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阿柏西普与地塞米松缓释植入物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短期疗效对比
    刘玉辉 王蓓 刘刚
    眼科    2023, 32 (3): 197-201.  
    摘要904)      收藏
    目的 对比分析阿柏西普与地塞米松缓释植入物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继发黄斑水肿(ME)的短期临床疗效。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的CRVO-ME患者36例。方法 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阿柏西普组(玻璃体注射阿柏西普0.5 mg,17例17眼)和地塞米松缓释植入物组(DEX组,玻璃体注射地塞米松缓释植入物0.7 mg,19例19眼)。对比分析两组间术前、术后1、2、3、6个月的临床资料,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高度(SRDH)、视网膜中央厚度( CRT)、光感受器层厚度(PLT)、眼压( IOP)。主要指标 BCVA、SRDH、CRT、PLT和IOP。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BCVA、SRDH、CRT、PLT、IOP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BCVA,SRDH、CRT、PLT均优于术前(P均<0.0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2、3个月,DEX组的SRDH均明显低于阿柏西普组(P=0.021、0.017),两组间BCVA、CRT和PLT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6个月,阿柏西普组的CRT低于DEX组,PLT明显高于DEX组,BCVA优于DEX组(P=0.005、0.029、0.036),两组间SRD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结论 阿柏西普和地塞米松缓释植入物治疗CRVO-ME临床疗效均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SRDH、CRT和视力获益。地塞米松缓释植入物在消退SRD方面短期疗效更佳,治疗间隔延长,而阿柏西普在治疗期间能更好地维持患者良好视力。(眼科,2023, 32: 197-20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人工晶状体眼伴有PVR C1以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式选择
    于亚杰 郑鹏飞 张珂 周海英 刘武
    眼科    2023, 32 (3): 192-196.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3.003
    摘要880)      收藏
    目的 观察比较巩膜扣带术(SB)和经睫状体平部玻璃体切除术(PPV)对伴有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C1级以下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人工晶状体眼的术后效果,并对该类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进行分析。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南区就诊伴有PVR C1以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人工晶状体眼患者156例(156眼)。方法 回顾患者病历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SB组(44眼)和PPV组(112眼),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眼别、视网膜脱离时间、视网膜裂孔数量及形态、PVR分期等,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时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首次手术复位率及最终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二次手术的情况,并分析二次手术的原因。主要指标 视网膜脱离复位率、BCVA及二次手术情况。结果 术前SB组和PPV组在性别、眼别、视网膜脱离时间、视网膜裂孔数量及形态、PVR分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SB组和PPV组首次术后视网膜复位率分别为77.3%(34/44眼)和92.9%(104/112眼)(χ2=7.52,P=0.006)。视网膜未成功复位的患者均行二次玻璃体切除术,最终两组所有患眼视网膜全部复位(100%)。在SB组首次手术视网膜未复位的病例中,除1例为新发视网膜裂孔,其余患者视网膜裂孔均位于环扎嵴上,视网膜未复位的原因均与PVR进展相关。在PPV组,首次术后视网膜未复位的原因也与术后PVR相关。SB组手术前后的BCVA分别为1.1(0.70,1.80)和0.75(0.50,1.00)(P=0.003);PPV组手术前后BCVA分别为1.9(1.53,1.90)和0.7(0.50,1.00)(P<0.001)。两组术后BCVA无统计学差异(P=0.35)。结论 对于人工晶状体眼PVR C1以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PVR是影响手术成功率的重要相关因素。尽管SB术可以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但PPV术在视网膜复位率上优于SB术。(眼科,2023, 32: 192-19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弓形体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毛羽 曹绪胜 莫宾 彭晓燕
    眼科    2023, 32 (3): 202-207.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3.005
    摘要797)      收藏
    目的 观察和分析弓形体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7年8月至2022年9月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弓形体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的患者6例(6眼)。方法 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等眼科检查,弓形体Goldmann-witmer系数和眼内液PCR检测,以及肺CT、感染及风湿免疫相关检查。患者均接受全身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治疗, 疗程4~6周,随访时间2~24个月。主要指标 眼底改变、FFA、ICGA及OCT表现。结果 患者均为单眼发病。眼底为单发、活动性病灶,表现为黄白色局灶性视网膜脉络膜炎,均伴有玻璃体炎症。6例中2例伴有视网膜血管白鞘,1例伴有陈旧性病灶。4例病灶位于后极部,2例位于鼻侧中周部。3例伴有前房炎性反应。病灶大小为(0.5×0.5) PD至(3.0×4.0) PD。患眼视力为一尺指数至0.5。FFA显示病灶早期为低荧光或稍高荧光,晚期呈不同程度荧光渗漏,6例中5例伴有视网膜血管渗漏,4例伴有视盘高荧光。ICGA显示病灶始终为低荧光。OCT显示6例中4例病灶处视网膜全层受累,增厚、呈高反射,伴脉络膜增厚,并可见单个低反射脉络膜结节;其余2例视网膜局部薄变,内层视网膜呈塌陷样并伴有空腔。6例患者均伴有黄斑前膜或视网膜前膜,其中1例形成玻璃体黄斑牵拉。所有患者治疗后病灶活动性均减轻,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结论 弓形体性视网膜脉络膜炎的典型表现为单眼、后极部局灶性黄白色病变,伴玻璃体炎症。OCT的特征为视网膜全层受累,可伴脉络膜结节。典型病例可以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有效诊断。(眼科,2023, 32: 202-20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0.05 D精准足矫技术与多区正向光学离焦技术在延缓近视进展中的协同作用研究
    甄毅 曹凯 高杰 王宁利
    眼科    2023, 32 (4): 282-286.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4.003
    摘要716)      收藏
     目的 观察0.05 D精准足矫技术与多区正向光学离焦技术在延缓近视进展中是否存在协同作用。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20-2022年北京同仁医院验配中心验配框架眼镜的241例儿童。方法 根据家长对镜片的选择,患儿分为0.05 D球镜间隔单光组63例、0.25 D球镜间隔单光组57例、0.25 D球镜间隔离焦组61例、0.05 D球镜间隔离焦组60例。对电子病历系统中儿童配镜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提取年龄、性别、屈光度、前后两次验光的间隔时间、镜片类型等信息。4组患者的验光方法与环境均一致,差别仅为框架眼镜镜片中央是否使用0.05 D精准足矫技术及镜片周边是否使用多区正向光学离焦技术。取右眼数据统计分析。主要指标 等效球镜度变化。结果 0.25 D球镜间隔单光组、0.05 D间隔单光镜片组、0.25 D球镜间隔离焦组和0.05 D间隔离焦组的年龄无差异(F=0.996,P=0.320);第一次配镜时等效球镜度数均值分别为(-2.10±1.77)D、(-2.00±1.34)D、(-1.97±0.89)D和(-2.03±0.88)D(F=0.118,P=0.949)。戴镜6个月后4组患者的等效球镜度变化值分别为(-0.51±0.52)D、(-0.31±0.35)D、(-0.31±0.27)D和(-0.15±0.26)D(F=9.503,P<0.001)。0.05 D间隔单光组(P=0.003)、0.25 D间隔离焦组(P=0.004)、0.05 D间隔离焦组(P<0.001)的等效球镜变化均明显小于0.25 D间隔单光组。0.05 D间隔单光组和0.25 D间隔离焦组的等效球镜度变化无显著差别(P=0.932)。0.05 D间隔离焦组的等效球镜度变化明显小于0.05 D间隔单光组(P=0.018)和0.25 D间隔离焦组(P=0.015)。结论 0.05 D精准足矫技术与多区正向光学离焦技术在延缓近视进展方面因作用途径不同而显示出相加协同作用。(眼科,2023,32: 282-28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玻璃体间隙及临床应用
