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9-25
    上一期   
    专家讲座
    内层视网膜混浊肿胀
    黄厚斌
    2025, 34(5):  333-340.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01
    摘要 ( 105 )   PDF (3970KB) ( 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内层视网膜混浊肿胀是视网膜动脉阻塞后内层视网膜缺血造成的内层视网膜发白、肿胀,其病理本质是细胞肿胀或称细胞内水肿,但常被描述为水肿,而水肿实际上是细胞间隙液体的积聚。内层视网膜混浊肿胀有别于棉绒斑、外层视网膜混浊肿胀、全层视网膜混浊肿胀和炎性混浊肿胀,但这些都是不同原因造成的细胞肿胀,其病理本质是一样的。而与内层视网膜混浊肿胀外观类似的Berlin水肿却既不是水肿,也不是细胞肿胀,而是外力作用造成光感受器-RPE界面的损伤、错位甚至断裂。严格区分这些概念特别是其基本的病理生理机制对于深入认识和鉴别相关的疾病非常重要。
    论著
    玻璃体切除术后眼行白内障手术后的人工晶状体居中性短期观察
    何思晴 石雨晴 张川 董喆
    2025, 34(5):  341-345.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02
    摘要 ( 106 )   PDF (1053KB) ( 4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术后眼行白内障手术后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的偏心度和倾斜度。 设计  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2024年8月至2025年1月北京同仁医院行白内障手术的患者62例(62眼),其中玻璃体切除手术后白内障患者31例(31眼)为观察组,无手术史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31例(31眼)为对照组,两组患者的眼轴均在正常范围。方法  所有患者白内障术前均行IOL Master 700及AS-OCT(CASIA 2)检查,测量眼轴长度、眼前段生物学参数、晶状体位置参数,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手术医生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IOL植入术。术后1个月行AS-OCT检查测量IOL位置参数。主要指标  眼轴长度、白到白距离、晶状体厚度、晶状体赤道部横径、术前晶状体及术后IOL的倾斜度、偏心距离。结果  观察组的眼轴长度、白到白、晶状体厚度、晶状体赤道部横径分别为[24.56(23.72, 25.97)]mm、[11.70(11.40, 12.10)]mm、[4.43(4.30, 4.73)]mm、[10.09(9.84, 10.38)]mm,与对照组的[24.91(23.58, 26.02)]mm(P=0.916)、[11.60(11.50, 11.70)]mm(P=0.419)、[4.45(4.19, 4.86)]mm(P=0.949)、[10.28(9.94, 10.65)]mm(P=0.104)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晶状体倾斜度分别为[4.30(3.50, 5.20)]°、[4.50(3.80, 6.30)]°(P=0.275),偏心距离分别为[0.19(0.09, 0.24)]mm、[0.12(0.07, 0.20)]mm)(P=0.123),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 IOL 倾 斜度分别为[4.70(3.40, 5.10)]°、[4.60(3.70, 5.20)]°(P=0.827),偏心距离分别为[0.17(0.11, 0.26)]mm、[0.19(0.08, 0.29)]mm)(P=0.767),两组比较也均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晶状体手术前后倾斜度变化量分别为[1.10(0.40, 1.80)]°、[0.80(0.30, 1.30)]°(P=0.084),偏心距离变化量分别为[0.06(0.04, 0.12)]mm、[0.07(0.04, 0.15)]mm(P=0.693),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本研究的短期随访表明,既往接受过玻璃体切除术的正常眼轴的白内障患者术后未发生更为明显的 IOL偏心和倾斜。
    XEN凝胶引流管植入术治疗晚期原发性青光眼的1年疗效观察
    李秋梅 王玮林 赵瑞华 毕会雯 李绍伟
    2025, 34(5):  346-352.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03
    摘要 ( 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XEN 凝胶引流管植入术治疗晚期原发性青光眼的1年疗效。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连续行XEN凝胶引流管植入术的晚期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9例(33眼)。XEN组16例(19眼),Phaco联合XEN组 13例(14 眼)。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主要指标  视力、眼压、降眼压药物数量、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眼压、降眼压药物数量、LogMAR视力分别为25.0(19.0,34.0)mmHg、4(3,4)种、0.4 (0.9,0.2),术后1年时眼压、平均眼压下降幅度、降眼压药物数量分别为13.0(11.0,16.0)mmHg、46.0%,0(0,0)种,手术成功率为80.7%(25/31)、LogMAR视力为0.3(1.0,0.1)。其中XEN组术前眼压、降眼压药物数量、LogMAR视力分别为26.0(19.0,30.0)mmHg、4(2,4)种、0.2(0.7,0.1),术后1年时眼压、平均眼压下降幅度、降眼压药物数量分别为13.0(10.0,15.0)mmHg、57.7%、0(0,2)种,手术成功率82.4%(14/17),LogMAR视力为0.3(0.7,0.1)。PhacoXEN组术前眼压、降眼压药物数量、LogMAR视力分别为24.5(19.9,32.0)mmHg、3.5(3,4)种、0.7(2.0,0.3),术后1年时眼压、平均眼压下降幅度、降眼压药物数量分别为13.0(12.0,16.0)mmHg、57.1%、0(0,0)种,手术成功率78.6%(11/14),LogMAR视力为0.3(1.0,0.2)。XEN组和PhacoXEN组术后1年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45,P=0.9299)。所有患者术后发生前房出血12.1%(4/33),浅前房21.2%(7/33),脉络膜脱离12.1%(4/33),低眼压性黄斑病变、滤过泡炎各3.0%(1/33),均保守治疗恢复;术后滤过泡针拨占39.4%(13/33),其中PhacoXEN组滤过泡针拨率50%(7/14)明显高于XEN组31.5%(6/19),无引流管移位、暴露、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  本研究的小样本量1年随访结果显示,XEN引流管植入术治疗晚期原发性青光眼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XEN组及PhacoXEN组术后效果相当,但PhacoXEN组术后滤过泡针拨率更高。
    先天性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2年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马思翼 洪晶
    2025, 34(5):  353-358.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04
    摘要 ( 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先天性角膜白斑患儿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影响植片存活的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8~2020年于北京大学眼科中心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的先天性角膜白斑患儿63例(63眼)。方法  回顾患儿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角膜疾病类型、诊疗史、手术眼别、眼压、角膜植片/植床大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角膜植片状态等,随访时间2年。对术后24个月时的角膜植片存活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先天性角膜白斑患儿角膜移植术后影响预后的因素,并绘制生存曲线图。主要指标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角膜植片存活时间。结果  手术时平均年龄(11.71±10.44)个月,(3~55)个月。术后2年植片存活率为61.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角膜上皮持续缺损(P=0.048)、免疫排斥(P=0.002)和高眼压(P=0.030)是导致植片混浊和失功的主要因素。角膜上皮持续缺损术后1周即开始出现,使用药物1个月以上仍未完全愈合,免疫排斥和高眼压主要集中在术后1~6个月发生。术后1年和2年,发生角膜上皮持续缺损后,角膜植片的存活率分别为33.33%和22.22%;发生免疫排斥后,角膜植片的存活率分别为22.22%和11.11%;发生高眼压后,角膜植片的存活率分别为45.45%和18.18%,均显著低于未发生主要并发症患儿的97.44%(P<0.001)和87.18%(P<0.001)。结论  先天性角膜白斑患儿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为免疫排斥、高眼压和角膜上皮缺损。
     
