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排行

    Baidu Google scholar CSCD Crossref WebOfScience Sciencedirect
    文章出版日期: 一年内| 两年内| 三年内| 全部

    当前选项: Baidu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远期效果
    郭曦, 杨丽娜, 谢培英
    眼科    2012, 21 (6): 371-374.  
    摘要4065)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7年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3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方法 对2000-2005年间在北医眼视光学研究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且连续配戴7年及以上并可按时复查的30例(60眼)患者,使用综合验光仪、裂隙灯、A超等仪器,分别进行戴镜前及戴镜后6个月,l 、3、5和7年时间点的屈光度、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等检查的比较,综合各指标评估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性。主要指标 球/柱镜度数、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平均K 值、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结果 戴镜6个月时,患者裸眼视力从4.26±0.28提高到4.71± 0.36(P=0.00),角膜曲率平均K值从(43.66±1.85)D变平坦到(42.41±1.66)D(P=0.00),球镜屈光度(-4.76±2.20)D明显减小到(-2.06±2.90)D(P=0.00);戴镜6个月至7年,裸眼视力、球镜度、角膜曲率平均K值分别为4.70、-2.80 D、42.40 D,基本趋于稳定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戴镜前至戴镜7年及以上眼轴长度从(25.59±1.07)mm缓慢增加到(26.28±1.44) mm。结论 科学合理配戴角膜塑形镜7 年的结果显示,其可有效地降低患者近视度,提高患者裸眼视力,控制眼轴增长。(眼科, 2012, 21: 371-37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5)
    2. 重新认识角膜塑形术
    谢培英
    眼科    2012, 21 (6): 361-365.  
    摘要6860)      PDF (2777KB)(5990)    收藏
    【摘要】 近十年来角膜塑形术发展迅速,通过持续配戴高透氧材料的逆几何型特殊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治疗已取得显著的临床效果,获得了国内外眼视光学界的高度评价。本文从角膜塑形术对近视控制的效果、角膜塑形机制研究、角膜塑形镜配戴对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以及生物力学、眼压、前房的变化,角膜塑形镜配戴的眼表并发症等方面,介绍其近期研究成果,希望继续受到专业领域的高度关注。(眼科, 2012, 21: 361-36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9)
    3. 现阶段对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认识
    张秀兰
    眼科    2012, 21 (1): 3-6.  
    摘要5140)      PDF (2063KB)(6036)    收藏
    对于合并白内障的青光眼,其现代的处理原则、适应证、手术方式、手术时机以及临床疗效等一直是讨论的热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发展对青光眼治疗具有重要贡献。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策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如前房角粘连范围、用降眼压药物数量、晶状体混浊程度以及视力情况等。规范、精细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青光眼手术技巧是选择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前提。要尽量避免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期行联合手术。合并有白内障或有白内障手术指征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选择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还是先青光眼后白内障手术抑或先白内障后青光眼手术仍需深入研究。对于其它类型的青光眼如恶性青光眼,急进地摘除晶状体也存在争议。(眼科,2012,21:3-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2)
    4.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思维
    李莹
    眼科    2012, 21 (3): 157-161.  
    摘要3410)      PDF (3106KB)(575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2)
    5. 睑缘炎及其相关角结膜病变
    孙旭光
    眼科    2012, 21 (3): 154-156.  
    摘要3272)      PDF (2313KB)(561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0)
    6. 微创小梁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6个月效果
    侯旭 胡丹 崔志利 周健 蔡莉 王雨生
    眼科    2015, 24 (1): 31-35.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5.01.009
    摘要1249)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难于控制的条件下微创小梁切除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1-2013年西京医院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15例15眼。方法 术前局部滴糖皮质激素眼液,给予甘露醇、醋甲唑胺和前房穿刺等措施降眼压。采取角膜缘后2.5 mm以穹窿为基底的小结膜瓣(5 mm)和小巩膜瓣(3 mm)小梁切除术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主要指标 手术前后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炎症反应、滤过泡情况。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53.13±8.82)mmHg;术后1周、3个月、6个月眼压分别为(13.41±3.42)、(14.65±4.21)、(15.35±5.48)mmHg。术后2周前房闪辉和炎性渗出吸收。术后2周前房深度(2.72±0.38)mm。所有患眼术后6个月滤过泡为扁平弥散型或微小囊泡型。术后6个月视力为(0.92±0.48)。随访期间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微创小梁切除术可减少组织损伤,提高手术安全性,与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应用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失控的一种有效方法。(眼科,2015,24: 31-3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7. 双通道系统视觉质量分析仪评价正常人视觉质量的可重复性研究
    万修华* 张烨* 乔利亚 蔡啸谷 谭家璿 李蕾 王宁利
    眼科    2013, 22 (3): 175-179.  
    摘要3026)      收藏
    目的 探讨双通道系统视觉质量分析仪(optical quality analysis system, OQAS)评价正常人客观视觉质量的可重复性。 设计 诊断技术评价。 研究对象 26例(48眼)除屈光不正外无其他眼病的正常成年人。方法 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由同一测试者采用OQAS对研究对象进行视觉质量的检查,连续测量10次,检查视觉质量参数6种,包括调制传递函数的截止点(MTFcutoff)、斯特列尔比值(Strehl2D ratio)、对比度为100%、20%、9%时的OV值(OV100%、 OV20%、 OV9%)以及客观散射指数(OSI)。利用SAS软件计算重复性限(RL)值。主要指标 6种OQAS参数的重复性限值(RL)。 结果 受试者的平均MTFcutoff、Strehl2D ratio、OV100%、OV20%、OV9%和OSI 分别为39.55±10.99、0.23±0.07、1.32±0.37、1.36±0.46、1.38±0.52和0.70±0.43,其RL值(百分比数值)分别为17.74%、24.95%、17.74%、20.59%、23.31%和37.07%。结论 双通道系统视觉质量分析仪作为评价正常人客观视觉质量的检查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8)
    8. 短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对中央和周边角膜厚度的影响
    翟洲, 杨晓, 王化荣, 方冰兰, 戴祖优, 魏玲
    眼科    2012, 21 (6): 376-380.  
