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5-25
    上一期   
    述评
    眼科再生医学新阶段
    张昌军 金子兵
    2025, 34(3):  169-179.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3.001
    摘要 ( 190 )   PDF (4423KB) ( 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眼科再生医学高度依赖干细胞和基因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首张干细胞《药品生产许可证》的颁发标志着国内该领域进入产业化新阶段。本文分析了四类重大致盲性眼病(角膜病、晶状体病、青光眼及视网膜视神经疾病)的病理特点、现有临床治疗方案的局限性及干细胞和基因新兴疗法的研究现状。未来需突破的技术瓶颈主要是移植细胞存活率低、基因载体容量限制等问题,应通过多组学整合、跨界融合等手段加快临床转化。预计至2030年,治疗模式有望从“延缓失明”转向“视觉增强”,实现“所见即所得”的终极目标。(眼科,2025,34: 169-179)
    专家讲座
    新型冠状病毒及流感病毒的眼部传播特征及防控措施
    王宁利 高福 张旭 宋豪
    2025, 34(3):  180-184.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3.002
    摘要 ( 148 )   PDF (731KB) ( 1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些病毒也可能通过眼结膜进入人体引发结膜炎等眼部症状,并进一步传播至呼吸道系统。冠状病毒和流感病毒可特定结合人组织细胞表面不同种类受体进而入侵人体,病毒也可发生变异使结合位点及传播途径发生变化。建议医务人员配戴护目镜或面罩,生活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减少病毒通过眼部传播的风险。(眼科,2025,34: 180-184)
    Elschnig斑
    黄厚斌
    2025, 34(3):  185-193.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3.003
    摘要 ( 148 )   PDF (16686KB) ( 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Elschnig斑是脉络膜小叶梗塞造成的局限性RPE缺血性病变,常是急进性高血压性脉络膜病变的特征性表现。RPE缺血后首先出现RPE的局限性损伤甚至坏死,呈多发的、孤立的视网膜下橘黄色或黄白色圆形斑点,即Elschnig斑。随后逐渐发生脱色素、RPE萎缩。急性期RPE缺血在OCT下表现为RPE增厚隆起,并与脱离的神经视网膜产生V型粘连,这是与其他疾病如VKH鉴别的重要特征。(眼科,2025,34: 185-193)
    论著
    基于AGREE II的中国干眼临床指南及共识的质量评价研究
    李逸粼 骆非 王宁利 胡健萍
    2025, 34(3):  194-201.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3.004
    摘要 ( 157 )   PDF (1063KB) ( 1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中国干眼临床指南及共识的质量现状,识别其制订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信度,以推动干眼相关临床指导原则的质量提升,促进科学证据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应用。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2020-2024年发表的12部中国干眼相关的临床指南/共识,其中1部为指南,11部为专家共识。方法 使用国际通用的临床指南质量评价工具AGREE II对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极差法计算六个领域(范围和目的、表达清晰性、参与人员、开发的严谨性、应用性和编辑独立性)的标准化得分并进行汇总分析,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评估者的可靠性。主要指标 六个领域的标准化得分。结果 三位评估者对12部中国干眼临床指南/共识评价的ICC均>0.80,评价结果可靠。对12部干眼临床指南/共识的汇总分析显示,其在范围和目的(82.26%±4.06%)、清晰性(80.40%±5.44%)方面表现良好,但在参与人员(51.08%+8.44%)、严谨性[30.91%(26.39%,32.64%)]、应用性(57.99%±8.23%)和编辑独立性[47.22%(47.22%,47.22%)]方面有待提升。其中,严谨性领域得分较低,主要问题表现为未进行全面系统的证据检索、证据评价,推荐意见形成方法不透明等。结论 近年来,中国干眼临床指南/共识在范围和目的、清晰性方面表现良好,未来再制定类似指南/共识过程中应进一步重视方法学顶层设计,并确保过程严谨透明、报告规范、参与成员多样化,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干眼指南的整体质量和临床实用性。(眼科,2025,34: 194-201)
    青年人睡眠类型与干眼症状和体征的关系
    陈蕊 王海霞 刘曼杰 安璐 田磊