    圆锥角膜患者配戴巩膜镜的6个月矫治效果观察
    齐艳 胡艳 薛劲松 徐英男
    2025, 34(5):  359-365.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05
    摘要 ( 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圆锥角膜患者配戴巩膜镜的临床矫治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完成期3级及以下的圆锥角膜并验配巩膜镜的患者21例(29眼)。方法  所有患者均经规范程序验配巩膜镜。观察比较患者戴镜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巩膜镜配适状态即镜片与角膜中央及各方位周边泪液间隙的差异,比较戴镜前,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视力、屈光度、角膜参数等指标的差异。使用NEI-VFQ-25中文版评估患者配戴巩膜镜6个月的视觉相关生活质量。主要指标  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前表面平坦屈光力值(K1)、角膜前表面陡峭屈光力值(K2)、角膜前表面最大屈光力值(Kmax)、角膜最薄点厚度(TCT)、中央角膜厚度(CCT)、角膜染色评分(CSS)、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NEI-VFQ-25评分、巩膜镜下泪液间隙。结果   戴镜6个月时,镜片中央区、鼻侧、颞侧、上方、下方泪液间隙分别为221(177,274)μm、98(68,133)μm、138(81,213)μm、145(95,190)μm和360(289,478)μm,较戴镜1周时的240(184,282)μm、98(62,121)μm、120(95,207)μm、145(82,192)μm和326(270,450)μm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戴镜1周、6个月时巩膜镜矫正视力分别为0.30(0.05,0.40)LogMAR和0.22(0.02,0.30)LogMAR,均较框架眼镜矫正视力0.52(0.22,0.76)LogMAR明显改善(P=0.013,P=0.001)。戴镜前,戴镜1周、6个月时,K1分别为(57.70±10.71)D、(58.05±10.90)D和(58.43±11.20)D,K2分别为(63.25±13.17)D、(63.42±13.22)D和(63.24±13.00)D,Kmax分别为(72.60±16.94)D、(72.46±16.47)D和(72.30±16.04)D,TCT分别为410(356,453)μm、416(362,457)μm和400(336,462)μm,CCT分别为(410.55±74.25)μm、(416.93±80.98)μm和(421.31±81.56)μm,眼压分别为(10.38±3.91)mmHg、(10.41±4.63)mmHg和(9.79±4.29)mmHg,CSS分别为0(0,1)、0(0,1)和0(0,1),各指标在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戴镜6个月,ECD为2905(2542,3019.5)个/mm2,较戴镜前2876(2659,3148.5)个/mm2未见明显变化(P=0.691)。戴镜6个月,患者NEI-VFQ-25总评分2175(1925,2450),较配戴前1750(1337.5,2025)明显提升(P=0.001)。结论  本小样本量的6个月观察结果表明,巩膜镜在完成期3级及以下的圆锥角膜患者具有良好的矫正效果及安全性,且配戴巩膜镜在改善圆锥角膜患者视功能同时提升了生活质量。