    摘要2712)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后中央和周边角膜厚度的变化。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 列。研究对象 103例(197眼)近视患者,平均年龄(19.0±7.5)岁,平均等效球镜度(-3.25± 0.91)D。方法 过夜戴角膜塑形镜,采用眼前段分析仪(Pentacam)测量角膜厚度,观察配戴前后 1天、1个月和3个月角膜中央和距中央半径1、2、3、4 mm处角膜厚度的变化。同时观察屈光度和角 膜地形图中央角膜屈光力的变化。主要指标 角膜厚度、等效球镜度、中央角膜屈光力。结果 戴镜 3个月后等效球镜度减少(-3.01±0.09)D,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戴镜3个 月后角膜中央屈光力减少(2.40±0.15)D,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戴镜1天 不同位点角膜厚度均增厚,中央区、半径1 mm、2 mm、3 mm、4 mm处角膜分别增厚(5.90±3.69) μm、(7.54±3.73)μm、(10.52±3.91)μm、(11.76±4.23)μm、(9.33±4.93)μm。戴 镜1个月,中央、半径1 mm处厚度分别减少(-4.18± 3.68)μm、(-0.50±3.73)μm;半径2、 3、 4 mm处角膜厚度分别增加(6.39±3.91)μm、 (9.57±4.22)μm、 (2.00±5.05)μm; 戴镜3个月,中央、半径1 mm处角膜厚度分别减少(-6.61±3.67)μm、 (-3.67±3.72)μm,半 径2、 3、4 mm处角膜厚度分别增加(3.05±3.90)μm、 (6.42±4.21)μm、 (5.63±4.94) μm。除半径4 mm位点以外,其他各角膜位点在不同配戴时间的角膜厚度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中央角膜厚度随时间变化的速度快于周边角膜厚度(P=0.00)。结论 短期配戴角膜塑形 镜后角膜不同位点厚度的变化与角膜形状改变一致,中央角膜变薄,从旁中央半径2 mm开始角膜增 厚。(眼科, 2012, 21: 376-38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
    9. 247例干眼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崔先进 孙倩娜
    眼科    2012, 21 (3): 177-180.  
    摘要2790)      收藏
    目的 通过分析干眼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特征,为诊断提供经验支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收集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临沂市人民医院眼科的干眼症患者247例(494眼)。 方法 对上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进行相关检查,包括裂隙灯、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Ιt)。干眼症诊断标准:在确定排除眼部其他疾病后,(1) BUT≤5 s,主观症状1项阳性;(2) 5 s <BUT≤10 s,主观症状 1项阳性,SΙt湿长 ≤5 mm;(3) BUT≤10 s,主观症状 1项阳性,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将干眼症患者分为水样液缺乏型、睑板腺功能障碍型和混合型三型。主要指标 症状,角膜荧光素染色、BUT和SΙt。结果  247例干眼症患者中,年龄13~78岁,平均(29.32±14.28)岁,男女比例1:1.25。眼部不适症状最多见为视疲劳(182例,73.68%)和眼部干涩(174例,70.45%),其次是眼痒(171例,69.23%)、异物感(159例,64.37%)、眼红(150例,60.73%)和视物模糊/视力下降(144例,58.30%)。本组患者主要集中在30~44岁年龄段(114例,46.15%),其次为18~29岁年龄段(73例,29.55%)。水样液缺乏型患者170例(68.83%),平均年龄(26.14±10.19)岁;睑板腺功能障碍者56例(22.67%),平均年龄(33.30±8.26)岁;混合型者21例(8.50%),平均年龄(50.23±9.28)岁(F=2.84,P<0.001)。结论  干眼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多样,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但呈现低龄化趋势,临床分类仍以水液缺乏型干眼最常见,年轻人占多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
    10. 23 G玻璃体手术系统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回顾分析
    马凯, 张风
    眼科    2012, 21 (2): 97-101.  
    摘要3064)      收藏
    目的 探讨23 G玻璃体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特点。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病科连续收治的100例(105眼)接受玻璃体手术治疗的PDR患者。方法  回顾上述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后视力以及术后炎性反应和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分析。主要指标  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器械进出眼内次数、术后视力以及术后炎性反应和并发症。结果  105眼接受23 G玻璃体手术。其中术前单纯玻璃体积血者32眼,平均手术时间(52.0±15.2)分钟,平均器械进出眼内(8.5±2.5)次;需剥离视网膜前增生膜而无明显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者23眼,平均手术时间(65.0±12.7)分钟,平均器械进出眼内(12.4±3.4)次;伴有明显视网膜脱离者50眼,平均手术时间(87.0±17.1)分钟,平均器械进出眼内(15.7±4.1)次。硅油填充30眼。所有患者无术中锯齿缘离断,术中使用眼内电凝16眼(15.2%),无使用眼内剪刀者。术后1~3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23 G玻璃体手术适用于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PDR的治疗,熟练掌握23G玻璃体手术能提高手术效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愈后。(眼科,2012,21:97-10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
    11.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病因学相关因素与分型
    陈燕云, 梁远波, 乔利亚
    眼科    2012, 21 (1): 19-23.  
    摘要4124)      PDF (2632KB)(5520)    收藏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的青光眼性视神经损伤和视野丢失在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上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有一定差异。我们将NTG的发病机制可分为缺血缺氧型(存在低血压,合并心肌缺血、头痛和偏头痛、血浆内皮素-1水平增加、血小板聚集能力增加、缺血性颅脑病变等)、免疫异常型(存在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以及抗视紫红质抗体、热休克蛋白的自身抗体、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抗体、抗磷脂抗体异常)、神经退行性病变相关型(如Alzheimer病、Parkinson病)、内分泌异常型(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眼压与颅内压失衡等,这将有助于NTG患者临床治疗方式的转变。(眼科,2012,21:19-2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12.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曲安奈德治疗严重PDR患者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赵双喜, 曾军
    眼科    2012, 21 (4): 248-252.  