    2025, 34(3):  202-206.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3.005
    摘要 ( 2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青年干眼患者与健康对照的睡眠类型,并评估不同睡眠类型和干眼症状和体征的关系。 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 研究对象 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的青年干眼患者400例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200例。每位受试者随机选取一眼纳入研究。 方法 采集所有受试者的干眼相关指标,比较干眼组和对照组睡眠类型的差异,不同睡眠类型的干眼组患者干眼症状和体征的差异。 主要指标 眼表疾病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荧光素泪膜破裂时间(fluorescein breakup time,FBUT)、泪液分泌检查(Schirmer I 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CFS)以及睑板腺缺失程度评分。使用清晨型-夜晚型量表5项(morningness-eveningness questionnaire-5,MEQ-5)中文版评价受试者的睡眠类型。 结果 干眼组的睡眠类型以绝对夜晚型和中度夜晚型为主,而对照组受试者睡眠类型以绝对清晨型和中度清晨型为主,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6.36,P<0.001)。不同睡眠类型的干眼患者相比,夜晚型患者的OSDI评分(42.0)显著大于中间型(32.0)和清晨型(23.0)的患者(H=70.33,P<0.001)。夜晚型患者的SIt(3.0 mm)显著低于中间型(5.0 mm)和清晨型(6.0 mm)的患者(H=81.76,P<0.001);夜晚型患者的中、重度睑板腺缺失比例显著高于中间型和清晨型患者(H=10.80,P=0.029)。 结论 青年干眼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睡眠类型更偏向夜晚型。在患有干眼的患者组内,夜晚型患者的干眼症状和体征也较中间型和清晨型更重。(眼科,2025,34: 202-206)
    原发性可疑房角关闭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的特征
    宋丽琴 李彩霞 王思鉴 邵显 魏宏宇 王燚 王泽华 李梦洋 李树宁
    2025, 34(3):  207-212.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4.03.006
    摘要 ( 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原发性可疑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closure suspect,PACS)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参数的特征。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153例PACS和153例年龄、性别匹配的非原发性可疑房角关闭(non-PACS,NPACS)者。方法 采用OCTA测量受试者的FAZ相关黄斑区血流密度参数,行身高、体重、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视力、眼压、裂隙灯、生物测量、房角镜检查。FAZ的评价指标包括FAZ面积、FAZ周长、非圆指数(acircularity index,AI)(FAZ周长与软件提供的等面积时标准圆周长的比值)以及围绕FAZ的300 μm宽度双环的血流密度(foveal density 300,FD300)。主要指标 FD300、FAZ面积、AI。 结果 PACS和NPACS的FD300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52.32%(49.82%,55.12%)和55.53%(53.95%,57.32%)(Z= -7.344,P<0.001),FAZ面积分别为(0.320±0.106)mm2和(0.343±0.097)mm2(t=2.012,P=0.045),AI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1.10(1.08,1.12)和1.09(1.08,1.11)(Z=-2.574,P=0.01)。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6.5时PACS人群的FAZ周长和面积、FD300显著低于NPACS组,HbA1c≥6.5时,PACS者比NPACS者的AI更大、FD300更低。多因素分析显示,更低FD300[OR=0.773(95%CI: 0.705,0.846)]、更高的HbA1c[OR=1.250(95%CI: 1.001,1.562)]和更高的舒张压[OR=1.034(95%CI: 1.007,1.063)]是PACS的易感因素。 结论 PACS者较NPACS者FAZ周长和面积更小、AI更大、FD300更低。HbA1c异常对PACS者的FAZ参数影响更大。 (眼科,2025,34: 207-212)