    多区正向光学离焦镜片与单光镜片对6~12岁儿童散光和近视控制的随机对照研究
    陈莺 孙文峰 甄毅
    2025, 34(5):  366-370.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06
    摘要 ( 9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比多区正向光学离焦镜片(简称离焦镜片)和单光镜片对儿童散光和近视的影响,明确离焦镜片是否存在增加散光的风险及在近视控制方面的效果。设计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  2022-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医院6~12岁近视儿童志愿者102例。方法  招募符合条件的儿童志愿者并随机分为离焦镜片组和单光镜片组(各51例),分别配戴离焦镜片和单光镜片12个月。对两组儿童进行全面眼科检查,包括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睫状肌麻痹后电脑验光、检影验光、主觉验光等确定配镜度数。取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指标  J0、J45、等效球镜及眼轴变化量。结果  入组时离焦镜片组和单光镜片组在年龄、J0、J45、等效球镜度数、眼轴长度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戴镜12个月后,离焦镜片组和单光镜片组J0的变化分别为(0.08±0.13)D和(0.08±0.13)D(t=-0.193,P=0.424);J45的变化分别为(0.01±0.06)D和 (-0.01±0.07)D(t=0.029,P=0.977);等效球镜度变化分别为(-0.51±0.59)D和(-0.74±0.42)D(t=2.229,P=0.014),离焦组等效球镜进展较单光组降低31.1%;眼轴增长分别为(0.25±0.22) mm和(0.39±0.22)mm(t=-3.083,P=0.003),离焦组眼轴增长较单光组眼轴增长减少35.8%。结论 12个月的观察结果显示,与单光镜片相比,多区正向光学离焦镜片不会增加6~12岁儿童散光增长的风险且在控制近视进展方面有一定优势。