    黄厚斌
    眼科    2023, 32 (3): 177-181.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3.001
    摘要711)      PDF (1404KB)(2318)    收藏
    玻璃体与周围组织界面间及玻璃体内形成众多的间隙和结构,如Hannover管、Petit管、Cloquet管、Wieger韧带、Berger间隙、Erggelet间隙、Martegiani间隙、黄斑前囊等。深入认识这些间隙和结构,对于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如急性青光眼发作后晶状体不全脱位、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玻璃体后脱离、黄斑裂孔的形成等。(眼科,2023, 32: 177-18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较大的无血管性PED的预后观察
    莫宾 纪海霞 周海英 刘武
    眼科    2023, 32 (3): 217-221.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3.007
    摘要691)      收藏
    目的 观察并分析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相关的较大的无血管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aPED)的变化及转归特点。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诊断为干性AMD相关的较大的(PED最大水平直径>1500 μm,高度>165 μm) aPED患者15例(17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17眼)较大aPED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经FFA+ICGA+OCT确诊,平均随访时间为(19.76±17.39)个月。观察记录OCT的特点(脉络膜厚度,PED高度、底径宽度,PED塌陷,RPE增殖,视网膜内囊腔,视网膜内高反射灶、视网膜下液,RPE撕裂),地图样萎缩,新生血管形成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变化情况。主要指标 BCVA,OCT所测量的脉络膜厚度及PED高度、底径宽度。结果 基线时平均LogMAR视力为0.55±0.31,黄斑中心脉络膜厚度平均为(237.29±77.39)μm,PED高度平均为(476.67±313.83)μm,PED底径宽度平均为(3268.17±1482.28)μm。末次随访LogMAR视力为0.70±0.34,较基线时明显变差(t=-2.842,P=0.012)。基线时存在PED塌陷的5眼中,4眼出现了地图样萎缩,另1例的RPE增殖及塌陷均加重,且视网膜内出现囊腔;基线时存在视网膜内囊腔的1眼,末次随访出现了地图样萎缩;随访期间PED高度及底径宽度均变大的有6眼(35.29%),其中5眼RPE增殖加重,1眼无明显变化;PED底径宽度变大、高度降低的有4眼(23.53%),均出现PED的塌陷;1眼发生了RPE撕裂(5.89%);2眼无明显变化(11.76%),均未见到有新生血管的发生。在末次随访时,黄斑中心脉络膜厚度为(223.12±67.53)μm,与基线时无明显变化(t=1.712,P=0.106),末次随访存在PED的患者12例,PED高度平均为(370.08±242.25)μm,底径宽度平均为(3545.17±1313.10)μm,与基线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t=1.409、-2.105,P=0.186、0.059)。结论 对于干性AMD相关的较大aPED,其自然预后多转化为地图样萎缩,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力;RPE塌陷及视网膜内囊腔的出现,可作为病情进展的生物标志物,需要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增加随访次数,以期能及早发现病情变化。(眼科,2023, 32: 217-22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眼白化病与眼皮肤白化病患者的基因型与临床特征分析
    李妮蒽 仲俊维 由冰 许可 张晓慧 闫玮玉 谢玥 张昕 李杨
    眼科    2023, 32 (3): 182-191.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3.002
    摘要689)      PDF (3172KB)(2307)    收藏
    目的 分析中国人携带白化病相关致病基因变异患者的基因变异特点和临床特征,比较眼白化病(ocular albinism 1,OA1)和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患者的临床表现。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携带白化病相关基因致病变异的白化病患者32例(来自28个家系)。 方法 对患者进行详细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前节照相、彩色眼底照相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并记录患者皮肤和毛发色素情况。采集先证者、直系亲属及家系患病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通过一代测序、目标区域捕获测序、实时定量PCR确定致病基因变异,多种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变异致病性,并进行家系共分离验证。主要指标 致病基因变异、BCVA、眼球震颤、黄斑中心凹发育不全(foveal hypoplasia,FH)等级、眼部和皮肤毛发色素情况。 结果 32例患者中,共检出7个基因(GPR143、OCA2、TYR、LRMDA、HPS1、HPS6和SLC45A2)的33种变异,其中8种为新变异。携带GPR143基因变异OA1患者18例,携带其他6个基因变异OCA患者14例。这些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视力下降、眼底色素减退和FH。除2例患者其余均有先天性眼球震颤。OA1患者虹膜颜色偏深,眼底色素减退以1~2级为主,均无皮肤毛发色素减退;OCA患者虹膜和眼底色素表现多样,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毛发色素减退,综合征型OCA患者还伴有血液或免疫系统异常。2例无眼球震颤的患者视力损伤及FH均较轻。OA1患者与OCA患者间虹膜和眼底色素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 本研究初步描述了中国白化病患者的致病基因构成并拓展了各致病基因变异谱,发现OA1患者虹膜色素减退程度轻,OCA患者眼部和全身色素表现变异大,无明显基因型表型关系,基因检测对于不典型患者的明确诊断至关重要。(眼科,2023, 32: 182-19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0.05 D验光引导下FS-LASIK近视矫正术后临床效果观察
    贾雍 张百珂 廖沙 申家繁 郭丽莎 田学敏 李巧云
    眼科    2023, 32 (4): 289-293.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4.004
    摘要673)      收藏
    目的 探讨0.05 D验光引导下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近视矫正术后的临床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21年7月-2022年3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FS-LASIK手术矫正的近视患者178例(355眼)。方法 回顾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意愿,按术前验光方法分为0.05 D组(89 例 177 眼)和0.25 D组(89 例 178 眼)。两组分别使用0.05 D验光方法和0.25 D验光方法进行术前屈光度测定。所有患者使用Zeimer LDV-Z2联合Zeiss Mel-80行FS-LASIK手术。记录两组实际角膜切削深度和0.05 D组采用0.25D验光模拟的角膜切削深度。术后随访6个月。在术后6个月进行视觉质量问卷调查。主要指标 视力(LogMAR)、屈光度、角膜切削深度、中央角膜厚度,视觉质量问卷调查分数。结果 0.05 D组患者实际角膜切削深度(84.98±15.60)μm,稍高于本组采用0.25 D验光模拟的角膜切削深度(78.14±17.68)μm及0.25 D组患者实际角膜切削深度(75.42±17.14)μm(P均<0.001),而0.05 D组患者采用0.25 D验光模拟的角膜切削深度与0.25 D组患者实际角膜切削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9)。两组术后中央角膜厚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t=72.459,P<0.001;t=58.693,P<0.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0,P=0.060)。术后3个月及6个月,0.05 D组裸眼视力为-0.056±0.498、-0.061±0.479,均好于0.25 D组的0.003±0.566、-0.002±0.530(P均<0.001)。术后6个月,0.05 D组裸眼视力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占67.80%,高于0.25 D组的17.42%(P<0.001)。两组患者术后不良视觉症状中均是眩光发生率最高,视物变形发生率最低。0.05 D组视疲劳发生率为1.7%,少于0.25 D组的6.7%(P=0.018),其余不良视觉症状发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D组视疲劳及总计评分均较0.25 D组低(U=-2.032,P=0.042;U=-2.247,P=0.025),其余症状调查问卷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0.25 D验光比较,0.05 D验光引导下FS-LASIK可以显著提升患者术后视力及主观视觉质量,且具有相同的手术安全性。(眼科,2023,32: 289-29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的注视稳定性研究
    黄威栋 杨旭波
    眼科    2023, 32 (4): 310-315.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4.008