    倾斜对不同屈光度的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光学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
    秦苏云 廖萱 兰长骏 谢丽暄 潘若琳 谭青青 黄欢 王艳
    2025, 34(3):  212-216.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3.007
    摘要 ( 1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倾斜对不同屈光度景深延长型人工晶状体(EDOF IOL)光学质量的影响。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不同屈光度TECNIS Symfony ZXR00 EDOF IOL。方法 采用体外光学质量测试系统OptiSpheric IOL R&D评价+10 D、+20 D、+30 D的ZXR00,在 ISO-2模型角膜下测定IOL处于居中位置及倾斜3°、5°、7°、9°、11°时焦点处50 lp/mm的调制传递函数(MTF)值、MTF曲线和USAF分辨率测试图。主要指标  MTF值、MTF曲线和USAF分辨率测试图。结果  倾斜3°时3种屈光度IOL的MTF值开始下降,倾斜5°、7°时MTF值继续下降,USAF图像显示倾斜7°内3种屈光度IOL保持相对较好的图像质量。倾斜9°时MTF值继续下降,+30 D屈光度IOL中焦点的USAF图像质量下降显著。倾斜至11°时,远焦点处+10 D、+20 D、+30 D ZXR00的50 lp/mm MTF值分别为0.336、0.293、0.287,中焦点处的MTF值分别为0.286、0.271、0.210,远、中焦点均表现为+10 D屈光度IOL光学质量最好,+30 D光学质量最差。MTF曲线显示远、中焦点均表现为IOL屈光度越低,光学质量下降幅度越小。发生倾斜后MTF曲线在高频区降幅更大,低频区降幅较小。结论 倾斜对IOL的光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倾斜7°内,3种屈光度IOL均有较好的抗倾斜能力。整体表现为IOL屈光度越低,抗倾斜能力越好。 (眼科,2025,34: 212-216)
    0.05%阿托品滴眼液对青少年非病理性高度近视眼底微循环的影响:一项18个月随访研究
    吉艳艳, 黄法友 魏自广 陈松,
    2025, 34(3):  217-226.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3.008
    摘要 ( 1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0.05%阿托品滴眼液对青少年基于角膜曲率和屈光度分类的非病理性高度近视眼视网膜微循环的影响。设计 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  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在聊城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102例(102眼)。根据平均等效球镜(SER)和眼轴长度(AL),将患者分为普通高度近视组(CHM组,SER:6.00~9.00 D,角膜曲率:42~45 D),隐匿高度近视组(OHM组,SER≥-3.00 D,角膜曲率<41 D),每组分别分为进行0.05%阿托品滴眼液治疗(治疗组,CHM组25眼,OHM组26眼)和不使用0.05%阿托品滴眼液治疗(对照组,CHM组26眼,OHM组25眼)。方法 在初诊及治疗后3、6、12、18个月分别用OCT以黄斑中心凹为原点进行垂直扫描,范围6 mm×6 mm,手动测量中心凹的脉络膜厚度(SFCT)。将黄斑中心凹 6 mm 范围分为直径为 1 mm 的中心区、1~3 mm 的内环区、3~6 mm的外环区,应用OCTA对3个区域的浅层视网膜血管长度密度(SRVD)、浅层视网膜血管灌注密度(SBPD)和直径6 mm完整图像的SRVD和SBPD及其内环区和外环区各个象限的数值进行分析,并量化视网膜厚度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进行分析比较,并比较18个月各组SER和AL的变化。为排除脉络膜厚度受昼夜节律的影响,所有测量均在上午8~11点完成。主要指标 SFCT、SRVD、SBPD、SER、AL。结果 CHM组治疗后3、6、12和18个月的SFCT分别为(212.10±36.05)μm、(225.7±37.55)μm、(232.33±36.08)μm和(232.76±35.91)μm,与治疗前的(187.81±37.55)μm比较,均显著增加(P均<0.05)。3、6、12和18个月的黄斑区中心平均SRVD分别为(5.28±2.70)mm-1、(7.50±2.96)mm-1、(8.93±1.77)mm-1和(8.70±1.73)mm-1,与治疗前的(3.72±2.58)mm-1比较,均显著增加(P均<0.05);黄斑区内环、外环的平均SRVD与治疗前比较也均显著增加(P均<0.05)。3、6、12和18个月的黄斑区中心平均SBPD分别为(13.81±6.82)%、(20.47±10.38)%、(26.54±5.60)%和(26.77±5.46)%与治疗前的(7.98±5.77)%比较,均显著增加(P均<0.05);黄斑区内环、外环的平均SBPD与治疗前比较,也均显著增加(P均<0.05)。OHM组治疗后3、6、12和18个月的SFCT分别为(221.80±29.15)μm、(239.75±23.74)μm、(237.30±22.40)μm和(236.70±22.42)μm,与治疗前的(209.25±31.87)μm比较,均显著增加(P均<0.05)。