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10-22
    上一期   
    综述

    内在光敏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非成像视觉功能与青光眼的关系

    徐科 庞雨莲 张旭
    2025, 49(5):  321-326.  doi:10.3760/cma.i.cn115500-20250714-25501
    摘要 ( 46 )   PDF (1473KB) ( 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在光敏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ntrinsically photosensitive retinal ganglion cell,ipRGC)是近年来发现的第三类感光细胞,主要作用包括调控瞳孔对光反应和昼夜节律在内的非成像视觉功能。青光眼作为一种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进行性丧失为特征的疾病,常伴随非成像视觉功能损害。研究发现ipRGC在青光眼病程中具有抗损伤性,但随着病情进展,其功能也会逐步衰退,导致患者出现瞳孔对光反应异常和昼夜节律紊乱。ipRGC的这些特性为青光眼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可使用彩色光瞳孔测量法评估ipRGC功能,从而反映疾病的进展程度;另一方面,通过优化光环境、补充褪黑素等手段维持昼夜节律稳定,有望成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干预策略。

    整联素在房水流出通道中的分布和作用

    吴佳艺 徐丽娟 周涛 韩佳伶 梁远波
    2025, 49(5):  327-333.  doi:10.3760/cma.i.cn115500-20250725-25502
    摘要 ( 31 )   PDF (2572KB) ( 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光眼是以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与小梁网和Schlemm管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密切相关。整联素作为细胞膜表面的重要跨膜受体,是连接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和细胞骨架的重要桥梁。整联素在小梁网和Schlemm管中呈现不同的亚型分布并且通过调节细胞-ECM黏附、细胞骨架重组、细胞收缩力的表达与活性,影响小梁网组织的刚度和房水流出通路的形态结构与功能,预示靶向特定整联素亚型,尤其是αvβ3和β1亚基或有助于调控青光眼病理微环境。

    人工智能在协助青光眼杯盘比计算中的应用

    张琳昳 王升 王伟伟 赵蕾
    2025, 49(5):  334-340.  doi:10.3760/cma.i.cn115500-20250422-25503
    摘要 ( 34 )   PDF (814KB) ( 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光眼作为世界首位不可逆致盲眼病,发病具有隐匿性与渐进性的特征,早期诊断和监测青光眼的进展十分重要,杯盘比(cup-to-disc ratio, CDR)是重要指标之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通过深度学习算法高效进行图像分析,在青光眼CDR计算中结合现有的检查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青光眼CDR的计算效率,大大降低了筛查成本和早期漏诊率。但仍面临公共数据集复用率高导致的模型推广性较差、依赖图像质量、AI模型构建的青光眼疾病数据库较少、AI算法存在黑箱与AI相关的法律规范缺乏等问题。然而,AI具有医学图像判读的巨大优势,有望推动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走向更精准、更便捷的方向。

    体重指数对跨筛板压力差相关眼病的双向调控:机制、证据与临床启示

    李逸粼 傅楹迪 王宁利 胡健萍
    2025, 49(5):  341-347.  doi:10.3760/cma.i.cn115500-20250911-25504
    摘要 ( 22 )   PDF (734KB) ( 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可通过影响眼压与脑脊液压力(cerebrospinal fluid pressure,CSFP),调控跨筛板压力差(translaminar cribrosa pressure difference,TLCPD),进而影响眼颅压力相关性眼病的发展。高BMI导致眼压、CSFP升高。BMI与TLCPD负相关。低BMI主要通过降低CSFP,导致TLCPD代偿性升高,成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尤其是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独立危险因素,将BMI提高到正常范围可能对青光眼起保护作用。然而,高BMI导致的反向眼颅压力差失衡,却是特发性颅内压增高,航天飞行相关神经-眼部综合征的核心病理机制。基于BMI对眼压、CSFP与TLCPD 的影响,临床管理应由单一眼压或CSFP指标转向TLCPD视角,以实现更精准的风险预测和临床管理。同时在低BMI人群阐明脂肪因子、炎性分子对TLCPD的作用机制是未来值得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基于智能化设备的知觉学习训练在周边视野缺损的视觉康复中的应用

    李秋莹 徐梓萱 李劲嵘
    2025, 49(5):  348-355.  doi:10.3760/cma.i.cn115500-20250620-25505
    摘要 ( 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周边视野缺损作为多种眼科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表现,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及生活质量。近年来,基于视觉皮层可塑性的知觉学习能够激活残余视功能,改善视觉敏感度、空间整合及视觉搜索能力,促进视野恢复及视功能提升,且智能化设备实现多元化训练形式。其中,计算机辅助训练涵盖视标刺激、眼球运动及视觉注意力与空间线索等任务,能够提升精细辨别能力、眼球运动能力和平面感知能力,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训练能够改善双眼视野感知能力,基于声音和神经反馈结合多模式训练能够增强整体敏感度和多感觉整合能力,这些训练形式为周边视野缺损的视觉康复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应用路径。

