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4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7-08-22
    综述
    TSG-6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孙高园 王庆平
    2017, 41(4):  217-221.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4.001
    摘要 ( 522 )   PDF (789KB) ( 16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umor necrosis factor α stimulated gene 6, TSG-6)编码的分泌性蛋白是一种保护性的炎症反应因子,它通过与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或蛋白多糖结合,介导炎症细胞迁移、黏附,参与免疫调节和细胞外基质重塑,进而发挥炎症调控作用。重组TSG-6蛋白已应用于多种疾病模型的研究,并表现出了广泛而强烈的抗炎作用。最近的研究发现,重组人TSG-6局部应用可减轻多种眼病的炎症反应和病理表现。近几年间充质干细胞在眼科疾病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TSG-6已被证明是间充质干细胞发挥作用的关键媒介。这提示TSG-6很可能成为眼病治疗的新靶点,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会议报告
    2017年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影像诊断读片会会议纪要
    赵琳
    2017, 41(4):  221-221.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4.019
    摘要 ( 2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7年7月29日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影像诊断读片会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影像诊断读片会自2013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五届,吸引了全国多家医院眼科医师参与。此次会议由王宁利院长及彭晓燕教授主持,并邀请国内众多知名专家及同仁医院眼科老专家到会点评。本次会议内容丰富新颖,结合目前研究前沿对临床工作中的影像进行整理总结。其中所涉及的影像学特征包括Roth斑、视盘新生血管、穹顶样黄斑、珍珠项链征、视乳头黄斑皱褶、急性旁中心中层黄斑病变、Elschnig斑、退行性眼底病的黄白色斑点、樱桃红斑、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匍行样脉络膜病变、Coats样反应等,报告对各种影像学特征的定义、表现、常见疾病及鉴别诊断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所涵盖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也十分全面,包括眼底彩相、自发荧光、OCT、OCTA、眼底荧光造影及脉络膜造影等。在影像的“真伪”辨别方面,就如何判断OCTA图像中的伪影进行了四大方面的总结,对判断假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的方法,视盘新生血管与视盘侧支循环的鉴别及Coats样反应与Coats病的鉴别进行了介绍。会议报告对一些常见的影像学改变进行了进一步的介绍,如樱桃红斑形成的病因多样,而不仅仅见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在其他缺氧型视网膜病变,代谢性疾病及药物中毒中也可见,同时也对一些近年来发现的疾病及概念进行了介绍,如急性旁中心中层黄斑病变及隐性遗传性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等。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对于临床的诊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某些改变出现时,应注意全身疾病的排除,如Roth斑是白血病眼底最常见的表现,匍行样脉络膜病变应注意排查结核及结节病,而有些影像学改变可能对疾病预后效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慢性渗出性黄斑病变中出现的珍珠项链征经治疗后有转归为硬渗的可能,影响预后视力恢复。会议最后,彭晓燕教授对此次大会进行总结,为参会的各位医生们重新梳理了会中所涉及的内容,强调在关注黄斑区改变的同时也要注意视盘及其周边的改变,注重影像学上的“真伪”鉴别。大会为眼科医生们搭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使大家在增长见识,拓宽视野的同时,不断提高对临床常见病及疑难病例的诊疗能力。

    综述
    交联透明质酸钠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
    田琨 钟华
    2017, 41(4):  222-225.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4.002
    摘要 ( 392 )   PDF (698KB) ( 18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光眼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瘢痕组织形成导致滤过泡发生纤维化。尽管抗纤维化药物如丝裂霉素C和5-氟尿嘧啶可明显改善手术成功率,其潜在术后并发症问题难以令人满意。近年来,开发的一些新的药物、材料或手段,尤其是交联透明质酸钠尤为引人瞩目。交联透明质酸钠减少瘢痕形成的作用机制,在于其物理屏障效应和本身所具有的抗炎特性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交联性状可使其降解时间延长。临床初步研究显示,交联透明质酸钠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对控制眼压和减少术后瘢痕化均具有较好效果。