6、12和18个月的黄斑区中心平均SRVD分别为(7.44±1.22)mm-1、(7.76±0.74)mm-1和(7.72±0.77)mm-1与治疗前的(4.23±1.75)mm-1比较,均显著增加(P均<0.05);黄斑区内环、外环的平均SRVD与治疗前比较,也均显著增加(P均<0.05)。6、12和18个月的黄斑区中心平均SBPD分别为(13.92±2.80)%、(15.10±2.57)%和(15.60±2.63)%,与治疗前的(10.04±3.74)%比较,均显著增加(P均<0.05);黄斑区内环、外环平均SBPD与治疗前比较,也均显著增加(P均<0.05);而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黄斑区中心、内环、外环平均SRVD、平均SBPD均无差异(P均>0.05)。治疗后18个月CHM组和OHM组的AL和SER变化量分别为(0.26±0.16)mm、(-0.54±0.23)D和(0.38 ±0.16)mm、(-0.78±0.38)D,均小于对照组的(0.74±0.14)mm、(-1.51±0.26)D和(0.72±0.13)mm、(-1.50±0.24)D(P均<0.001)。结论 应用0.05%阿托品滴眼液的CHM和OHM患者黄斑区视网膜SFCT、SRVD和SBPD出现一定的增加,而视网膜厚度和FAZ保持相对稳定,AL和SER增长均降低。(眼科,2025,34: 217-226)
    局灶性脉络膜凹陷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参数分析
    刘宸琛 张丛 姚宁 刁莉莉 康立华 杨文利
    2025, 34(3):  227-231.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3.009
    摘要 ( 1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观察局灶性脉络膜凹陷(FCE)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特征。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收集的FCE患者26例(26眼)和同期健康体检者27例(27眼)。方法 应用OCTA检查测量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血管密度(VD),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及中心凹周围区的VD。扫描范围为黄斑区6 mm×6 mm。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FCE患者与对照组各参数差异。主要指标 FAZ面积、周长、VD,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及中心凹周围区VD。结果 FCE患者FAZ区面积、周长、血管密度分别为(0.36±0.17)mm2、(2.31±0.53)mm、(53.74±6.22)%,与对照组的(0.32±0.11)mm2、(2.17±0.38)mm、(54.58±4.69)%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402、0.443、0.283)。FCE患者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及中心凹周围区浅层视网膜平均血管密度分别为(16.74±7.54)%、(51.15±4.79)%、(47.22±4.39)%,深层视网膜平均血管密度分别为(44.78±4.94)%、(37.08±9.49)%、(56.40±6.03)%,与对照组的浅层(18.35±6.57)%、(51.42±4.93)%、(50.04±5.47)%,深层(44.64±5.27)%、(34.13±8.17)%及(54.43±4.83)%比较,差异也均无显著性意义(P=0.303、0.467、0.363、0.482、0.248、0.212)。结论 FCE患眼黄斑区视网膜血管结构及内层视网膜血流灌注没有明显异常改变。(眼科,2025,34: 227-231)
    教学园地
    人工智能病灶分割系统及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董力 王珊珊 邓卓 马岚 魏文斌
    2025, 34(3):  232-235.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3.010
    摘要 ( 1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建立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病灶分割系统,将其与传统人工标注的表现进行比较,并探究其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教学研究。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10位第一年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以及300张DR彩色眼底照片。方法 建立一套基于AI的眼底病灶分割系统,可识别微血管瘤(microaneurysm,MA)、视网膜出血(hemorrhage,HE)、硬性渗出(hard exudation,EX)和软性渗出(soft exudation,SE)。所有眼底照片均由高年资眼底病专家标注作为金标准,再分别由AI和人工进行标注,比较二者标注水平。分别使用人工模式和AI模式对两组眼科研究生进行教学,比较两组学生考核的正确率。主要指标 DR眼底照片病灶标注准确性(Dice系数),标注每张眼底照片所需时间,学生对病灶识别的准确度。结果 AI和人工标注四种病灶的平均Dice系数为0.845和0.871(P=0.525)。AI平均标注每张眼底照片所需平均时间为1.2秒,明显短于人工标注的1451秒(P<0.001)。使用二者分别进行教学后,学生考核平均正确率为83.5%和82.5%(P=0.790)。结论 AI能准确识别DR病灶,总体水平与人工标注相当且效率极高,可应用于眼科临床教学中。(眼科,2025,34: 232-235)