    摘要669)      收藏
    目的 研究间歇性外斜视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注视性眼球运动和扫视性眼球运动的差异。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华西医院眼科斜弱视门诊就诊的儿童,其中间歇性外斜视31例,正常儿童22例。方法 所有受试者距离电脑显示屏80 cm观看屏幕,采用视觉生物信息刺激技术-增视能眼动仪软件,利用其增强现实技术对双眼注视性、扫视性眼球运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Tobii Eye Tracker 5 4C眼球追踪仪器捕捉眼球运动方位和轨迹,屈光不正者在矫正状态下进行。主要指标 矫正视力、屈光度、三棱镜斜视度、注视点水平方向偏移量、注视点垂直方向偏移量。结果 在注视性眼球运动方面,间歇性外斜视组在右上、正右、左下方向注视时,其小范围注视稳定性与正常儿童组有显著差别,其中正右(Z=-2.764,P=0.006)注视点的偏移体现在水平方向,左下(Z=-2.112,P=0.035)注视点的偏移体现在垂直方向,右上注视点在水平(Z=-2.266,P=0.023)、垂直(Z=-2.113, P=0.035)方向皆有显著偏移。在扫视性眼球运动方面,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扫视第一行行首(Z=-2.140,P=0.032)、行尾(Z=-2.573,P=0.010),第二行行首(Z=-2.907,P=0.004)、行尾(Z=-2.365,P=0.018),第三行行尾(Z=-3.268,P=0.001),第四行行首(Z=-2.022,P=0.043)时在水平方向上有明显的偏移;在扫视第一行行首(Z=-2.527,P=0.011)、行尾(Z=-2.031,P=0.042),第三行行尾(Z=-2.257,P=0.024),第四行行首(Z=-2.826,P=0.005)时,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偏移;在扫视第三行时,行首和行尾注视位置相比,在垂直方向的偏移量有明显差异(Z=-2.858,P=0.004)。结论 与正常儿童相比,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注视性眼球运动和扫视性眼球运动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受损。(眼科,2023,32: 310-31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致盲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相关视神经炎的视功能预后分析
    杨庆林 孙厚亮 孟超 王佳伟
    眼科    2023, 32 (5): 392-396.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5.006
    摘要668)      收藏
    目的 分析致盲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相关视神经炎的临床和免疫学特征,探讨影响视功能预后的预测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8-2022年北京同仁医院45例致盲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相关视神经炎患者。方法 根据6个月后Wingerchuk 视力分级分为预后不良组(27例)和预后良好组(18例)。对两组患者人口特征、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治疗后6个月视力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指标 临床表现及视力改善情况。结果 预后不良组的视神经受累长度大于1/2比例更高(P=0.009),血清学免疫抗体阳性率较低(P=0.028),甲强龙冲击治疗距发病时间更长(P=0.032)。Logistic 回归显示,视神经受累长度大于1/2(OR=16.247,95% CI:10.834~24.363;P<0.01)、血清学免疫抗体阴性(OR=13.965,95% CI:9.465~20.603;P<0.01)、甲强龙冲击治疗距发病时间(OR=1.107,95% CI:1.075~1.139;P<0.01)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ROC 曲线分析显示甲强龙冲击治疗距发病时间大于7天预测不良预后的 ROC 曲线下面积(AUC)为0.794(P=0.001, 95%CI:0.659-0.928)。结论 致盲性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相关视神经炎视功能恢复较差,甲强龙冲击治疗时间与预后密切相关。(眼科,2023,32: 392-39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应用深度学习算法评估角膜塑形镜配适状态的研究
    宋红欣 曹靖雯 牛凯 贺志强
    眼科    2023, 32 (4): 305-309.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4.007
    摘要652)      收藏
     目的 开发一种基于荧光素染色的人工智能算法以进行角膜塑形镜验配状态的自动评估。设计 诊断试验。研究对象 2022年4-5月360例(360眼)验配角膜塑形镜患者的角膜塑形镜配适视频。方法 使用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算法对角膜塑形镜荧光素染色配适视频进行分析。算法利用角膜塑形镜染色视频的关键帧捕捉镜片静态形态信息,同时对视频整体综合考虑以获取镜片活动度等动态信息。算法采用双阶段的结构,第一阶段对配适偏紧样本分类,并基于此结果进一步完成第二阶段的配适合适以及配适偏松样本的分类,并与5位视光医生评估协商后的一致结果作为标准进行比较。主要指标 敏感性、识别准确率、判别一致性。结果 在验证集上,此算法在第一阶段对于配适偏紧样本的分类正确率达82%,敏感性80%,特异性85%。第二阶段对于配适合适和偏松的分类正确率达88%,敏感性85%,特异性93%。最终每一类的分类结果正确率均可达到80%以上,其中配适偏紧80%,配适合适83%,配适偏松81%。结论 基于注意力机制的深度学习算法可较好地对角膜塑形镜配适状态做出客观的自动评估。(眼科,2023,32: 305-30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阿达木单抗治疗难治性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相关葡萄膜炎12个月效果观察
    沈志军 沈琳 曹绪胜 李林 王红
    眼科    2023, 32 (4): 320-325.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4.010
    摘要651)      收藏
    目的 研究阿达木单抗(ADA)治疗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相关葡萄膜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北京同仁医院使用ADA治疗的难治性JIA相关葡萄膜炎患者16例(28眼),其中前葡萄膜炎10例(18眼),全葡萄膜炎6例(10眼)。方法 回顾分析患者的门诊病历资料。所有患者行ADA皮下注射治疗,体重≥30 kg者,初始剂量80 mg,以后每2周1次,每次40 mg;体重<30 kg者剂量减半。在炎症控制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逐渐减量。主要指 前房炎性细胞、前房闪辉以及玻璃体浑浊,视力、糖皮质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剂量变化,ADA副作用。结果 ADA治疗后3~6个月内所有患眼葡萄膜炎均获得控制,前房炎性细胞、前房闪辉及玻璃体浑浊均由2+~3+降至0~1+;随访≥12个月未见复发。在ADA治疗炎症控制稳定后,8/10例前葡萄膜炎患者停用所有药物,2/10例患者停用免疫抑制剂;4/6例全葡萄膜炎患者停用口服糖皮质激素,只口服免疫抑制剂和使用ADA,2/6例患者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均减量。ADA治疗后,视力提高≥2行者20/28眼,≥1行者8/28眼。未见严重眼部和全身副作用发生。结论  ADA治疗难治性JIA相关葡萄膜炎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减少全身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用量。(眼科,2023,32: 320-32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神经纤维瘤病1型患者的眼部特征分析
    梁小芳 王凯悦 杨柳 张旭乡
    眼科    2023, 32 (5): 421-424.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5.011
    摘要621)      收藏
    目的 总结神经纤维瘤病1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患者的眼部表现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21年10月-2022年2月北京天坛医院的NF1患者17例(34眼)。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进行眼部详细检查及相关全身检查。主要指标 虹膜错构瘤发生率及眼部和全身相关表现。结果 17例患者年龄10~52岁,男性9例(18眼)。视力无光感~1.2,眼压均正常。11例(64.7%)存在双眼虹膜错构瘤,表现为浅棕色~深棕色微凸起的边界清晰的结节,数目不等(3~25个),直径0.5~1.5 mm大小不等,位置可在虹膜任何部位,73.3%分布于虹膜下方。1例伴眼睑眼眶丛状神经纤维瘤,1例伴有脉络膜错构瘤。全身表现均存在牛奶咖啡斑和伴有多个类型的神经纤维瘤,12例合并腋下腹股沟雀斑。结论 在本神经纤维瘤病1型病例系列中,表现为大小及数目不等的棕色微凸起结节的双眼虹膜错构瘤占65%。表明虹膜错构瘤是NF1主要表现之一,为临床医生全面认识NF1及判断病情和疾病分型提供参考。(眼科,2023,32: 421-42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约束视距下照度诱导近视动物模型的研究
    张凯雪 方文卿 陈娟 张友铭 杨超普 金涵 陈太阳 黄三晓 周鹏辉
    眼科    2023, 32 (4): 294-298.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4.005
    摘要619)      收藏
