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既往述评
标准与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1-01-22
上一期
述评
正确认识微脉冲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价值
李毅斌
2021, 30(1): 1-4.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01
摘要
(
799
)
PDF
(546KB) (
64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微脉冲激光光凝是通过重复的阈值下极短脉冲光凝来降低组织损伤或实现选择性组织损伤的激光光凝方法。阈值下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具有相同的维持视力的作用,高密度/低强度微脉冲激光光凝可产生有效治疗效果的同时不对视网膜产生任何可检出的激光损害。微脉冲激光治疗DME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激光对神经视网膜光诱导效应,使其发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和分子表达的改变,进而实现微脉冲激光对DME的治疗作用。微脉冲激光治疗前有必要进行激光能量滴定。由于治疗过程中能量滴定不准确或能量转换失误可能,不应过分强调对黄斑中心凹的覆盖。(眼科,2021, 30: 1-4)
焦点论坛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免疫机制
杨雪 余晓伟 范志刚
2021, 30(1): 5-10.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02
摘要
(
430
)
PDF
(1204KB) (
64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眼压因素造成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及其轴突发生原发性损害的机制,以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进展过程中RGC/轴突不依赖于眼压的继发性损害机制均是POAG发病机制中亟待回答的问题。视网膜是中枢神经系统(CNS)的一部分,POAG与CNS神经元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其中神经免疫-炎症与神经元变性发生与演进的关系是共同性核心问题。CNS神经元退行性疾病的神经免疫-炎症相关研究进展为POAG的研究突破提供了新的启示。本文从神经免疫学角度入手,聚焦于非特异性免疫的小胶质细胞和特异性免疫的T淋巴细胞,总结CNS神经元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并且整合POAG相关免疫机制研究的新发现,以期对这一主题建立理论假说构架,为进一步探索POAG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推测POAG免疫损伤的机制为:神经元损伤相关抗原激活小胶质细胞释放促炎症因子,外周循环白细胞黏附性增强,血-视网膜屏障通透性改变;抗原呈递过程通过多个途径实现;在次级淋巴器官,抗原递呈细胞呈递抗原给T细胞,形成RGC或轴突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克隆,并分裂和增生形成大量抗原特异性T细胞经血循环系统进入视网膜,造成视网膜神经元免疫炎性损伤扩大。(眼科,2021,30: 5-10)
论著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首选LPI治疗的五年疗效及与其PAS范围的关系
李思珍 郭春雨 梁远波 范肃洁 蔡啸谷 孙霞 郭黎霞 孙兰萍 Sucijanti 韩伟 王宁利
2021, 30(1): 11-19.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03
摘要
(
93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研究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APACG)首选激光虹膜周边切开术(laser peripheral iridectomy,LPI)治疗后5年的眼压控制情况以及周边虹膜前粘连(peripheral anterior synechia,PAS)范围对眼压控制率的影响。设计 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 2004年10月至2006年10月邯郸眼科医院年龄40岁以上APACG急性发作并接受循序性治疗模式者182例。方法 患者首先采用LPI,眼压控制≤21 mmHg者随访观察,>21 mmHg者增加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用药后眼压控制良好者继续观察随访,不能控制者行小梁切除术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5年。主要指标 眼压、PAS范围。结果 随访5年的124例APACG患者年龄(68.3±7.3)岁、女性105例(84.7%)。治疗后5年总体眼压控制(≤21 mmHg)率90.3%(112/124),LPI眼压控制率68.5%(85/124),LPI联合药物眼压控制率81.4%(101/124);小梁切除手术率12.1%(15/124)。按PAS范围(钟点数)分为0、1~3、4~6、7~9、10~12五组,LPI眼压控制率依次为92.6%、74.3%、84.2%、56.3%、40.0%;LPI联合药物眼压控制率依次为96.3%、91.4%、89.5%、68.8%、55%;小梁切除手术率依次为0%、5.7%、5.3%、18.8%、35%。PAS范围≤6个钟点组LPI眼压控制率和LPI联合药物眼压控制率为82.72%(67/81)、92.59%(75/81)显著高于PAS范围>6个钟点组47.22%(17/36)、61.11%(22/36)(P<0.001)。PAS范围>6个钟点组小梁切除手术率27.7%(10/36)显著高于PAS≤6个钟点组3.7%(3/81)(P<0.001)。结论 APACG治疗的5年结果显示首选LPI的治疗模式总体成功率可达90.3%。 LPI眼压控制率和LPI联合药物眼压控制率随PAS范围的增加而降低,小梁切除手术率则逐渐升高。APACG滤过手术以6个钟点为界,具有临床指导意义,但会导致较高的滤过手术率。(眼科,2021,30:11-19)
外路微导管辅助的360度小梁切开术治疗青少年性开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对照研究
王怀洲 辛晨 石砚 李猛 王宁利
2021, 30(1): 20-24.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04
摘要
(
502
)
PDF
(1251KB) (