    短篇论著
    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抗VEGF治疗伴有大量硬性渗出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临床观察
    白俊兴 孙维瑾 郑亚丽 朱晓青
    2025, 34(3):  236-240.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3.011
    摘要 ( 13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顾性分析地塞米松缓释剂(DEX)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合并黄斑区大量硬性渗出(HE)的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9例(14眼)的临床疗效。所有患者确诊后首次行玻璃体腔注射DEX联合抗VEGF治疗,后续根据病情按需注射DEX或/和抗VEGF药物。随访时间为6~22个月。注药前、注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E面积像素比值比(PR)分别为:(1.63±0.98)、(1.27±0.71)、(0.54±0.32)、(0.18±0.14)及(0.09±0.12),CMT分别为(394.20±101.84)μm、(291.20±85.56)μm、(296.46±93.11)μm、(335.54±127.14)μm及(308.40±104.31)μm,不同时间节点HE面积(Z=34.586,P<0.001)及CMT(F=7.662,P=0.0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发现注药后1个月HE面积的减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注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Z=1.60、2.90、3.50,P均<0.05)HE均出现明显减少。CMT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最后随访时明显减少(t=3.82、3.42、2.82,P均<0.05)。尽管注药后末次随访时LogMAR视力提高2行,但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表明地塞米松缓释剂联合抗VEGF治疗可快速清除HE,减轻黄斑水肿,但由于HE对EZ/ELM带的破坏,尽管HE吸收及DME改善,注药后视力改善有限。(眼科,2025,34: 236-240)
    迟发性囊袋阻滞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的屈光变化
    王杰 辛志坤
    2025, 34(3):  241-243.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3.012
    摘要 ( 1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顾2016年1月至 2023年12月于航空总医院就诊的9例(9眼)迟发性囊袋阻滞综合征(LCBS)患者的病历资料。9眼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近视漂移,查体见晶状体后囊和 IOL 后表面之间出现半透明或奶白色液体、患眼较健眼前房深度变浅。6眼行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治疗,3眼行经睫状体平坦部前部玻璃体切除、晶状体后囊膜切开、囊袋灌洗治疗。治疗后较治疗前等效球镜变化(1.42±0.17)D,近视漂移得到改善,视力由0.38±0.17提高到0.65±0.22。(眼科,2025,34:241-243)
    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在复杂性眼眶蜂窝织炎救治中的应用初探
    冯国丽 陈杰 刘永华
    2025, 34(3):  243-245.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3.013
    摘要 ( 1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4年9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1例(21眼)复杂性眼眶蜂窝织炎患者的病历资料。21例患者中,鼻源性感染13例(61.9%),口腔源性感染6例(28.6%),合并颅内感染2例(9.5%)。影像学检查均提示为单侧受累,其中6例(28.6%)经保守治疗控制感染,3例(14.3%)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眼眶脓肿切开引流术,6例(28.6%)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眶骨膜下脓肿切开引流术;5例(23.8%)行眼眶脓肿切开引流+口腔脓肿切开引流;1例(4.7%)行全身抗炎治疗+眶脓肿切开引流,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结果表明,多学科联合诊疗对于改善复杂性眼眶蜂窝织炎预后有重要价值。(眼科,2025,34: 243-245)
