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2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7-05-25
    本期导读
    本期导读
    2017, 26(3):  145-145. 
    摘要 ( 310 )   PDF (960KB) ( 63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随着理念和技术的进步,穿透性角膜移植已经不是角膜移植手术的唯一标准和手段,本期刊出了李绍伟撰写的迎接角膜移植手术发展新阶段的述评,归纳了近年来角膜移植手术的三大进展:角膜成分移植概念的提出及实施,飞秒激光辅助角膜移植手术的临床应用以及角膜胶原交联技术的应用。这些进展使角膜移植手术进入了精确医疗的范畴。本期刊出了李辉等采用Mata分析的方法比较了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疗效与安全性,发现与左氧氟沙星相比,加替沙星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少。王智群等的论著评价双氢青蒿素对体外培养的兔角膜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双氢青蒿素对体外培养的角膜上皮细胞具有较低毒性,可作为抑制眼部感染棘阿米巴的可选药物。高敏等总结了146例细菌性角膜炎的临床资料,发现眼外伤是细菌性角膜炎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革兰阳性菌为较常见的病原菌类型,病原菌对加替沙星、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较敏感。
        本刊还刊登了范肃洁等以房角关闭机制为指导对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进行激光干预并评价其疗效的论著,认为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UBM可用于判断房角关闭的机制,并据此考虑是否联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可进一步改善非单纯性瞳孔阻滞机制的可疑房角关闭患者的疗效。洪洁等比较了不同屈光状态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功能重建的差异,结果表明合并近视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短期内的远立体视功能重建优于合并远视、正视及屈光参差者。李倩等、谭少英等和陈燕云等的论著分别描述了Bardet-Biedl综合征眼底病变、真菌感染性视神经炎和激光黄斑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莫宾等、李成武等分别观察了糖尿病黄斑水肿眼OCT影像中高反射灶与其视力预后的关系、高血压病患者眼底病变分级与眼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本期还刊出了评价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以及改良手术方式治疗葡萄膜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疗效的文章。弓利雪等针对2个Best病家系的研究发现了2个新的突变位点。
        本期还刊登了外伤性晶状体过敏性眼内炎手术治疗后并发视网膜脱离的病例报告及泪阜及睑结膜色素痣手术治疗前后对比的图片病例。王越撰写的关于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在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教学中应用的教学论文,均值得您关注。
    述评
    迎接角膜移植手术发展的新阶段
    李绍伟
    2017, 26(3):  145-148.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7.03.001
    摘要 ( 286 )   PDF (960KB) ( 58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穿透性角膜移植已经不是角膜手术的唯一标准和手段,成分移植的理念带来了手术方式的新突破,由此涌现出的深板层移植、内皮移植等显著降低了术后的排斥反应等并发症,提高了视觉质量和供体角膜的利用度。飞秒激光的应用将角膜移植手术带入了屈光手术时代。角膜胶原交联技术的出现,丰富了医生的治疗手段,使圆锥角膜等角膜疾病大幅度摆脱了对角膜移植手术的依赖。这一系列进步使角膜移植手术进入了精准医疗的范畴。
    论著
    房角关闭机制指导下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患者激光干预的疗效评价
    范肃洁 吕爱国 郝洁 梁远波 郭黎霞 李爱林 王宁利
    2017, 26(3):  149-153.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7.03.002
    摘要 ( 5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根据房角关闭的不同机制,对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PACS)患者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LPI)术或LPI联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LPIP)术,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评估PACS患者激光早期干预的疗效。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2016年1月-11月在河北省邯郸市眼科医院连续就诊的PACS患者50例(65眼)。方法 根据房角关闭的不同机制,通过UBM评估患眼,对所有入选患眼均首先行LPI治疗,术后第3天复查UBM,检查提示仍存在至少一个象限房角呈接触性关闭的患者再进一步联合LPIP治疗。术后3天复查UBM,根据测量的相关参数的前后变化评价治疗效果。主要指标 UBM图像中的中央前房深度(ACD),巩膜突前500 μm处的房角开放距离(AOD)、小梁虹膜夹角(TIA)、房角隐窝面积(ARA)、小梁睫状体距离(TCPD)、虹膜厚度(IT)。结果 65眼中,47眼(72.3%)行LPI治疗后3天UBM检查未发现存在至少一个象限的房角接触性关闭,术后AOD、TIA、TCPD、ARA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均<0.01),IT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465);18眼(27.7%)行LPI术后3天,UBM提示存在至少一个象限的房角接触性关闭,联合LPIP治疗后AOD、TIA、TCPD、ARA较术前均明显增加(P均<0.01),IT较LPI术后减少更明显(P<0.01)。结论 LPI后UBM可用于判断房角关闭的机制,并据此考虑是否联合LPIP,可进一步改善非单纯性瞳孔阻滞机制的可疑房角关闭患者的疗效。

