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8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4-10-22
    综述
    恶性青光眼诊治进展
    郑选力 林海双 李家倩 雷长荣 万芮 叶雯青 梁远波
    2024, 48(5):  321-326.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5.001
    摘要 ( 341 )   PDF (871KB) ( 51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恶性青光眼是最严重的青光眼手术并发症之一,主要包括典型恶性青光眼、白内障术后恶性青光眼和其他原因继发恶性青光眼三种类型。浅前房、短眼轴、厚晶状体等解剖因素及年轻、女性、诊断为闭角型青光眼、外滤过手术史、术前高眼压是恶性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因素。跨晶状体压力差假说为重新认识和理解恶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提供新角度,并可为恶性青光眼防治带来新思路。解除睫状体阻滞、恢复晶状体前后房水流动是恶性青光眼治疗中的关键。 (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321-326)
    超声睫状体成形术后眼球结构及参数的变化
    刘东月李强 赵军
    2024, 48(5):  327-332. 
    摘要 ( 256 )   PDF (1055KB) ( 3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超声睫状体成形术(ultrasound cycloplasty,UCP)是以高强度聚焦超声为基础的新型非侵入性治疗青光眼的技术。UCP在治疗多种类型青光眼,如原发性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外伤性青光眼等难治性青光眼中,能够有效地降低眼压,且若术后眼压再次升高,3~6个月后前房炎症消退后进行重复治疗亦有效;同时,UCP治疗可引起眼部其他的参数和结构的改变及相关的并发症。UCP术后可发生角膜曲率、结膜及巩膜厚度、前房闪辉、瞳孔直径等的变化,但多为一过性,一般术后3~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或消退;未发现UCP治疗后明确的前房深度改变;但UCP术后可发生上方和下方巩膜睫状突夹角增大,睫状体面积减小;有关UCP术后引起眼后节改变及并发症的报道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327-332)
    地图样萎缩的诊治与研究进展
    廖兴明 杨玉婷 马红婕
    2024, 48(5):  333-340.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5.003
    摘要 ( 36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图样萎缩(geographic atrophy,GA)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晚期病变的一种类型,其病变特征为进行性和不可逆的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损失。眼科影像技术如眼底彩照、眼底自发荧光、OCT等是GA诊断及疾病进展评估的重要手段。视觉功能的监测评估在GA病情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单一的视功能检测并不能反映患者的真实视觉感受,需结合最佳矫正视力、低亮度视力、微视野等进行综合评估。目前,GA尚无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补体抑制剂及基因治疗等新兴治疗方法显示出一定的前景。 (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333-340)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及C-X-C趋化因子受体4和7信号通路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进展中的作用
    邹蓉 袁非
    2024, 48(5):  341-348.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5.004
    摘要 ( 2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NVAMD)患者致盲的重要病理改变。调控血管新生的关键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通过与其酪氨酸激酶受体结合不仅介导眼正常发育过程中毛细血管丛的定位和结构的重塑,还促进病理性的血管新生和渗漏。而近来的研究明确了另一重要分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通过与其C-X-C趋化因子受体(C-X-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CXCR)4和CXCR7结合,介导内皮祖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趋化作用,通过直接激活内皮细胞中PI3K/AKT/ERK等信号通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成管,进而调控病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进展,并诱导内皮细胞发生间质化变促进视网膜下纤维化。 (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341-348)
    特发性颅高压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张奇 吴洁 孙明明 周欢粉 徐全刚 魏世辉
    2024, 48(5):  349-356.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5.005
    摘要 ( 2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发性颅高压是一种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升高、头痛、视乳头水肿、视力丧失的疾病,主要见于育龄期肥胖女性,严重威胁患者视力及生活质量。然而,驱动颅内压升高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既往理论主要集中在脑脊液循环异常,但近年来逐步认识到胶质淋巴系统异常、肥胖相关的代谢功能紊乱和雄激素、糖皮质激素失调参与该疾病的发生;监测技术的OCT检查及遥测颅内压监测仪,能够实现对患者颅内压波动的监测,为预防和延缓特发性颅高压并发症提供了帮助;此外,新型靶向药物11β-HSD1抑制剂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受体激动剂为特发性颅高压的治疗提供了更多新的选择。(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349-356)
    术中OCT在角膜移植手术中的应用
    展欣 刘红山
    2024, 48(5):  357-363.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5.006
    摘要 ( 2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术中OCT(intraoperative OCT,iOCT)是一种术中导航显微镜系统,不仅可用于玻璃体视网膜、有晶状体眼IOL植入、白内障、青光眼等手术,在角膜移植手术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中,iOCT的实时可视化帮助术者了解眼内情况、界定植床范围以及处理房角粘连。在板层角膜移植术中可观察剥离角膜基质的深度及均匀度,防止出现后弹力层穿孔、及时处理层间积液、避免形成双前房等。此外,在角膜内皮移植术中,iOCT可显现植片的位置以及与角膜基质间贴附的情况,观察植片是否展开、倒置,帮助术者及时处理从而提升手术成功率。 (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357-363)