    角膜塑形镜配戴对泪膜稳定性和角膜知觉影响的1年观察
    王遵敬 马淑云 邵国炜 韩晓彤 梁惠敏
    2025, 34(3):  246-247.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3.014
    摘要 ( 1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瞻性队列研究探索角膜塑形(OK)镜配戴后的非侵入泪膜破裂时间(NIKBUT)和角膜知觉的变化规律。纳入惠州地区OK镜配戴者96例(144眼),测量OK镜配戴后的NIKBUT和角膜知觉,并与配戴前进行比较。与配戴前首次NIKBUT时间(17.96±5.05)s相比,配戴后首次NIKBUT时间在1天(8.46±6.08)s、1周(9.51±6.89)s、1个月(9.90±5.17)s、3个月(10.59±5.71)s、6个月(11.12±5.69)s均显著降低(P均<0.05),而9个月(14.16±8.25)s、1年(13.33±6.71)s后均无显著性差异。与配戴前平均NIKBUT时间(18.6±3.99)s相比,配戴后平均NIKBUT时间在配戴后1天(11.47±7.24)s、1周(12.34±6.85)s、1个月(14.79±4.97)s、3个月(12.65±5.90)s、6个月(14.62±5.80)s均显著降低(P均<0.05),而9个月14.62±5.80)s、1年(16.61±5.56)s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与配戴前角膜知觉(58.47±7.66)mm相比,配戴后1天(45.11±8.15)mm、1周(48.13±9.13)mm、1个月(52.44±9.61)mm、3个月(55.26±7.19)mm,均显著下降(P均<0.05);而从戴镜6个月(57.36±9.34)mm开始,角膜知觉恢复接近戴镜前水平(t=1.94,P=0.12  )。OK镜配戴后可引起NIKBUT缩短和角膜知觉减退,前者9个月后逐渐恢复,后者半年后逐渐恢复。(眼科,2025,34: 246-247)
    病例报告
    角膜塑形镜配戴后未摘出致角膜内皮功能异常1例
    毛德硕 梁庆丰
    2025, 34(3):  248-250.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3.015
    摘要 ( 1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14岁男性,右眼连续配戴角膜塑形镜半年未进行任何清洗和摘除,右眼磨痛、视物模糊5天,行裂隙灯显微镜、角膜内皮镜及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右眼角膜水肿,角膜内皮功能异常。给予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氯替泼诺混悬滴眼液及维生素C口服治疗,2周后角膜水肿完全消退,视力正常。(眼科,2025,34: 248-250)
    Stickler综合征1家系
    胡小莉 王丽丽
    2025, 34(3):  250-252.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3.016
    摘要 ( 1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7岁男性先证者,家长发现右眼看不见10天。眼底见右眼颞侧视网膜巨大裂孔、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手术复位视网膜。患者母亲、外祖母均有近视及视网膜脱离手术史,妹妹有近视眼底改变。眼病基因检测发现患者本人及其母亲、外祖母、姨外祖母及妹妹均携带COL2A1杂合变异基因,该基因关联Stickler综合征1型,呈家系发病。(眼科,2025,34: 250-252)
    图片病例
    硅油填充术后假性前房积脓
    庄蕾 黄静宜 张亚琼 罗慧 王佳琦
    2025, 34(3):  179-179.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3.017
    摘要 ( 1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发性结膜下出血合并结膜高度水肿
    安新哲 蓝卫忠 丁勇 徐小凡
    2025, 34(3):  226-226.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3.018
    摘要 ( 1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眼先天性瞳孔残膜
    陈敏华 刘国颖 曾静文 李雨清
    2025, 34(3):  245-245.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5.03.019
    摘要 ( 1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