    目的 研究约束视距下不同照度对小鸡眼轴发育的影响。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60只10日龄小鸡。方法 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其余为实验组。利用小鸡对食物的贪婪及趋光性,较自然地约束小鸡视距。4个实验组小鸡分别饲养在4套自制的近视诱导装置中,装置能随小鸡生长,将其视距始终约束在约5 cm之内。照度分别设为0.5 Lx、5 Lx、50 Lx、500 Lx;对照组不约束视距,在靠窗的自然光环境下饲养。在暗室非局麻条件下,分别用A超测量眼轴长度,检影镜测量屈光度;电子称测量体重,计算各实验组眼轴的异常增幅,并关联此值与屈光度的关系。主要指标 眼轴长度、眼轴增幅、屈光度。结果 对照组眼轴长度和体重成线性关系(R2=0.89);鸡龄50天时0.5 Lx、5 Lx、50 Lx、500 Lx组的眼轴异常增幅分别为0.60 mm、0.30 mm、0.75 mm、0.80 mm;5 Lx比0.5 Lx组、50 Lx组、500 Lx组的眼轴异常增幅明显小(P=0.033、0.001、0.003)。屈光度与眼轴的异常增幅存在线性关系(R2=0.74)。结论 本模型能显著诱导小鸡轴性近视。照度对眼轴异常增幅影响明显,5 Lx下的眼轴异常增幅最小,500 Lx组最大。(眼科,2023,32: 294-29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下睑赘皮性倒睫汉族儿童睑板宽度测量及睑板发育特征分析
    王越 杜抱朴 侯志嘉 李蕾 章征
    眼科    2023, 32 (4): 316-319.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4.009
    摘要613)      收藏
    目的 测量汉族下睑赘皮性倒睫儿童上、下睑板的宽度,并分析其睑板发育特征。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8-2022年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下睑赘皮性倒睫2~13岁儿童258例(516眼)。方法 全麻手术开始前使用精确度为0.5 mm的钢尺手术显微镜下测量上、下睑板宽度,包括上睑内侧、上睑中央、上睑瞳孔颞侧缘及上睑外侧睑板宽度,下睑内侧、下睑中央、下睑外侧睑板宽度。主要指标 睑板宽度。结果 258例儿童的上睑内侧、上睑中央、上睑瞳孔颞侧缘、上睑外侧的睑板宽度分别为(4.76±0.74)mm、(8.05±0.70)mm、(8.47±0.74)mm、(7.07±0.78)mm。下睑内侧、下睑中央、下睑外侧的睑板宽度分别为(3.18±0.49)mm、(3.87±0.51)mm、(3.84±0.54)mm。上、下眼睑的睑板宽度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上睑中央处睑板宽度0~3岁组(21例)、4~6岁组(147例)、7~9岁组(72例)、10~13岁组(17例)分别为(7.71± 0.46)mm、(7.95± 0.65)mm、(8.25± 0.70)mm、(8.59± 0.94)mm;下睑中央处睑板宽度0~3岁组、4~6岁组、7~9岁组、10~13岁组分别为(3.74± 0.44)mm、(3.84± 0.52)mm、(3.94± 0.52)mm、(4.06± 0.46)mm。结论 下睑赘皮性倒睫汉族儿童上睑睑板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10~13岁达到最宽,下睑睑板发育相对较为缓慢。上睑瞳孔颞侧缘睑板处最宽,其次为上睑中央睑板,上睑内侧睑板最窄,在儿童眼睑手术时应考虑到此差异。(眼科,2023,32: 316-31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不同时期患者的眼底特征分析
    叶红莉 焦康为 晏平静 张启航 赵洁 冯萧萧 刘俊 肖丽波
    眼科    2023, 32 (4): 326-331.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4.011
    摘要602)      收藏
    目的 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患者不同时期的超广角眼底照相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及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AIDS合并CMVR的患者14例(22眼)。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CMVR不同时期眼底像及OCT图像特征,及相应时期的CD4+T淋巴细胞(CD4)、血CMV-DNA水平。随访6~30个月。主要指标 眼底像及OCT影像学特点、CD4值。结果 初诊时所有患者均在CMVR急性期,其中CMVR初发期2例(3眼),活动期12例(19眼)。初诊时急性期平均CD4值为(32.26±25.7)个/μL,CMVR初发期表现为<1 视盘直径(DD)的黄白色颗粒样病灶,OCT示视网膜无增厚但伴全层破坏;活动期眼底见大片黄白色奶酪样渗出伴出血,OCT示视网膜各层次显著增厚呈高反射,12例(19眼)中视网膜层间点状强反射9例(15眼),外层点状强反射4例(6眼),病灶累及黄斑区12例(15眼),伴黄斑水肿3例(3眼),视网膜前膜12例(18眼),玻璃体炎性细胞11例(16眼)。随访中的缓解期平均CD4值(380.4±85.2)个/μL,13例(20眼)眼底形成灰白色瘢痕,OCT见病变区视网膜萎缩、变薄,视网膜脱离1例(2眼)。结论 AIDS合并CMVR患者不同时期眼底有不同表现,可见黄白色颗粒样、番茄奶酪样、灰白色瘢痕样病损,OCT呈视网膜显著高反射增厚或变薄、萎缩。(眼科,2023,32: 326-33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眼部转移癌
    朱豫 李琰琰
    眼科    2023, 32 (5): 381-386.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5.004
    摘要590)      PDF (1216KB)(1247)    收藏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医疗水平提高,社会上带瘤生存人数日益增加,眼部转移癌患者也逐渐增多,其中30%~50%患者为眼部首发症状之后检查出原发肿瘤部位。中老年人发现眼部占位病变应判断是原发肿瘤还是转移癌,尽快找到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本文介绍眼部转移癌常见原发病灶、脉络膜和眼眶转移癌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眼部转移癌的诊断、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眼科,2023,32: 381-38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角膜后表面散光对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柱镜计算影响的临床研究
    金恬如 李晶晶 于兰 周衍文
    眼科    2023, 32 (5): 397-402.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5.007
    摘要573)      收藏
    目的  探讨在高角膜后表面散光(PA)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中,选择模拟角膜曲率计散光(KA)和总角膜散光(TCA)对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柱镜计算的影响。设计 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2017年6月至2021年12 月沈阳爱尔眼视光医院PA>0.5 D的逆规散光(ATR)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7例(77眼)。 方法 研究对象分为KA组和TCA组,采用Alcon公司在线计算器(https://www.myalcon-toriccalc.com/)进行Toric IOL柱镜度数计算,KA组选择Barrett公式进行计算,输入KA的K1、K2及其对应的轴位;TCA组选择Holladay公式进行计算,输入TCA的K1、K2及其对应的轴位。主要指标 术后2个月时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主觉验光、误差幅度(ME)、矫正指数(CI)及散光预测误差的质心值。结果  KA组和TCA组术后的UCVA分别为0.14±0.80 logMAR和0.15±0.72 logMAR(t=0.79,P=0.718)。KA组术后主觉验光散光度(-0.27±0.92 D)与TCA组(-0.40±0.64 D)相似(t=-0.55,P=0.582)。KA组的ME值为0.33±0.33 D提示术后散光欠矫,TCA组为-0.22±0.52 D提示术后散光过矫,两组ME值的绝对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P=0.542)。双倍角分析法提示,KA组和TCA组术后散光预测误差的质心值分别为0.28±0.56 @175°和0.13±0.71 @ 10°,KA组的散光预测误差量小于0.5 D者占48%,TCA组为43%。结论 在高度角膜后表面散光眼中,选择KA进行Toric IOL计算会导致散光欠矫,选择TCA则会出现散光过矫,两者矫正量的误差幅度相近。(眼科,2023,32: 397-40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显示屏蓝光衰减对数字眼疲劳的影响
    张伟 甄毅 杜丽华 王宁利
    眼科    2023, 32 (4): 299-304.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4.006
    摘要565)      收藏
