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2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3-25
    述评
    精准决策,优化规划—Toric人工晶状体的临床应用
    徐雯,李茜
    2018, 27(2):  81-84.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01
    摘要 ( 1151 )   PDF (842KB) ( 68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Toric人工晶状体(IOL)是白内障手术同时矫正角膜散光的重要术式,其安全性和可预测性得到了临床医师的肯定。然而,Toric IOL的植入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病例选择、生物测量的准确性、术前标记的准确性、术中操作以及IOL的选择等,任何相关环节的疏漏都有可能降低预期效果。要发挥Toric IOL的最佳矫正效果,需要医师团队对禁忌证进行详细筛查、对适应证做到严格把握、方案制定个性化、围手术流程规范化等。对精准性的要求贯穿于整个临床诊疗过程,不断提高临床决策能力,才能保障白内障患者良好的视觉效果。(眼科,2018, 27: 81-84)

    论著
    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一家系FBN1基因突变研究及手术治疗
    李北晗,宋旭东
    2018, 27(2):  85-90.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02
    摘要 ( 873 )   PDF (1010KB) ( 68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对一个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家系进行FBN1基因突变筛查,总结该家系晶状体半脱位的治疗方法。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4年5月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白内障中心一个先天性晶状体半脱位家系人员25例。方法 提取该家系成员外周血全基因组DNA,利用目标基因捕获技术,收集目标基因组DNA,再利用HiSeq2000进行高通量测序,确定突变位点,用Sanger法验证测序结果。晶状体半脱位90°~180°者4例(8眼)行一期囊袋张力环IOL植入术(Phaco+CTR+IOL),二期晶状体囊袋复合体(IOL-CTR)单点巩膜缝合固定术。晶状体半脱位大于180°者1例(2眼)行晶状体玻璃体切除IOL植入,巩膜缝合固定术(PPL+PPV+IOL)。2例(4眼)行晶状体囊内摘除术(ICCE),1例(1眼)行玻璃体切除术(PPV)。主要指标 FBN1基因测序结果、术式、最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 该家系所有患者FBN1基因38号外显子mRNA第4588位碱基均出现C→T杂合性错义改变,导致患者均携带c.4588C>T(p.R1530C)突变体,而家系正常个体15人无此突变。行Phaco+CTR+IOL联合二期IOL-CTR术后BCVA 0.5~0.8。行PPL+PPV+IOL术后BCVA 0.3~0.5。结论 FBN1基因c.4588C>T(p.R1530C)突变体是导致该家系的致病原因。采用一期囊袋内张力环IOL植入及二期IOL-CTR单点巩膜缝合固定术矫正IOL偏位效果较好。(眼科, 2018,  27: 85-90)

    病例报告
    首诊耳鼻喉科的先天性泪囊突出一例
    郭珍,王欢
    2018, 27(2):  90-94.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18
    摘要 ( 314 )   PDF (837KB) ( 62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先天性白内障后囊膜的特征及手术处理方式的选择
    郭峥,李世莲,项道满
    2018, 27(2):  91-94.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03
    摘要 ( 968 )   PDF (668KB) ( 705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先天性白障后囊膜的特征,总结各种后囊膜的处理方式。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眼科2012年2月至2014年6月治疗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70例(118眼)。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例资料,结合手术录像视频对先天性白内障后囊膜术中可见情况及处理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指标 后囊膜的形态、颜色、性状等特征,后囊膜的处理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18眼中91眼(77.11%)后囊膜透明,27眼(22.88%)后囊膜异常。其中12眼(10.17%)后囊膜中央混浊、2眼(1.69%)后囊膜后突菲薄、2眼(1.69%)后囊膜中央缺损、2眼(1.69%)后囊膜混浊并血管伴行、 9眼(7.63%)后囊膜与前囊膜相贴。后囊膜的处理需单独或联合运用电子撕囊仪、前部玻璃体切割头及撕囊镊等。56眼植入IOL,均未发生夹持,4眼IOL偏位。15眼(12.71%)出现后囊膜混浊,需要二次手术。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后囊膜异常约占五分之一,其中以中央部混浊较常见。对异常后囊膜的处理需要联合使用电子撕囊及玻璃体切除等各类操作技术。(眼科,2018, 27:91-94)

