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37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3-10-22
    述评
    小梁切除术术后管理至关重要
    任泽钦
    2013, 37(5):  289-291.  doi:10.3706/ cma. j. issn.1673-5803.2013.05.001
    摘要 ( 905 )   PDF (522KB) ( 13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小梁切除术的远期成功取决于手术本身的质量和术后管理水平。本文阐述了术后管理重要性的缘由和依据,介绍了术后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措施。(国际眼科纵览,2013, 37:289-291)
    综述
    周边屈光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武晶晶, 华宁, 李筱荣
    2013, 37(5):  292-296.  doi:10.3706/ cma. j. issn.1673-5803.2013.05.002
    摘要 ( 89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近视发生率居高不下。已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视网膜周边屈光状态可能与中心近视的发生和发展有关。运用适当技术准确、快速地对周边屈光状态进行测量评估是深入研究的基础。本文就目前常用周边屈光测量方法作一综述,分析比较各方法优、缺点,并提出理想设备的标准,以期对周边屈光的研究有所帮助。(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 292-296)
    人眼眩光发生机制及测量方法的研究进展
    蔡啸谷, 乔利亚, 管征, 万修华, 王宁利
    2013, 37(5):  297-302.  doi:10.3706/ cma. j. issn.1673-5803.2013.05.003
    摘要 ( 9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眼眩光一般是指由于从外界进入眼内的迷乱光线抑制了正常光线在视网膜上的成像而形成的不舒适感觉。其在不同的领域及专业中涵义均有所不同。尽管目前眩光测量方法众多,但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在临床及研究工作中需谨慎甄别不同眩光定义及测量方法对患者视觉质量评估造成的偏倚。由于眩光研究受到其复杂的发生机制和缺乏跨学科交流的影响,目前尚无一种方法能全面有效地防治眩光。本文通过回顾分析眩光在眼科、照明工程、神经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出版物及研究报道,对临床上常见的眩光类型如失能眩光、幻影眩光、不舒适眩光和畏光的发生机制、测量手段和解决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 297-302)
    眼睑皮肤松弛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柯梅青, 张兴儒, 赵黎, 韩竹梅, 李青松
    2013, 37(5):  303-307.  doi:10.3706/ cma. j. issn.1673-5803.2013.05.004
    摘要 ( 10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眼睑皮肤松弛综合征是一种较少见的眼睑疾病,表现为青少年时期特发性局限性眼睑皮肤反复间断性无痛性血管神经性水肿,反复水肿破坏眼睑组织结构导致眼睑皮肤松弛变薄,毛细血管增多迂曲扩张以及后期上睑下垂、眶脂肪脱垂、泪腺脱垂等多种并发症。眼睑皮肤松弛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存在遗传等因素的参与;组织病理学研究发现IgA沉积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表达增强,提示免疫反应参与弹性纤维的降解,后者进一步引起局部淋巴系统结构功能的改变;这些因素共同参与了本病的发生发展。眼睑皮肤松弛综合征的治疗分为急性水肿期和稳定期的治疗。(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303-307)
    干眼病理损害中的炎症机制
    牛亮亮, 王艳
    2013, 37(5):  307-310.  doi:10.3706/ cma. j. issn.1673-5803.2013.05.005
    摘要 ( 7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眼是一种泪液和眼表的多因素性疾病,可引起眼部不适、视觉障碍、泪膜不稳定和眼表损害,并伴有泪膜渗透性升高和眼表炎症。目前研究表明,炎症在干眼的发病和病理损害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炎症与泪液渗透压、眼表黏蛋白表达、角结膜上皮结构及功能、泪腺及睑板腺结构和功能等方面对炎症造成干眼眼表和泪液功能损害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307-310)
    预测及筛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高危人群的研究进展
    吴若欣, 李金瑛
    2013, 37(5):  311-316.  doi:10.3706/ cma. j. issn.1673-5803.2013.05.006
    摘要 ( 8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危险窄房角者若能在急性房角关闭及周边虹膜前粘连形成之前筛查出高度可疑前房角关闭者,可早期阻断发病环节,对防止演变成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PACG)具有重要意义。PACG的预测及筛查方法中,前房角镜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眼前段相干光断层扫描、Scheimpflug照相技术有各自的优缺点。预测及筛查PACG涉及众多的眼球生物学参数测量,最新的研究进展涉及静态参数与动态参数。前者包括前房深度、宽度、体积、面积,房角开放程度参数,虹膜厚度、体积、曲率,晶状体厚度、相对位置、拱高等;后者包括虹膜容积变化测量及葡萄膜渗漏检查等。(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 311-316)
    现代新式辅助器械在晶状体半脱位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郭跃, 郭晓红, 郑丹莹
    2013, 37(5):  317-321.  doi:10.3706/ cma. j. issn.1673-5803.2013.05.007
    摘要 ( 7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期以来晶状体半脱位的手术治疗因为囊袋稳定性较差而无法安全有效地行囊袋内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从而影响术后治疗效果。近年来经典囊袋张力环、改良型囊袋张力环、囊袋张力带、封闭可折叠型囊袋环、虹膜拉钩以及囊袋锚等多种新式辅助器械出现并广泛应用。这些辅助器械通过差异化作用机制在术中可稳定脱位的晶状体,保护囊袋,减少悬韧带进一步损伤,减少囊袋破裂等并发症出现几率;术后有助于维持IOL居中性、预防囊袋收缩、减少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等,从而为晶状体半脱位手术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317-321)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的历史及现状
    朱伟, 王涛
    2013, 37(5):  322-328.  doi:10.3706/ cma. j. issn.1673-5803.2013.05.008
    摘要 ( 125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是指不同方式白内障摘除与不同方式抗青光眼手术的联合。目前狭义上主要指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滤过性手术尤其是小梁切除术。白内障手术从囊内摘除、囊外摘除到目前的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甚至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小梁切除术目前主要是巩膜瓣牢固缝线、抗代谢药物(尤其是丝裂霉素)应用和巩膜瓣缝线调控性拆除。目前联合手术适应证尚缺乏统一标准,有学者主张对于房角粘连≥180°、降眼压药物≥3种、有白内障手术指证、矫正视力<0.5者,可选择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未来的联合手术将纳入非穿透小梁手术、黏小管切开术、房水引流物植入术(包括Isent、ExPRESS阀)以及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等。(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322-328)
    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临床研究进展
