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4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7-12-22
    综述
    3D打印眼镜的定制化优势
    袁翌斐 王薇
    2017, 41(6):  361-366.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6.001
    摘要 ( 251 )   PDF (1604KB) ( 148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框架眼镜是目前最常用的矫正屈光功能的方式之一,但由于不同个体之间的头面部特征均有差距,从而导致了成品框架眼镜与患者之间的不适配。随着3D数据扫描重建技术以及3D打印技术的发展,可以根据个人头面部模型数据以及患者自定义设计定制框架眼镜,解决了尺寸适配、舒适度及美观等问题。目前3D打印眼镜的定制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图像采集系统、3D图像重建和镜架试戴系统及3D打印系统。眼镜定制中要结合眼镜尺寸信息和头部信息共同作用的内参数,和使用者特征、外界条件、使用目的等外参数。(国际眼科纵览, 2017,  41:   361-366)

    豹纹状眼底改变研究进展
    延艳妮 魏文斌
    2017, 41(6):  367-371.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6.002
    摘要 ( 588 )   PDF (3618KB) ( 12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豹纹状眼底改变指在除盘周区域外的眼底后极部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其原因可能为视网膜色素上皮透见性增加、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脉络膜大血管间色素沉积等。豹纹状眼底改变程度与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呈显著负相关,通过观察豹纹状眼底的改变程度可估计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此外,豹纹状眼底改变与高度近视眼底病变、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相关,其为这些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的探索提供依据。(国际眼科纵览, 2017,  41:   367-371)

    高度近视黄斑中心凹附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诊断
    贺文山 叶波
    2017, 41(6):  371-375.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6.003
    摘要 ( 3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生于高度近视患者黄斑中心凹附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对患者的视力是一种严重威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多焦视网膜电图、微视野、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以及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对病灶的位置、大小及活动性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早期诊断与治疗以及后期的随访是防控视力下降的重要措施。(国际眼科纵览, 2017,  41:   371-375)

    黄斑区微观结构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术后视力的预测价值
    赵小琴 李林芮 杨桢 许立帅 杨小丽
    2017, 41(6):  376-380.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6.004
    摘要 ( 1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是较常见的年龄相关性疾病,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手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graphy, OCT)是监测IERM术后恢复状况的有力工具。利用OCT研究黄斑区微观结构可对IERM术后最佳视力进行预测,其中主要评估指标是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内层视网膜厚度、光感受器细胞内节/外节、光感受器外节末端以及光感受器外节长度等。(国际眼科纵览, 2017,  41:   376-380)

    黄斑前膜的治疗进展
    胡圆 张威 杨海军
    2017, 41(6):  381-384.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6.005
    摘要 ( 2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斑前膜是伴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的玻璃体黄斑疾病。不完全玻璃体后脱离在黄斑前膜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治疗黄斑前膜主要有观察、药物和手术。药物玻璃体溶解术是指利用酶促使玻璃体液化,并且诱导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腔内注射微纤溶酶而不行玻璃体切除术,导致完全玻璃体后脱离,为药物治疗黄斑前膜提供了新的方案。但玻璃体溶解药物用于治疗黄斑前膜成功率不高,并发症时有发生。药物治疗黄斑前膜还需要更多临床研究,所以手术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国际眼科纵览, 2017,  41:   381-384)

    葡萄膜黑色素瘤预后因素的研究
    毛英 白海霞 李彬
    2017, 41(6):  385-389.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6.006
    摘要 ( 2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主要来源于葡萄膜黑色素细胞,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预后差。其转移是导致该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发生血行转移的概率可高达50%。UM的预后与临床组织病理学高危因素、基因表达谱、染色体畸变以及基因突变等因素相关,相关程度有所差异。探索UM高相关性的预后因素是评估UM转移的风险大小、无病生存期的重要方向,从而进一步为患者是否保留眼球以及个体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国际眼科纵览, 2017,  41:   385-389)

    去泛素化酶UCH-L1在眼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纪力旸 王帅 赵雨彤 王广亮 李静敏
    2017, 41(6):  390-395.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6.007
    摘要 ( 2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介导的蛋白质降解是生物体蛋白调控的重要机制之一,能使被破坏的、错构的、废弃的蛋白降解,并调控生物学过程。去泛素化酶UCH-L1因具有水解和结合泛素的双重作用而备受关注,除了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肿瘤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以外,UCH-L1在眼科疾病中的变化仍值得探索。UCH-L1可能是白内障发病的促进因素,并与青光眼视神经轴突损伤有关,在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眼病中可能有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国际眼科纵览, 2017,  41:   390-395)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
    董力 魏文斌
    2017, 41(6):  395-399.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6.008
    摘要 ( 4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全球范围内致盲的重要眼病之一,目前尚无有效手段阻止或逆转病变的发展。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成体干细胞的一种,在体内或体外培养诱导下可分化为某一谱系的视网膜细胞,通过细胞替代、神经保护和血管调控等机制起到修复和保护视网膜功能的作用,这为RP的细胞替代疗法提供了可能性。(国际眼科纵览, 2017,  41:   395-399)