    一种发生在老年人前部巩膜的局限性退行性改变
    董喆,李彬,宋旭东,杨文利,顼晓琳,辛晨,刘含若,王宁利
    2018, 27(2):  95-98.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04
    摘要 ( 420 )   PDF (933KB) ( 68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老年人角膜缘外局部巩膜特殊退行性改变的临床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白内障中心就诊的伴有局部巩膜外观异常的患者32例(51眼)。方法 回顾患者的裂隙灯检查记录、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OCT)、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眼B超检查、IOL Master、病理检查资料。主要指标 局部巩膜病变位置、形态、大小、病理表现。结果 患者年龄61~86岁,平均(71.12±11.43)岁;男性10例(31.25%),女性22例(68.75%)。51眼局部巩膜异常均呈青灰色,边界清楚,约2 mm ×5 mm大小的类圆形改变。均位于角膜鼻侧睑裂区。裂隙灯下病变呈微囊样。前节OCT示病变部位巩膜层间呈类圆形中低反射。低反射区域上方边缘距巩膜外表面0.11~0.29 mm,下方边缘距巩膜内表面约0.31~0.48 mm。UBM示,病变部位表面巩膜回声均呈片状局限增强,内回声均匀一致,其下为规则的无回声区。眼B超检查均未见巩膜葡萄肿样改变。组织学检查巩膜病变呈蓝紫色无定形退行性改变。结论本文报告了一种角膜缘后局部巩膜板层的特殊退行性病变,该病变位于角膜鼻侧的睑裂区,呈青灰色、边界清楚、类圆形,发病机制不清。(眼科,2018, 27:95-98)

    42例眼睑鳞状细胞癌临床组织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金书红,王一鹏,张红鸽,陈拥军
    2018, 27(2):  99-102.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05
    摘要 ( 52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眼睑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影响眼睑鳞状细胞癌的临床预后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安阳市眼科医院2000年1月至2011年3月42例(42眼)眼睑鳞状细胞癌患者。方法 依据原始记录和随访情况,对临床及组织病理学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复发相关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术后随访(45.7±9.87)个月。主要指标 患者年龄、性别、病程、肿瘤解剖部位、肿瘤T分类、肿瘤病理学分级及治疗方法。结果 42例眼睑鳞状细胞癌患者平均年龄(61.9±7.82)岁;其中男24例(57.1%);发病部位以下睑为多(18/42);肿瘤T分类4例T1,7例T2,17例T3,14例T4。病程长、肿瘤T分类级别高是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肿瘤T分类与眼睑鳞状细胞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呈相关性,T分类级别越高,肿瘤相关死亡率越高(r=8.818,P=0.035)。结论 眼睑鳞状细胞癌病程越长、肿瘤T分类级别越高时,肿瘤的复发率增高;肿瘤T分类级别越高时,肿瘤相关死亡率越高。(眼科,2018, 27:99-102)