    摘要2766)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曲安奈德(TA)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设计 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9年7月至2010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连续实施玻璃体切割术的严重PDR患者25例(28眼)。方法 12例14眼在玻璃体切除术毕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IVTA)2 mg,为IVTA组;13例14眼仅做玻璃体切割,未注射TA,为对照组。用OCT等检查随访观察患者6个月。两组患者术前PDR复杂性评分无差异。主要指标 LogMAR最佳矫正视力、OCT黄斑中央厚度。结果 术后6个月,IVTA组LogMAR最佳矫正视力(0.76±0.45)显著优于对照组(1.20±0.50)(t=2.473,P=0.020);IVTA组OCT黄斑中央厚度(266.92±50.23 μm)显著低于对照组(285.37±46.81 μm)(t=16.470,P=0.000)。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有利于控制严重PDR患者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和提高视力。(眼科,2012,21:248-25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13. 两种切口青光眼白内障三联手术的近期疗效比较
    朱越峰, 陈菊仙, 屠叔丹
    眼科    2012, 21 (2): 93-94.  
    摘要2177)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14. 先天性和婴幼儿性白内障治疗的若干问题
    黄钰森
    眼科    2012, 21 (2): 73-78.  
    摘要2959)      PDF (4007KB)(5441)    收藏
    先天性和婴幼儿性白内障可产生形觉剥夺性弱视而导致终生视力损害。成功的处理依赖于早期诊断、适时和适当的治疗。在治疗先天性和婴幼儿性白内障时,我们常常更多关注手术技巧,而良好的视觉重建、术后弱视治疗和长期随访对患儿的预后非常重要。应强调和规范围手术期的相关检查。(眼科,2012, 21:73-7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1)
    15. 重症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延误治疗原因和综合治疗效果分析
    姜洋 李莹 王忠海 罗岩 金玉梅
    眼科    2012, 21 (3): 172-177.  
    摘要3240)      收藏
    目的 分析重症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延误治疗原因及综合治疗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的重症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100例(102眼)。方法 对研究对象中具有完整既往诊治资料的患者52例(53眼)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内容包括既往诊治时间、既往诊断及治疗情况,分析延误治疗的可能原因。对所有100例(102眼)患者视病情应用口服更昔洛韦0.5~1.0 g 每日3次,联合局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每日4次抗病毒治疗,并结合患者个体病程、病损情况联合应用0.1%氟米龙滴眼液每日3~6次或口服泼尼松龙20~30 g每日1次;视病情联合应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每日1~3次;角膜存在溃疡、角膜上皮不完整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滴眼液每日3次;所有病例联合人工泪液及角膜保护剂治疗。治疗前与治疗后1、2及4周随访,评价治疗有效率与治愈率。主要指标 延误治疗的可能原因,视力,睫状充血、角膜浸润、角膜混浊、角膜水肿、角膜后弹力层皱褶以及角膜后沉着物的评分,治疗有效率与治愈率。结果 12例(23.08%)患者误诊为单纯虹膜炎仅应用糖皮质激素而未予抗病毒药物治疗,其中2例误诊为单纯虹膜炎伴角膜带状变性,另有1例误诊为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32例(61.54%)患者未明确诊断角膜炎类型,其中24例(75%)患者仅应用抗细菌未应用抗病毒药物。伴有虹膜炎症、小梁网炎症的患者24例(66.67%),未用糖皮质激素及睫状肌松弛剂。1例伴小梁网炎继发性眼压升高患者予毛果芸香碱眼液每小时1次点眼。应用系统综合治疗前的平均视力为0.29±0.40,治疗后1、2、4周的平均视力分别为0.34±0.41、0.42±0.42和0.56±0.45,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t=6.153,7.275,9.220,P均=0.000)。治疗后1、2、4周与治疗前相比,睫状充血、角膜浸润、角膜混浊、角膜水肿、角膜后弹力层皱褶以及角膜后沉着物的评分均有明显好转(F=231.543,136.700,106.031,58.323,19.183,60.590;P均=0.000)。治疗后随访1年,4例(3.92%)复发,3例(2.94%)病情控制情况下角膜变薄,未见其他不良情况。结论 重视原发病诊断以及综合治疗是有效治疗重症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重要保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16. 睑缘炎相关角膜病变特点及其睑板腺功能的临床观察
    邓世靖 王智群 张阳 孙旭光
    眼科    2013, 22 (3): 149-153.  
    摘要1966)      收藏
    目的 观察睑缘炎相关角膜病变的临床特点,探讨其与睑缘炎和睑板腺功能的关系。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2年1~10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睑缘炎患者84例(168眼)。方法 裂隙灯下观察睑缘炎类型、睑板腺分泌物性状及脂质排出难易度、角膜病变临床表现及病变范围,并进行评分。分析角膜病变特点及病变范围与睑缘炎类型及睑板腺功能的关系。主要指标 睑缘炎类型、睑板腺分泌物性状、脂质排出难易度和角膜病变范围。结果 84例(168眼)睑缘炎患者平均病程(22.25±40.46)个月。其中前部睑缘炎1例(2眼),后部睑缘炎42(84眼)例,混合型睑缘炎41例(82眼)。其中65例(104眼)出现角膜病变。角膜周边或中周部上皮下或浅基质浸润44例(73眼,70.2%),角膜周边或中周部溃疡10例(15眼,18.3%),角膜云翳或瘢翳5例(8眼,7.7%),角膜点片状上皮混浊、糜烂3例(4眼,3.8%)。17眼(10.1%)角膜病变范围超过1/2角膜,10眼(6%)到达角膜中央,其中1例角膜中央融解、变薄。与后睑缘炎相比,混合型睑缘炎角膜浸润和溃疡更多见(P=0.003);与无角膜病变者相比,有角膜病变者的睑板腺分泌难易程度和睑脂性状评分均较高(t=-4.606和13.418,P=0.033和0.000)。结论 睑缘炎相关角膜病变临床表现多样。混合型睑缘炎更容易发生角膜浸润和角膜溃疡。睑缘炎患者是否合并角膜病变与睑板腺功能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17. 角膜塑形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属性研究
    毛欣杰, 周杭帅, 刘然, 吴从霞 
    眼科    2012, 21 (6): 381-383.  