    角膜层间积液综合征
    林可劼 童绎
    2017, 41(4):  226-231.  doi:10. 3760/ cma. j. issn.1673-5803. 2017. 04. 003
    摘要 ( 7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角膜层间积液综合征是指角膜基质层间出现间隙,房水渗入其间,使实质层分离,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的一种疾病。其发病原因为板层屈光手术后任何原因引起的眼压增高或角膜内皮功能障碍,引发角膜水肿,出现层间积液。由于此病较为罕见,临床上角膜层间混浊近似弥漫性板层角膜炎,角膜中央部眼压隐匿性增高,极易误诊漏诊。通过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可明确诊断。积极寻找原发病因、早期诊断、及时准确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学术简讯
    病理性近视定义的探讨
    魏串串
    2017, 41(4):  231-231.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4.015
    摘要 ( 56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来自日本的Kyoko Ohno-Matsui教授在2017年第37卷第6期的《RETINE》上发表文章阐述作者对病理性近视定义的最新认识。病理性近视是全世界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东亚国家,但病理性近视的定义尚未在研究中得到标准化。这种缺乏标准化的定义使得流行病学研究之间的比较较为困难。作者通过Pubmed进行文献检索,检索出对病理性近视下定义的文章,并对这些文章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在大多数早期流行病学研究中,常用屈光不正(<-5.0 D,<-6.0 D,<-8.0 D)或眼轴增长(≥26.0 mm,≥26.5 mm)来定义病理性近视。然而,基于这些临界值的定义仅显示出高度近视的特点,且对为什么选择这些临界值也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此外,近视相关的眼底病变也被用于定义病理性近视,但它们并不是病理性近视所特有的。因此,需要基于科学证据的病理性近视的标准化定义。那么病理性近视是什么?Moriyama和Ohno-Matsui使用三维磁共振成像(3D MRI)分析病理性近视患者,他们认为病理性近视的眼伴随着眼球变形和眼轴伸长。Kyoko Ohno-Matsui教授认为,或许可以从其特异性并发症,即后巩膜葡萄肿和近视性黄斑病变这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基于后巩膜葡萄肿的定义。Spaide在近视病理学报告中指出, 葡萄肿被定义为“突出的眼球壁的曲率半径小于周围眼球壁的曲率半径”。Ohno-Matsui教授认为后巩膜葡萄肿与视力障碍有关,且是确定病理性近视的一个重要病变。并提出了两种较为有效的检查方法:(1)3D MRI扫描可以基于整个眼球的形状确定葡萄肿的存在和类型。(2)广角眼底图像可以显示沿葡萄肿边界的色素异常或异常反射,还可预测3D MRI描绘的葡萄肿是否存在及其类型。除了由视盘倾斜综合征(titled disc syndrome,TDS)引起的恶性葡萄肿外,后巩膜葡萄肿是病理性近视所独有的。然而,检测葡萄肿的最佳方法仍然是一个问题。3D MRI检查并不能常规进行,虽然目前使用的OCT的扫描长度不足以显示整个葡萄肿的范围,但预计OCT会在近期被用于确定葡萄肿的存在和类型。二是基于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定义。虽然近视性黄斑病变是病理性近视患者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但其定义在研究中并不一致。 “META-PM研究组(Meta-Analysis for Pathologic Myopia study)”提出了一种新的近视性黄斑病变分类系统。他们定义了五类近视性黄斑病变,包括“无近视性视网膜退行性病变”(0类),“豹纹状眼底”(1类),“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2类),“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斑”(3类)和”黄斑萎缩“(4类)。补充这些类别的三个附加特征被定义为“加”病变,即漆裂纹,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和Fuchs斑。病理性近视与其他近视不同,因为病理性近视导致的视力损伤不可矫正且不可逆转。因此,应该使用可能导致视力损害的近视性黄斑病变来界定病理性近视。同时,具有病变类别2以上或具有至少一个“加”病变的眼可以被认为具有病理性近视。虽然近视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回答。如“病理性近视”是“近视”的一部分,还是“病理性近视”与“近视”根本就是不同的疾病?如果不同,我们应该如何准确定义“病理性近视”?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来回答。