    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超声造影动态血管模型的参数变化
    李栋军,杨文利,杨军
    2018, 27(2):  103-106.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06
    摘要 ( 5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动态血管模型(DVP)曲线及参数图在葡萄膜黑色素瘤超声造影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53例(53眼)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超声造影资料。方法 通过Sonoliver软件对超声造影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并以病变与同一患者邻近正常眶内对照组织的增强水平差值构建DVP曲线及DVP参数图。根据病变绿色曲线开口方向与黄线的关系将DVP曲线分为Ⅰ~Ⅳ型,根据三组颜色是否出现将DVP参数图分为Ⅰ~Ⅳ型。主要指标 峰值强度(IMAX)、上升时间(RT)、达峰时间(TTP)、平均渡越时间(mTT);DVP曲线及参数图类型的构成比。结果 葡萄膜黑色素瘤的IMAX(210.08±102.14)%高于正常眶内对照组织(100.00±0.00)%(t=7.846,P=0.000)、葡萄膜黑色素瘤的mTT(39.40±17.97)s快于正常眶内对照组织(49.95±18.64)s(t=-3.417,P=0.001)。葡萄膜黑色素瘤DVP曲线:Ⅰ型38例(71.70%),Ⅱ型10例(18.87%),Ⅲ型3例(5.66%),Ⅳ型2例(3.77%)。DVP参数图:Ⅰ型43例(81.13%),Ⅱ型5例(9.43%),Ⅲ型3例(5.66%),Ⅳ型2例(3.77%)。结论 超声造影DVP可以反映葡萄膜黑色素瘤与正常眶内组织之间的灌注差异特点,大多数葡萄膜黑色素瘤主要表现为Ⅰ型DVP曲线及Ⅰ型DVP参数图。(眼科,2018, 27:103-106)
    基于光学微血流成像技术的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对视网膜血流定量分析的可重复性评价
    赵琦,王霄娜,杨文利,魏文斌,WANG Ruikang K.,游启生,楚仲頔,辛晨
    2018, 27(2):  107-110.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07
    摘要 ( 86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基于光学微血流成像技术(OMAG)的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在正常眼视网膜血流定量分析的可重复性。设计 诊断试验。研究对象 40名(40眼)健康志愿者,年龄22~55岁,平均(33.0±8.8)岁。方法 使用ZeissCirrus HD-OCT 5000扫描,以基于OMAG技术的AngioPlexTM软件对视网膜浅层3 mm×3 mm OCTA图像的血流长度密度(VLD)、灌注密度(PD)及黄斑中心凹无血流信号区(FAZ)面积、周长、圆形度进行自动定量分析。采用变异系数(CV)评价观察日内及观察日间重复性,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观察者间再现性。主要指标 变异系数(CV)和组内相关系数(ICC)。结果 各血流参数观察日内CV(1.2±1.0)%~(4.2±5.5)%,均≤4.2%,观察日间CV(1.4±0.8)%~(4.6±4.9)%,均≤4.6%,观察日间CV高于观察日内CV,而中心凹、FAZ各参数CV高于旁中心凹CV;各血流参数观察者间ICC(0.923~0.994),均≥0.923,中心凹、FAZ各参数ICC高于旁中心凹。结论 基于OMAG技术的OCTA对正常眼视网膜浅层血流各参数测量均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眼科,2018, 27:107-110)

    预测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抗VEGF治疗后视力的形态学指标分析
    马丹丹,曹凯,肖媛媛,孙镝,李毅斌
    2018, 27(2):  111-115.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08
    摘要 ( 98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者抗VEGF治疗基线荧光血管造影(FF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指标与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关系。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连续抗VEGF治疗应答良好的125例125眼RVO继发ME患者。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每月1次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0.05 ml,直至ME完全消退。所有患者均采用Spectralis HRA+OCT进行FFA及OCT检查,半自动分析患者基线FFA及OCT形态学指标。采用Logt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分析因素与患者治疗后BCVA的关系。主要指标 BCVA,黄斑旁中心凹毛细血管灌注,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黄斑中心视网膜容积,视网膜各层的完整性。结果125眼中,7眼(5.6%)基线BCVA≥0.5,抗VEGF治疗后43眼(34.4%)BCVA≥0.5。患者基线黄斑旁中心凹毛细血管无灌注(P=0.01,OR=0.213)、 内丛状层结构模糊(P=0.005,OR=0.225)、外界膜破坏(P=0.001,OR=0.160)是阻碍治疗后获得良好视力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基线FFA显示黄斑中心凹毛细血管无灌注或OCT显示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内丛状层结构模糊或外界膜破坏提示抗VEGF治疗RVO继发ME的视力预后不佳。(眼科,  2018,  27:111-115)