    摘要2434)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角膜塑形术后1天角膜形态变化和角膜生物力学变化。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等效球镜度-1.50~-6.00 D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5例(30眼)。方法 双眼配戴夜戴型角膜 塑形镜,配戴前、配戴一夜摘镜时和摘镜后4小时分别测量等效球镜度、Pentacam分析系统测量角 膜平坦、陡峭K值和中央角膜厚度,眼反应分析仪测量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主要指标 等效球镜度, 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角膜黏滞性CH值,角膜阻力因子CRF值。结果 配戴角膜塑形镜一夜后等 球镜效度由配戴前(-3.72±1.82) D下降到(-2.12±1.93) D,角膜曲率平坦K1值从(41.95± 1.12) D下降到(41.22±1.34) D,摘镜4小时后等效球镜度回升到(-2.59±1.98)D,角膜曲率 平坦K1值回升到(41.44±40.10) D。中央角膜厚度在配戴一夜后由(535.9±34.5)μm增加到( 553.3±36.6)μm(P=0.000),摘镜4小时恢复至(535.0±40.3)μm。配戴一夜后CRF值由 (10.0±1.4)mm Hg升高至(10.7±1.5)mm Hg(P=0.037)。CH值由(10.6±1.4)mm Hg略有升 高至(10.7±1.3) mm Hg(P=0.208)。摘镜后4小时,与刚摘镜时比CRF值回降至(9.6±1.2)mm Hg(P=0.000),与配戴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CH与配戴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63)。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天角膜生物力学随角膜形态变化而改变,角膜生物力学测 量可作为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角膜微观结构变化的一种观察手段。(眼科, 2012, 21: 381-38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0)
    18. 青光眼局部降眼压药专家共识和一线药物的发展
    任泽钦
    眼科    2012, 21 (1): 11-13.  
    摘要3763)      PDF (1408KB)(5669)    收藏
    青光眼局部降眼压药物有六大类,临床指南中关于药物治疗的建议有利于指导青光眼治疗时的合理用药,尤其是目标眼压的确立及一线药物的选择。总体趋势是前列腺素类药物(PGA)将作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局部降眼压一线药物。起始治疗后单药疗效不能达到目标眼压时可转换药物、增加药物、激光或手术治疗。转换药物的指征为起始治疗不能降低眼压或降低幅度不够,后者也可增加药物。PGA对前房角部分关闭者的降眼压需进一步评价。临床用药的选择路径应是一个从规范化到个体化的过程。(眼科,2012,21:11-1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
    19. 白内障术后屈光状态的影响因素
    刘奕志
    眼科    2013, 22 (2): 73-76.  
    摘要1990)      PDF (2458KB)(5010)    收藏
    白内障术后的屈光状态及其稳定性是保证良好术后视觉质量的重要环节,术后屈光状态受生物测量的准确性(包括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前房深度、人工晶状体计算公式等)、角膜屈光状态(如角膜散光、圆锥角膜及角膜屈光手术史等)、人工晶状体有效位置及晶状体囊膜等因素影响。眼科医师应重视这些因素,在制定手术方案、实施手术过程中认真对待。这对促使我国白内障手术水平向屈光手术标准迈进具有重要意义。(眼科, 2013, 22: 73-7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
    20.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内窥镜指导下的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初步疗效
    王华, 唐炘, 孙霞, 王宁利
    眼科    2014, 23 (1): 18-21.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4.01.006
    摘要1162)      收藏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IOL)植入联合内窥镜指导下的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53例55眼房角关闭180度以上、药物不能控制眼压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方法 患者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IOL植入后行内窥镜指导的房角分离术。先用黏弹剂行房角分离后用内窥镜检查房角未开放的时钟范围,对未分开部位,内窥镜下用黏弹剂针头进行第二次钝性房角分离。比较两次房角分离后房角未分开范围。术后随访3个月。术前C/D值与第一次房角分离后未分开钟点数进行相关分析。主要指标 视力、眼压、房角粘连范围。结果 第一次用黏弹剂房角分离后,55眼中房角全部开放13眼(23.6%),房角关闭1~3个钟点13眼(23.6%),4~5个钟点16眼(29.1%),≥6个钟点13眼(23.6%)。第二次房角分离后55眼中24(43.6%)眼房角全部开放,房角关闭1~3个钟点23眼(42.0%),4~5个钟点4眼(7.2%),≥6个钟点4眼(7.2%)。术前平均眼压(25.6±10.9)mmHg,术后3个月(15.7±6.3)mmHg(P=0.000)。C/D值与第一次房角分离后的未开放钟点数成正相关(r=0.892,P=0.000)。术前用局部降眼压药(3.0±0.7)种,术后3个月仅1例需用2种局部降眼压药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内窥镜指导下的房角分离术可明显提高房角分离术的成功率,内窥镜下术者更方便观察房角结构。(眼科,2014, 23: 18-2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21.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影响的Meta分析
    刘巨平 胡博杰 程朝晖 李筱荣
    眼科    2013, 22 (6): 378-382.  
    摘要1095)      收藏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对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发生率的影响。设计 系统综述。研究对象 Medline、EMbase、Cochrone图书馆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一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侧未手术眼作为对照的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方法 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上述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相关书籍、期刊和会议论文及其参考文献。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研究进行数据提取。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0软件,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置信区间CI来表示。主要指标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率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发生率。结果  7项研究纳入分析,其中手术眼579眼,对侧未手术眼574眼作为对照。手术眼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率高于对侧未手术眼(OR=1.47,95%CI:1.09~1.98,P=0.01)。手术眼术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发生率高于对侧未手术眼(OR=1.89,95%CI:1.05~3.39,P=0.03)。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会加速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程且增加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发生率,但仍需大样本、长期随访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22. 多种教学方法在眼科教学中的探索
    史翔宇, 戴红蕾, 丁宁, 何雷
    眼科    2012, 21 (4): 286-288.  
    摘要2271)      收藏
    【摘要】 在医学生的眼科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等形式,开展课堂互动式、讨论式教学,引入并培养循证医学思维,使医学生对眼科学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在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临床、教学综合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多种教学方法合理的应用对提高眼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眼科,2012,21:286-28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23. 几种抗炎滴眼液对兔角膜上皮损伤和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孙亚杰 李爱朋 潘志强
    眼科    2012, 21 (3): 166-171.  