649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微导管辅助小梁切开术治疗青少年性开角型青光眼(JOAG)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同仁医院接受微导管辅助的小梁切开术治疗的JOAG患者22例(26眼),平均年龄(25.2±4.5)岁;POAG患者11例(14眼),平均年龄(46.3±5.1)岁。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术后1、3、6、12个月随访。术后不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且眼压下降幅度≥20%为成功。主要指标 眼压、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了12个月的随访。JOAG组术前平均眼压(30.6±7.5) mmHg,平均应用(3.5±1.0)种药物;术后12个月平均眼压(15.8±3.3 ) mmHg,平均应用(0.5±1.0)种药物,眼压降幅为44.9%±18.0%。POAG组术前平均眼压(25.4±6.2) mmHg,平均应用(3.4±0.9)种药物;术后12个月平均眼压(15.9±3.2) mmHg,平均应用(0.3±0.6)种药物,眼压降幅为35.8%±15.6%。JOAG组、POAG手术成功率分别为76.0%、78.6%。两组降眼压幅度和成功率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122、0.855)。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微导管辅助小梁切开术治疗JOAG和POAG均具有较好的短期降眼压效果及安全性。(眼科,2021, 30: 20-24)
软性分离在
Ahmed
引流阀植入术后早期包裹性滤过泡处理中的应用
王儒杰 潘伟华
2021, 30(1): 25-29.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05
摘要
(
452
)
PDF
(730KB) (
657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应用黏弹剂联合抗代谢药物分离(软性分离)Ahmed引流阀植入术后早期包裹性滤过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8年4月至2019年9月温州眼视光医院之江院区Ahmed引流阀植入术患者79例(84眼)。方法 在裂隙灯下,选择引流盘巩膜固定两根缝线后2 mm处针刺进入滤过泡并注入黏弹剂0.4 ml,必要时注射完毕后用手指向后挤压,随后在后部引流盘周围结膜下注入抗代谢药物5-FU或MMC。不使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21 mmHg定义为完全成功。主要指标 眼压≥21 mmHg的时间、发生包裹时的眼压、注射后随访点的眼压、注射后前房深度、注射次数、使用青光眼药物种类。结果 84眼中Ahmed引流阀植入术后48眼发生早期眼压升高(57.14%),平均升高时间为术后(24.6±14.5)天。黏弹剂分离单独或联合抗代谢药物(5-FU或MMC)注射48眼,末次随访完全成功38.9%(14眼),条件成功75%(36眼)。分离后出现短暂浅前房15眼(31.25%),前房消失5眼(10.41%)。多因素分析提示引流阀术后发生早期包裹时的眼压是影响软性分离效果的因素(P=0.026)。 结论 黏弹剂软性分离联合抗代谢药物治疗Ahmed引流阀植入术后早期包裹性滤过泡安全有效。(眼科, 2021,30:25-29)
小剂量激光睫状体成形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试点研究
林海双 叶聪 黄强杰 王小洁 周文哲 张绍丹 解彦茜 许淑霞 乐融融 梁远波
2021, 30(1): 30-35.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06
摘要
(
540
)
PDF
(1776KB) (
66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小剂量激光睫状体成形术(low dose trans-scleral cycloplasty,LDCP)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后前房深度和房角参数的变化。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8年5月至 2019年1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大发作患者12例15眼,年龄(54.7±14.1)岁。方法 LDCP是采用较少激光点数(能量1200~2000 mw,持续时间2 s)、仅对2个钟点范围睫状体光凝而达到睫状体重塑、松解睫状环阻滞的一种方法。分析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的临床资料。主要指标 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500 (angle opening distance 500,AOD500)、小梁网-虹膜夹角500 (trabecular iris angle 500,TIA500)、最大睫状突厚度(CBTmax)、小梁睫状突夹角(TCA)、降眼压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15眼平均激光治疗点数为(13.3±2.3)(9~16个点)。治疗前眼压中位数(范围)为26.6(7.3~60.0) mmHg,治疗后1周为10.6(6.1~53.9) mmHg(Z=-2.726,P=0.006)。治疗前抗青光眼药数量中位数(范围)为3 (0~5)种,治疗后1周为0 (0~3)种 (Z=-3.078,P=0.002)。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显示平均中央前房深度、AOD500和TIA500分别由治疗前的(1.44±0.48)mm、0.00(0~0.19) mm、0.00(0~20.1)°,增加至治疗后1周的(1.66±0.34)mm、0.04(0~0.28)mm、4.63(0~28. 5)° (P均<0.05);平均CBTmax和TCA分别由治疗前的(0.98±0.12)mm和(55.7±16.8)°,增加至治疗后1周的(1.05±0.09)mm和 (66.8±17.3)° (P=0.060,0.004);13眼(86.7%)周边前房深度(Van Herick法)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增加。8眼在治疗后1个月内因不同原因行白内障手术,未行二次手术治疗的7眼治疗后3个月的中位数眼压和平均前房深度分别为15.5 mmHg和1.73 mm。结论 LDCP可明显加深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中央和周边前房,具有良好的即时降眼压效应,为闭角型青光眼急性期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该治疗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观察。(眼科,2021,30: 30-35)