    加替沙星对比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李辉 吴文悦 吴栋文 王华 王超 许亚冬 戴雪娇 王洁月
    2017, 26(3):  154-158.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7.03.003
    摘要 ( 76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系统评价加替沙星对比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疗效与安全性。设计 系统综述。研究对象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 Embase。收集加替沙星对比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方法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符合条件的RCT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3与Stata12.0进行Meta分析。主要指标 治愈率、痊愈率、不良反应。 结果  加替沙星组治愈率(OR=3.20,95%CI为2.37~4.31,P<0.00001)与痊愈率(OR=1.88,95%CI为1.56~2.27,P<0.00001)较左氧氟沙星组均较高,并能降低总不良反应的发生(OR=0.47,95%CI为0.27~0.80,P=0.006)。而眼睛刺痛(OR=0.76,95%CI为0.37~1.57,P=0.46)、眼痒(OR=0.32,95%CI为0.10~1.00,P=0.05)等不良反应指标在两组中无差异。结论 加替沙星在治疗细菌性结膜炎方面,与左氧氟沙星相比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双氢青蒿素对体外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毒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王智群 张晓玉 张阳 曲景灏 孙旭光
    2017, 26(3):  159-162.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7.03.004
    摘要 ( 39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双氢青蒿素对体外培养的兔角膜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体外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方法 体外培养兔角膜上皮细胞,加入不同稀释浓度(1.6%、0.8%、0.4%、0.2%、0.1%、0.05%和0.025%)的双氢青蒿素共同孵育,同时以洗必泰和聚六亚甲基双胍(PHMB)做对照药物。在培养后2、6、24小时,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LIVE/DEAD染色观察药物作用后兔角膜上皮细胞的活性改变。主要指标 细胞形态改变。结果 培养后2、6小时,0.4%双氢青蒿素作用后的细胞出现圆化,细胞间隙加宽;0.0125%洗必泰作用后的细胞开始出现细胞间隙加宽,边界不清;0.003%PHMB作用后的细胞开始出现细胞边界不清,细胞内颗粒样改变。培养后24小时,0.1%的双氢青蒿素作用的角膜上皮细胞尚存在活性,0.025%的双氢青蒿素对角膜上皮细胞无明显影响。0.006%洗必泰和0.003%PHMB可导致角膜上皮细胞的死亡。结论 双氢青蒿素对体外培养的兔角膜上皮细胞的毒性较低,其对活体角膜细胞的作用尚待进一步研究。

    146例细菌性角膜炎临床分析
    高敏 张阳 肖扬 王智群 孙旭光
    2017, 26(3):  163-169.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7.03.005
    摘要 ( 9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病原学诊断为细菌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药物敏感性及疾病转归。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0年1月至2015年4月北京同仁医院细菌培养阳性的角膜炎患者146例。方法 对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统计分析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以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主要指标 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以及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146例均为单眼患病。平均年龄(46.7±18.97)岁,女性64例(43.84%)。眼外伤病史46例(31.5%)。76例(52.1%)就诊前使用过局部抗菌素类药物,19例(13.0%)使用过局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15例(10.3%) 联合使用了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病原菌82例(56.2%)为革兰阳性菌、64 例(43.8%)为革兰阴性菌。假单胞菌(34.9%)最常见,其次为葡萄球菌(24.0%)。病原菌对加替沙星、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类药物具有较高敏感性。139眼(95.2%)局部用药治疗病情好转或治愈;7眼(4.8%)行手术治疗。结论 眼外伤是细菌性角膜炎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革兰阳性菌为较常见的病原菌类型,病原菌对加替沙星、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具较高敏感性,药物控制不良时需积极采取手术治疗。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屈光状态对术后短期立体视功能重建的影响
    洪洁 付晶 赵博文 赵国宏 王京辉 孙省利 李蕾
    2017, 26(3):  169-173.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7.03.006
    摘要 ( 57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不同屈光状态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功能重建的差异。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被诊断为间歇性外斜视已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27例。方法 将患者按照屈光状态分为远视组、正视组、近视组和屈光参差组,比较分析四组患者术前术后的远近立体视功能状况。主要指标 远立体视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1)不同屈光状态组患者术后1个月以眼位评价的手术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775)。(2)远视、正视、近视和屈光参差组的患者术前远立体视保存率分别为24.1%、16.3%、20.5%和20.0%(P=0.802),术后1个月远立体视保存率分别为17.2%、26.3%、41.1%和24.4%。正视、近视和屈光参差组患者术后的远立体视的保存率均较术前有所提高,但只有近视组患者的术后远立体视保存率的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1)。(3)远视、正视、近视和屈光参差组的患者术前近立体视保存率分别为65.5%、81.3%、82.2%和64.4%,术后1个月近立体视保存率分别为65.5%、87.5%、90.4%和62.2%,正视组和近视组的患者术前术后的近立体视保存率均高于远视组和屈光参差组(P均<0.05)。结论 合并近视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短期内的远立体视功能重建优于合并远视、正视及屈光参差的患者。