    综述
    视频终端相关性干眼的研究进展
    高奕晨 杨瑞波 赵少贞
    2017, 41(4):  232-236.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4.004
    摘要 ( 4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视频终端(video display terminal,VDT)相关性干眼已成为眼科临床主要亚病种之一,严重影响眼部健康。VDT相关性干眼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机械机制和非机械机制。机械机制主要与瞬目运动有关,包括完全性瞬目减少,不完全瞬目增多及眼表暴露面积增大。非机械机制包括眼表炎症、黏蛋白浓度降低及泪腺功能减弱等。针对VDT相关性干眼的特异性检查尚属空白,临床建议采用问卷结合症状、常规干眼检查的综合检查方法进行诊断。

    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糖尿病相关干眼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姚盼盼 李冰 盛敏杰
    2017, 41(4):  237-244.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4.005
    摘要 ( 3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眼症是一种常见眼病,糖尿病是其高危因素之一。近年来,糖尿病相关干眼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两种疾病状态均与免疫系统异常反应有关。研究已证明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免疫炎症反应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是机体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连接者,并具有启动作用,在免疫反应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异常会导致免疫紊乱,引发一系列的免疫炎症级联反应。因此,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在糖尿病相关干眼症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消息
    《睑缘炎与睑板腺功能障碍》一书出版
    2017, 41(4):  244-244. 
    摘要 ( 1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孙旭光教授主编的《睑缘炎与睑板腺功能障碍》一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分为基础篇和临床篇,共七章。对睑缘及睑板腺的基础知识、睑缘炎、蠕形螨睑缘炎、睑缘炎相关角结膜病变、睑板腺功能障碍及睑板腺功能障碍相关干眼的诊治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在临床篇每章的结尾,著者总结了该章诊治要点,还提供了典型病例作为参考,全书有相关疾病图片150余幅,希望对广大眼科工作者的临床及相关研究有所帮助。本书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医药书店、当当网、卓越网、亚马逊网均有销售。也可登录人民卫生出版社网站(http://www.pmph.com)或联系人民卫生出版社销售部人员,电话13910668535,010-59787226 / 010-59787074。

    综述
    泪膜动态改变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郑晓红 赵少贞
    2017, 41(4):  245-250.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4.006
    摘要 ( 5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泪膜的动态变化包括泪膜厚度、脂质层和泪膜破裂区域的动态变化。干眼患者常伴有视力波动,泪膜对视觉质量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泪膜的同质性及均匀性。近年来使用Hartmann- Shack波前像差仪、视觉质量分析系统等仪器定量连续测量健康眼及干眼瞬目后持续睁眼状态时及其应用人工泪液后泪膜动态改变对视觉质量影响。正常人瞬目后持续睁眼视觉质量下降,高阶像差和客观散射指数呈现出与干眼相似的上升趋势。干眼患者泪膜动态改变较正常人出现更早,高阶像差和客观散射指数均较正常眼增大。长期使用人工泪液可以改善干眼患者泪膜稳定性及瞬目后的视觉质量。视觉质量的动态检测可反映泪膜动态变化,有助于敏感地发现泪膜不稳定,及早进行临床诊治。

    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
    姚帮桃 董照阳 赵孝贵 王蓓
    2017, 41(4):  251-254.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4.007
    摘要 ( 3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MGD)是一种慢性、弥漫性睑板腺异常,它通常以睑板腺终末导管的阻塞和(或)睑板腺分泌物质或量改变为特征。MGD的危险因素错综复杂。任何影响睑板腺功能的原因如局部因素、药物因素、全身情况、先天性因素等均可导致MGD,有时可能为众多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临床工作中眼科医生应关注MGD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针对性治疗。