    病例报告
    论著
    两种角膜屈光手术方式手术前后泪液功能变化的比较
    吕菊玲,王兰,吴菊芬
    2018, 27(2):  117-121.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09
    摘要 ( 7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不同角膜屈光手术方式对泪液功能指标的影响。设计 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42例接受角膜屈光手术并随访6个月的近视患者,其中LASIK组20例,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组22例。方法 对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0天,1、3和6个月用Oculus眼表综合分析仪行非侵入性首次泪膜破裂时间(NIBUTf)、非侵入性平均泪膜破裂时间(NIBUTa)、下泪河高度(LTMH)检查,均取右眼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间不同时间各指标差异,及组内不同时间各指标差异。主要指标 NIBUTf、NIBUTa、LTMH。结果 两组NIBUTf和LTMH在各个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3个月SBK组NIBUTa比LASIK组升高(P=0.02),其余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LASIK组NIBUTf术后1、3个月与术前相比降低(P均<0.05),与术后10天、术后6个月比较无明显差异(P均>0.05);NIBUTa、LTMH术后各时间点比术前均降低,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BK组NIBUTf术后10天,1、3个月与术前相比均降低(P均<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14); NIBUTa术后10天比术前降低(P=0.04),术后1、3个月比术前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LTMH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两种角膜屈光手术术后早期NIBUTf 和NIBUTa均较术前降低,术后6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3个月SBK组NIBUTa比LASIK组升高,SBK组比LASIK组泪膜功能恢复快。(眼科,2018,  27:117-121)

    槲寄生预防围绝经期雌兔干眼的实验研究
    叶鳞泓,邵毅,章宜怡,姜楠,叶蕾,袁晴,朱佩文,唐丽媛,鲍静
    2018, 27(2):  122-127.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10
    摘要 ( 3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槲寄生滴眼液对预防围绝经期雌兔干眼的效果。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健康雌兔36只。方法 取24只雌兔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随机分为2组,其中12只为生理盐水滴眼液组(A组)、12只为槲寄生滴眼液组(B组) (均点右眼),连续滴眼2个月,每日4次。余12只雌兔(C组) 打开腹腔,不切除卵巢,眼部不进行任何处理,作为假手术组。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周、2周、1个月及2个月对受试兔进行基础泪液分泌(SIT)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FL)、泪液蛋白测定及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扫描。主要指标 SIT、FL评分、泪液蛋白测定及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结果 干预2个月后,B组SIT(7.48±3.16)l/mm、FL评分(1.91±0.96)、总蛋白(10.71±2.37)ρ/g·L-1、溶菌酶(1.43±0.35)ρ/g·L-1、乳铁蛋(1.19±0.27)ρ/g·L-1、淀粉酶活性(87.75±62.79)IU、角膜上皮下细胞密度(3174±379)cells/mm2,均较A组改善(P均<0.05),角膜前基质发光细胞较C组密度稍有增多,角膜基质层神经干稍有弯曲。结论 槲寄生滴眼液可有效改善围绝经期雌兔SIT、FL的评分和泪液蛋白、角膜上皮下细胞密度等指标。(眼科, 2018,  27:122-127

    病例报告
    角膜塑形镜配适偏位一例
    郭寅,郭伟,张一妍
    2018, 27(2):  127-128.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20
    摘要 ( 222 )   PDF (1303KB) ( 665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著
    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抑郁状态分析
    郑攀攀,梁庆丰,苏远东,苏冠羽,高超
    2018, 27(2):  129-134.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11
    摘要 ( 3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的抑郁状态及其与眼表临床指标间的关系。设计 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 923例MGD患者与114例正常对照。方法 所有入组对象均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与改良抑郁自评量表(M-SDS)问卷调查,同时进行6项眼表客观检查: 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结膜荧光素染色(FL)评分;Schirmer Ⅰ试验(SIt);用睑板腺红外线照相及ImageJ软件计算睑板腺缺失率;使用LipiView眼表面干涉仪测量泪膜脂质层厚度(LLT);通过睑板腺评估器以恒定压力施于睑板腺体,观察腺体分泌物性状得出睑板腺产生分泌物评分(MGYSS)。分析MGD患者M-SDS与OSDI、眼表客观检查结果间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OSDI问卷评分、M-SDS、TBUT、FL评分、SIt、睑板腺缺失率、LLT、MGYSS。结果 MGD组患者OSDI平均分(33.88±16.13)高于对照组(13.63±8.91)(t=20.47,P<0.001),TBUT平均值(4.16±2.30)s低于对照组(7.28±4.17)s (t=-7.84,P<0.001),FL评分(0.72±1.21)高于对照组(0.23±0.64)(t=6.91,P<0.001),SIt(10.07±8.05)mm与对照组(10.18±8.06)mm无明显差异(t=-0.14,P=0.89),睑板腺缺失率(14.33±12.23)%高于对照组(8.25±10.31)%(t=5.19,P<0.001),LLT(62.02±24.79)薄于对照组(67.45±21.58)(t=-2.24,P=0.03),MGYSS(9.06±7.12)低于对照组(15.61±10.76) (t=-6.33,P<0.001)。MGD组M-SDS平均分(37.91±9.48)高于对照组(31.96±7.82) (t=6.416,  P=0.001)。MGD患者组中,青年和中年组M-SDS评分高于老年组(F=6.414,P=0.002)。M-SDS得分与OSDI呈正相关,与年龄呈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MGD组患抑郁的概率更高(OR=2.789,  95% CI:  1.004~7.553)(χ2=4.121,  P=0.042)。MGD组85例抑郁患者最严重的抑郁表现为: 担心失明、食欲减退、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头脑不清、不再爱己所爱。结论 MGD患者抑郁患病概率较正常人高,患者眼表症状的评分与其抑郁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中青年MGD 患者较老年MGD患者抑郁发生几率偏高。(眼科,2018,  27:129-134)

