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9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4-22
    上一期   
    综述
    近视眼并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解剖特点及机制
    柳研 曹国凡 朱君雅 张林雨
    2025, 49(2):  81-87.  doi:10.3760/cma.j.cn115500-20241019-25201
    摘要 ( 164 )   PDF (2948KB) ( 1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视通常被认为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的一种保护因素。然而,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和近距离视觉活动的增加,近视的患病率显著上升,但PACG的发病率却并未下降。研究发现近视作为对PACG的保护作用实际是指轴性近视而不是屈光性近视。非瞳孔阻滞机制在高度近视的房角关闭患者中比在一般房角关闭人群中更常见。长眼轴PACG患者的房角关闭多以非瞳孔阻滞机制尤其是高褶虹膜构型为主。晶状体厚度的增加和位置前移形成较浅的前房,前房宽度变窄及角膜边缘扁平导致房角狭窄,虹膜面积、厚度、曲率的变化,以及睫状体、神经血管因素等也均在轴性近视眼的房角关闭进程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国际眼科纵览,2025, 49: 81-87
    青光眼降眼压药物固定复方制剂
    陈一豪 孙兴怀
    2025, 49(2):  88-94.  doi:10.3760/cma.j.cn115500-20241108-25202
    摘要 ( 183 )   PDF (878KB) ( 48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青光眼的核心治疗目标是降低眼压,传统降眼压药物多以单药或多药联合方式应用,多药联合治疗常因增加患者用药复杂性导致依从性降低,影响疗效。固定复方制剂(fixed-dose combination,FDC)通过将多种降眼压药物整合于单一剂型中,简化治疗方案。与传统联合用药相比,FDC可显著提高患者依从性。同时,FDC的降眼压效果至少不逊于非固定联合用药。此外,无防腐剂FDC可减少防腐剂引发的眼表疾病,患者结膜充血发生率降低,显著改善耐受性并减少长期治疗的失败风险。FDC的推广在优化疗效的同时,也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为青光眼患者提供更优治疗选择。(国际眼科纵览,2025, 49:88-94
    基于人工智能的IOL屈光度计算公式
    张然 王震宇 杨一佺 王进达
    2025, 49(2):  95-100.  doi:10.3760/cma.j.cn115500-20241103-25203
    摘要 ( 1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临床上已有多种IOL屈光度计算公式,但在预测准确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尤其是在极端眼轴长度或复杂眼部条件的患者中表现不足。为提高IOL屈光度计算的准确性,基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IOL屈光度计算公式被人们开发并寄予厚望。本文总结了近几年新开发的基于AI的IOL屈光度计算公式,包括纯数据驱动的IOL屈光度计算公式(Hill-RBF公式、Karmona公式、Nallasamy公式等),光学理论结合AI的IOL屈光度计算公式(Kane公式、PEARL-DGS公式、LISA-PPV公式等),其他公式(Hoffer QST公式、Ladas公式、Zhu-Lu公式等),这些公式在处理极端眼轴和复杂眼部条件时展现出更高的预测精度,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公式选择,进一步提高IOL屈光度的预测准确性。 (国际眼科纵览,2025, 49:95-100
    综述
    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丁雪菲 王震宇 宋旭东
    2025, 49(2):  101-108.  doi:10.3760/cma.j.cn115500-20241023-25204
    摘要 ( 23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摘除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LEC)经历炎性反应及上皮间质转化,进而引起LEC增生、迁移能力增强以及细胞外间质沉积,最终形成晶状体后囊膜表面沉积物。目前,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是PCO的一线治疗方案,但仍有一定局限性。用于预防PCO的药物多处于体内外实验阶段,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如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抗有丝分裂药物以及中药提取物等。此外,生物材料和药物缓释系统的发展也为有效药物递送提供了可能的策略。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在有效抑制LEC增生的同时,避免损害眼内其他组织结构。因此,未来应更加注重药物安全性与治疗窗的扩大,开发更精确、更安全的药物递送系统。(国际眼科纵览,2025, 49:101-108