    不同设计角膜塑形镜与离焦设计框架眼镜控制低度近视儿童眼轴增长的1年疗效比较
    秦仕垣 张瑞娜 蒋宇娟 郭腾俊 李彦瑾 龚莉华
    2025, 34(5):  371-376.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07
    摘要 ( 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不同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和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对低度近视儿童戴镜1年后眼轴增长的控制效果。设计 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  低度近视患儿125例。方法  分为三组,A组为配戴VST设计的露晰得角膜塑形镜42例、B组为配戴CRT设计的角膜塑形镜44例、C组为配戴离焦设计框架眼镜39例。采用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比较各组在戴镜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的眼轴增长的变化量及并发症情况 。主要指标  眼轴增长量(mm),角膜点染发生率。结果  配戴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后A组眼轴增长量为分别为(0.013±0.093)mm、(0.088±0.076)mm、(0.137±0.105)mm和(0.242±0.120)mm,B组分别为(0.031±0.091)mm、(0.128±0.137)mm、(0.178±0.141)mm和(0.291±0.139)mm。各时间点两组眼轴增长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组6个月、12个月眼轴增量分别为(0.094±0.130)mm和(0.230±0.247)mm,与A组和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将A、B组合并后,6个月和12个月时OK镜组的眼轴增长量为分别为(0.104±0.113)mm和(0.270±0.131)mm,与C组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校正性别、年龄、初始屈光度(SE)、初始眼轴长度等协变量因素后, 3个月(β:0.185,t=1.506,P=0.137,95%CI:-0.010~0.075);6个月(β:0.171,t=1.397,P=0.167,95%CI:-0.018~0.103);9个月(β:0.225,t=1.816,P=0.075,95%CI:-0.006~0.124)和12个月(β:0.180,t=1.543,P=0.127,95%CI:-0.016~0.124)时A组和B组眼轴增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角膜点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940,P>0.05)。结论  VST设计和CRT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对于低度近视儿童抑制眼轴增长的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且二者在接触镜相关并发症方面亦无明显区别。离焦设计框架眼镜对于低度近视减缓眼轴增长的近视防控效果与OK镜基本相当。

