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36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2-08-22
    述评
    重视老年人视力损害与跌倒关系的研究
    孙葆忱 胡爱莲 郑远远 崔彤彤 杨晓慧
    2012, 36(4):  217-221.  doi: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4 001
    摘要 ( 1617 )   PDF (807KB) ( 13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老年人跌倒是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65岁以上者每年有30%~40%发生跌倒,其中20%~30%可造成严重的身体损伤(如髋部骨折及颅脑外伤),同时约60%的老年人在跌倒后会出现心理障碍、活动受限及生存质量明显下降,在意外事故死亡中,近1/2是由跌倒所致。视力损害是老年人跌倒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介绍了视力损害老年人跌倒后的严重后果及干预措施,目的是唤起大家对视力损害老年人跌倒防范的紧迫性及严重性给予更多的关注。
    消息
    《眼科》及《国际眼科纵览》杂志欢迎网上投稿
    《眼科》及《国际眼科纵览》杂志编辑部
    2012, 36(4):  221-221. 
    摘要 ( 15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适应当今期刊网络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广大作者、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眼科》及《国际眼科纵览》杂志编辑部网站(http://www.jbio.net)已于2012年1月开通,欢迎广大眼科临床、科研工作者登录此站,进行相关浏览。该系统包括作者在线投稿、作者在线查稿、专家在线审稿、编委在线审稿、主编办公、远程编辑和期刊网刊在线发布等主要功能。通过网上投稿、网上查稿、网上审稿,实现作者、编辑、审稿专家的一体化在线协作处理。同时我们还开通了免费的Email Alert(EA)服务,EA订阅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每期最新目录,免费阅读本刊最新目录、摘要及部分过刊全文等服务。该系统的使用可更加方便作者和读者,进一步规范稿件的处理流程,缩短审稿周期,拉近编辑部与作者、读者的距离,为编读双方的沟通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渠道。审稿专家可以通过“专家在线审稿”在线提交评审意见,并可查询既往审阅过的稿件。在此,特别提示广大作者,两刊已于2012年1月开始实施网上投稿、审稿、定稿、退稿等相关工作,同时不再接收Email投稿。作者可在两刊网站免费注册后依照指导一步步完成投稿,这给作者及编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作者可在网上查询两刊编辑部对稿件的处理情况,并可网上留言,将自己的想法、建议告诉我们,我们会尽快做出处理,给予答复。两刊网站开通初始,可能存在不足之处,真诚希望广大作者、读者能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两刊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眼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者。编辑部邮箱:bioi@sina.com (《眼科》), fms_ophthalmol@yahoo.com.cn (《国际眼科纵览》)。编辑部电话:010-58265902,65288427。欢迎网上投稿!
    综述
    去乙酰化酶Sirt1在视神经视网膜疾病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诸葛淳淳 徐国彤 徐晶莹
    2012, 36(4):  222-227.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204002
    摘要 ( 24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一类广泛参与细胞能量代谢、周期控制和免疫应答等生命过程的重要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1还具有明显的神经元保护作用。同时,Sirt1在许多视网膜疾病动物模型的干预中展示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Sirt1能够抑制视网膜的慢性炎症反应、减少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并清除视网膜细胞的高血糖记忆;在视神经炎和青光眼模型中,Sirt1能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减少其凋亡;而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模型中,Sirt1能保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活力和功能,并降低补体因子引起的视网膜自身免疫反应。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过程中,Sirt1可能具有促血管增生作用,但尚需进一步研究。由于Sirt1活性对于减轻多种视网膜疾病的组织损伤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Sirt1是治疗视网膜病变很有前景的靶点。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现状
    翟怡 朱亚楠 姚克
    2012, 36(4):  228-234.  doi: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4 003
    摘要 ( 18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可引起眼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水平病理性升高,导致眼内新生血管形成、黄斑水肿的发生。抗VEGF药物最早被用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现也被试验性地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VEGF165选择性拮抗剂Pegaptanib与VEGFA单抗Ranibizumab被批准玻璃体内注射,且对DR有较好的疗效;VEGFA全长抗体Bevacizumab被标示外用于玻璃体内注射治疗DR,也能达到较好的效果;重组融合蛋白Aflibercept针对DR的疗效也得到一些试验的支持。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DR已被证实短期有效且安全,但其长期的疗效与安全性有待更多的大规模临床试验来验证。
    学术简讯
    2010年全球视力残疾的最新估计
    李建军
    2012, 36(4):  234-234. 
