医疗投入,三级医疗网络建设不断完善,新农合全面覆盖,医疗的可及性和药物的可获得性大大提高,在这些全面防控措施下最终实现了消灭致盲性沙眼。本文回顾了我国沙眼的防控历程,包括沙眼广泛流行期(建国之前)、沙眼病原体发现与沙眼全面有效防控(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有效遏制沙眼(改革开放后~1999年)、实现消灭致盲性沙眼(2000年之后)等几个阶段。(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89-295)
    综述
    先天性眼球震颤的研究进展
    刘彦孜 史学锋
    2020, 44(5):  296-305.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0.05.002
    摘要 ( 378 )   PDF (1651KB) ( 11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天性眼球震颤(congenital nystagmus,CN)是一种双眼不自主的、有节律的眼球摆动,常于刚出生时或出生后3个月内发现。CN的病因复杂多样,迄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属于斜视与小儿眼科疑难性疾病,治疗较为困难。近年来,国际同行尝试对原有术式进行改进,以期让患者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一些药物可减轻眼球震颤强度,延长中心凹注视时间,并使患者视力提高。CN的遗传方式多样,目前多数CN致病基因导致发病的机制尚不清楚。通过对模式动物的研究现已揭示了X连锁CN的致病基因——FRMD7基因引起CN的机制与方向选择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对水平方向运动的检测功能丧失有关。本文对近年来CN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CN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96-305)
    术中相干光断层扫描在眼前段手术中的应用
    马忠旭
    2020, 44(5):  306-312.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0.05.003
    摘要 ( 2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术中相干光断层扫描(intraoperativ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iOCT)能实时显示手术中的眼部结构,提供手术过程和器械与组织相互作用的动态视图,从而增强对手术过程的了解,促进手术关键步骤的决策,以获得最佳手术效果。目前,通过手持或集成于显微镜,iOCT正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种眼前段手术中的辅助决策,特别是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角膜移植、青光眼手术和配合不佳的小儿眼病患者的检查、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另外,iOCT在屈光手术和眼表疾病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的iOCT系统的局限性与仪器的兼容性、术野的自动跟踪以及实时图像的自动化分析有关。(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306-312)
    强脉冲光疗法治疗眼表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董文荟 晏晓明
    2020, 44(5):  313-317.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0.05.004
    摘要 ( 3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强脉冲光疗法治疗眼表疾病的适应证已扩展至睑板腺功能障碍等六种疾病,作用机制主要基于选择性光热作用及光生物调节两个理论。除了光热解靶基外,作为强脉冲光重要机制之一的光生物调节作用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强脉冲光既能短效改善眼表症状,还能促进睑板腺腺体复苏出现累加治疗效果。(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313-317)
    眼部信号转导在近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徐玉珊 张丰菊
    2020, 44(5):  318-323.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0.05.005
    摘要 ( 3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近视患病率不断上升,为有效防治近视,已有大量研究探索近视的发病机制。既往研究表明近视引起的异常视觉刺激由视网膜神经元接收并产生信号经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转导至巩膜,引起巩膜重塑、眼轴延长。然而信号具体如何从视网膜转导至巩膜尚不明确,研究发现TGF-β/Smad、JAK/STAT、视黄酸、PPAR、Wnt/β-catenin、多巴胺、乙酰胆碱受体和GABA等信号通路在信号转导中具有重要作用,信号通路的研究在防治近视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318-323)
    先天性遗传性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的病因及治疗进展
    邱颖萍 毕燕龙
    2020, 44(5):  324-330.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0.05.006
    摘要 ( 3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先天性遗传性角膜内皮营养不良(congenital hereditary endothelial dystrophy,CHED)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角膜内皮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特征为出生时或生命早期出现双侧弥漫性角膜水肿和混浊。SLC4A11突变在CHED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除SLC4A11外,其他潜在的CHED的致病基因如MPDZ也需被考虑。了解SLC4A11及其他可能致病基因在CHED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除角膜移植术外,无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组织工程角膜内皮细胞移植和ROCK抑制剂的使用成为扩大供体组织来源的一种积极方式,在CHED治疗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随着有关CHED的分子遗传学和病理生理学的进展,更加低创、低成本的非手术的个性化治疗将有可能实现对CHED的早期干预,并在未来成为CHED的主要治疗方向。其中,非甾体抗炎药、SLC4A11-EL3工程蛋白、促进线粒体ROS清除的药物可能对相应患者人群的治疗有效,但需进一步验证。筛选符合不同治疗方法条件的合适患者人群同样十分重要。(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324-330)