    白内障手术患者的术前全身评估
    周辉 陈玲 王济宾
    2025, 49(2):  109-114.  doi:10.3760/cma.j.cn115500-20240910-25205
    摘要 ( 2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内障摘除术详细的围手术期评估和管理策略对白内障手术至关重要。术前评估的目标是识别和降低威胁患者安全的潜在风险。通过对病史、眼部和其他相关检查的全面评估,临床医师可诊断出既往存在的疾病并且发现可能影响白内障手术结果的危险因素。全面的评估包括详细的手术计划和术中决策,可为选择合适的手术和麻醉方式提供关键信息。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多为老年人,可能同时存在影响手术安全的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评估和管理这些疾病,对于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至关重要。眼科医师、麻醉师和其他临床医师之间的多学科沟通协作是实施循证围手术期策略的关键。本文从与白内障手术相关的病史、全身检查、术前禁食、麻醉注意事项、对一些特定疾病(如高血压、心房颤动、慢性冠脉综合征、糖尿病、肺部疾病、终末期肾病、幽闭恐惧症、认知障碍)的考虑等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国际眼科纵览,2025, 49:109-114
    新型抗肿瘤靶向药物的眼毒性
    张永怡 周南 齐艳华
    2025, 49(2):  115-118.  doi:10.3760/cma.j.cn115500-20240902-25206
    摘要 ( 2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抗肿瘤靶向药物目前已经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之一,并为众多肿瘤患者带来了可观的治疗收益,而在其可能引发的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中,眼毒性具有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等特点常被忽视,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进程。常见的眼毒性包括结膜炎、角膜炎、干眼症,以及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脱离等。眼科医生应充分了解新型抗肿瘤靶向药物所致眼部病变的特征,积极预防和治疗,减少目标患者眼部AE发生,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国际眼科纵览,2025, 49:115-118
    黄斑兜带手术治疗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
    邓健 潘丽朵 李永浩
    2025, 49(2):  119-123.  doi:10.3760/cma.j.cn115500-20241023-25207
    摘要 ( 20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斑兜带手术是将植入物垫压于黄斑区对应的后极部巩膜处,其目的是缩短眼轴长度、阻止后巩膜葡萄肿的进展及解除玻璃体对黄斑的牵拉。该术式能起到医源性圆顶样黄斑的作用,具有较高的解剖成功率和较好的视觉功能恢复等优势,对后巩膜葡萄肿合并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的患者尤其适合。近年来,随着兜带材料的革新、人工智能技术以及3D打印技术的发展,黄斑兜带的设计得以不断的改良,克服了早期黄斑兜带手术手术的缺点。单独进行黄斑兜带手术或与玻璃体切除术联合均展现其在解剖复位、视功能提升方面的独特优势。 (国际眼科纵览,2025, 49:119-123
    玻璃体切除术后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治疗现状
    隋嘉嘉 陆桂红 朱蓉嵘
    2025, 49(2):  124-128.  doi:10.3760/cma.j.cn115500-20240921-25208
    摘要 ( 25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可发生在DR的任何阶段。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 DME的治疗仍是挑战。当DR进展至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脱离时常需行玻璃体切除术(par plana vitrectomy,PPV),术后玻璃体内炎症因子及药代动力学会发生改变。对于PPV术后的DME,需要调整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药物的剂量或缩短其注射间隔;玻璃体内注射抗炎药物或抗VEGF联合抗炎药物治疗应作为PPV术后DME的首选治疗方法。目前对于PPV术后DME的治疗方案相关文献及研究较少,且缺乏相关治疗的共识。(国际眼科纵览,2025, 49:124-128