    摘要 ( 16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Pascolini D和 Mariotti SPM在2011年12月发表的英国眼科杂志(BJO)上撰文,发布了2010年全球视力残疾的最新估计数字(表1、2)。视力损伤的主要原因是未矫正的屈光不正(43%)、白内障(33%)、青光眼(2%)、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沙眼(1%)、角膜混浊(1%),不能确定的原因占18%。盲的主要原因是白内障(51%)、青光眼(8%)、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5%)、儿童盲(4%)、角膜混浊(4%)、未矫正的屈光不正(3%)、沙眼(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不能确定的原因占21%。在所有盲人中,≥50岁者占82%。结果表明,2010年视力损伤仍是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视力损伤患病率各地区之间分布不均,但其中80%是可预防的。
    综述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及其对眼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李美丽 邹海东
    2012, 36(4):  235-238.  doi: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4 004
    摘要 ( 15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生血管形成是很多重要眼部疾病的共同病理改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是血管生成重要的促进因子。近年来,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soluble VEGF receptor-2, sVEGFR-2)被证实为一种VEGF促血管生成信号转导通路的天然抑制剂。有研究表明,它与眼部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新生血管性眼病的抑制因子及其血清标志物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sVEGFR-2在抗眼部新生血管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消息
    儿童眼科暨泪道疾病新进展学习班(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通知
    于刚
    2012, 36(4):  238-238. 
    摘要 ( 15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儿童眼科暨泪道疾病新进展学习班”将于2012年9月14-16日在北京举办。本学习班邀请国内知名眼科专家范先群、孙丰源、卢海、焦永红、于刚、项楠、赵军阳、李晓清、吴倩、吴文灿、范金鲁、金涛、田彦杰等任教,专题讲座内容涵盖特殊泪道疾病、儿童眼睑整形手术、儿童眼眶病影像学检查、儿童微创晶状体玻璃体手术、视网膜母细胞瘤、复杂斜视、儿童视光学、儿童特种眼镜及角膜接触镜验配、视感知觉学习等泪道疾病及儿童眼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授课内容丰富、详实,紧密结合临床,结合专家多年临床经验,应用病案实例讲授新进展、新理论、新方法。教学方法包括讲座、读片、手术视频演示、临床疑难问题专家答疑等。学习班结束将授国家级继续教育I类学分6学分。学费700元(含资料费及会议光盘),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报到地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56号;邮政编码:100045;报到时间:2012年9月13日下午。授课专家详细资料请登陆网站www.baobaoeye.com。联系人:薛京蒙、高飞;Emial:xaiz73@163.com(薛京蒙);gaodafei6049@163.com(高飞);联系电话:13521175492、59616399、59616394。
    综述
    泪道塞的临床应用进展
    吴志勇 阎曼妮 李霞 朱志忠
    2012, 36(4):  239-244.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204005
    摘要 ( 18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泪道塞栓塞泪道是目前治疗干眼症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能否降解将泪道塞分为可吸收和不可吸收两大类,对于消除诱因、滴人工泪液等处理不理想的顽固性干眼可施行泪道栓塞疗法。一般先选择可降解泪道塞,如无不适再考虑不可降解泪道塞。除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外,对于各种并发症如泪小管炎、泪溢、泪道塞移位等尤应重视。含有缓释药物的泪道塞可减少眼部用药频次,是具有前景的眼部给药新途径。
    学术简讯
    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的特征
    周金琼
    2012, 36(4):  244-244. 