    摘要3923)      收藏
    目的 探讨双氯芬酸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普拉洛芬、溴芬酸钠滴眼液频繁点眼对兔角膜上皮的副作用,并观察其常规使用对兔角膜上皮创伤愈合的影响。设计 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80只新西兰大白兔。方法 将兔分为2组,每组40只,一组为频点组(点滴眼液每小时1次);另一组行直径6 mm的角膜上皮刮除模型并予点滴眼液每日4次。每组兔再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双氯芬酸钠、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普拉洛芬、溴芬酸钠滴眼液。选择右眼为观察眼。在角膜上皮损伤前、损伤后12、24、48、72、96小时及第5、6、7天进行观察,并在观察结束后摘除眼球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指标 眼表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损伤、愈合情况和角膜上皮厚度。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四种滴眼液频繁点滴兔眼均未出现明显刺激症状且未见上皮缺损形成,但荧光素染色均可见角膜上皮点染,以第3天明显,且双氯芬酸钠组角膜上皮损伤的积分(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0分)和溴芬酸钠组(1分)(P<0.05);病理学检查显示点药5天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角膜上皮细胞层数(3.67±0.52层)少于对照组(4.17±0.41层)(P<0.05),其余各用药组与对照组的角膜上皮细胞层数未见明显差异。创伤后兔角膜上皮的平均修复时间在双氯芬酸钠组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分别为(75.0±27.0)小时和(75.0±8.5)小时,而生理盐水、普拉诺芬和溴酚酸钠组分别为(66.0±11.1)小时、(69.0±15.4)小时和 (66.0±11.1)小时,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角膜上皮愈合后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组(2.00±0.00层)和双氯芬酸钠组(2.50±0.55层)上皮细胞的层数少于对照组(5.00±0.00层)(P<0.05)。结论  频繁滴用抗炎滴眼液可导致兔角膜上皮细胞潜在的损伤;双氯芬酸钠和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抑制兔角膜上皮创伤的愈合作用略强于普拉洛芬和溴芬酸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24. 高分辨率 OCT测量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作用
    霍妍佼 郭彦 洪洁 王怀洲 王宁利
    眼科    2013, 22 (6): 374-377.  
    摘要1244)      收藏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相干光断层扫描(Cirrus-HD OCT)测量黄斑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参数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作用。设计 诊断技术评价。研究对象30例早期青光眼患者和56例正常对照者。方法 应用Cirrus-HD OCT进行黄斑区及其分区域GCIPL和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参数测量。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参数区分正常眼与青光眼的能力。主要指标 GCIPL与RNFL的厚度和两者的AUC值。结果 正常人和早期青光眼GCIPL和RNFL各参数测量值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正常人和早期青光眼患者的平均GCIPL厚度分别为(85.43±5.27)μm和(69.30±7.71)μm;平均RNFL厚度分别为(100.98±7.98)μm和(78.80±10.38)μm(P<0.001)。GCIPL参数中诊断效能最高者是最小值(minimum)和颞上区域(superotemporal),AUC均为0.985;其他AUC较高的参数依次为平均值(average)(0.971)、下方区域(inferior)(0.941)、颞下区域(superotemporal)(0.934)和鼻上区域(0.907)。视盘周围RNFL参数中诊断效能最高者是平均值(0.990)。结论  Cirrus-HD OCT测得的GCIPL厚度参数与视盘周围RNFL厚度参数类似,具有较好的区分正常人和早期青光眼患者的能力,可作为青光眼早期诊断的有用工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25.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分期综合治疗的效果
    刘国军, 仇宜解, 于湛, 庞凤, 邸霞, 金栋, 李菊
    眼科    2012, 21 (4): 268-272.  
    摘要2516)      收藏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按不同分期综合治疗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63例(69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分为虹膜红变组(15例16眼)、开角型青光眼组(20例22眼)和闭角型青光眼组(28例31眼)。方法  虹膜红变组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治疗,其中3眼行白内障手术,1眼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开角型青光眼组在全视网膜光凝术基础上应用抗青光眼药物,其中8眼行小梁切除术,4眼行白内障手术,2眼白内障联合玻璃体切除,5眼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闭角型青光眼组在全视网膜光凝术、抗青光眼药物、小梁切除术或睫状体光凝术基础上,联合玻璃体内注射bevacizumab,其中21眼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手术,12眼填充硅油。平均随访(18.6±15.3)个月。主要指标 视力、眼压、虹膜红变、前房角及并发症。结果 虹膜红变组、开角型青光眼组和闭角型青光眼组治疗后视力不变或提高分别为15眼(93.8%)、17眼(77.3%)和16眼(51.6%)(χ2=9.76,P﹤0.01)。治疗前眼压分别为(14.6±3.8)mmHg、(31.6±9.1)mmHg和(44.8±12.2)mmHg,治疗后眼压为(14.1±3.86)mmHg、(17.9±3.7)mmHg和(18.9±10.8)mmHg(F=185.8,P﹤0.001)。治疗后虹膜红变在虹膜红变组16/16眼消退,开角型青光眼组20/22眼消退及闭角型青光眼组28/31眼消退。治疗后前房角在虹膜红变组16眼仍为宽角,开角型青光眼组18/22眼前房角中的纤维血管膜萎缩,房角开放范围较治疗前扩大,闭角型青光眼组31眼房角中的纤维血管膜不同程度萎缩,但房角开放范围无扩大。三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6.3%、22.7%和48.4%(χ2=9.75,P﹤0.01)。结论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按临床分期差异化综合治疗对虹膜红变期及开角型青光眼期效果较好。(眼科,2012,21:268-27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26. Ritleng泪道插管术治疗泪道探通失败的先天性泪道阻塞
    吴倩, 于刚, 全晓杰, 曹文红, 樊云葳, 崔燕辉, 张诚玥, 蔺琪, 王媛, 崔杰, 胡曼, 刘雯, 李程, 张燕
    眼科    2012, 21 (5): 331-335.  