    消息
    《图解青光眼手术操作与技巧》一书出版
    2017, 26(3):  173. 
    摘要 ( 39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颜少明编著的第三代电子化智能化去镜化《立体视觉检查图》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第1版是海军总医院颜少明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郑竺英合作于1985年出版。2004年第二代《数字化立体视觉检查图》问世,2006年出版英文版。2013年颜少明及其团队从优化随机点矩阵视差像素核心结构的软件着手;从优化载体手段的硬件着眼,超常量增扩视差像素,大幅度提高了视差信息刺激的正能量;超常量异化伪装像素,降低噪声70%以上;从10/16多视点采集信息,扩大深度视野范围;应用现代电子数码3D光栅载体技术,抛弃老化的3D载体技术;研制成第三代《立体视觉检查图》,它包括大视野立体盲检查图和低噪声立体视锐度检测图,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该书可用于各种斜弱视等多种眼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选拔飞行员、司机等特殊职业人员、学龄前儿童立体视觉检查。本书5万余字,大16开,精装,定价:2280.00元,各地新华书店、医药书店、当当网( www.dangdang.com.cn) 、卓越亚马逊网( www.amazon.cn) 均有销售。如需购买,可登录人卫智慧服务商城( http: //www.pmphmall.com) ,或人民卫生出版社天猫旗舰店( http: //sxrwts.tmall.com) ,或联系人民卫生出版社销售部刘佳,电话: 13910668535, 010 -59787226。 (人民卫生出版社 蒋冉)

    论著
    糖尿病黄斑水肿OCT中高反射灶与视力预后的关系
    莫宾 周海英 焦璇 张风
    2017, 26(3):  174-178.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7.03.007
    摘要 ( 9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相干光断层扫描(OCT)中不同位置的高反射灶是否与视力预后相关,并观察抗VEGF治疗后OCT中高反射灶的变化情况。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3年2月至2016年8月糖尿病黄斑水肿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的患者28例。方法  所有入选病例在基线及末次访视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OCT检查。采用Heidelberg Spectralis OCT获得通过中心凹的黄斑区OCT图像,计数所扫范围内97幅B扫描中视网膜各层和玻璃体腔所有高反射灶的数量。平均随访(4.96±1.37)个月。分析不同位置高反射灶数量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基线及末次随访的最佳矫正视力、中心视网膜厚度、视网膜各层高反射灶的数量、所扫玻璃体腔高反射灶数量与所扫玻璃体腔总面积的比值(RATIO)。结果 内层视网膜中高反射灶数量为(156.00±118.76)个,外层视网膜为(3.79±5.25)个,RATIO为0.05±0.06。28眼(100%)均能在内层视网膜见到高反射灶,17眼(60.71%)在外层视网膜可见高反射灶。末次随访视力与基线期外层视网膜中高反射灶的数量呈明显的负相关(r=-0.506, P=0.006),与RATIO也呈负相关(r=0.462, P=0.013),而与内层视网膜中高反射灶的数量不相关(r=-0.163, P=0.408)。经抗VEGF治疗后内层视网膜及外层视网膜中高反射灶的数量均明显减少,而RATIO无明显变化。结论 在经抗VEGF治疗的糖尿病黄斑水肿中,外层视网膜高反射灶的数量与视力预后呈明显负相关,而内层视网膜内高反射灶数量则与视力预后不相关。