    干眼的药物治疗
    赵璐 潘志强
    2020, 44(5):  331-339.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0.05.007
    摘要 ( 4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反复是其主要特点。既往认为泪液渗透压升高及眼表炎症是导致干眼的重要因素,最新的研究提出免疫反应及神经异常也参与了干眼的发病机制。随着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目前主要包括物理、药物、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占重要地位。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将治疗干眼的药物分为两大类。 其一增加泪液质量,改善泪膜稳定性:包括泪液替代治疗(补充水液成分、黏蛋白成分、脂质成分的人工泪液,以及维生素类制剂、自体血清等),促泌剂(促水液分泌剂以及促黏蛋白分泌剂)及omega-3脂肪酸补充剂;其二针对病因治疗,改善眼表微环境:包括糖皮质激素类滴眼液、非甾体类抗炎药、免疫抑制剂、黏附因子抑制剂、其他新型抗炎模式、抗生素、重建微生态平衡、抗氧化剂、神经保护剂等。(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331-339)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武雷 李曼红 张自峰 王雨生
    2020, 44(5):  340-345.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0.05.008
    摘要 ( 243 )   PDF (1008KB) ( 9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世界首位儿童致盲性眼病,目前的防治工作主要借助间接检眼镜和广角数码小儿视网膜成像系统进行眼底检查完成。针对婴幼儿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可以更好地观察ROP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视网膜、脉络膜循环的动态变化,对于疾病认知、鉴别诊断、指导治疗、疗效评价和随访观察等方面均可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推动FFA在ROP诊治工作中的应用十分必要。(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340-345)

    Ozurdex治疗眼后段疾病引起的黄斑水肿
    谭丛 秦梅
    2020, 44(5):  346-350.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0.05.009
    摘要 ( 2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斑水肿是眼底病患者视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之一。多种因素造成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形成黄斑水肿,其中炎性反应在形成黄斑水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克服传统玻璃体内注射糖皮质激素的局限性,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独特的药物缓释系统的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Ozurdex为黄斑水肿治疗提供新的选择,其在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等眼底疾病继发的黄斑水肿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346-350)

    OCTA在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令狐敏丽 黄雄高
    2020, 44(5):  351-357.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0.05.010
    摘要 ( 3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 )作为一种新型眼底血管检查技术,无需造影剂,能清晰直观地显示视网膜各层血管形态。具有无创、快捷、高分辨率、三维成像等特点。本文综述了OCTA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的诊断及治疗现状。(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351-357)

    妊娠期青光眼的药物治疗
    王冰松 王涛
    2020, 44(5):  358-362.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0.05.011
    摘要 ( 2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高龄孕妇逐渐增多,对妊娠期女性青光眼的治疗是眼科医师越来越多面临的棘手问题,对这类青光眼患者的药物治疗需要兼顾对母亲妊娠期青光眼视神经损伤进展的有效控制和避免药物对胎儿造成的可能伤害。目前临床上大多数青光眼妊娠期药物使用的经验来自小样本的病例报告或动物实验。虽然妊娠期使用抗青光眼药物对胎儿安全性方面的循证依据不足,如果医生谨慎选择药物种类和改良用药方式,可以尽可能地使青光眼患者和胎儿安全渡过妊娠期。(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358-362)