    目的 对比平板电脑显示屏普通显示模式与蓝光衰减显示模式在阅读使用时人眼数字眼疲劳的差异。设计  二阶段交叉设计临床试验。研究对象 18~36岁健康受试者74人。方法 受试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第一组38人,先使用显示屏普通模式、后使用蓝光衰减模式阅读相同的文字40分钟;第二组36人,相反顺序观看。阅读前和阅读后3分钟内采用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开放式自动验光仪检查屈光度并计算调节反应,闪光融合频率计检测闪光融合频率。Likert量表记录主观眼疲劳评分。根据受试者的阅读速度与正确率的乘积计算阅读效率。主要指标 屈光度、矫正视力、调节反应、闪光融合频率、阅读效率、眼疲劳量表评分。结果 使用普通模式,阅读前后屈光度分别为(-0.26±0.47)D和(-0.26±0.49)D,矫正视力分别为1.04(1.0,1.2)和1.03(1.0,1.2),闪光融合频率分别为(29.03±2.84)Hz和(29.07±3.03)Hz,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42、0.058、0.731);调节反应均为滞后,阅读后(1.05±0.42)D高于阅读前的(0.94±0.36)D(P=0.002);阅读后眼疲劳主观评分2.04(1.00,3.00)显著高于阅读前的0.73(0,1.00)(P<0.001)。使用蓝光衰减模式,阅读前后屈光度分别为(-0.21±0.49)D和(-0.25±0.48)D,调节滞后分别为(0.98±0.39)D和(1.03±0.43)D,矫正视力分别为1.05(1.0,1.2)和1.04(1.0,1.2),闪光融合频率分别为(29.06±2.91)Hz和(29.15±3.08)Hz,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44、0.109、0.096、0.432);阅读后眼疲劳主观评分1.64(1.00,2.00),显著高于阅读前的0.81(0,1.00)(P<0.001)。将不同模式组间的前后眼部参数变化量及阅读效率进行交叉比较,两种模式引起的屈光度、调节滞后、矫正视力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闪光融合频率、阅读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使用普通模式眼疲劳评分变化量明显高于使用蓝光衰减模式(P=0.015)。结论 使用蓝光衰减后的显示屏短时阅读未引起明显的人眼屈光参数变化,与普通模式组相比,引起的主观数字眼疲劳更低。(眼科,2023,32: 299-30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康柏西普对黔东南地区不同民族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比较
    王芬 杨春满 杨主敏 朱同乐 毛玉洁 韦兴桃
    眼科    2023, 32 (4): 286-288.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4.015
    摘要563)      收藏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在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黔东南地区汉族、苗族、侗族94例(94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患者采用3+PRN方案玻璃体注射康柏西普的临床疗效。注射后1、3、6、12个月随访,结果与基线值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治疗前均明显提升,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均<0.05),不同民族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眼科,2023,32: 286-28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全国眼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护士远视力检测现状调查
    邢璟钰 罗明月 张丁丁 康卫娟 赵家良
    眼科    2023, 32 (4): 275-280.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4.002
    摘要561)      收藏
     目的 调查我国眼科护士远视力检测现状,为进一步规范远视力检测及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提供参考。设计 横断面问卷调查。研究对象 全国所有34家眼科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的34位负责人及781位眼科临床护士。方法 基于标准对数视力表国家标准(GB11533-2011)设计调查问卷,并以问卷星形式进行调查,收集后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主要指标 远视力检测培训与考核,眼科护士对标准对数视力表国家标准的知晓度,远视力测量距离、高度、光照度等。结果 21家医院(61.8%)有培训资料并进行考核;5家医院(14.7%)带教后即可操作,无培训资料及考核;8家医院(23.5%)进行考核,但无相关培训资料。31家医院(91.2%)有远视力检测的操作标准,3家医院(8.8%)没有操作标准。24家医院(70.6%)科室配有标准对数视力表的国家标准,8家医院(23.5%)科室内无此国家标准,2家医院(5.9%)不知晓此国家标准。84.6%的护士知晓此国家标准,15.4%的护士不知晓。带教后即可操作,无培训资料及考核(OR=3.93,95%CI:1.77~8.73, P=0.0022)以及仅使用一种远视力表(OR=1.84,95%CI:1.18~2.87, P=0.0072)是护士不知晓标准对数视力表国家标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远视力检测规范化的护理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护士远视力检测的规范化培训尚需加强,目前亟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远视力检测操作规程的标准化构建。(眼科,2023,32: 275-28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眼眶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单中心38例病例分析
    赵红姝 史季桐
    眼科    2023, 32 (3): 208-214.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3.006
    摘要559)      收藏
    目的 分析眼眶原发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SFT)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选择及预后情况。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17-2022年经病理证实的眼眶原发性SFT患者38例。方法 分析患者的病程、症状、体征、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以及随访和生存资料。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主要指标 视力、症状及体征,病理学特征,复发和生存情况。结果 初发病例的年龄中位数为37岁(5~65岁),复发病例的年龄中位数为64.5岁(41~81岁)(P=0.000)。术前影像学检查对SFT的灵敏度为22.58%,而误诊率为41.93%。术后病理学检查显示SFT肿瘤CD34阳性占97.37%,STAT6阳性占100%。有随访资料的37例患者平均病程(8.6±7.6)年(1.9~31.0年),其中16例复发病例平均病程(15.1±7.8)年(3.9~31.0年),复发病例第一次手术与最后一次手术平均间隔(12.7±8.0)年(1.3~29.7年)。36例有生存资料(排除活检和失访各1例)的患者术后(初发病例首次手术,复发病例末次手术)OS和RFS均为91.67%,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2±1.4)年(0.1~5.8年)和(2.4±1.9)年(0.0~5.8年)。10例恶性SFT中,4例术后放疗,目前无复发;6例未放疗,其中1例复发死亡,5例目前无复发。3例复发,其中1例为恶性,2例为良性。3例死亡,其中 2例为肿瘤相关性死亡。结论 眼眶SFT初发病例多为年轻人。无论良恶性眼眶SFT均可复发,且易蔓延至颅内。良性SFT颅内广泛蔓延也可导致患者死亡。单纯影像学检查可能将SFT误诊为其他肿瘤。(眼科,2023, 32: 208-21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永生化人巩膜成纤维细胞系建立的研究
    李佳颖 李芃 程祯 王文斌 李仕明 田佳鑫 齐越 钱俞羊 刘子涵 王宁利
    眼科    2023, 32 (5): 387-391.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5.005
    摘要558)      收藏
    目的 建立永生化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系,并利用转录组测序分析永生化的影响。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实验组为永生化人巩膜成纤维细胞,对照组为原代人巩膜成纤维细胞。方法 采用携带SV40 T基因质粒及lenti-Mix慢病毒包装质粒,利用磷酸钙转染法转染HEK293T获得慢病毒颗粒。用获得的慢病毒颗粒转染原代细胞,暴露于含有1 μg/ml嘌呤霉素中2天,存活的细胞继续在培养基中体外培养至25代,获得永生化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系。之后,对永生化前后的细胞进行RNA提取及测序,分析永生化细胞与原代细胞转录本特性。使用DESeq包分析差异基因,并使用Clusterprofiler进行基因本体(GO)分析。主要指标  细胞形态、胶原蛋白相关基因表达量和转录本相关性。结果 永生化人巩膜成纤维细胞保持了原代细胞的形态,并呈现显著增强的增生能力,成功培养20代以上。永生化细胞与原代细胞的转录组高度相似,RNA测序显示两者相关性为r2=0.995。基于DESeq包的差异基因分析显示转录本共比对出22930个基因及33691个异构体,其中有2063(3.6%)个基因的表达呈上调趋势,2776(4.9%)个基因的表达呈下调趋势。GO功能分析结果显示,上调的基因主要聚集在DNA复制、细胞分裂等细胞基础代谢活动及与病毒的相互作用,下调的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外基质调节与细胞间连接等通路。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通路中,编码胶原蛋白、纤维蛋白基因转录略微下调(log2倍数变化=-0.4~-3.1),COL1A1转录量下调3.34倍。结论 本研究中利用慢病毒转染法通过导入SV40T外源基因的方式构建了永生化的人巩膜成纤维细胞系,与原代细胞相似性高,稳定性好,可为巩膜相关实验提供充足的研究材料。(眼科,2023,32: 387-39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一种新型晶状体调位器在无黏弹剂眼内镜植入术中的应用
    褚惠英 童峰峰 袁彬
    眼科    2023, 32 (3): 240-244.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3.011
    摘要557)      收藏