    改良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角膜带状变性手术策略分析
    赵可浩,陆文秀,王文萃,雷红
    2018, 27(2):  135-140.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12
    摘要 ( 22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削术(PTK)治疗角膜带状变性的手术策略。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2年12月至2015年6月在北京新力眼科就诊的角膜带状变性患者18例(23眼)。  方法 患者接受改良PTK、单纯角膜变性组织撕除术以及改良PTK联合变性组织撕除术三种手术方案治疗,分析其病因、手术策略的选择、术后上皮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等情况。随诊时间3~14个月,平均(7.13±3.47)个月。主要指标 手术策略的选择、术后上皮愈合情况、变性组织清除程度、复发率。 结果 角膜带状变性继发于慢性葡萄炎12例(15眼),感染性眼内炎2例(2眼),急性视网膜坏死1例(1眼),眼外伤1例(1眼),青光眼1例(2眼),无明确因素但曾患淋巴结核者1例(2眼)。手术策略选择中,改良PTK治疗13眼,单纯角膜带状变性组织撕除术2眼,角膜带状变性撕除联合改良PTK 8眼。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时间4~21天,中位数5天。术后所有术眼角膜带状变性组织均完整清除,术前眼部疼痛者术后眼部刺激症状均消失,10眼视力改善。5眼(21.74%)发生1级及局部区域1级以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3眼(13.04%)复发。结论 改良PTK是治疗角膜带状变性的一种创伤较小的方法,合理的手术策略选择是保证手术效果的关键。(眼科, 2018, 27:135-140)

    低中度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5年的眼轴及角膜内皮变化
    吕燕云,武晶晶,迟蕙,彭丽,王艳霞,谢培英
    2018, 27(2):  141-145.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13
    摘要 ( 11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夜戴角膜塑形镜5年后眼轴(AL)及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D)、内皮六边形细胞比例(HEX)及内皮变异系数(CV)的变化。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选取配戴角膜塑形镜且连续戴镜5年以上、依从性好的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68例(135眼)。方法 依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将患眼分为低度近视组(-0.75~-3.00 D)及中度近视组(-3.25~-5.75 D),观察并比较戴镜前及戴镜1、2、3、4、5年后两组患者AL、CD、HEX及CV等参数的变化。主要指标 AL、CD、HEX、CV。结果 戴镜前及戴镜后1~5年,两组AL均随时间增长(F=16.863,6.780;P=0.000,0.000)。低度近视组1~5年AL增长量分别为(0.28±0.15)mm、(0.21±0.16)mm、(0.17±0.15)mm、(0.12±0.08)mm及(0.11±0.06)mm,中度近视组1~5年AL增长量分别为(0.25±0.14)mm、(0.16±0.10)mm、(0.15±0.09)mm、(0.10±0.07)mm及(0.08±0.05)mm,两组年AL增长量均随时间降低(F=28.434,21.296;P=0.000,0.000),且5年后中度近视组AL增长较缓(t=6.577,P=0.011)。戴镜前及戴镜1~5年后,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双眼CD(F=1.239,1.421;P=0.290,0.216)、HEX(F=2.156,2.227;P=0.058,0.051)及CV(F=2.147,2.038;P=0.059,0.073)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期双眼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5年的随访结果显示角膜塑形镜对中度近视控制效果优于低度近视。长期夜戴角膜塑形镜对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眼科,2018,  27:141-145)