    摘要2182)      收藏
    目的 评估Ritleng泪道插管术治疗泪道探通失败的先天性泪道阻塞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泪道探通失败的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300例(387眼)。方法 采用不同的麻醉方式对泪道探通失败的先天性泪道阻塞患儿行Ritleng泪道插管手术。术后随访12~34个月。对麻醉方法、术前是否合并泪囊炎、探通次数对Ritleng插管手术效果的影响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主要指标 治愈人数构成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00例患儿(387眼),治愈337眼,总治愈率87.08%。局部麻醉下手术290眼,治愈255眼(87.33%)。全身麻醉下手术95 眼,治愈82眼(86.31%)。术前不合并泪囊炎者301眼,治愈273眼(90.70%);手术前合并急、慢性泪囊炎者86眼,治愈64眼(74.4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56,P=0.00)。经历过1次探通手术者213眼,治愈201眼(94.37%);经历过2次探通手术者108眼,治愈93眼(86.11%);经历过2次以上探通手术者66眼,治愈43眼(65.15%),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350,P=0.00)。术中及术后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Ritleng泪道插管术成功率高且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先天性泪道阻塞泪道探通失败后的首选治疗方式。(眼科, 2012, 21: 331-33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27. 泪膜功能对原发性翼状胬肉活动度的影响
    高阳 周瑾 孙晓芳
    眼科    2015, 24 (1): 44-46.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5.01.012
    摘要840)      收藏
    目的 评价泪膜功能对原发性翼状胬肉活动度的影响。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广东省中山市南朗医院原发性单眼翼状胬肉患者53例。方法 纳入翼状胬肉静止期患者14例、活动期患者39例。所有患者进行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及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Logistic 回归分析胬肉活动性与患者年龄、性别、泪膜检查结果的关系。主要指标 Schirmer试验、BUT、结膜杯状细胞计数结果。结果 静止期与活动期翼状胬肉患者Schirmer试验分别为(9.43±2.28)mm、(8.67±2.14)mm(P=0.267); BUT分别为(8.79±1.97)s、(5.05±2.14)s(P=0.000);结膜杯状细胞数量分别是(38.79±2.83)个/10个高倍视野、(32.74±3.30)个/10个高倍视野(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BUT对翼状胬肉是否活动有一定影响(P=0.01)。结论 翼状胬肉生长状态与患者眼表状态相关,活动期患者较静止期患者泪膜功能差。(眼科,2015,24: 44-4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28. 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治疗及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危险因素
    李玉珍, 魏锐利, 蔡季平, 李由, 程金伟
    眼科    2012, 21 (5): 352-356.  
    摘要2327)      收藏
    目的 通过对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不同治疗方式及影响其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危险因素的研究,以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存率。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997年1月至2010年6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眼科收治的79例病理确诊为IE期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患者。方法 回顾上述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和放射治疗)及预后情况。手术方式包括全部切除和部分切除。预后情况主要观察患者的生存率、有无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主要指标 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生存率、有无转化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全部切除58例,局部切除21例。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后2~4周行眼局部放射治疗。5年总生存率86.0%,共有6例转化为DLBCL。放射治疗对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有较好的局部控制。患者双眼发病(P=0.0221)和对放射治疗的初始反应(P=0.0033)与肿瘤转化为DLBCL有相关性;而性别、年龄、发病部位、肿瘤大小及手术方式等因素对转化均无影响。结论 双眼发病和对放疗的初始反应与MALT淋巴瘤转化为DLBCL相关,而手术方式对转化无影响;根据不损伤眼部重要结构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眼科, 2012, 21: 352-35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29. 空蝶鞍综合征眼部特征分析
    王洪涛, 李树宁, 王宁利, 杨本涛
    眼科    2012, 21 (5): 309-312.  
    摘要3305)      收藏
    目的  探讨空蝶鞍综合征的眼部临床表现及预后。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经MRI检查诊断为空蝶鞍综合征的32例患者。方法  对这些患者的检查治疗资料及眼部表现进行分析。主要指标 视力、眼压、眼底、视野、房角。结果 32例患者中因明显视力下降就诊者20例(62.5%)。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8者45眼,其中低于0.1者5眼,0.1~0.3者14眼,0.4~0.7者26眼。眼压在21~29 mm Hg者13眼(20.3%)。眼底检查13眼(20.3%)有视盘水肿,19眼(29.7%)有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48眼(75.0%),其中9眼有类似青光眼的视野缺损,10例患者为双颞侧偏盲。房角开放者28例56眼(87.5%),房角窄或可疑关闭者4例8眼(12.5%)。3例空蝶鞍综合征患者合并闭角型青光眼,1例合并开角型青光眼,2例合并正常眼压性青光眼。3例患者经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最佳矫正视力好转。结论 空蝶鞍综合征的眼部表现可有视力下降、视盘水肿、视神经萎缩及视野缺损。对于不能由眼科疾病解释而怀疑本病者,应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并协助治疗。(眼科, 2012, 21: 309-31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30. 不同波长单色光对豚鼠视网膜血管活性肠肽动态表达的影响
    刘鹏飞 肖林 畅立斌 金恩忠 陈思
    眼科    2012, 21 (3): 181-186.  