    Bardet-Biedl综合征眼底病变影像学特征
    李倩 彭晓燕 张永鹏 朱晓青 周海英
    2017, 26(3):  179-184.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7.03.008
    摘要 ( 5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Bardet-Biedl综合征(Bardet-Biedl syndrome,BBS)患者眼底病变的影像学特点。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诊断的8例BBS患者。方法 回顾患者病历资料,分析患者全身情况,采用Sanger测序BBS1-BBS12基因进行基因诊断,并采用眼底彩像、眼底自发荧光(FAF)、频域相干光断层成像(SD-OCT)和增强深度成像(EDI-OCT)对患者眼底病变进行评估。主要指标 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突变筛查确定了6例患者的致病突变分别位于BBS1、BBS2、BBS4和BBS7基因。所有患者均显示视盘蜡黄色萎缩、视网膜血管缩窄、中周部眼底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且均有不同程度黄斑形态异常。SD-OCT显示不同BBS患者之间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改变存在较大差异,视网膜退行变类型可分为弥漫性退变、向心性退变和离心性退变三类。EDI-OCT检查显示6例患者(12眼)出现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薄变甚至消失。结论 多种视网膜影像学检查显示BBS患者黄斑区视网膜退行性改变可呈向心性、离心性以及弥漫性退变多种类型。

    消息
    《图解青光眼手术操作与技巧》一书出版
    2017, 26(3):  184. 
    摘要 ( 2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张秀兰、王宁利著,葛坚、叶天才审校,国内著名青光眼专家李美玉、蒋幼芹、葛坚、叶天才、彭大伟教授作序,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的《图解青光眼手术操作与技巧》一书已于2016年8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2500余张精美图片、回答350个与手术相关的临床问题、输入网络增值码可观看108个手术视频、扫描封底二维码可查看手术视频目录。本书系统、全面传授青光眼手术操作与技巧,写作风格独特、表述细腻,特色鲜明。大16开本,98.2万字。本书系《图解临床青光眼诊治》的姊妹篇,适合青光眼专业医师、医学生、研究生、各级眼科医师阅读。购书途径:人民卫生出版社销售部(Tel:13910668535,010-59787226);或登录www.pmph.com人民卫生出版社官网在线购书;全国各大新华书店;京东、当当、亚马逊等网上书店;中山眼科中心郭老师020-87334247。零售价:398元(五十本以上可获6.5折优惠)。
    (人民卫生出版社)

    论著
    阈下微脉冲激光光凝对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分析
    连海燕 宋艳萍
    2017, 26(3):  185-190.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7.03.009
    摘要 ( 47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疗效及对黄斑色素密度的影响。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武汉临床医学院确诊为慢性CSC行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的患者32例(32眼)。方法 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全视网膜镜、眼底彩色照相及黄斑色素密度(MPOD)、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及对比敏感度检查。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光斑直径100 μm,曝光时间0.2 s,负载系数5%,治疗能量为50% P,根据检查结果对渗漏点及其周围( 跨出渗漏点约50~100 μm) 进行覆盖性光凝。治疗后1、3、6个月复查相关检查。主要指标  BCVA、视网膜中心凹厚度(CFT)和对比敏感度、视网膜下液(SRF)吸收率、预后相关因素及黄斑色素密度。结果  治疗1、3、6个月后BCVA分别为0.36±0.15、0.35±0.16、0.32±.021,均较前好转(P均<0.05);CFT分别为(305.56±62.53)μm、(298.29±46.42)μm、(253.81±57.18)μm,均较前下降(P均<0.05);对比敏感度分别为14.32±1.02、15.68±0.98、17.53 ±1.32,均较前提高(P均<0.05)。阈下微脉冲治疗慢性CSC疗效与病变类型和年龄相关,当病变为点状渗漏其SRF吸收率最高为100%,病变为局限性渗漏伴RPE萎缩时SRF吸收率为72.73%,当病变为弥漫性病变及RPE萎缩时SRF吸收率最低为64.25%。阈下微脉冲治疗慢性CSC无反应组平均年龄高于有反应组(t=-9.23,P=0.001)。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所有检查上均未在治疗部位观察到可见光斑。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后1、3、6个月MPOD平均值分别为0.15±0.18、0.16±0.05、0.16±0.21(P均>0.05)。结论 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慢性CSC安全有效,对MPOD水平无影响。