    免疫相关性角膜炎病因的研究进展
    闫璐 丁琳
    2017, 41(4):  254-258.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4.008
    摘要 ( 3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免疫相关性角膜炎进展迅速、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且病因复杂,导致临床治疗难度大。自身免疫性因素、炎性反应、手术有创操作等致病因素已逐渐被大家熟知,睑板腺形态异常、懒惰狡诈球菌感染、先天解剖异常等也可导致该病的发生,为免疫相关性角膜炎的防治提供新的方向。

    圆锥角膜的治疗方法
    侯思梦 周跃华
    2017, 41(4):  259-265.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4.009
    摘要 ( 4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圆锥角膜(keratoconus,KC)是一种双侧性、进行性角膜基质变薄、前凸且伴进行性视力下降的病理改变,目前国内尚缺乏对该疾病治疗方法的系统性认识。近年来临床上常见的治疗圆锥角膜的方法包括,硬质角膜接触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板层/深板层角膜移植术、角膜基质内环植入术和角膜交联术以及各种联合手术等。

    斜视药物治疗
    王嘉南 艾立坤
    2017, 41(4):  265-269.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4.010
    摘要 ( 44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药物治疗是斜视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药物主要通过改变眼外肌的肌力使眼位恢复。目前研究中用于斜视治疗的药物包括肉毒毒素、布比卡因、蓖麻毒素-mAb3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临床应用不尽相同。总结不同药物治疗斜视的机制、副作用、临床应用,有助于探讨未来应用药物治疗斜视的研究方向。

    图片病例
    眼前节毒性综合征一例
    张阳
    2017, 41(4):  269-269.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4.017
    摘要 ( 319 )   PDF (601KB) ( 12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性,69岁,左眼白内障术后第2天开始视物模糊、视力下降,1周后裂隙灯下可见左眼混合充血,角膜水肿、上皮大片缺损,后弹力层皱褶,周边角膜局灶性浸润,瞳孔欠圆(图A)。活体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角膜水肿,内皮层呈“龟背”样影像(图B)。临床诊断为眼前节毒性综合征(toxic anterior segment syndrome,TASS)。

    综述
    白内障术后急性眼内炎致病菌的变化和治疗进展
    Taraprasad Das Savitri Sharma 刘芳
    2017, 41(4):  270-274.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4.011
    摘要 ( 3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是导致失明的严重并发症。近年来,致病菌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印度和中国,目前以革兰阴性菌及真菌导致的感染多见。同时,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也在逐渐增加。为了保障安全的白内障手术,对于新的治疗指南不断的调整和定期评估是很有必要的。

    学术简讯
    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检测葡萄膜黑色素瘤经质子束放射治疗后造成的放射性黄斑病变
    毛英 李彬
    2017, 41(4):  274-274.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4.016
    摘要 ( 334 )   PDF (1108KB) ( 12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近年来一种新型血管成像技术,利用分频去相关血管成像技术(SSADA)更好的显示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的图像,更加精准地定位相应的组织血管的位置和深度。放射性黄斑病变(radiation maculopathy)造成的视力损伤是眼内肿瘤放射性治疗的重要病因。通过眼底像可见黄斑区有脂质分泌物和出血;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显示黄斑区可有囊样水肿;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FA)显示黄斑区可有毛细血管扩张、渗出,毛细血管网的破坏以及毛细血管网无灌注区。法国洛桑大学Matet等于2017年 8月在Inves Ophthalmol Vis Sci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首次报道了应用OCTA技术检测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在质子束放射治疗后造成的辐射性黄斑病变对视力的影响。此研究对OCTA的检测参数增添了视网膜微循环指标,包括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浅层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es,SCP)密度和深层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es, DCP)密度及其相对的局部分形维数,从而可对黄斑区血管血流量进行快速、无创的可视化检测。相比较FA,OCTA具有较高分辨率和重复性,对于黄斑区原发部位的毛细血管辐射损伤以及黄斑区局部微血管丛的异常改变的检测,都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意义。本研究回顾性研究经质子束放射治疗12个月以上的93例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其中在35例患者中,对比其健侧眼,发现患侧眼经放射性照射后黄斑区FAZ扩大,SCP/DCP密度及SCP/DCP局部分形维数降低。通过分析发现,质子束放射性治疗后,黄斑区FAZ的扩大、SCP 密度、SCP局部分形维数、DCP密度或DCP局部分形维数的降低,都会造成视力损伤。其中通过OCT观察到黄斑囊性水肿、椭圆体带缺失会加重视力损害,FA进行的微血管异常分级(轻度受损、断裂、破坏)与OCTA显示的FAZ、SCP /DCP密度改变引起视力损伤具有相关性(图1)。因此认为,应用OCTA技术可以更好地通过FAZ、SCP /DCP密度及其局部分形维数等相关参数来定量检测放射性黄斑病变的程度及其对视力的影响。