    摘要 ( 151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格兰视网膜脱离研究”组近期在Br J Ophthalmol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1 13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特征的研究报道。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是严重威胁视力的疾病,常有双眼视网膜病理性改变。以往研究证明,因多存在视网膜变性、裂孔等危险因素,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发生RRD的风险明显增加。然而,目前关于原发性RRD对侧眼病理改变特征的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较少。作者的此项研究旨在观察RRD患眼对侧眼的疾病倾向和临床特征。“苏格兰视网膜脱离研究”是为期2年的人群为基础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以所有苏格兰人群原发性RRD患者为研究对象。原发性RRD由一位玻璃体视网膜专家通过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后得出诊断,所有RRD患眼视网膜下液范围 >2个视盘直径(PD),术前或术中确认存在视网膜全层裂孔。记录所有患眼及对侧眼是否存在玻璃体后脱离(PVD)、眼部或头部外伤史、视网膜裂孔及变性等信息。该研究共收集原发性RRD患者1 202例,随访超过2年且对侧眼临床资料齐全者占94%(1 130例)。所有患者按是否存在PVD以及视网膜裂孔类型进行分组。存在PVD的990例(876%)患者中,985%(975例)发现单发或多发马蹄孔,其中15% 存在巨大裂孔。而未发生PVD的140例(124%)患者中,40%存在圆孔,478%存在视网膜筛状孔,121%可见视网膜劈裂。研究发现,84%(95 /1 130例)的患者对侧眼存在全层视网膜裂孔。在患眼已发生PVD的990眼的对侧眼中,85%存在着视网膜裂孔,其中894%为与PVD相关的视网膜裂孔,而另106%为圆孔,无PVD。而RRD患眼未发生PVD的140例患者中,发现10例(71%)对侧眼全层视网膜裂孔,其中7例为圆孔。所有1 130例患者中,RRD患眼、对侧眼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者分别占187%、 145%。而在RRD患眼存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211例患者中,616%的对侧眼同样可见格子样变性。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最常见于因圆孔而导致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中(329%)。13%(148/1 130例)的患者对侧眼最佳矫正视力≤6/18,后者常伴有陈旧性视网膜脱离。73%(88/1 202例)的患者存在双眼RRD,仅15%患者(18/1 130)双眼RRD同时被发现,其余多先后发生,两眼间RRD发病的中位数间隔时间为38年(18~64年)。双眼RRD患者与单眼RRD患者相比,年龄、性别及眼部症状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双眼RRD患者较少主诉中心视力降低,究其原因,约60%的双眼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区未脱离,而单眼RRD患者黄斑区未脱离者仅442%(P<00001)。综上所述,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孔源性病理改变发生的危险性较大,约84%的患者对侧眼存在全层视网膜裂孔,73%的患者双眼RRD,严重威胁视力及生存质量。13%的患者对侧眼最佳矫正视力≤6/18,其中约20%为RRD所致。
    综述
    药源性干眼症
    杨永升 张守康 谢立科
    2012, 36(4):  245-250.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204006
    摘要 ( 15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源性干眼症是近年来逐渐被认识的一类药源性眼病,引起此病的药物有十余类上百种,其中常见的有抗胆碱能受体药、抗组胺药、抗抑郁症类药、抗精神病类药、激素类药、抗青光眼类药等。主要机制是药物影响副交感或交感神经系统,支配腺体分泌的通路受到阻断;或药物局部使用引起泪膜不稳定及眼表面异常。防治此类干眼症主要采用停药或换药,对因治疗以及对症处理。
    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治疗进展
    董雪青 高莹莹
    2012, 36(4):  251-255.  doi: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4 007
    摘要 ( 29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 MGD)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是多种睑板腺异常的总称,包括其结构异常和分泌物性质的异常,可引起眼睑炎症和泪液不稳定以及其他眼表疾病,其中最常见的病变是后部睑缘炎和脂质缺乏性(lipid tear deficiency,LTD)干眼症。既往MGD的治疗主要为眼睑清洁、热敷、睑板腺按摩、营养治疗、激素以及抗生素应用等,近年来物理疗法、免疫调节、环境调节等治疗方法有了新的进展,抗生素的治疗机理研究也有新的发现。
    学术简讯
    拉坦前列腺素与噻吗洛尔用于中国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降眼压效果对比
    胡德娇
    2012, 36(4):  255-255. 