    目的 观察比较应用黏弹剂与不用黏弹剂而应用新型晶状体调位器行眼内镜(ICL)植入手术的临床疗效。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选择在湖州爱尔眼科医院接受ICL植入手术的患者81 例(142 眼)。方法 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黏弹剂组(72 眼)和无黏弹剂组(70 眼)。术前、术后2、4、6小时、1天、1周、1、3、6个月测量两组患者的眼压;术前、术后1天、1周、1、3、6个月测量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内皮细胞六角型细胞的比例、拱高、裸眼视力(UCVA);术中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上述指标的差异。主要指标 手术时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内皮细胞六角型细胞的比例、拱高、UCVA、眼压。结果 无黏弹剂组和黏弹剂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9.91±1.75)分钟和(18.90±8.93)分钟(t=-7.658,P<0.01);两组间术后UCVA和术后的拱高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术后2、4小时,无黏弹剂组和黏弹剂组的眼压分别为(15.61±3.24)mmHg、(14.41±3.38)mmHg和(20.68±5.33)mmHg、(18.26±4.71)mmHg(P均<0.001);术后6 小时,无黏弹剂组和黏弹剂组的眼压分别为(14.48±3.54)mmHg和(16.59±4.05)mmHg(P=0.003)。两组术后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新型晶状体调位器辅助的不用黏弹剂的ICL 植入手术是安全有效的,其简化了手术流程,可减少黏弹剂所导致的高眼压。(眼科,2023, 32: 240-24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非正常玻璃体后脱离
    黄厚斌
    眼科    2023, 32 (5): 369-375.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5.002
    摘要550)      PDF (1891KB)(1280)    收藏
     玻璃体后皮质未完全与视网膜内界膜分离,或者玻璃体后皮质与视网膜分离后,有部分玻璃体组织残留在视网膜内界膜表面等,均为非正常玻璃体后脱离。非正常玻璃体后脱离可造成玻璃体劈裂、视网膜裂孔等,有些玻璃体劈裂残留在视网膜内界膜表面的组织仅含有部分玻璃体皮质纤维,而有些则含有大量的细胞,这与全层黄斑裂孔、板层黄斑裂孔、黄斑假孔、黄斑前膜等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眼科,2023,32: 369-37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伴颈内动脉狭窄35例临床分析
    李杰宾 李松峰 贵玉 张敬 丁宁
    眼科    2023, 32 (4): 332-337.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4.012
    摘要541)      收藏
    目的 比较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伴与不伴颈内动脉狭窄(ICAS)患者的临床特点。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4-2021年北京同仁医院92例CRAO患者。方法 CRAO伴ICAS的35例患者为颈内动脉狭窄组(CRAO-ICAS),CRAO无合并ICAS的57例患者为非颈内动脉狭窄组(CRAO-NICAS)。对两组患者人口特征、症状、血管危险因素、合并内科疾病、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治疗后1周及1年视力改善情况及随访1年内血管事件(缺血性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死亡)进行对比分析。主要指标 临床表现,视力改善情况,随访1年内血管事件。结果 CRAO-ICAS组和CRAO-NICAS组患者眼别、视野缺损、眼压升高、吸烟史、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冠状动脉疾病史、合并糖尿病及心房颤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男性(OR=5.765,P=0.003)、高脂血症(OR=3.638,P=0.028)及高血压病(OR=3.769,P=0.020)是CRAO-ICAS的独立危险因素。CRAO-ICAS组患者发病前一过性黑矇(?字2=5.845,P=0.016)及合并急性脑梗死(?字2=9.563,P=0.004)较CRAO-NICAS组明显增加。CRAO-ICAS组27例患者经眼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溶栓后1周有12例(44.4%)视力改善,随访1年内新增2例视力改善,原12例视力改善患者,有5例视力恢复>0.1,1例>0.5;CRAO-NICAS组40例患者动脉溶栓后1周有19例(47.5%)视力改善,随访1年内原19例视力改善患者,有7例视力恢复>0.1。早期溶栓治疗(<24小时)对CRAO-ICAS(?字2=9.258,P=0.002)和CRAO-NICAS(?字2=10.639, P=0.001)患者视力改善均效果显著。CRAO-ICAS组1年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9例(25.7%),其中脑梗死8例,急性心肌梗死1例;CRAO-NICAS组 1年内心脑血管事件5例(8.8%),均为脑梗死;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字2=4.825,P=0.038)。结论 伴与不伴ICAS的CRAO患者发病24小时内经眼动脉超选择性插管溶栓治疗视力恢复相对较好。CRAO伴ICAS患者发病时合并急性脑梗死及随访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眼科,2023,32: 332-33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局灶性巩膜结节
    冉振龙 彭晓燕
    眼科    2023, 32 (5): 376-380.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5.003
    摘要540)      PDF (1141KB)(1611)    收藏
     孤立性特发性脉络膜炎经多模影像证实改称为局灶性巩膜结节,表现为位于眼底后极和赤道之间的黄白色隆起的结节状视网膜下病灶。随后许多研究相继报道了不同形态、数量、转归的局灶性巩膜结节。本病具有高自发荧光、高回声的特性,OCT表现为来自于巩膜的向球内隆起的高反射肿物,OCTA证实其内部无血流信号。其可长时间保持稳定而无需治疗,但易误诊为无色素性的脉络膜病变,特别是在怀疑脉络膜转移癌时。准确识别局灶性巩膜结节有助于眼科医生做出正确的临床决策。本文阐述了局灶性巩膜结节的命名过程、人群分布、多模态影像特征以及鉴别诊断等。(眼科,2023,32: 376-38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异常垂直注视视差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立体视觉的影响
    洪洁 付晶 马楠 孟昭君 赵博文 李蕾
    眼科    2023, 32 (3): 228-232.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3.009
    摘要535)      收藏
    目的 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存在的异常垂直注视视差对其立体视觉的影响。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2016年7月至2017年2月北京同仁医院新诊断的104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和128名正常对照。方法 使用知觉眼位检查对正常对照人群进行检测,确定垂直知觉眼位正常值范围(<x+1.64 s);根据是否超过垂直知觉眼位的正常值范围将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分为不伴和伴有异常垂直知觉眼位两组,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近距离、中距离立体视觉的差异。主要指标 垂直知觉眼位、近距离和中距离立体视觉。结果 不伴有异常垂直知觉眼位患者的近距离立体视(2.21±0.34)和中距离立体视(2.09±0.23)均优于伴有异常垂直知觉眼位的患者(2.40±0.44;2.25±0.31)(t=-2.43,P=0.02;t=-2.97,P<0.01),而两组之间的年龄(P=0.19)、双眼间等效球镜差值(P=0.12)、看远看近水平斜视度(P=0.53、0.38)、分开运动破裂点(P=0.70)、辐辏运动破裂点(P=0.94)和融合范围(P=0.70)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中存在的异常垂直注视视差可能加重患者的立体视觉损伤。(眼科,2023, 32: 228-23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的结构及临床意义
    黄厚斌
    眼科    2023, 32 (4): 265-274.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4.001
    摘要531)      收藏
     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包括玻璃体后皮质、视网膜内界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外基质,它们之间形成类似基膜复合体的结构,特别是在一些粘连特别牢固的部位,如玻璃体基底部、视盘边缘、视网膜血管、黄斑中心凹,以及一些病变部位等。随着年龄增长,玻璃体基底部向后移位,视网膜内界膜增厚、弹性下降,玻璃体视网膜粘连减弱,并出现玻璃体后脱离等改变。深刻认识这些界面及其年龄相关性改变对于理解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及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眼科,2023,32: 265-27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治疗策略
    余晓伟 范志刚 石砚
    眼科    2023, 32 (5): 363-368.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5.001
    摘要527)      PDF (1085KB)(1268)    收藏