    三棱镜矫正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棱镜处方量的研究
    赵世强,刘洋,孙阿莉,王小兵,李蕾,王冰
    2018, 27(2):  146-149.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14
    摘要 ( 64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棱镜矫治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引起复视的棱镜处方量。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所引起复视并进行棱镜矫正患者42例。方法 对急性共同性内斜视引起复视的患者分别予以马氏杆、同视机、Von Graefe棱镜分离、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行斜视度检查;同时行聚散力测量;给患者试戴棱镜,以达到复视消除、无不适效果的处方量作为棱镜最终处方量。分析各测量结果与处方量之间的相关性。主要指标 斜视度。结果 马氏杆测量患者平均斜视度(20.57±9.53)△;同视机测量(16.01±8.30)△;Von Graefe棱镜分离(15.95±7.07)△;三棱镜加交替遮盖(13.24±5.01)△;破裂点(5.17±4.20)△;回归点(9.14±5.76)△。棱镜处方量(6.92±3.49)△。马氏杆检查、同视机检查、Von Graefe棱镜分离、三棱镜加交替遮盖、破裂点、回归点与棱镜处方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96、0.546、0.647、0.408、0.831、0.708。结论 由聚散力测量眼球外转的破裂点与棱镜处方量相关性最大,可以以破裂点作为棱镜试戴的起点。(眼科, 2018, 27:146-149)

    170例儿童眼内异物患者的致病原因、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李林,史翔宇,韩崧,刘毅,周军,刘宁朴,卢海
    2018, 27(2):  150-154.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15
    摘要 ( 56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儿童眼内异物患者的致病原因、临床特征及预防策略。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因眼内异物住院的14岁及以下儿童患者170例。年龄1~14岁,平均(8.73±3.12)岁。其中男性157例(92.4%)。方法 收集及分析患者的基本信息、致伤原因、致伤物、眼部并发症、眼内异物特征、手术治疗情况及预后。主要指标 致病原因、致伤物种类、并发症和致盲率。结果 致伤原因中爆炸伤占首位(59.4%,n=101),其次是锐器扎伤(20.6%,n=35)。常见的致伤物是烟花爆竹(41.2%,n=70)及雷管(8.8%,n=15)。并发眼内炎35例(25.0%),视网膜裂孔或脱离96例(56.5%)。140例(82.4%)患者的异物位于眼后节。148例(87.1%)施行玻璃体切除术。105例(61.8%)术后患眼矫正视力低于0.05。爆炸伤患者术后患眼盲的比例高于其他类致伤原因的患者(72.3%及46.4%,P<0.01)。结论 儿童眼内异物伤的首要致伤原因是爆炸伤,烟花爆竹是首要致伤物。多数患者视力预后不佳。(眼科,  2018,  27:150-154)

    短篇论著
    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肖玥言,魏文斌,王亚星,卢爱东,陈朔华,吴寿岭
    2018, 27(2):  154-156.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16
    摘要 ( 253 )   PDF (812KB) ( 64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学园地
    以临床问题为引导培养临床型研究生的科研思维
    石砚,王宁利
    2018, 27(2):  157-159.  doi: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17
    摘要 ( 34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高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临床医生的目标之一。为达到这一目标,对其科研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以临床问题为引导的临床型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培养能发挥其自身优势,是培养其科研思维的最佳方式,本文在以往课题组基于临床需求形成科学研究的体会上,具体介绍如何从临床需求形成有意义的临床问题、获得突破口,并最终获得能服务于临床的科研成果。(眼科,2018,  27:157-159)

    病例报告
    类风湿所致周边角膜融解综合征一例
    周文嘉,潘志强,魏文斌
    2018, 27(2):  159-160.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18.02.021
    摘要 ( 142 )   PDF (962KB) ( 63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