    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联合置入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的1年疗效观察
    郑群 张一
    2025, 34(5):  377-383.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08
    摘要 ( 1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经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手术中置入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21年2月至2024年2月南京爱尔眼科医院慢性泪囊炎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手术患者286例(286眼)。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单纯泪囊鼻腔造孔组94例(94眼),泪囊鼻腔造孔联合RS管置入组95例(95眼),泪囊鼻腔造孔联合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规格25 mm×14 mm,输送系统装置器角度为70°)置入组97例(97眼)。术后随访1年。治疗有效的标准为泪道冲洗通畅,无溢泪或溢泪减轻。主要指标  有效率、术后内镜下处理次数。结果  术后随访1年,单纯泪囊鼻腔造孔组、泪囊鼻腔造孔联合RS管置入组、泪囊鼻腔造孔联合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置入组有效率分别为92.6%、94.7%、100%(治愈率 97.9%)(P=0.013)。术后1年内内镜处理次数分别为(1.54±0.60)、(2.08±0.54)、(0.13±0.37)次(P=0.000)。结论  经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时,与单纯泪囊鼻腔造孔以及泪囊鼻腔造孔联合RS管置入比,联合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更具优势,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黄斑区视网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的多模式影像特征分析
    冯思嘉 刘玮
    2025, 34(5):  384-388.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09
    摘要 ( 8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黄斑区视网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CHRRPE)的多模式影像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20年11月至2025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就诊的CHRRPE患者9例(9眼)。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主要指标 彩色眼底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及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9例(9眼)平均年龄(16.44±10.24)岁。均为单眼发病。所有患者病灶均位于黄斑区,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血管扭曲、色素紊乱伴膜样增生。所有患者OCT均表现为视网膜内层厚度增加且结构紊乱,视网膜外层和RPE层光带清晰完整,脉络膜未受累。所有患者外丛状层可见鲨齿征,6例患者视网膜内层呈Ω符号形态。所有患者患者OCTA显示黄斑区视网膜层高密度丝状血管。所有患者FFA早期病灶表面细小的毛细血管迂曲扩张,5例患者瘤体内可见斑片状遮蔽荧光,1例患者FFA晚期瘤体周围视网膜血管轻微荧光着染,8例患者FFA晚期视网膜血管未见荧光渗漏。5例患者ICGA显示瘤体不同程度遮蔽脉络膜荧光,所有患者脉络膜血管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黄斑区CHRRPE临床特征为黄斑部膜样增生,易与黄斑前膜相混淆,结合多模影像尤其是OCT的外丛状层鲨齿征、视网膜内层呈Ω符号形态可有效提高此病的确诊率。
    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血清潜在生物标志物hsa_circ_0000615的发现与验证
    张晴 李婧 浮娇
    2025, 34(5):  389-394.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10
    摘要 ( 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筛查并确定血清hsa_circ_0000615是否可作为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新型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择50例非糖尿病志愿者(对照组)、48例无DR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50例PDR患者和50例非增生性DR(NPDR)患者。方法  采用高通量全转录组测序以探索血清circRNAs表达谱,并通过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RT- PCR)验证候选circRNAs。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这些候选circRNAs区分PDR患者与NPDR患者、T2DM患者、对照组的能力。主要指标   血清circRNAs表达谱和has_circ_0000615表达水平。结果   通过测序和qRT-PCR发现PDR患者的hsa_circ_0000615[12.015(8.530,14.325)]较对照组[3.998(3.220,5.156)]、T2DM组[5.118(3.895,7.247)]、NPDR组[5.250(4.045,7.763)]升高(P均<0.05)。PDR患者hsa_circ_0000615表达水平与糖尿病病程(r=0.429,P<0.001)和糖化血红蛋白(HbAc1)水平(r=0.567,P<0.001)呈正相关。血清hsa_circ_0000615在区分PDR患者与NPDR患者、T2DM患者、对照组方面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3±0.036(95% CI:0.731~0.874)、0.796±0.039(95% CI:0.719~0.872)、0.976±0.010(95% CI:0.956~0.997)。结论  血清hsa_circ_0000615有望成为眼科影像之外的PDR新型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短篇论著
    0.1%他克莫司滴眼液预防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复发的初步观察
    吕芳奇 王杰 张晓琳 赵光明 孙旭光
    2025, 34(5):  395-397.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11
    摘要 ( 10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顾2018年9月至2024年6月铁岭爱尔眼科医院单疱病毒性角膜基质炎患者10例(11眼)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给予局部及全身抗病毒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在感染控制后加用0.1%他克莫司滴眼液。10例(11眼)治疗前角膜炎平均复发时间为(5.18±1.47)个月;6例(6眼)(7.50±6.63)个月自行停药出现角膜炎复发,经过治疗后,随访期内再无复发;1例(1眼)他克莫司日2次维持治疗,53个月时出现角膜炎复发;其余患者(18.55±13.03)个月未见角膜炎复发。治疗期间未发生眼压升高、药物相关性白内障、角膜炎症加重等并发症。认为0.1%他克莫司滴眼液可有效延长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基质炎的复发时间。
    病例报告
    组合皮瓣修复鼻根部肿物切除术后组织缺损1
    孙晶, 田彦杰 宋一帆 李学民
    2025, 34(5):  398-399.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12
    摘要 ( 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82岁女性患者,因左鼻根部肿物行手术切除,病理诊断为基底细胞癌。对于切除后的较大组织缺损采用两个上睑眼轮匝肌皮瓣形成组合皮瓣修复。术后皮瓣贴合良好,随访1个月皮瓣存活良好。
    妊娠高血压合并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1
    王珞羽 秦兵 朱江
    2025, 34(5):  400-401.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13
    摘要 ( 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22岁女性因妊娠期高血压子癫前期伴右眼视力下降1天入院。右眼视力0.05,诊断为右眼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急诊行剖宫产后给予吸氧、降眼压、营养神经治疗,产后3周右眼视力1.0,视网膜水肿基本消退,视野缺损范围无明显改善。提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要进行眼底检查,当合并视网膜并发症时及时处理。
    肝脓肿致双眼严重内源性细菌性眼内炎1
    胡城 曾波
    2025, 34(5):  402-404.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14
    摘要 ( 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61岁男性肝脓肿患者,肝脓肿脓液培养为肺炎克雷伯菌。半个月后右眼眼痛伴视力下降,右眼睑水肿明显,结膜严重充血水肿,角膜水肿,前房大量黄白色脓性渗出;左眼无明显症状,但玻璃体明显混浊。诊断双眼内源性细菌性眼内炎,肝脓肿。左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右眼行眼球摘除术,术后经全身及局部抗感染治疗病情稳定。
    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中发现视盘裂孔1   
    黄炜琳 张正 吴霞 张爱雪 段安丽
    2025, 34(5):  405-406.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15
    摘要 ( 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36岁高度近视眼轴33.5 mm男性患者右眼视网膜脱离,术中进行玻璃体切除时发现视盘裂孔,遂采用内界膜填塞、自体血封闭联合C3F8气体填充。术后4个月视力恢复至0.3,视网膜平伏且视盘裂孔闭合。
    眼睑外毛根鞘癌1
    辛贺贺 辛欢欢 平继花 黄鲁英 杜艳慧
    2025, 34(5):  407-408.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16
    摘要 ( 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75岁女性左眼下睑棕黑色肿物,边界欠清,质脆易出血,病理检查示外毛根鞘癌。行眼睑肿物切除联合组织成形术,随访3个月,下睑肿瘤无复发,轻度睑外翻。
    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伴前房积脓1
    乔春艳 范俊玉 桑景荭 李艺莹
    2025, 34(5):  409-410.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17
    摘要 ( 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65岁女性糖尿病患者左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7天出现上感症状,随后出现术眼角膜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树枝状着染及少量前房积脓,积极抗病毒治疗后痊愈。提示高龄、糖尿病、内眼手术后、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术后使用糖皮质激素类眼药水、上呼吸道感染等是发生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的高危因素。术后出现前房积脓需与眼内炎鉴别。