    摘要2783)      收藏
    目的 观察不同波长单色光对豚鼠眼球生长发育及视网膜血管活性肠肽(VIP)动态表达的影响,探讨可能的调节机制。设计 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 1周龄英国种短毛三色雄性豚鼠36只。方法 36只豚鼠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2只,A组饲养在红光环境中(610 nm),B组饲养在蓝光环境中(430 nm),C组为对照组饲养在混合白光中(光谱),光照度均为200 lux。分别在实验前和实验后3、6周测量豚鼠眼球屈光度(RX)和眼轴(AL)。并于各时点每组随机抽取4只摘取双侧眼球,获得巩膜干重,并制作视网膜连续切片10张,2张常规HE染色,2张用于对照,其余6张采用SP三步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摄像分析(高倍视野×400),计算每张切片高倍镜下阳性细胞数目,并采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Cmias4.0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软件对切片VIP阳性信号进行图像分析,表达强度用积分光密度(IOD)值表示。PBS缓冲液作为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取豚鼠小肠石蜡切片。主要指标  屈光度、眼轴、巩膜干重、视网膜VIP阳性细胞计数以及VIP积分光密度值(IOD)。结果  试验后6周,红光组、蓝光组及对照组豚鼠眼球屈光度分别为(2.696±0.171)D、(5.139±0.151)D和(3.161±0.122)D,(F=605.169,P=0.000);各组眼轴分别为 (8.273±0.165)mm、(8.019±0.151)mm和(8.161±0.120)mm,(F=6.009,P=0.009);各组巩膜干重分别为(0.609±0.088)mg、(0.716±0.101)mg和(0.680±0.041)mg,(F=2.292,P=0.126),但红光组与蓝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56,P=0.048)。VIP在豚鼠视网膜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及神经纤维层强表达,在内核层、光感受器细胞层散在表达。与对照组相比,红光组视网膜VIP表达最高,阳性细胞计数43.250±9.939,IOD值1.622±0.119;蓝光组视网膜VIP表达最低,阳性细胞计数27.500±4.928,IOD值1.273±0.127,三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8.478,15.082;P=0.002,0.000)。结论 长波长红光诱导近视形成,短波长蓝光起抑制作用。VIP可能通过影响巩膜形态功能参与单色光对眼球生长发育的调节,是长波长红光近视诱导过程中的调控分子,但具体的信号通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31.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盘形态的Meta分析
    马瑾 陈婷 单广良 钟勇
    眼科    2014, 23 (4): 235-239.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4.04.005
    摘要1330)      收藏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患者视盘形态特点。设计 系统综述。研究对象 检索万方全文数据库、EMBASE和Pubmed 数据库中有关NAION 患者视盘定量测量的临床研究文献。方法 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数据提取并进行meta分析,统计学采用Stata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合并WMD和敏感性分析。主要指标 视盘形态学参数。结果 共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NAION患者对侧健眼与正常对照比较,视盘面积(WMD=-0.20,95%CI:-0.37~-0.03)、视杯面积(WMD=-0.36,95%CI:-0.58~-0.14)、杯盘面积比(WMD=-0.15,95%CI:-0.23~-0.06)、视杯容积(WMD=-0.08,95%CI:-0.12~-0.05)、平均视杯深度(WMD=-0.10,95%CI:-0.13~-0.06)、视杯形态测量(WMD=-0.03,95%CI:-0.05~-0.02)均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盘沿面积(WMD=0.05,95%CI:-0.15~0.25)、盘沿容积(WMD=0.05,95%CI:-0.07~0.1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AION患者患眼与对侧健眼比较,盘沿容积(WMD=-0.08,95%CI:-0.14~-0.02)较健眼小,视杯形态测量(WMD=0.03,95%CI:0.00~0.06)较健眼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盘面积(WMD=0.08,95%CI:-0.04~0.19)、视杯面积(WMD=0.08,95%CI:-0.01~0.17)、盘沿面积(WMD=-0.05,95%CI:-0.17~0.08)、杯盘面积比(WMD=0.02,95%CI:-0.02~0.06)、视杯容积(WMD=0.01,95%CI:-0.02~0.03)、平均视杯深度(WMD=0.00,95%CI:-0.02~0.03)差异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AION患者具有小视盘、小视杯的特点;NAION发生后,视杯有扩大趋势。(眼科,2014, 23: 235-23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
    32. 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成年人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效果一年随访
    王怀洲, 曹奕雯, 赵博文, 洪洁, 付晶, 王宁利
    眼科    2014, 23 (1): 22-25.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4.01.007
    摘要1435)      收藏
    目的 评估Schlemm管成形术治疗成年人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2012年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成年人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4例(17眼)。方法 患者接受Schlemm管成形术。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主要指标  眼压、降眼压药物应用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21.95±6.99) mmHg,平均应用(2.06±0.97)种药物。术后1、3、6、12个月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5.06±2.73) mmHg、(15.34±2.53) mmHg、(15.30±2.89) mmHg、(15.23±2.64) mmHg,均明显低于术前(P均<0.05)。术后12个月平均应用(0.59±1.12)种药物,明显少于术前(P=0.001)。12眼(79.60%)出现术中及术后轻度并发症,包括前房积血10眼,角膜层间出血1眼,一过性眼压升高1眼,术后浅前房1眼。结论  Schlemm管成形术对成年人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降眼压手术方式。(眼科, 2014, 23: 22-25, 3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33.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儿童眼外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许诺 吴文捷 林祥 鹿文瑞 李青
    眼科    2013, 22 (6): 416-418.  
    摘要805)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34. 重硅油Densiron 68眼内填充治疗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与并发症
    李林, 李琦琰, 庞秀琴
    眼科    2012, 21 (4): 252-256.  
    摘要2746)      收藏
    【摘要】 目的 比较重硅油Densiron 68与普通硅油眼内填充治疗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及并发症。设计 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住院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0例(40眼)。方法 患者均行标准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复位术。视网膜脱离及裂孔主要位于视网膜下方或后极部的20例患者应用Densiron 68填充,其他20例用普通硅油填充。术后随访12~68周。主要指标 视力、眼压、视网膜复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重硅油组和普通硅油组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50%、55%(P=0.752)。上方视网膜脱离者未复位率,重硅油组60%(6/10),普通硅油组11%(1/9)(P=0.057);下方视网膜脱离未复位率,重硅油组10%(1/10),普通硅油组67%(6/9)(P=0.020)。重硅油组logMAR视力术前(2.63±1.00),术后(2.19±0.86)(P=0.037);普通硅油组logMAR视力术前(2.27±1.06),术后(1.74±1.04)(P=0.112)。重硅油组平均眼压术前(10.60±5.53) mmHg,术后(13.63±4.66)mmHg(P=0.040);普通硅油组术前(12.76±7.81) mmHg,术后(13.69±6.18)mmHg(P=0.652)。普通硅油组术后高眼压发生率30%,重硅油组0%(P=0.020)。重硅油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硅油乳化,普通硅油组75%发生乳化(P=0.047)。结论 重硅油眼Densiron68眼内填充对裂孔及脱离主要位于下方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效果较好;但其术后乳化率高于普通硅油,不适于长期眼内填充。(眼科,2012,21:252-25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35. 人工晶状体脱位49例临床分析
    王海燕, 庞秀琴, 何雷, 裴雪婷, 王绍莉, 卢海
    眼科    2012, 21 (1): 47-51.  
    摘要3820)      PDF (2525KB)(5350)    收藏
    目的 探讨人工晶状体(IOL)脱位的临床特点。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04-2011年治疗的IOL脱位 49例49眼。 方法 对IOL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主要指标 年龄、原IOL植入原因,发病时间,脱位IOL位置及类型,IOL脱位诱因,手术治疗方法及并发症。 结果  49眼IOL脱位中,老年性白内障和外伤性白内障摘除联合IOL植入术者较多,分别占46.9%、28.6%。6例睫状沟固定IOL脱位均发生于手术1年后。脱位IOL53.1%位于玻璃体腔内。89.8%为C形襻IOL。IOL脱位75.5%由原眼部因素及手术因素引起。47眼(95.9%)实施 了IOL睫状沟缝线固定或再次缝线固定术治疗,术后2周裸眼视力0.1以上者占59.6%。结论   IOL脱位的发生与原眼部因素及手术因素有关。睫状沟缝线固定IOL术是治疗IOL脱位的有效手段,但睫状沟固定的IOL仍会发生脱位。(眼科,2012,21:47-5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36. 感知觉学习训练治疗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
    于刚 蔺琪 吴倩 刘雯 曹文红 樊云葳 褚慧慧 张茹
    眼科    2011, 20 (6): 382-386.  