    病理性近视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机制与治疗
    叶红莉 高云安 喻圣斌
    2025, 49(2):  129-134.  doi:10.3760/cma.j.cn115500-20241010-25209
    摘要 ( 2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pathological myopia-induced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PM-CNV)可严重导致不可逆中心视力丧失,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生与眼轴过长导致的视网膜脉络膜机械牵拉、血流动力学异常以及遗传因素综合作用相关。目前抗VEGF药物治疗已成为PM-CNV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法,但其长期疗效欠佳,且多次给药存在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变薄风险。目前,一些更为强效、持久治疗PM-CNV的新药正在进行研究与临床试验。(国际眼科纵览,2025, 49:129-134
    高度近视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及基因关联性
    丁国鑫 王静 王鲜 李英琦
    2025, 49(2):  135-140.  doi:10.3760/cma.j.cn115500-20241013-25210
    摘要 ( 22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发现高度近视(high myopia,HM)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在病理机制上具有潜在的共同特征。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技术的应用逐渐揭示了两者在遗传易感性、基因表达调控和信号通路重塑方面的交集。本文综述了HM与DR的共同病理机制,包括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重塑,并探讨了二者在基因遗传层面的关联。基因组学研究揭示了VEGF、TGFB2、COL1A1、胰岛素通路相关基因、KCNQ5和CNTN2等基因在HM和DR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发现加深了对HM和DR共同遗传结构的理解,并为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了依据。(国际眼科纵览,2025, 49:135-140
    角膜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代谢组学研究
    蓝诚红 王烽
    2025, 49(2):  141-146.  doi:10.3760/cma.j.cn115500-20240902-25211
    摘要 ( 22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早期识别诊断生物标志物对降低角膜疾病相关视力障碍的风险至关重要。代谢组学是对全基因组或蛋白质组相互作用产生的生物体液或组织中代谢物的研究。目前质谱法和核磁共振波谱已应用于角膜、泪液和房水分析中以识别角膜疾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感染性角膜炎相关代谢物如RVD3、18-HEPE、11(12)-EET等系与感染致病期相关的介质。炎症因子(如花生四烯酸和亚油酸)以及短链有机酸(如柠檬酸、丙酮酸、琥珀酸、草酰乙酸和谷氨酸)的上调与配戴软性隐形眼镜后眼不适及其相关疾病的代谢机制有关。角膜屈光手术后相关代谢物如抗坏血酸、牛磺酸、亚精胺、组氨酸和花生四烯酸等主要与炎症、氧化、神经保护和再生有关。前列腺素F2α、前列腺素A2、16,16-二甲基前列腺素E2和5-羟基二十碳四烯酸等代谢物上调与圆锥角膜的发病有关。III型胶原蛋白、鞘氨醇、肌醇等代谢物上调可能是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生物标志物。 (国际眼科纵览,2025, 49:141-146
    合并青少年春季角结膜炎的圆锥角膜的治疗
    尹晓凡 葛金玲
    2025, 49(2):  147-152.  doi:10.3760/cma.j.cn115500-20241116-25212
    摘要 ( 1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春季角结膜炎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由于慢性炎症其容易发生圆锥角膜等并发症。普通圆锥角膜的治疗更侧重于机械性矫正(如角膜交联、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或角膜移植手术,术后管理相对简单。春季角结膜炎合并圆锥角膜的治疗手段与普通圆锥角膜类似,包括早期圆锥角膜配戴角膜接触镜进行视力矫正,角膜基质内环段植入以改善视力,角膜交联以防止圆锥角膜进展,穿透性角膜移植和深前板层角膜移植术为某些患者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和高移植存活率,但其治疗较复杂,主要由于春季角结膜炎的慢性炎症和眼部过敏反应影响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需优先控制炎症,手术选择更谨慎,术后管理更严格。对春季角结膜炎合并圆锥角膜的早期干预和个性化治疗是关键。(国际眼科纵览,2025, 49:147-152