    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的研究进展
    李谦 卿国平
    2024, 48(5):  364-370.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5.007
    摘要 ( 26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前房相关性免疫偏离(anterior chamber-associated immune deviation,ACAID)是眼部免疫赦免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涉及抗原提呈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以抑制对眼内抗原的全身性免疫应答。其内在机制复杂,不仅依赖于眼球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还涉及动态的免疫调节过程和体液平衡。近年来的研究揭示了更多与ACAID相关的分子机制,如免疫检查点分子的作用及其对免疫耐受的影响。此外,ACAID机制的研究还表明其在防止移植物排斥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眼病中的潜在应用价值。这些研究成果为理解眼部免疫赦免的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开发新的抗炎和免疫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364-370)
    醛固酮与眼部疾病
    许添翼 梁远波 张绍丹
    2024, 48(5):  371-377.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5.008
    摘要 ( 2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醛固酮作为肾上腺分泌的一种重要的盐皮质激素,在全身水盐代谢、炎症免疫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炎症、免疫、血管相关水盐代谢异常与多种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在眼部,已有研究提示醛固酮在葡萄膜炎等眼部炎症性疾病中发挥了有益的抗炎作用,其机制可能不仅因其激活盐皮质激素受体,更可能因醛固酮应用下皮质激素受体稳态被破坏所致。同时,醛固酮也在眼部发挥着水盐调节作用,促进了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疾病的渗出性改变过程。同时,醛固酮也参与房水稳态和神经损伤,在青光眼的病理过程中可能也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进一步明确系统性和局部醛固酮对眼部生理和病理过程的调控机制,可能为相关眼部疾病发病机制的探索提供新的证据,同时为新的疾病诊疗方法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371-377)
    眼部紫外线辐射伤及防护研究进展
    崔名慧 陈纪良 于豪冰 刘小宇 宁哲 胡波
    2024, 48(5):  378-384.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5.009
    摘要 ( 27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臭氧层的破坏导致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B,UV-B)辐射增强,特别是在高原、海洋和极地等地区,由于UV-B反射率极高,电焊工、紫外线消毒工等特殊职业人群面临更高的紫外线眼病风险。UV-B辐射对眼部健康的潜在影响包括导致角膜炎、结膜炎、白内障、翼状胬肉和黄斑病变等眼部疾病。在物理防护方面,可使用符合UV400标准的防护眼镜,在临床治疗方面可选择抗炎、抗感染、表面麻醉和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等。此外,黄酮类、皂苷类、多肽类和酚类化合物等天然活性物质对UV-B辐射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也可成为相关药物研发的潜在候选物质。(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378-384)
    摄影验光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在儿童屈光不正筛查中的应用
    黄艳 高杰 甄毅
    2024, 48(5):  385-392.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5.010
    摘要 ( 2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摄影验光技术通过分析入瞳光线从视网膜反射的图像来确定儿童的屈光状态,适用于难以长时间合作的低龄儿童,显著提升了近视、远视、散光和斜视早期筛查的可行性,使得大规模筛查成为可能。摄影验光技术经历了从胶片成像到数字化、小型化及智能化的演变,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显著提升了诊断精度和适应性。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对眼部图像进行自动分析和特征提取,使得摄影验光仪能够在复杂环境下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数字化仿真技术的应用也为摄影验光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模拟不同眼部条件下的成像效果,为设备性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技术的产品化,多种型号的摄影验光仪被研制出来,如MTI、iScreen、PowerRefractor、Plusoptix、Spot、GoCheckKids等,这些设备在便携性、操作简便性和诊断准确性上不断进步,为儿童屈光不正筛查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摄影验光技术在儿童屈光不正筛查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进展显著,诊断精度和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为儿童视力健康的早期干预和保护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385-392)
    人工智能在眼科手术中的应用
    王烽 蓝诚红 彭静 邵毅
    2024, 48(5):  393-399.  doi: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5.011
    摘要 ( 3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眼科手术是最精细的显微外科手术之一,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眼科手术的巨大需求将成为加速精准医疗的重要因素。目前AI已应用于屈光手术、角膜移植术、眼整形手术、白内障手术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等,如通过对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可有助于作出有效的术前规划,机器人指导手术方法可提高术中安全性和准确性,预测手术时机和术后并发症有助于外科医生做出更好的临床决策。然而,AI在眼科手术中还需要优化深度学习算法和制定实时评估可用的系统。AI有可能成为眼科手术的重要辅助工具,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393-399)
    图片病例
    学术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