    囊袋张力环植入技巧及相关并发症

    赵宇洋 卿国平
    2025, 49(5):  356-362.  doi:10.3760/cma.i.cn115500-20250725-25506
    摘要 ( 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囊袋张力环(capsular tension ring, CTR)在伴有悬韧带异常的复杂白内障和/或闭角型青光眼手术中应用广泛,具有稳定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和囊袋位置、改善术后视功能、避免悬韧带进一步损伤等作用。同时,CTR植入过程和操作也存在潜在风险,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残余悬韧带损伤、囊袋移位甚至游离、囊袋撕裂、玻璃体溢出、晶状体核块或皮质残留、角膜内皮损伤、IOL移位甚至坠入玻璃体腔等;术后并发症常见有后囊膜混浊、前囊收缩综合征和、囊袋-CTR-IOL复合体脱位、眼压升高和继发性青光眼、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囊样水肿等。非预装CTR片镊子夹持缓慢推入晶状体囊袋,预装式CTR采用“鱼尾法”插入更加安全。
    基于波前重塑技术的单焦点焦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
    陈婷 王震宇 刘兆川 宋旭东
    2025, 49(5):  363-370.  doi:10.3760/cma.i.cn115500-20250226-25507
    摘要 ( 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白内障患者对白内障术后全程视力需求的进一步提高,以基于非球面波前重塑技术的Acrysof IQ Vivity DFT015为主的焦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解决了传统单焦点IOL与多焦点IOL在景深扩展与视觉干扰间的矛盾。Vivity IOL提供比传统单焦点IOL更大的景深范围,通过微单视设计可以改善部分患者的近视力,提高对比敏感度,并显著减少眩光、光晕和星爆等术后光干扰现象,从而提供良好的视觉质量,此外,Vivity IOL适应范围广,在合并青光眼、黄斑前膜等其他眼部疾病的患者中也显示出较好的适应性和效果。

    白内障手术中的散光矫正

    郑汇聪 万修华
    2025, 49(5):  371-377.  doi:10.3760/cma.j.cn115500-20250102-25508
    摘要 ( 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术前散光是白内障手术后视觉体验重要影响因素。术前眼球的生物测量数据的精准采集与手术个性化设计是散光矫正的基础。对于特殊患者如干眼,则需要在稳定泪液后再予以测量以获得更精确结果。目前白内障术中散光矫正有四种常用手段:(1)在角膜陡峭子午线制作透明角膜切口,可以矫正小于1.00 D的角膜散光。(2)周边角膜松解切口可提供1.00~3.00 D角膜散光矫正。当无法使用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时,周边角膜松解切口是合理选择。(3)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最优选矫正方法,可矫正0.75~4.00 D的角膜散光。(4)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通过飞秒激光弓形角膜切开术进行精准、可控的散光矫正。以上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

    影响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效果的相关因素

    杨楚茨 高萌蔓 郭秀瑾
    2025, 49(5):  378-386.  doi:10.3760/cma.i.cn115500-20250404-25509
    摘要 ( 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适用于角膜薄、超高度近视等不宜行角膜屈光手术的患者。尽管ICL总体安全有效,但其术后矫正效果仍存在个体差异。影响ICL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1)患者因素,包括眼部解剖参数(如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瞳孔直径)、屈光状态(特别是超高度近视和散光的个性化矫正)、全身及其他眼部疾病、患者年龄及调节功能等;(2)手术因素,包括ICL度数的计算和选择(如V4c、V5型ICL的特点及计算公式的演进)、手术技术(如微切口设计)、术后管理(如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拱高监测、ICL位置稳定性)等。随着V5型ICL等新型设计的应用、人工智能辅助计算模型的开发以及手术技术的精细化,ICL的精准性与安全性显著提升。术前精准评估、个性化方案制定及术后规范随访对优化视觉结局非常重要。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田野 窦国睿 王欣 张国恒 陈媛
    2025, 49(5):  386-392.  doi:10.3760/cma.j.cn115500-20250520-25510
    摘要 ( 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视功能,其发生与长期的糖脂代谢失衡、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作为关键的代谢调节因子,通过特异性激活FGF受体/β-Klotho复合体,不仅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脂代谢,还可直接调控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临床DR患者血浆中FGF21水平显著升高,但其病理生理意义仍存争议,可能涉及代偿性保护机制或FGF21抵抗状态。FGF21在DR进展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可能主要通过激活AKT/ERK及Nrf2等信号通路,抑制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阻断病理性血管生成、降低血管渗漏,并改善神经视网膜功能。

    难治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生物标志物

    赵博文 张锐 王伟
    2025, 49(5):  394-400.  doi:10.3760/cma.i.cn115500-20250526-25511
    摘要 ( 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病理表现为视网膜外丛状层和内核层之间的液体积聚,导致患者视力受损。全身因素如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和肌酐等能够早期识别难治性DME;眼内炎性反应介质和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单核细胞趋化因子等为调整难治性DME的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而OCT及OCTA的影像学标志物可为判断预后提供参考。
    学术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