    角膜屈光手术的有效光学区
    杨梁锦 王晓璇 雷玉琳
    2025, 49(2):  153-157.  doi:10.3760/cma.j.cn115500-20250106-25213
    摘要 ( 2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效光学区(effective optical zone, EOZ)是评估角膜屈光手术效果的关键指标,其大小及形态直接影响术后视觉质量与并发症发生。本文综述了EOZ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其在不同手术方式(包括LASIK、SMILE、PRK及透镜植入术)和屈光状态(近视、远视、散光)下的变化规律。SMILE术后EOZ普遍大于LASIK和PRK,而高度屈光矫正(近视>6.00 D或远视>3.00 D)可能导致EOZ显著缩小。角膜地形图法(如轴向曲率差异法)是目前临床常用的EOZ测量方法,但其标准化仍需进一步探讨。EOZ与术后高阶像差、眩光及患者主观视觉质量密切相关,但轻微的EOZ偏差可能不影响患者满意度。未来需关注中低度屈光矫正中EOZ的动态变化及标准化测量体系的建立。 (国际眼科纵览,2025, 49:153-157
    屈光参差患者的屈光转归
    邢潇英 朱秋健
    2025, 49(2):  158-160.  doi:10.3760/cma.j.cn115500-20241125-25214
    摘要 ( 20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屈光参差的发展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远视性屈光参差较为稳定,而近视性屈光参差变化较为复杂。弱视对于屈光参差的发展影响较大。6岁以前近视性屈光参差趋于减小,之后稳定或缓慢增加。单焦点框架眼镜使屈光参差程度趋于稳定,但双眼近视增加。功能性框架眼镜使屈光参差程度趋于稳定且近视控制效果良好。角膜塑形镜对近视度数较高眼近视控制效果较好,对侧眼近视增加,参差程度减小。阿托品制剂对的效果屈光参差发展转归的影响仍有待研究。(国际眼科纵览,2025, 49:158-160,封三
    图片病例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随诊11年玻璃膜疣扩展及融合
    李建军
    2025, 49(2):  87-87.  doi:10.3760/cma.j.cn115500-20250323-25215
    摘要 ( 134 )   PDF (2733KB) ( 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男性,92岁。因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而长期随诊。双眼矫正视力均0.3,用2种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在12~17 mmHg。5年前双眼行白内障摘除术。图A、B分别为右眼2014、2025年眼底像;图C、D分别为左眼2014、2025年眼底像,可见双眼后极部玻璃膜疣数量、面积明显增大,许多玻璃膜疣融合扩大。图E为2025年左眼黄斑区OCT扫描图像,小图示扫描方位及方向。
    发育性青光眼的轻度进展与明显进展
    李建军
    2025, 49(2):  94-94.  doi:10.3760/cma.j.cn115500-20250323-25216
    摘要 ( 113 )   PDF (736KB) ( 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男性,40岁。2004年(20岁)因高眼压症就诊,眼底像见左图,C/D约0.6,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正常。2009年复查眼底像见中图,未见明显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20年后(2024年)再次复查眼底像见右图,可见视杯明显扩大,C/D约0.8,颞下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明显楔形缺损。将2004、2009年眼底像图像配准可见颞上方盘沿处血管移位较明显(盘沿变窄),但2009年因未做眼底像图像配准,未能做出青光眼的诊断,错失了早期治疗的机会。

    近视眼合并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李建军
    2025, 49(2):  134-134.  doi:10.3760/cma.j.cn115500-20250320-25217
    摘要 ( 137 )   PDF (834KB) ( 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男性,42岁。因眼不适就诊。双眼矫正视力(-6.00 D)均1.0,多次眼压测量均在17 mmHg以下。左图系右眼眼底像,可见眼底呈豹纹状,下方盘沿变窄及楔形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右图系左眼眼底像,可见眼底呈豹纹状,颞下方盘沿变窄、盘沿线状出血及裂隙状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