    摘要 ( 15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中国赵家良等在2012年提前出版的电子版Journal of Glaucoma上报告,0005% 拉坦前列素(适利达)用于至少90度房角开放的中国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降眼压效果优于05%噻吗洛尔,且耐受性良好。本研究采用8周随机开放性平行研究。入组标准:年龄18~75岁,房角至少90度开放,眼压在21~35 mm Hg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或1个月前接受过周边虹膜切除(开)术的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成两组,71例接受0005% 拉坦前列素每晚1次滴眼进行治疗(拉坦前列素组);70例接受05%噻吗洛尔早、晚7点各1次滴眼进行治疗(噻吗洛尔组)。观察1、2、4、8周的眼压情况及8周后的降眼压幅度。入组筛选时眼压测量选择在上午9点,基线眼压及随访眼压测量分别在上午9、下午4点,每眼均使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两次取平均数。结果显示,拉坦前列腺素组与噻吗洛尔组的平均基线眼压分别为(243±30)mm Hg和(242±30)mm Hg,治疗8周后平均眼压分别为(176±38)mm Hg和(193±39)mm Hg,平均降眼压幅度分别为(67±44 )mm Hg和(49±40)mm Hg。两组均在治疗1周后眼压降幅最大,随后6周保持稳定。拉坦前列腺素组在每次随访观察时的眼压值均较噻吗洛尔组低(图1),在随访1、2、8周时拉坦前列腺素组平均眼压<17 mm Hg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噻吗洛尔组(图2),同时两组耐受性良好。图1拉坦前列腺素组和噻吗洛尔组随访不同时间的平均眼压比较图2拉坦前列腺素组和噻吗洛尔组随访不同时间达到不同平均眼压患者比例的比较
    综述
    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原因分析及诊疗
    王勇 贾卉
    2012, 36(4):  256-259.  doi: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4 008
    摘要 ( 15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普遍开展,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干燥、异物感、灼热感等干眼症状。手术时间、手术切口的大小、位置以及围手术期药物的应用都会影响术后泪膜的功能,导致干眼,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术中尽量维持泪膜的正常结构,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角结膜机械性损伤,术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和生活质量。
    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的研究进展
    吴迪 王雁
    2012, 36(4):  260-265.  doi: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4 009
    摘要 ( 15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角膜生物力学是对角膜黏性阻力、整体硬度等特性进行研究和分析的一门科学。角膜的生物力学特性是影响角膜屈光手术可预测性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且与不同的手术方式和切削深度相关,如板层切削较表层切削对角膜硬度影响大,厚角膜瓣术后角膜滞后量和阻力因子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切削深度大者角膜阻力因子明显下降。这些改变与术后发生角膜扩张、屈光回退等并发症有高度相关性。
    学术简讯
    频域OCT检测轻度视乳头水肿
    张译心 魏世辉
    2012, 36(4):  265-265. 
    摘要 ( 16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国里昂神经科医院神经眼科的Vardanian Vartin C等医师在2012年3月出版的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杂志上报告了一种新的OCT检测方法检测轻度视乳头水肿。该研究纳入了由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视乳头水肿患者24例(24眼),其中男性6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0岁(11~65岁);其中特发性颅高压者16例,膨胀性病变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水肿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排除高度屈光不正(等效球镜大于5 D或散光大于3 D),眼部疾病(白内障,陈旧脉络膜视网膜炎,后部葡萄膜炎,黄斑变性或水肿,视网膜动脉阻塞,眼底激光治疗),任何视盘改变(青光眼、视神经萎缩),视盘玻璃膜疣或先天性小视盘。22例(22眼)无神经系统疾病的健康人(平均年龄39岁,11~58岁)作为对照。由三位研究者利用修正的Frisén量表对所有患者的眼底高质量OCT图像(多线扫描,横断分辨率25 μm)进行分析和分级(0~5级),依据分级结果视乳头水肿眼分两组:轻度视乳头水肿组(1~2级)18例,中-重度视乳头水肿组(3~5级)6例。所有入组的患者和对照者均行OCT(Cirrus HD-OCT)检查。作者用两种方法进行扫描:(1)用“视盘容积200×200”程序检测视乳头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2) 用“黄斑容积512×128”程序对视盘进行扫描得到视乳头周围总视网膜厚度。从而得到全周和四个象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视乳头周围总视网膜厚度,然后在三组(对照组、轻度水肿组和中-重度水肿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中-重度水肿组、轻度水肿组和对照组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分别为2993±109,1124±63和96±57 μm,中-重度水肿组的全周和四个象限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比轻度水肿组和对照组均显著增厚(P<0001),但轻度水肿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17)。三组中视乳头周围总视网膜厚度分别为8045±170、4631±98和3324±89  μm,中-重度水肿组的全周视乳头周围总视网膜厚度比轻度水肿组和对照组显著增厚(P<0001),轻度水肿组比对照组也照组显著增厚(P<0001)。由此作者认为视乳头周围总视网膜厚度与传统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测量方法相比检测轻度视乳头水肿的敏感度增加,这种新的OCT检测方法对临床医师检测轻度视乳头水肿可能有帮助。
    综述
    细胞因子对青光眼滤过手术瘢痕化调控的研究进展
    李维娜 程金伟 魏锐利
    2012, 36(4):  266-270.  doi: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4 010
    摘要 ( 17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手术后瘢痕化是导致青光眼滤过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多种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白细胞介素(IL1)和干扰素(INF)等参与青光眼滤过手术瘢痕化过程的调控。目前已研制出多种针对这些细胞因子的治疗性干预措施,在预防青光眼手术滤过通道瘢痕化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参与调控青光眼滤过手术瘢痕化的细胞因子以及针对性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学术简讯
    白内障摘除术后引发的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戴艳丽 魏世辉
    2012, 36(4):  270-270. 