    干扰素-γ诱导的单核因子与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关系
    仝飞 陈欣欣 牟旆 魏锐利
    2020, 44(5):  362-365.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0.05.012
    摘要 ( 1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扰素-γ诱导的单核因子(monokine induced by interferon-γ,MIG)是一种由干扰素-γ诱导的T细胞趋化因子,在多种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中,MIG在组织中高表达和血清中高水平。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 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患者中,在IFN-γ和TNF-α的共同影响下,眼眶成纤维细胞(orbital fibroblasts,OF)和前脂肪细胞分泌MIG。TAO的活动性与循环MIG的存在有关,眼眶炎症的活动,至少可以部分通过MIG浓度的增加来反映。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与对照组和TAO患者的基准值相比,MIG浓度显著降低。由于目前TAO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所以需要继续研究TAO发病机制中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362-365)

    泛素化蛋白质的降解机制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陈晓娟 张国伟 秦苗苗 管怀进
    2020, 44(5):  366-372.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0.05.013
    摘要 ( 2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泛素化是泛素通过多级酶联反应与底物蛋白共价结合的过程。当易于聚集的泛素化蛋白质堆积而不被及时清理掉时,会威胁细胞的健康和生存能力。然而,一些关键蛋白质的泛素化降解却能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本文总结了有关泛素化蛋白质的降解机制在眼科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新策略。(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366-372)

    学术简讯
    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前部巩膜变薄
    马丹丹 王宁利
    2020, 44(5):  372-372.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0.05.014
    摘要 ( 465 )   PDF (883KB) ( 7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前部巩膜变薄来自印度L V Prasad眼科研究所的Pavan K. Verkicharla等于2020年4月在《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近视与巩膜关系的论著,该文提出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前部巩膜相对变薄,这表明前部巩膜在近视进展中具有潜在的作用。此研究对20例正视(等效球镜-0.75~+0.75 D)和75例近视(等效球镜-1.0~-27.25 D)的受试者进行检查,受试者平均年龄24岁,其中男性37例,女性58例。全部参与者接受眼轴长度和屈光度检查。同时使用Topcon-3 DRI Triton SS-OCT进行巩膜扫描,获取角膜上方、下方和鼻颞侧的前部巩膜(角膜缘外5 mm范围内)及后部巩膜(黄斑中心凹向前5 mm范围内)图像,使用定制的半自动软件测量巩膜厚度(图1)。测量分析发现,高度近视组的后部巩膜平均厚度为(251.7±12.0)μm。后部巩膜的平均厚度和沿不同方向的后部巩膜厚度相似。前部巩膜厚度上方最薄(475.3 ±19.0 μm),下方最厚(605.9 ±18.6 μm),鼻、颞侧前部巩膜厚度分别为(583.24 ± 15.00) μm 和 (587.09 ± 27.00) μm。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下壁前巩膜厚度值显著降低,说明前巩膜具有潜在的作用,尤其是在下部,能够作为近视进展的标志。图1使用SS-OCT获取前部巩膜厚度的步骤。A:通过颞侧巩膜反射的单线扫描;B:裁剪前部巩膜原始B扫描图像(输出图像尺寸为长度16 mm、深度2.6 mm),其中黄色箭头示巩膜外血管,红色箭头示巩膜突(参考点)。放大后的图像中,白色箭头示巩膜前界,蓝色箭头示巩膜后界;C:通过定制软件分析得到的分割OCT图像,其中黄色实线示巩膜前后边界,红色实线表示巩膜厚度测量的1 mm间隔病理性近视病变主要发生在视网膜和脉络膜,后巩膜的损害(变薄)与高度近视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巩膜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最新的扫频源OCT(SS-OCT)具有更好的光信号穿透能力,使得在体测量前、后巩膜厚度成为可能(图2)。本研究突破了既往研究的局限性,在相同人群中,纳入正视和近视的受试者,不仅测量了前部巩膜的厚度,还测量了后部巩膜厚度。同时,本研究创新性地使用了新研发的半自动软件来测量巩膜。进一步的研究需要建立一个大样本、涵盖不同人种的纵向数据库,用来进一步分析近视过程中巩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