    心因性血泪症1

    彭博 梁庆丰
    2025, 34(5):  411-412.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18
    摘要 ( 58 )   PDF (541KB) ( 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16岁男性反复间断性血泪1年。眼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未发现明确器质性或系统性病因。患者血泪发作与精神压力应激呈相关性。诊断为心因性血泪症。给予局部对症治疗,并嘱托患者家属加强心理疏导,症状明显改善。
    图片病例
    VEGF治疗后房角新生血管消退
    李秋梅 毕会雯
    2025, 34(5):  345-345.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19
    摘要 ( 73 )   PDF (294KB) ( 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男性, 66岁。因右眼视力下降1个月,伴眼胀痛2周就诊。1个月前因双眼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右眼黄斑前膜黄斑水肿、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右眼玻璃体腔雷珠单抗0.05 mL注药术及玻璃体切除术,术后3种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不佳拟行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视力:右眼0.1,左眼1.0,眼压:右眼36 mmHg,左眼11.6 mmHg。术前检查房角镜,双眼虹膜面未见明显新生血管;右眼全周房角关闭,房角处未见新生血管;左眼房角开放,上方及鼻侧可见明显新生血管膜(图A、B、C、D依次为颞侧、下方、鼻侧、上方象限房角)。行左眼玻璃体腔雷珠单抗0.05 mL注药术,术后1周左眼房角处新生血管明显消退,房角开放(图E、F、G、H依次为颞侧、下方、鼻侧、上方象限房角)。

