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是常见的慢性眼表疾病,患病率不断增加,已成为眼科临床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由于干眼的发病机制复杂、影响因素较多,眼科医生对干眼诊断、分型及严重程度评估存在一定的认知差异,以致临床上干眼治疗效果欠佳。本期刊登了梁庆丰的述评,强调干眼诊疗过程中应重视每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以利于提高其诊治效果。高超等还发表了相关论著,研究发现新一代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测的泪河相关参数与干眼诊断传统指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是一种可靠的干眼诊断及随诊方法。接英等的关于亲体结膜移植治疗儿童大范围结膜肿物疗效观察的论著,发现对于儿童大范围结膜肿物,采用肿物切除联合亲体结膜移植可有效重建眼表,恢复正常眼表功能和外观;贾闪闪等的实验研究发现,一种新型生物视膜对结膜纤维组织增生具有抑制作用,可防止结膜下瘢痕形成,抑制穹窿收缩,并能促进伤口正常愈合;周晓晴等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贝伐单抗在翼状胬肉治疗中的疗效,结果显示应用贝伐单抗不能降低翼状胬肉复发率。
李琦等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昌平区7所学校学龄儿童的角膜非球面光学特性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学龄儿童角膜前表面形态呈长椭圆形,角膜Q值与年龄、身高、体重、球差、慧差呈正相关。张景尚等对植入黄色人工晶状体及非球面变色人工晶状体后的白内障儿童的对比度视力和色觉进行比较发现,非球面变色人工晶状体在弱光下能够提供更好的对比度视力和更强的色彩辨别能力。而陈妮等则观察到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ICL)植入术不仅能显著提高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视力,减小双眼的屈光参差,还能改善双眼远、近距离立体视功能。隋丹丹等的关于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变化与眼压测量值的相关性研究发现,LASIK术后角膜生物力学参数和眼压测量值均较术前显著降低,眼压测量值下降与CH和CRF的减少量相关,说明眼压下降的程度可能受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桑色素是一种天然的生物活性物质,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酶活性、抗癌、抗菌、抗炎、抗应激等作用,白淑玮等研究证实桑色素能够抑制体外培养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增生并促进其凋亡,提示桑色素有望成为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有效药物。而崔乐乐等的研究则发现喷他佐辛可提高高糖作用下体外培养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活性,减少高糖作用下视网膜 Müller细胞VEGF、ATF4 mRNA和蛋白的表达,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为探索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新方法提供了思路。
本期还刊登了马英楠等关于单张及多张眼底像判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评级及其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分级的一致性的研究结果,为远程眼科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法的选择提供了方法学依据。孙挥宇等报告了因种种原因未经抗巨细胞病毒治疗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希望对该疾病的全面认识提供帮助。张晓伟等的关于眼底白色斑点症的病例报告详细展示了该病的临床特点及其鉴别诊断要点。在防盲治盲栏目中,王嘉蔚等以援加纳“光明行”的实践为例,介绍了医疗援外项目实施和管理经验,并引发相关机制的探讨与思考。
另外,本期还刊出了孙芸芸等关于眼科医生对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认知和实践情况的调查结果;以及关于微信在眼科教学中的应用的教学论文;并在青光眼防治公益专栏中刊出了余敏斌等的关于青光眼日间手术模式的文章。希望能引起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