    综述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
    褚慧明 齐艳华
    2017, 41(4):  275-279.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4.012
    摘要 ( 8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作为一种外源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手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之一,多是由细菌和真菌感染引起。了解并掌握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风险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该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时的诊断对于视力的愈后具有决定性意义,目前玻璃体内药物注射已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案,而全身应用抗生素是否有益尚未达成共识。

    消息
    《图解青光眼手术操作与技巧》一书出版
    2017, 41(4):  279-279. 
    摘要 ( 2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张秀兰、王宁利著,葛坚、叶天才审校,国内著名青光眼专家李美玉、蒋幼芹、葛坚、叶天才、彭大伟教授作序,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图解青光眼手术操作与技巧》一书已于2016年8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2500余张精美图片、回答350个与手术相关的临床问题、输入网络增值码可观看108个手术视频、扫描封底二维码可查看手术视频目录。本书系统、全面传授青光眼手术操作与技巧,写作风格独特、表述细腻,特色鲜明。大16开本,98.2万字。本书系《图解临床青光眼诊治》的姊妹篇,适合青光眼专业医师、医学生、研究生、各级眼科医师阅读。购书途径:人民卫生出版社销售部(Tel:13910668535,010-59787226);或登录www.pmph.com人民卫生出版社官网在线购书;全国各大新华书店;京东、当当、亚马逊等网上书店;中山眼科中心郭老师020-87334247。零售价:398元(五十本以上可获6.5折优惠)。

    综述
    外伤性晶状体半脱位的手术治疗进展
    刘京婧 张凤妍
    2017, 41(4):  280-284.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4.013
    摘要 ( 2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眼外伤是引起晶状体脱位的主要因素之一。临床上对于有严重并发症或对视力影响严重的晶状体脱位应予手术处理。手术过程中需特别关注撕囊的技巧、支撑囊袋的辅助器械的使用、超声乳化以及后囊破裂的处理等。外伤性晶状体脱位的手术治疗对于眼科医生是一种挑战,同时也面临很多选择。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以及手术过程中全程良好的手术技巧和合适的辅助器械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

    图片病例
    流行性角结膜炎合并 Coats白环一例
    张阳
    2017, 41(4):  284-284.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4.018
    摘要 ( 231 )   PDF (565KB) ( 12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患者女性,44岁,既往病毒性结膜炎病史3个月余,双眼结膜充血,双眼角膜上皮下可见点状混浊(图A),为流行性角结膜炎(Epidemic keratoconjunctivitis,EKC) 的恢复期表现(V期)。左眼鼻下角膜见一白色环形沉积物,为Coats白环。图B为40倍裂隙灯像,可见围绕呈环形的上皮层白色点状沉积物。

    综述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心理状况及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
    熊晓菁 武明星 周希瑗
    2017, 41(4):  285-288.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4.014
    摘要 ( 2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是一种中心视力进行性不可逆性丧失的与年龄密切相关的老年性眼病,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尽管AMD在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老年人群中仍普遍存在,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常常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很高。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低视力康复和AMD特定行为及自我管理程序已经被有效地应用于AMD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