    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是一类病因复杂的临床难题,其发病机制的解剖学本质为各种原因所致的晶状体悬韧带病变,其导致的悬韧带相邻组织复合体前后压力差变化是理解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病理生理过程的关键。本文基于各类晶状体半脱位的发病机制及悬韧带相邻组织复合体压力梯度变化过程阐述悬韧带异常的眼部表现并预判其可能的手术风险,提出4个模块化处理方式以制定晶状体半脱位继发闭角型青光眼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房水逆流及玻璃体处理、晶状体摘除、维持IOL的长期稳定和房角滤过功能的重建,为此类难治性青光眼的科学化治疗策略提供指导。(眼科,2023,32: 363-36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房角镜辅助下360°小梁切开术治疗剥脱性青光眼一例
    刘雅聪 周文宗 梁四妥 刘诗雯
    眼科    2023, 32 (5): 430-430.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5.013
    摘要524)      PDF (218KB)(1221)    收藏
     一例男性82岁双眼剥脱性青光眼患者,双眼先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IOL植入、内路房角镜辅助下360°小梁切开术,术后随访2.5年,眼压在14~15 mmHg,效果良好。(眼科,2023,32: 43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眼内镜植入术后再次眼内镜相关手术的原因及处理
    穆延潇 乔明超 李琰 王开芳 王晓明
    眼科    2023, 32 (3): 245-250.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3.012
    摘要517)      收藏
    目的 总结分析眼内镜,即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术后行再次手术的原因,并探讨治疗及预防对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9年7月至2022年4月在济南明水眼科医院行PPC-ICL植入手术的患者342例(669眼)中因各种原因行再次ICL相关手术的患者8例(11眼)。方法 回顾上述8例(11眼)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患者一般情况及屈光度、前房深度、角膜直径、睫状沟直径等眼部数据、ICL数据、拱高、再次手术原因、时机、处理方式、预后等进行描述。分析患者行再次手术的原因,并探讨治疗及预防对策。主要指标 再次手术的原因、时机、处理方式和预后。结果 再次手术的11眼中ICL 5眼,复曲面型ICL(TICL)6眼,均为水平位植入。再次手术原因包括旋转和拱高异常。3眼TICL发生旋转,行调位手术。拱高过高的7眼中,行ICL调位4眼,由水平位调位至垂直位,行ICL置换1眼,行TICL置换2眼,均选择小一号尺寸的ICL/TICL,术前平均拱高(1.28±0.14)mm,术后平均拱高(0.73±0.12)mm(P<0.05)。拱高过低1眼,行ICL置换术,选择大一号尺寸的ICL,但术后拱高变化不明显。结论 PPC-ICL植入术后再次手术的常见原因为术后拱高异常或ICL旋转,行调位或置换手术是有效的。术前精准、多仪器测量、提高拱高预测性、选择合适的ICL型号,避免意外伤害可能是预防再次手术的可能对策。(眼科,2023, 32: 245-25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联合眼表干预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的效果
    罗嘉婧 段虎成 陈瑞 吕依洋 吕红玲 晏世刚 孔祥斌
    眼科    2023, 32 (4): 339-343.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4.013
    摘要515)      收藏
     目的  观察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联合眼表干预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8年11月至2021年6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患者 52例(52眼)。方法 按入院先后顺序不同分为两组,单纯行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者26例(26眼)为A组,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联合围手术期干眼治疗(人工泪液点眼、睑板腺按摩、热敷和典必殊眼膏涂睑缘)者26例(26眼)为B组,术后随访1年。裂隙灯检查角膜上皮完整、透明、荧光素染色阴性为角膜修复。术后7天进行刺激评分、术后3个月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泪液脂质和睑板腺、BUT和泪河高度。主要指标 眼刺激反应评分、主观刺激症状评分,修复持续时间,眼表状态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7天A组眼刺激反应评分5.38±1.30,主观刺激症状评分5.77±1.42,B组分别为4.35±1.23、4.5±1.45。A组角膜修复持续时间(8.19±1.86)天,明显长于B组的(6.19±1.23)天(P=0.001)。术后3个月A组泪液脂质评分、BUT、泪河高度分别为2.23±0.59、(7.50±2.29)s、(0.30±0.09)mm,均差于B组的1.46±0.51、(10.66±2.28)s、(0.47±0.08)mm(P均<0.05)。A组睑板腺缺失评分2.08±0.48,B组1.85±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4.6%,高于B组的7.7%(P=0.038)。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联合眼表干预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糜烂效果良好,改善眼表状态,减少术后并发症。(眼科,2023,32: 339-34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玻璃体囊肿
    冯莉文 徐洁 喻红 陈宇 吴静
    眼科    2023, 32 (3): 232-.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3.019
    摘要514)      PDF (135KB)(2214)    收藏
    男性19岁。拟行屈光手术,术前检查发现眼内病变就诊。患者无自觉症状,否认外伤或手术史。右眼视力 0.1 矫正 1.0;左眼视力 0.15 矫正 1.0。双眼前节正常。散瞳眼底检查:下方周边前部玻璃体内见一游离的椭圆形半透明囊性肿物, 随眼球运动在玻璃体内飘动(图 A)。B超:玻璃体内探及一大小约2.0 mm×2.2 mm的类圆形囊样强回声,内部可见带状回声(图 B)。临床诊断:右眼玻璃体囊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改良的扁平部玻璃体放液用于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伴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尹瑞梅 陈琳 王涛
    眼科    2023, 32 (5): 403-408.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5.008
    摘要514)      收藏
     目的 分析改良的扁平部玻璃体放液用于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伴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闭角型青光眼的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21年1月至2023年2月北京同仁医院伴有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闭角型青光眼,经多种药物治疗后仍持续高眼压状态,术中应用改良扁平部玻璃体放液的青光眼患者18例(18眼)。方法 所有患者均施行术中改良的扁平部玻璃体放液、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一期囊袋内植入IOL、宽基底的虹膜周边切除。联合张力环植入者11例,联合小梁切除术5例,联合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3例。术后平均随访(8.3±3.6)个月。主要指标 前房深度、视力、眼压、抗青光眼药物数量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最后一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提高,平均提高(3.7±2.2)行。16/18眼在未使用降眼压药物情况下,眼压7~21 mmHg,2/18眼在术后6个月时用一种局部降眼压药物下眼压正常。术中放液后所有患者眼压下降、前房较穿刺前加深。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改良的扁平部玻璃体放液是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治疗伴晶状体悬韧带异常的闭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段。(眼科,2023, 32: 403-40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念珠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分析
    王智群 邓世靖 张阳 梁庆丰 陈可心 孙旭光
    眼科    2023, 32 (5): 416-420.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5.010
    摘要503)      收藏