    摘要2743)      PDF    收藏
    目的  评价感知觉学习治疗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疗效。设计 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 连续选择2008~2010年于北京儿童医院眼科门诊确诊的4~12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74例(124眼)。方法 治疗前通过网络平台对74例(124眼)弱视患儿进行视觉加工信息检查,依据噪声视力、位置噪声、轮廓整合及数空缺等高级视功能检查结果,确定患儿弱视缺损类型,依此针对每个弱视儿童制定相应的个性化弱视治疗方案。采用多媒体网络视频训练模式,每日训练2次,每次30分钟,3个月为一疗程。每月行视觉加工信息检查,根据治疗前后视力及视觉信息检查结果对疗效进行评估。治疗后矫正视力≥0.9者为治愈,视力提高≥2行者为有效;视力不变或仅提高1行者为无效。主要指标 治疗前后视力,视觉加工信息检查(噪声视力、位置噪声、轮廓整合及数空缺等)。结果 治疗时间4~12个月,平均6.8个月,74例(124眼)中治愈44眼(35.48%),有效52眼(41.94%),无效28眼(22.58%);噪声视力平均提高0.85~4.27级,位置噪声分辨力平均提高0.80~1.32级,轮廓整合能力平均提高0.62~1.27级,未出现视力下降。结论 感知觉学习训练法是依从性较好的针对儿童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3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几个问题
    田蓓
    眼科    2014, 23 (4): 222-225.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4.04.002
    摘要1268)      PDF (729KB)(6435)    收藏
    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是唯一验证有效的治疗某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方法。由于糖尿病患病人数的上升,在我国全力推广普及标准化PRP技术,并探讨PRP改进技术迫在眉睫。本文从在基层医院普及并规范化PRP方法和治疗时机;改进PRP技术,重视联合治疗;充分认识PRP和黄斑水肿发生发展的关系等几方面做一述评。(眼科,2014, 23: 222-22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38. 远程眼科眼底像阅片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李建军 张莉 彭晓燕
    眼科    2014, 23 (4): 217-220.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4.04.001
    摘要1449)      PDF (754KB)(6620)    收藏
     为进一步提高远程眼科医疗服务质量,对远程眼科眼底像阅片诊断的认识需要认真梳理。眼底照相机采集图像的质量是决定远程眼科眼底像阅片诊断质量的基础。眼底像位置正确、图像清晰、对焦准确是基本要求。单张眼底像对多种常见致盲性眼病如青光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的筛查及诊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不能发现周边眼底病变,也不能判定病变的立体特性,在缺乏其他临床资料支持的情况下,存在一定的误诊和漏诊风险。基于眼底像的远程会诊眼底病的能力目前仍存在挑战,需制定我国远程眼科会诊服务的分级标准,并对此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评价。书写眼底像阅片报告时,要重视患者病史及主诉,着重描述有鉴别诊断意义的眼底像体征,慎重进行诊断,多提供一些处理建议。(眼科, 2014, 23: 217-22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39. 泪总管探通治疗急性泪囊炎的初步效果观察
    乔玉春, 王智霞, 陈静
    眼科    2012, 21 (1): 70-72.  
    摘要3290)      PDF (2151KB)(5083)    收藏
    目的 报告应用泪总管探通术治疗急性泪囊炎的初步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80例(80眼)急性泪囊炎形成脓腔但未形成泪囊漏的患者。方法 在全身与局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应用的基础上,在急性泪囊炎泪囊脓肿穿孔之前,及时行泪总管探通术,从上、下泪小点引流脓液。每日广谱抗生素冲洗脓腔,直至急性炎症控制。主要指标 急性炎症控制时间及泪囊区炎症恢复情况。结果 80例患者中1例(1.3%)形成假道而改行泪囊切开引流术,79例(98.7%)患者均在3天内迅速控制急性炎症,皮肤未发生穿孔破溃。7~15天泪囊区皮肤基本恢复到正常颜色及厚度。结论 适时施行泪总管探通术是快速缓解急性泪囊炎急性炎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眼科,2012,21:70-7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40. 结膜松弛症患者球结膜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和鉴定
    韩竹梅, 张兴儒, 张隆, 倪振华, 孙健, 符之瑄, 李青松, 项敏泓
    眼科    2013, 22 (2): 105-109.  
    摘要1774)      收藏
    目的 研究组织贴壁法原代培养结膜松弛症球结膜成纤维细胞,并对细胞进行鉴定,为结膜松弛症体外实验提供大量的细胞。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体外培养的人结膜松弛症球结膜成纤维细胞。方法 以结膜松弛症患者手术切除的球结膜为材料,采用组织贴壁法培养细胞,胰酶消化、传代,并对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鉴定、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纤维细胞胞浆特异性蛋白的表达。主要指标 细胞形态、结构、纯度。结果 组织块贴壁法原代培养2~5天见组织块能紧密贴附于六孔板,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块周围有细胞溢出,10~15天即可见细胞增生,细胞呈马赛克样,界线不清。传代至第2代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形态一致,大小均一,呈放射状排列,为长梭形或两头尖的长条状,胞质中有一个卵圆形的细胞核,周围有长短不等的细胞突起相互交联。细胞免疫化学染色,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结膜松弛症球结膜成纤维细胞Vimentin表达阳性,Keratin(C11)表达阴性。流式细胞术检测成纤维细胞Vimentin表达阳性,Keratin(C11)表达阴性。结论 采用组织贴壁法培养能够获得稳定的结膜松弛症球结膜成纤维细胞,经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鉴定及流式细胞术检测为结膜松弛症球结膜成纤维细胞。(眼科, 2013, 22: 105-10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