    葡萄膜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方式及术后长期效果的观察
    黄瑶 顼晓琳 李彬 魏文斌
    2017, 26(3):  190-194.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7.03.010
    摘要 ( 37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葡萄膜神经源性肿瘤的手术方式和长期术后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1999-2011年在北京同仁医院接受局部肿瘤切除的葡萄膜神经源性肿瘤患者15例(15眼)。方法 观察记录患者的术前临床特征、手术方式、术后效果、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指标 术前视力、肿瘤的位置和大小、术后视力、并发症。结果 15例患者中睫状体肿瘤7例(46.7%),睫状体脉络膜肿瘤2例(13.3%),脉络膜肿瘤6例(40%)。组织病理学检查:10例神经鞘瘤,4例神经胶质瘤,1例神经纤维瘤。肿瘤仅累及脉络膜者(6例),采取内切除(玻璃体切除)术式;肿瘤累及睫状体者(9例),采用外切除(经巩膜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式。随访1~9年,9眼(60%)的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相同或提高。6眼(40%)的最佳矫正视力低于术前,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为视网膜脱离和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5眼均无肿瘤复发,1眼(6.7%)因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终行眼球摘除术。结论 内切除或外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是完整摘除葡萄膜神经源性肿瘤,保存视力的有效术式,同时尽可能降低了肿瘤医源性播散的可能。

    图片病例
    泪阜及睑结膜色素痣手术治疗前后对比
    李浩晴 赵云 赵红
    2017, 26(3):  194-194.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7.03.017
    摘要 ( 699 )   PDF (496KB) ( 626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男性,23岁。右眼内眦部黑色肿物生长23年。裸眼视力右眼0.3,左眼0.6。右眼内眦部眼睑皮肤及下泪小点鼻侧睑结膜处不规则形黑色肿物,与泪阜部黑色肿物相连,约5 mm×6 mm×3 mm;泪阜结膜约3 mm×2 mm的不规则形肿物,突出于结膜表面约2 mm,黑色,质软,界限清楚,无触痛,活动度可(左图)。肿物切除术后病理组织学诊断为:右眼泪阜部及睑结膜色素痣。术后1周复查,右眼泪阜部轻度水肿,泪小点开放,眼部其他情况同术前(右图)。

    论著
    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致病基因的两个新突变
    弓利雪 顾虹 刘守彬 刘宁朴 马凯
    2017, 26(3):  195-199.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7.03.011
    摘要 ( 47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两个卵黄样黄斑营养不良(Best病)家系进行基因分析,观察其BEST-1基因的突变位点。设计 基因分析。研究对象 2个分别包括4人和3人的Best病家系成员及50名正常对照者。方法  2个家系成员均进行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检查、彩色眼底照相、无赤光眼底照相、眼底自发荧光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眼电图(EOG)检查。抽取家系成员和50个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BEST-1基因直接Sanger测序,Genbank BLAST比对分析,明确其突变位点。主要指标  BEST-1测序图。结果  家系1先证者及其父亲均为单眼病变,后者EOG检查患眼光峰暗谷比值(Arden值)为1.08(<1.5)。眼底像可见患眼黄斑区卵黄样改变,FFA早期病变区仅表现稍低荧光,而眼底自发荧光显示因黄斑区异常脂褐质堆积呈现相应部位高荧光。该家系中其余2名成员各项眼科检查均正常且无视力下降等主诉。2例患者的BEST-1基因在外显子4的第401位碱基发生错义突变(c.401C>G),该突变导致BEST-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第105位氨基酸由精氨酸变为甘氨酸(p.Arg105Gly)。家系2先证者为双眼发病,眼底检查双眼黄斑区卵黄样改变,FFA早期病变区仅表现稍低荧光,而眼底自发荧光示相应部位高荧光。其中1例无视力下降主诉,其EOG检查Arden值为1.2(<1.5)。先证者及1例EOG检查异常者的BEST-1基因在外显子2的第236位碱基发生错义突变(c.236T>A),该突变导致BEST-1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第50位氨基酸由酪氨酸变为天冬酰胺(p.Tyr50Asn)。家系其他成员及50名正常对照者的DNA分析中均未检测到上述两个突变。结论 c.401C>G、c.236T>A突变目前尚未被报道,为Best病家系的两个新的突变位点。