    磺胺类药物致中毒性表皮松解症的远期眼表并发症

    宗辉 袁斌 公慧敏
    2025, 34(5):  352-352.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20
    摘要 ( 63 )   PDF (635KB) ( 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男性,38岁。因双眼视力下降加重就诊于我院眼科。否认全身病病史。20年前服用过量磺胺类药物,导致药物中毒后出现全身皮肤脱落,睑裂粘连封闭,曾于当地医院行睑裂粘连分离术(具体不详)。眼部检查:右眼指数眼前;左眼手动眼前,眼压Tn。右眼上睑下垂,遮蔽1/2角膜,上睑内翻、倒睫;左眼上睑下垂,上睑内翻、倒睫,鼻侧可见粗大新生血管,颞侧睑球粘连。双眼下睑位于角膜缘下2 mm以上。双眼球结膜充血,角膜上皮混浊结膜化,透明度下降,角膜缘围绕毛细血管网,新生血管形成,角膜表面出现血管翳,假膜形成(图A~D),眼球运动时可见膜皱褶(图C、D),内眼窥不清。诊断:中毒性表皮松解症(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眼表并发症。

    晶状体后囊膜下彩色斑点状混浊

    王龙龙 孟磊 韩子嫚
    2025, 34(5):  358-358.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21
    摘要 ( 72 )   PDF (568KB) ( 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男性,80岁。右眼视力下降2年。无眼外伤、局部糖皮质激素应用史。右眼检查:矫正视力0.4,眼压16 mmHg。散瞳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透明,前房深度正常,房水清。裂隙灯窄光带垂直照射下,晶状体后囊膜下表面可见不规则斑点状沉积物(图A);窄光带侧照下,这些沉积物呈现彩色反光(图B)。诊断:右眼后囊下型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混浊

    杨骁 张浙 陈田翼 杨扬
    2025, 34(5):  370-370.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22
    摘要 ( 72 )   PDF (240KB) ( 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女性,70岁。左眼视物不清3年。8年前于外院行左眼白内障手术(IOL型号未知)。左眼检查:视力:手动/30 cm,眼压:12 mmHg。散瞳后裂隙灯下见IOL弥漫性条纹样混浊,形态似沟壑、迷宫(图A)。前节OCT示IOL前、后表面呈现高反光(图B )。行IOL置换术,术后视力+0.50-1.25×100°=0.6。
    晶状体前房全脱位       
    王开芳 王燕 赵克娇
    2025, 34(5):  388-388.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23
    摘要 ( 66 )   PDF (533KB) ( 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男性,48岁。因右眼红5天就诊。13年前用铁锤砸东西时不慎被飞起的不明物体崩伤右眼,伤后感右眼视物不清;6年前发现右眼视物不见,未诊疗。视力:右眼:无光感;眼压:13 mmHg。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右眼结膜混合充血,角膜透明,晶状体混浊完全脱位于前房(图A);如意全眼生物测量仪检查示:晶状体全脱位于前房,部分与角膜内皮相贴(图B)。诊断:右眼晶状体完全脱位、外伤性白内障。考虑脱位的晶状体反复与角膜及虹膜摩擦,可能引起角膜内皮失代偿及虹膜炎症等并发症,右眼行白内障囊内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

    复发性眼睑巨大恶性黑色素瘤并眶内浸润

    杜福生 段燕萍 平洁洁
    2025, 34(5):  397-397.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5.024
    摘要 ( 67 )   PDF (604KB) ( 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男性,69岁。右眼睑肿物切除术后复发伴疼痛2个月余。既往史:2个月前右眼部肿物切除术。眼科检查:上眼睑可见6.0 cm×5.0 cm×2.8 cm大小的肿物,质硬,活动度差,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弥漫性肿大,笼罩整个眼部,并向眶内浸润,压痛(+),肿物向前突出,肿物完全遮盖角膜及结膜(图A)。眼眶CT示:肿瘤浸润眶内组织(图B)。手术切除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表皮下见瘤细胞呈片状排列,瘤细胞体积大,呈多边形,有的瘤细胞胞浆呈空泡状(HE×200)(图C)。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检查示:Vimentin(+),S100(+),HMB45部分(+),Melan-A(+),Ki-67(+)约40%,SOX-10(+), CK(-),CgA(-)(图D)。诊断:右眼睑恶性黑色素瘤。本例眼睑巨大恶性黑色素瘤,压迫整个眼球,较为少见。术后2年因肿瘤多处转移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