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眼生物测量数据分析
李猛 王进达 张景尚 王开杰 毛迎燕 陈淑莹 姚沁楠 万修华
2021, 30(1): 36-41.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07
摘要
(
70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眼生物测量数据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10-2018年小于18岁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117例。方法 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了A超、角膜曲率计检查或IOL-Master 500检查。分析不同年龄(1~24个月组、25~72个月组及73~216个月组)、性别、单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以及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白内障眼和对侧眼的眼生物测量数据差异。主要指标 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K1-K2)。结果 117例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平均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分别为(21.92±1.76)mm、(43.78±1.81)D和(2.03±1.10)D。1~24个月组、25~72个月组及73~216个月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眼轴长度分别为(20.59±1.31)mm、(22.00±1.70)mm和(22.60±1.65)mm(F=11.99,P<0.001)。不同年龄组患者的角膜曲率和角膜散光均无显著差异(F=0.330,P=0.720和F=0.625,P=0.537)。不同性别患者的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均无差异(t=-1.862,P=0.065和t=1.709,P=0.090)。单眼和双眼患者的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均无差异(t=1.272,P=0.206和t=-0.145,P=0.885)。单眼患者的白内障眼和对侧眼的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也无差异(t=-0.624,P=0.536和t=-0.201,P=0.842),但白内障眼的角膜散光更大(2.05±1.00D、1.38±0.83D,P<0.001)。结论 先天性白内障可能阻碍了角膜散光的生理性降低。先天性白内障患者2岁前眼轴长度增长较快,2岁后眼轴长度增长缓慢,这为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人工晶状体植入合适时机的选择提供了参考。(眼科,2021,30: 36-41)
高度近视合并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贾力蕴 张永鹏 周海英 佘海澄 曹绪胜 高丽琴 马凯
2021, 30(1): 42-46.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08
摘要
(
6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合并脉络膜脱离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CD) 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04-2018年北京同仁医院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占836例。方法 回顾北京同仁医院住院HIS系统,收集高度近视合并RRD-CD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随访6个月视网膜复位为复位组,发生视网膜再脱离为未复位组。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视网膜脱离复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指标 手术成功率及复发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836例,平均年龄(56.51±12.14)岁;男性518例(61.9%),右眼发病434例 (51.9%)。视网膜脱离未复位为22.7%,与视网膜复位患者相比,未复位患者年龄较轻,术前视力、眼轴、晶状体状态、视网膜裂孔、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等级及手术方式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优势比(OR)=0.972,95%可信区间(95%CI),0.967~0.989〕,术前视力光感(OR=1.898,95%CI为1.297~2.777),人工晶状体眼(OR=1.860,95%CI为1.255~2.758),眼轴>30 mm(OR=1.718,95%CI为1.240~2.379),巨大视网膜裂孔(OR=2.464,95%CI为1.495~4.063)及PVR D级(OR=1.551,95%CI为1.046~2.300)为视网膜脱离未复位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度近视合并RRD-CD患者男性比例大,中年发病、超高度近视、人工晶状体眼、巨大视网膜裂孔及PVD D级患者首次手术成功率低,视网膜脱离易复发。(眼科,2021,30: 42-46)
儿童眼球突出继发下睑退缩的手术探讨
曹文红 樊云葳 王媛 刘雯 李程 李莉 吴倩
2021, 30(1): 47-50.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09
摘要
(