    真菌感染性视神经炎的临床特征
    谭少英 徐全刚 魏世辉 赵杰
    2017, 26(3):  200-204.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7.03.012
    摘要 ( 5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3例确诊的真菌感染性视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真菌感染性视神经炎的诊治要点。设计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象 3例确诊的真菌感染性视神经炎患者。方法 对3例真菌感染性视神经炎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进行总结,分析归纳真菌感染性视神经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主要指标 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特点,病理结果。结果 3例真菌感染性视神经炎患者均为中老年男性,单眼或双眼先后发病。合并有系统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急性严重的视力下降,伴头痛、眼痛、眼胀,可伴有眼睑下垂和眼球运动障碍。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眼眶侧壁骨质吸收。眼眶磁共振(MRI)异常信号伴不规则强化,边界不清。组织病理见菌丝孢子和真菌团。经手术清除病灶及全身长期抗真菌治疗后症状好转,病情稳定。结论 急剧的单侧视力下降伴头痛、眼球胀痛,应考虑到真菌感染的可能。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病理活检为诊断金标准。应及时手术清除病灶及全身长期抗真菌治疗。

    病例报告
    外伤性晶状体过敏性眼内炎手术治疗后并发视网膜脱离一例
    张翠银 董宇
    2017, 26(3):  204-205.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7.03.015
    摘要 ( 25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男性,28岁。因左眼被铁丝扎伤后视力下降6小时急诊入院。查体:视力:手动/20 cm,角膜2:00位近中央长约3 mm全层裂伤,部分虹膜色素及晶状体皮质嵌顿,前房内少许晶状体皮质,瞳孔对光反射消失,晶状体皮质灰白色混浊,余窥不入。诊断:角膜穿通伤、外伤性白内障。急诊行“角膜穿通伤清创缝合术”。术后1个月,左眼角膜后弥漫色素性及灰白色粉末状Kp,房水闪辉(+),前房内晶状体皮质增多,呈团块状,晶状体皮质灰白色混浊加重。B超示左眼玻璃体内片状中强密度回声光团(图1)。诊断:左眼晶状体皮质过敏性眼内炎。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切除术(pars plana vitrectomy,PPV),术中见颞上方晶状体囊膜破裂,玻璃体混浊,散落大量晶状体皮质,完整做出玻璃体后脱离、并彻底清除玻璃体后皮质,切除干净后极部及中周部玻璃体及散落晶状体皮质,锯齿缘360°范围内见与视网膜粘连紧密的皮质样灰白色混浊,宽约1.5 PD,分布紧密、无法透见其下视网膜,考虑到若强行剥除可能会导致出血多、影响手术野,且出现医源性裂孔几率增大,所以巩膜顶压切除锯齿缘处玻璃体及皮质样混浊,直至仅残留部分紧密的粘连。PPV术后门诊随诊最佳矫正视力1.0,术后2个月眼前节稳定,三面镜检查3点-8点位视网膜灰白色扁平隆起,血管爬行其上,5点位马蹄形裂孔明显可见,大小约1/2 PD。B超示左眼下方玻璃体内可见与视网膜相连的回声带(图2)。再次行PPV,见锯齿缘处原晶状体皮质吸收,可见少许玻璃体皮质,其下及周围视网膜全范围内弥漫格子样变性,隐约可见其上散在萎缩孔,给予周边部全视网膜激光封闭变性区+硅油填充。3个月后视网膜平伏在位,裂孔封闭良好,硅油取出后左眼最佳矫正视力1.0。随访2年,病情无复发,角膜留有小片角膜斑翳(图3),眼底可见视网膜平,激光斑可见(图4)。
     讨论 晶状体过敏性眼内炎(phacoanaphylactic endophthalmitis,PE)是对暴露的晶状体蛋白抗原的自身免疫反应,通常发生于手术、外伤或晶状体囊膜破裂后1天到数周[1]。关于该病的报道多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报道较少,近年来其报道有上升趋势,多是白内障术后晶状体皮质脱位于玻璃体所致,外伤后晶状体囊膜破裂引起的PE报道较少,此类患者PPV后因残余皮质导致视网膜广泛变性甚至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病例尚未见报道。PE机制尚未明确,有学者认为是晶状体囊膜破裂后释放的晶状体蛋白所引起的抗原抗体反应,也有学者认为,晶状体蛋白可存在于正常人房水中,正常情况下可被自身免疫系统识别和耐受,当机体对晶状体蛋白的正常耐受性消失时,导致晶状体过敏性眼内炎[2]。本病例患者是由于晶状体囊膜破裂,晶状体蛋白进入眼内所致,该患者明确的外伤史,前色素膜炎的表现,前房及玻璃体散在的晶状体皮质,辅助B超等检查,以及术中所见的晶状体囊膜破裂、眼底视网膜损害的表现,明确诊断为PE。 针对该患者的诊疗过程,主要思考以下几点:第一,对于角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同时伴发囊膜破裂的患者,以往观点倾向于一期行角膜清创缝合术,待炎症反应消退后二期行外伤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或囊外摘除术,必要情况下行PPV。近期很多学者建议一期行角膜穿通伤、外伤性白内障及PPV三联手术。本病例选择的是传统的分期手术,但二期PPV手术时,锯齿缘360°范围内见与视网膜粘连紧密的皮质样灰白色混浊,宽约1.5 PD,分布紧密、无法透见其下视网膜,考虑手术时所见的皮质样灰白色浓密混浊是因为晶状体皮质长期留于玻璃体内,炎症反应不断刺激玻璃体及视网膜发生变性形成,与视网膜粘连。动物研究也发现,晶状体损伤后可检测到视网膜中大量巨噬细胞浸润,其可能机制是晶状体损伤后释放晶状体蛋白,激活了局部的巨噬细胞[3-4]。故认为,患者初入院时晶状体皮质散落、贴附于视网膜、易于清除,若尽快一期行三联手术,彻底清除前房及玻璃体内的晶状体皮质,则可能消除隐患,避免晶状体皮质所引起的炎症反应,甚至可以避免PE的发生。Chalam等[5]也证实脱位于玻璃体的晶状体皮质,及早行PPV可有效预防眼内炎。第二,文献报道晶状体皮质遗留眼内可能导致继发性青光眼、晶状体皮质过敏性眼内炎、角膜内皮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但未见有晶状体皮质的直接接触导致视网膜损害的报道。本病例患者第一次行PPV术时未彻底清理锯齿缘部粘连紧密的皮质样灰白色混浊,但二次PPV术时灰白色混浊吸收,可见少许玻璃体皮质,其下及周围部视网全范围内格子样变性及萎缩孔,而后极部及中周部视网膜完全正常。我们认为第一次PPV术时已尽可能切除锯齿缘处的玻璃体,二次PPV术中虽然可见玻璃体皮质,但仅有少许,不足以造成牵拉,因此推测玻璃体内残留晶状体皮质与视网膜的直接接触对视网膜的毒性更加明显,其机制可能是皮质样灰白色混浊残留于眼内,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局部的巨噬细胞不断被激活、刺激视网膜,导致视网膜的萎缩及裂孔。因此,当晶状体皮质遗留玻璃体内(尤其是外伤所致)行PPV手术时,一定保证彻底清除晶状体皮质,以阻止晶状体皮质对视网膜的进行性损害。
    综上所述,这例患者给予我们的主要经验教训是:(1)治疗角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同时伴发晶状体囊膜破裂的患者时,在屈光间质透明、炎症反应轻、无明显感染迹象的情况下,建议尽快一期行三联手术(角膜穿通伤、外伤性白内障及PPV),此时的晶状体皮质未与视网膜粘连、易于清除,及时手术可能避免PE的发生;(2)该病例患者直观地表明了玻璃体内残留晶状体皮质的直接接触对视网膜的毒性,故行PPV切除玻璃体腔的晶状体皮质时,务必全方位彻底清除,可联合视网膜激光光凝术预防视网膜脱离等术后并发症。