    摘要 ( 14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耳其作者Altan Goktas等医师在NeuroOphthalmol杂志2011年第 4期报道了1例74岁老年男性患者,因左眼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术后第1天突发视力严重下降。入院前视力:右眼 指数/1米;左眼 0.3;眼前段检查:右眼可见广泛虹膜新生血管,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在位;左眼核性白内障。眼底检查:右眼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脱离;左眼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20mg/ml)和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0.0125mg/ml)混合液球周麻醉下行左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第1天左眼视力降至指数/1米。左眼眼前段检查示:除角膜轻度水肿外未见其他异常。左眼眼底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沉: 12 mm/h; C反应蛋白: 1.1 mg/L),术后第2天ERG检查示:双眼视杆细胞反应、最大混合反应、30 Hz闪烁反应均未探测出波幅及峰时,VEP显示双眼未引出。头颅MRI示:年龄相关性改变。颈动脉、椎动脉超声检查未见异常。术后2个月眼底检查发现左眼视盘苍白,视力为指数/3米, VEP示:左眼波幅和潜时为5.68 μV和110.4 ms;视野检查左眼中央视野缺损。诊断:左眼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左眼老年性核性白内障、右眼视网膜脱离术后、右眼白内障术后、右眼视神经萎缩。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视神经眶内段的梗塞所致,在临床上非常少见应排除其他原因并进行鉴别诊断。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特点是初期视力很差、视野缺损较严重,伴有同侧相对传入性瞳孔障碍,眼底大致正常,VEP检查未引出,一般在4~8周内视力丧失,发展为视神经萎缩。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可能与血液动力紊乱及手术有关,如贫血、低血压、静脉压力增加、脑脊液压力增加、颅内占位性病变、冠状动脉手术、腰椎手术等。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一般以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为多见,后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很容易误诊为球后视神经炎,希望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减少误诊、漏诊。
    综述
    婴儿先天性白内障摘除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研究进展
    刘馨 罗怡
    2012, 36(4):  271-275.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204011
    摘要 ( 18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婴儿先天性白内障摘除后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受到越来越多眼科医生的认可,并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开展。25G玻璃体切除系统在婴儿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新型屈光度计算公式和近视漂移预测公式的发展,提高了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选择的准确性;更适合婴幼儿的人工晶状体和弱视训练方法的发展,提升了术后视功能重建的效果。
    学术简讯
    苏格兰眼咽肌型营养不良的误诊分析
    戴艳丽 魏世辉
    2012, 36(4):  275-275. 