    目的 分析念珠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特点。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念珠菌性角膜炎患者18例(18眼)。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均采集病史,根据严重程度分期观察其临床特征,并行角膜刮片、真菌培养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主要指标 临床分期和特征,角膜刮片、真菌培养分离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结果 18例患者中11例(61.11%)有病毒性角膜炎病史并长期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其中8/11例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3例患者伴有糖尿病史。18例中早期7例(38.89%),表现为角膜上皮缺损、浅层角膜基质多发点状浸润灶。进展期5例(27.78%),表现为点状浸润灶融合,溃疡形成,部分伴有前房积脓。晚期6例(33.33%)表现为角膜溃疡扩大,溃疡边缘沟状融解,常伴有前房积脓。13/14例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可见真菌孢子,6/14例发现假菌丝样结构。11例(61.11%)患者角膜刮片可见酵母样真菌芽生孢子和/或假菌丝。17例行真菌培养,10例(58.82%)为白色念珠菌, 3例(17.64%)为光滑念珠菌。分离的菌株对检测的眼部抗真菌药物敏感率均大于88.24%,其中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敏感率100%。结论 念珠菌角膜炎多见于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的病毒性角膜炎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菌落样浸润灶,严重者可形成溃疡伴有前房积脓。角膜刮片、真菌培养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联合检查可提高诊断阳性率,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对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敏感率高。 (科,2023,32: 416-42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眼球旋转情况研究
    刘佩佩 戴薇 付晶
    眼科    2023, 32 (5): 425-429.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5.012
    摘要501)      收藏
    目的 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球旋转情况。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北京同仁医院5~16岁间歇性外斜视患者108例及正常对照 108例。方法 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使用Image J软件测量视盘-黄斑中心凹夹角(DFA),外旋为黄斑中心位于视盘下缘水平线以下,内旋为黄斑中心居于视盘中心水平线以上,位于两者之间则认为无旋转。分析间歇性外斜视组患者眼球旋转与修正纽卡斯尔控制力评分、斜视角度、立体视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DFA、眼球旋转情况及与修正纽卡斯尔控制力评分、斜视角度、立体视的相关性。结果 间歇性外斜视组患者平均DFA为(6.17±3.18)°,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的(5.36±2.50)°(t=2.939,P=0.003)。间歇性外斜视组患者眼球旋转(内旋及外旋)者33眼(15.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眼(6.48%)(χ2=8.843,P=0.003)。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DFA大小与修正纽卡斯尔控制力评分及斜视角度、远近立体视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634,P<0.001;r=0.353,P<0.001;r=0.370,P<0.001;r=0.271,P=0.005)。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在控制力越差、斜视角度越大、立体视越差时,眼球旋转情况越明显。(眼科,2023,32: 425-42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农村人群视网膜血管直径与视盘参数的关系:邯郸眼病研究
    张青 张烨 辛晨 毛迎燕 王宁利
    眼科    2023, 32 (3): 233-239.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3.010
    摘要482)      收藏
    目的 评价中国北方农村30岁及以上成年人群视网膜血管直径(RVD)与视盘参数(ODP)之间的关系。设计 以人群为基础的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中国北方农村30岁及以上成年人群(邯郸眼病研究人群)6830例基线人群中纳入符合条件的受试者4137例(60.6%),其中包括4097例非青光眼和4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方法 采用视网膜血管直径测量软件(IVAN)测量RVD,包括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当量(CRAE)和视网膜中央静脉直径当量(CRVE)两个指标;采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HRTII)获得不同维度的ODP指标,包括视杯面积(CA)、盘沿面积(RA)、最大视杯深度(MCD)。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研究人群中的RVD与不同ODP之间的关系。主要指标 CRAE、CRVE、CA、RA、MCD。结果 单变量分析显示,较窄的RVD与较大的CA(P<0.001)、较小的RA(P<0.001)、较深的MCD(P<0.001)显著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RAE与CRVE(P<0.001,β=0.50)、MCD(P=0.001,β=-3.7)、糖尿病(P=0.043,β=-2.0)、高血压(P<0.001,β=-6.5)相关;CRVE与女性(P<0.001,β=3.9)、CRAE(P<0.001,β=1.1)、眼轴(P<0.001,β=-4.7)、RA(P<0.001,β=4.7)、高血压(P<0.001,β=6.0)显著相关。在最终模型中,MCD每增加一个单位,CRAE平均减少3.7 μm;RA每减少一个单位,CRVE减少4.7 μm。结论 本研究人群中,RVD与ODP参数之间的关系提示,较小的盘沿面积与较细的视网膜静脉相关,较深的视杯与较细的视网膜动脉相关。这可能为青光眼的缺血机制提供了流行病学依据。(眼科,2023, 32: 233-23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电热截囊环用于离体猪晶状体截囊的实验研究
    卢铭锋 裴雅婧 朱建波 郭彤琳 马科
    眼科    2023, 32 (3): 222-227.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3.008
    摘要472)      收藏
    目的 观察使用镍铬合金电热截囊环对离体猪晶状体前囊膜的截囊效果。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离体猪眼球50例。方法 50例离体猪眼球随机分为两组:传统连续环形撕囊组(传统组)和电热截囊环辅助截囊组(电热组),每组25例。手术操作在去除角膜后进行,操作全程录像,完成操作后拍照记录前囊口与角巩膜缘。应用计算机软件PotPlayer、Digimizer及MATLAB对图像中的前囊口边缘及角巩膜缘进行标记分析与数学计算,比较两组离体猪眼球前囊膜的截囊效果。主要指标 前囊口的圆度误差值(△Z)、偏心程度(B)、直径(D)、直径误差值(△D)、截囊时间(T)。结果 实验过程中均未发生前囊膜径向撕裂。传统组平均△Z、B、D、△D、T分别为(17.57±6.10) px、(36.99±17.59) px、(5.51±0.95) mm、(0.59±0.49) mm、(26.12±8.82) s;电热组分别为(16.95±7.08) px、(25.54±15.78) px、(5.29±0.50) mm、(0.21±0.23) mm、(43.48±12.31) s。两组的△Z (Z=-0.534,P=0.594)、D (t=1.055,P=0.29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组的B值明显大于电热组(t=2.423,P=0.019);传统组的T值明显短于电热组(t=-5.731, P<0.001);传统组的△D明显大于电热组(Z=-3.218,P=0.001)。结论 电热辅助截囊技术是可行的,在圆度上可获得与连续环形撕囊相似的效果,同时可以获得更好的居中性,撕囊直径更可控,但目前仍会增加手术步骤延长撕囊时间,需进一步改进。(眼科,2023, 32: 222-22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眼内镜植入术后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佘海澄 张熙芳 段安丽
    眼科    2023, 32 (3): 251-253.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3.03.013
    摘要470)      收藏
    回顾7例(9眼)眼内镜(ICL)植入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植入ICL至因视网膜脱离行手术的间隔时间、眼轴、术前术后的眼压、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手术术式及视网膜复位等情况。患者接受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在ICL植入术后3~13年(中位数6年)。9眼中的6眼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扣带、玻璃体手术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余3眼为黄斑区局限视网膜脱离,不伴视网膜裂孔,行玻璃体切除、内界膜松解联合气体填充。2眼因白内障在术中行ICL取出联合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所有患眼在随访期间视网膜复位。术后BCVA(LogMAR)为0.36±0.53,较术前(1.58±1.42)显著提高(P=0.015)。因此,在植入ICL的眼中可按常规完成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仅在出现明显白内障时需取出ICL并行白内障摘除手术。(眼科,2023, 32: 251-25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