    论著
    高血压病患者眼底病变分级与眼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
    李成武 庄曾渊 刘静 安娜 朱永涛
    2017, 26(3):  206-209.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7.03.013
    摘要 ( 3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眼底病变分级与眼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关系。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内科住院的无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且视网膜动脉硬化Ⅱ级及以上的高血压病患者120例(240眼)。方法 充分散瞳下应用TOPCON眼底照相机采集120例患者双眼彩色眼底像,并按照Keith-Wagener法进行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分级,按照Scheie法进行视网膜动脉硬化分级,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眼动脉(OA)和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不同级别眼底病变眼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差异。主要指标 OA和CRA血流动力学参数: 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平均血流速度(MF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比(S/D=PSV/EDV)。结果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Ⅱ级和Ⅲ级及以上者OA的EDV、PI、RI以及S/D分别为(10.14±2.13)cm/s和(8.06±0.26)cm/s(t=-8.64,P=0.001)、1.28±0.21和1.56±0.24(t=24.6,P=0.001)、0.69±0.12和0.75±0.12(t=68.4,P=0.001)、3.22±0.87和4.18±1.14(t=18.9,P=0.001)。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Ⅱ级和Ⅲ级及以上者CRA的EDV、PI、RI以及S/D分别为(3.73±0.39)cm/s和(3.18±0.44)cm/s(t=-23.41,P=0.000)、1.07±0.08和1.28±0.10(t=18.7,P=0.001)、0.62±0.02和0.68±0.04(t=17.32,P=0.000)、2.66±0.41和2.99±0.27(t=35.6,P=0.002)。视网膜动脉硬化Ⅱ、Ⅲ、Ⅳ级者OA的EDV、PI、RI以及S/D分别为(10.30±2.27)cm/s、(8.90±0.93)cm/s、(7.74±0.74)cm/s(F=7.509,P=0.003);1.23±0.22、1.40±0.24、1.58±0.38(F=36.214,P=0.003);0.68±0.01、0.72±0.02、0.77±0.01(F=121.615,P=0.000);3.08±0.67、3.61±1.01、4.32±1.65(F=28.514,P=0.003)。视网膜动脉硬化Ⅱ、Ⅲ、Ⅳ级者CRA的EDV、PI、RI以及S/D分别为(3.78±0.33)cm/s、(3.47±0.28)cm/s、(2.91±0.27)cm/s(F=-22.377,P=0.000); 1.04±0.06、1.16±0.13、1.38±0.12(F=17.619,P=0.003);0.61±0.02、0.65±0.06、0.72±0.02(F=24.156,P=0.000);2.58±0.31、2.89±0.40、3.55±0.41(F=15.424,P=0.000)。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眼底病变分级与眼血流动力学参数之间有相关性,随着视网膜病变加重,眼动脉和视网膜中央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减小、搏动指数增大、阻力指数增大。