    张运江, 俞方良
    2013, 37(5):  329-334.  doi:10.3706/ cma. j. issn.1673-5803.2013.05.009
    摘要 ( 8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光眼与白内障两种疾病同时存在的患者较多,青光眼与白内障联合手术方法也较多。 随着眼内窥镜在眼科的应用发展,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术作为一种新的治疗复杂性青光眼的手段,在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合并有白内障的青光眼时有一定的优势。本文就内窥镜下睫状体光凝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适应证、原理、效果、并发症以及与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比较作一综述。(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329-334)
    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作为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靶点
    姜丽丽, 马忠旭
    2013, 37(5):  335-339.  doi:10.3706/ cma. j. issn.1673-5803.2013.05.010
    摘要 ( 87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内障术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防治PCO是保障白内障手术远期疗效的关键。术中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移行和上皮-间质转化是PCO形成的细胞学基础。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通过正性调控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迁移、转分化及凋亡等,促进了PCO的发生发展过程。设想可通过对 TGF-β、TGF-β受体及其下游通路中的Smad蛋白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等进行干预来防治PCO。采用结膜囊涂抹及前房注射TGF-β抗体、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及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或特异性抗体等将成为PCO防治的新途径。(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335-339)
    病毒性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朱雪梅, 赵明威
    2013, 37(5):  340-345.  doi:10.3706/ cma. j. issn.1673-5803.2013.05.011
    摘要 ( 8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毒性前葡萄膜炎是临床最常见的葡萄膜炎之一,是重要的致盲性疾病。其病因复杂、机制不清,临床表现多样化,易与其他类型葡萄膜炎混淆,较难及时进行病因诊断;治疗上,由于较难针对病因治疗,常常存在不规范治疗,导致病情迁延反复。本文就疱疹病毒性、巨细胞病毒性及风疹病毒性前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比较了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性前葡萄膜炎与疱疹病毒性前葡萄膜炎的临床特点,归纳了病毒性前葡萄膜炎的诊疗思路。(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340-345)
    玻璃体内注药术后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李逸丰, 魏文斌
    2013, 37(5):  345-349.  doi:10.3706/ cma.j.issn.1673-5803.2013.05.012
    摘要 ( 10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玻璃体内药物注射的发展非常迅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制剂已成为眼科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因此更有必要认真审视其并发症,尤其是眼内炎这一玻璃体内注射最严重的并发症。研究显示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制剂后眼内炎发生率约0.02%~0.09%。危险因素包括注射前危险因素(活动性外眼感染、按压眼睑、较粗注射针头、青光眼、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注射中危险因素(飞沫传播、无菌操作不严格)和注射后危险因素(多次注射)等。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预防的效果尚无定论。(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  345-349)
    米诺环素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焦晓玲, 杨柳
    2013, 37(5):  349-354.  doi:10.3706/ cma. j. issn.1673-5803.2013.05.013
    摘要 ( 9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是青光眼和视网膜疾病的主要受损细胞。米诺环素是一种半合成的四环素类衍生物,除广谱抗菌功效外,还具有抗氧化、抗凋亡和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对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研究证明米诺环素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也具有保护作用,在视神经外伤、青光眼和多种视网膜疾病的研究中均显示了不同程度的效果。本文就米诺环素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 349-354)
    视网膜外层结构与视网膜疾病视功能预后的新认识
    田弘亚, 王方
    2013, 37(5):  354-358.  doi:10.3706/ cma. j. issn.1673-5803.2013.05.014
    摘要 ( 9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近年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的发展,视网膜细微结构更多的细节可被观察。在视网膜外层的OCT成像中有四条高反射线,即外界膜(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ELM)、内节/外节交界区(inner segment/outer segment junction,IS/OS)、锥细胞外节末端(cone outer segment tips,COST)和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这些高反射线的完整性与各种视网膜疾病的视力等功能相关,能够提示疾病的预后。本文就OCT对视网膜外层结构显像及其与常见视网膜疾病治疗后视功能恢复的关系进行综述。(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354-358)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小胶质细胞的应答—从神经血管单元角度探讨小胶质细胞的异常改变
    张爱平, 曹文俊
    2013, 37(5):  358-II.  doi:10.3706/ cma. j. issn.1673-5803.2013.05.015
    摘要 ( 16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微血管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胶质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视网膜中持续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引起视网膜神经元损伤和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有关小胶质细胞在生理条件和糖尿病时在视网膜中的分布、形态、表面标志分子谱构成和生物学功能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生理条件下神经血管单元中小胶质细胞的功能、调节及其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可能机制。(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 358-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