    干眼新型干预手段的研究进展及其对眼表微环境的保护作用机制
    褚晨晨 茹玉莎 张琰 黄悦 赵少贞
    2017, 41(6):  400-405.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6.009
    摘要 ( 3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干眼新型干预手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维持眼表微环境平衡,包括对抗炎症方面的降低炎性因子表达和新型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对抗氧化应激方面的维持氧化酶和抗氧化酶平衡和激活内质网应激反应,以及通过增加黏蛋白、脂质含量维持泪膜稳定性三个方面。(国际眼科纵览, 2017,  41:   400-405)

    眼表鳞状上皮化生的研究进展
    姜楠 魏荣 邵毅
    2017, 41(6):  405-408.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6.010
    摘要 ( 3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鳞状上皮化生是具有分泌功能的非角化上皮,因干眼症、热/化学伤等因素,通过Wnt信号转导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物受体、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等,逐渐被无分泌功能的角化鳞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过程。在眼表,如果不及时治疗,正常结膜上皮被无分泌功能的鳞状上皮所替代,可导致正常结膜上皮的功能丢失,引发眼表的慢性炎症,而新生血管形成又加剧了鳞状上皮化生,致使角膜溃疡甚至角膜混浊,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损害甚至失明。治疗以局部滴眼、抑制眼表炎性因子等为主。(国际眼科纵览, 2017,  41:   405-408)

    角膜生物力学的临床应用
    李涛 杜之渝 晏丕松 张玙 高欢欢 陈竹
    2017, 41(6):  409-413.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6.011
    摘要 ( 2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角膜具有弹性和黏性,其基质层间胶原纤维构成的生物力学特性,对于维持眼球固有形态及保护内层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圆锥角膜随着角膜基质变薄、Bowman膜破裂和角膜上皮基底膜铁质沉积,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呈现下降趋势;青光眼在长期高眼压状态下,维持角膜透明的泵功能和屏障作用受到明显影响,导致胶原纤维水肿,从而角膜抵抗外力的能力降低,随之生物力学特性降低;屈光手术主要针对角膜基质层进行切削,导致角膜厚度变薄以及胶原纤维形态遭到破坏,术后继发性圆锥角膜的风险高;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中的机械性损伤往往导致角膜生物力学特性降低。随着角膜交联术应用于临床,紫外线A 和核黄素产生化学反应,促进相邻的胶原纤维之间产生共价键,从而提高角膜的硬度,是目前提高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最常用方式。(国际眼科纵览, 2017,  41:   409-413)

    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对全角膜屈光力及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影响
    王琪 刘杰为 刘文洁
    2017, 41(6):  414-418.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6.012
    摘要 ( 2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测量角膜屈光力的仪器有手动角膜曲率计、IOL-Master、角膜地形图仪等,其原理包括模拟角膜屈光力、基于高斯厚透镜公式的角膜总屈光力、光路追击法获得的角膜总屈光力。角膜前后表面的相关性有限,若忽略角膜后表面屈光力,行白内障手术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将造成顺规散光过矫,逆规散光欠矫。故个性化测量角膜后表面屈光力,得到精确的全角膜屈光力,对屈光性白内障手术的术后视力恢复至关重要。(国际眼科纵览, 2017,  41:   414-418)

    微波辐射致晶状体损伤的研究进展
    丁瑜 俞一波
    2017, 41(6):  418-423.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6.013
    摘要 ( 2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电子及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与微波的接触愈来愈密切,微波辐射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眼是人体吸收微波能量的两个“热点”之一,而晶状体又因其含水量高、无血管的特性成为研究的焦点。大剂量微波辐射主要通过热效应导致白内障形成,而低剂量微波辐射则可能通过细胞分子水平的非热效应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形态、间隙连接、增生周期、遗传稳定性等方面造成损伤,并引起细胞的应激反应。(国际眼科纵览, 2017,  41:   418-423)

    抗肿瘤药物的眼部不良反应
    吴娅莉 余敏斌
    2017, 41(6):  424-430.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7.06.014
    摘要 ( 829 )   PDF (5151KB) ( 13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抗肿瘤药物研究不断发展,各类化疗药物在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也伴随着大量不良反应发生。眼部不良反应包括视力下降、干眼、结膜炎、角膜炎等。常见引起眼部不良反应的化疗药物有烷化剂、抗代谢药物、有丝分裂抑制剂和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等。化疗药物引起的眼部不良反应通常是不可逆转的,因此临床医生必须意识到潜在的视力损伤,早期诊断和干预,适当减量或间歇给药可能有助于减轻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将有助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国际眼科纵览, 2017,  41:   424-430)

    2017年年终索引
    2017, 41(6):  431. 
    摘要 ( 142 )   PDF (4581KB) ( 11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