    激光黄斑区损伤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
    陈燕云 李继鹏 卢宁
    2017, 26(3):  210-213.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7.03.014
    摘要 ( 69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激光所致黄斑损伤的眼底改变特点及病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9年4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因激光照射致眼部不适患者19例(22眼)。方法 所有患者均询问病史,行眼部常规检查、眼底照相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主要指标  黄斑区形态学改变、激光损伤原因。结果  眼底及OCT表现黄斑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粗糙、椭圆体带断裂不连续(13眼,59.1%),黄斑全层裂孔伴周围视网膜水肿(5眼,22.7%),黄斑水肿、视网膜内层出血(3眼,13.6%),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局限性浆液性浅脱离(1眼,4.5%)。损伤原因包括:缺乏监管所致伤害(8例,42.1%)、对激光损伤的无知(8例,42.1%)和操作不当所致伤害(3例,15.8%)。结论  激光所致黄斑损伤的眼底表现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损伤类型为黄斑区视网膜外层损伤。对公众加强激光眼损伤的科普教育是避免激光所致黄斑损伤的关键。

    消息
    第三届中国儿科发展国际论坛儿童眼科分论坛暨儿童眼科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通知
    2017, 26(3):  213. 
    摘要 ( 2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进一步促进中国儿科事业的发展,搭建儿科同道交流的国际平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联合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摩根士丹利儿童医院、洛杉矶儿童医院将于2017年6月30日-7月2日在北京会议中心(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西路88号)举办第三届中国儿科发展国际论坛。论坛期间7月1-2日为儿童眼科分论坛暨儿童眼科新技术新进展学习班。本学习班邀请知名眼科专家任教,内容涵盖儿童斜弱视、儿童眼整形、视光学、儿童微创晶状体玻璃体手术、先天性青光眼、白内障等儿童眼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授课内容丰富,紧密结合临床。针对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研究热点,还特别邀请了香港理工大学视光诊所Dr. Vincent Ng和台湾董晓青视光诊所的Dr.Hsiao Ching Tung进行专题讲座。特邀中华眼科杂志黄翊彬主任为大家讲解眼科论文的撰写。教学方法包括讲座、手术视频演示、专家答疑等。学习班结束将授国家级继续教育I类学分6学分。会务组:010-84228830转0;张妍:13611295577 ;王若曦:18611259800。报名方式:网络及微信报名。登录论坛网站http://www.cnifpd.org/ 或扫描右方二维码填写参会回执,注册报名。  (北京儿童医院)

    教学园地
    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在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教学中的应用
    王越
    2017, 26(3):  214-216.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7.03.016
    摘要 ( 21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由于医患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医患纠纷增多,医患矛盾不断激化,并呈现暴力化倾向。医患沟通能力的教学也凸显其重要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医生对于多媒体、互联网,QQ,微博、微信,个人网站的综合应用,不但可以提高医患的沟通和交流,还便于向患者普及医学常识,对患者方便就诊和科学治疗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