    摘要 ( 12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国作者Pankaj Kumar Agarwal等医师于2012年7月在Clinical 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眼咽肌型营养不良(oculopharyngeal muscular dystrophy,OPMD)的综述。作者收集了苏格兰自2002年以来遗传学确诊为OPMD的患者17例,回顾性分析了此病的发病症状和延误诊断之间的关系。OPMD主要临床表现是进行性加重的上睑下垂、吞咽困难和四肢无力,上睑下垂表现为对称性的,常常较重,可能与易变的、广泛的限制性眼球运动障碍相关;吞咽困难常导致体重减轻、营养不良以及吸入性肺炎等;四肢无力常导致劳动能力丧失。OPMD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它是由于基因编码中PABP2 (结合蛋白2-A链)造成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的扩增。OPMD早期发病时出现的特征性基因类型是(GCG)7, (GCG)8 ,(GCG)6和(GCG)13。作者收集的17例患者中最常见的图1确诊为眼咽肌型营养不良(OPMD)之前上睑下垂症状持续的时间(年)A为咨询专科医生后;B为第一次就诊于专科医生前首发症状是上睑下垂(14例),其次为吞咽困难(2例)和肢体肌无力(1例)。这些症状在确诊前的3~20年已被眼科或消化科主治医生记录(图1),而且在医院的记录中显示,多数病例的上述首发症状在患者第一次就诊前的3~20年就已经出现(图1)。17例患者中,14例(82%)诊断OPMD时已经出现了吞咽困难,4例(24%)确诊时吞咽困难症状已持续了10年,一直处于随访及治疗过程中,13例患者(77%)有肢体肌肉无力的症状。详细询问病史发现,每例患者的一级亲属中均有上睑下垂症状,可见询问家族史极为重要。17例患者中2/3的患者均是以上睑下垂为首发症状而首诊于眼科医师,其他患者则首诊于消化科和耳鼻喉科。提高眼科、消化科及耳鼻喉科医师对OPMD的认识可以帮助早期诊断,提高治疗疗效、避免误诊、漏诊和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综述
    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王子杨 朱思泉
    2012, 36(4):  276-280.  doi: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4 012
    摘要 ( 212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术是目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的最有效方法。作为一种体内植入的生物材料,IOL可以在眼内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IOL的生物相容性评价遵循两大原则,一是生物安全性原则, 二是生物功能性原则。生物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细胞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刺激和致敏试验以及植入试验。生物功能性评价主要包括葡萄膜生物相容性和囊膜生物相容性的评价。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闪光感异常的原因及处理
    郭亚雯 李军
    2012, 36(4):  281-284.  doi: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4 013
    摘要 ( 30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闪光感异常是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包括正闪光感异常和负闪光感异常。正闪光感异常是指从外界进入眼内的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明亮干扰影像,以光亮、条纹为特征。本该参与正常视网膜成像的光线被人工晶状体方边折射后,在正常视网膜像的对应位置形成暗点、暗影等为负闪光感异常。后囊膜混浊,人工晶状体材料、边缘设计,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直径,手术切口位置,虹膜和人工晶状体光学部之间距离等都是闪光感异常产生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闪光感异常已成为影响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重要并发症。本文就闪光感异常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及其处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消息
    《眼科》杂志2012 年“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研究专题征文活动通知
    《眼科》杂志编委会
    2012, 36(4):  284-284. 
    摘要 ( 12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ain gland dysfunction,MGD)是一种较常见的眼表疾病,常与干眼症、睑缘炎、结膜炎、角膜炎等相关。为了提高国内眼科同行对睑板腺功能障碍的认识及临床诊治水平,《眼科》杂志从2012年7月起进行征集有关“睑板腺功能障碍”专题研究论文的活动。征文内容要求与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密切相关,论文体裁可为论著、病例报告、病例讨论、图片病例等,论著性文稿要求具有较好的研究设计,病例报告等文稿要求有较好的图片证据,但不接受综述性文稿。截稿日期:2012年10月31日。来稿请登录到《眼科》杂志网站(www.j-bio.net),按要求进行作者在线投稿,文章请注明“睑板腺功能障碍(MGD)专题征文”,免收审稿费。活动结束时,将择优在《眼科》杂志发表,同时评出优秀论文一等奖二名,奖金5000元,二等奖五名,奖金2000元。欢迎广大眼科工作者积极投稿!
    综述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病理表现
    胡依博 艾立坤
    2012, 36(4):  285-288.  doi: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4 014
    摘要 ( 15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为常见眼眶病,其患病率在成人眼眶病中居首位。虽然目前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证实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通过对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眼外肌、结缔组织、结膜等眼部组织的病理变化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揭示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对限制性斜视等一些临床现象提出更合理的解释,以期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