3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儿童眼球突出继发下睑退缩的手术方式和效果。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儿童医院不同原因所致眼球突出合并下睑退缩、内翻倒睫患儿8例(14眼),年龄1岁3个月~8岁4个月。方法 所有病例采用下睑缩肌后徙联合睑板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12个月。主要指标 术前术后下睑缘中央至瞳孔反光点距离(MRD2)、下睑内翻倒睫及角膜上皮损伤情况的变化。结果 术后所有8例患者羞明流泪症状缓解,眼睑闭合良好,下睑缘弧度良好无明显内外翻及倒睫,角膜上皮基本完整。下睑位置MRD2术前为(6.3±0.5)mm,术后最后随访时为(4.3±0.8)mm(t=7.772,P<0.01)。下睑退缩复发1例。结论 本小样本量的回顾性研究显示,下睑缩肌减弱联合下睑板内固定治疗儿童眼球突出所致下睑退缩,有利于解决眼球突出引起的眼睑紧张度增加、下睑后退、内翻倒睫等问题,手术效果满意,下睑退缩复发率低。(眼科,2021,30: 47-50)
眼眶乳头状血管内皮增生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王玉川 陈陆霞 李静 林锦镛
2021, 30(1): 51-55.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10
摘要
(
7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眼眶乳头状血管内皮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2006-2019年天津市眼科医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眼眶乳头状血管内皮增生病例9例。 方法 回顾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主要指标 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史、临床表现、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CT和MRI检查结果。病理学资料包括肿瘤大体形态、肿瘤体积、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结果 9例患者中,女性7例;平均发病年龄(46.8±11.0)岁。多数病例病史不超过2个月。眼球突出9/9例,眼球运动受限3/9例。B超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眼球后类圆形占位性病变,回声均匀一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肿瘤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CT检查显示8例肿物位于眼眶后部肌锥内,1例位于肌锥外;肿物呈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楚。MRI检查3例,显示眶肌锥内肿物呈等T1较长T2信号。肿物外观呈灰紫色或灰黄色,包膜完整,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最大直径10~20 mm。病理特点为附着于血管壁有很多纤细的乳头向腔内生长,乳头轴心为纤维素性或胶原化的纤维组织,乳头表面衬覆有单层、稍肥胖的内皮细胞,其对CD31和CD34呈阳性表达。随诊8/9例无复发,1例术后7年复发。 结论 眼眶乳头状血管内皮增生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血管瘤性病变,多发生于成年人眼眶后部肌锥内,肿物为单发、边界清楚,局部切除后很少复发。(眼科,2021,30: 51-55)
非特异性炎症致眶尖综合征临床特征分析
张婧 王廉 姜利斌
2021, 30(1): 56-61.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11
摘要
(
6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眶尖非特异炎症导致眶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北京同仁医院神经眼科及北京市普仁医院眼科眼眶非特异性炎症致眶尖综合征15例(16眼)。方法 回顾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化验及影像学检查、激素治疗效果及病情转归。主要指标 临床表现、眼眶及头颅CT、MRI表现。结果 15例中男性8例,平均年龄(53±16)岁。14/15例单眼发病。病灶均局限于眶尖区,7例同时累及海绵窦。首先出现患侧眼眶疼痛,相继出现眶尖综合征表现。眼眶MRI均显示眶尖部条片状不规则实性病灶,呈等T1WI、等T2WI信号,均匀强化。经全身或眼球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14眼(87.5%)眼痛完全消失,13眼(81.3%)上睑下垂改善,11眼(68.8%)眼球运动及复视症状改善。3个月后复查眼眶MRI病灶均缩小。仅一半患者治疗后视力提高,其余8眼(50.0%)视力无改善。随访过程中2例(12.5%)病变复发。结论 局限于眶尖的非特异炎症可导致严重的眶尖综合征。早期无眼红肿等炎症表现,眼球突出亦不明显,表现为眶周疼痛、眼球运动障碍,继而视力进行性损伤,易被误诊。临床表现和神经影像学是诊断主要依据。糖皮质激素治疗能有效改善眼球运动障碍和疼痛,但视力恢复困难,且病变有复发可能。(眼科,2021,30: 56-61)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正位儿童双眼视觉重建的影响因素
林楠 王京辉 孙省利 董芳
2021, 30(1): 62-65.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12
摘要
(
41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术后正位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09-2019年儿童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获得正位的患者414例。方法 患者术前、术后(3~6个月)采用同视机和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双眼视觉功能。根据术前同视机三级功能、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最大看远斜视度(小角度偏斜组<40 PD;中等偏斜组40~60 PD;大角度偏斜组>60 PD)分组进行比较。双眼视觉重建是指斜视经治疗眼位达正位后,建立正常的双眼视觉功能。主要指标 同视机三级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结果 手术前后近立体视觉功能无统计学差异(χ2=0.999,P=0.382)。术前存在同视机三级功能组,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重建显著优于术前三级功能不同程度丢失的各组(χ2=49.929,P=0.000)。发病年龄0~3岁组的术前同视机三级功能明显低于4~8岁及9~12岁组(χ2=18.592,P=0.006);各年龄组术后远、近双眼视觉功能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手术年龄9~13岁组的术前同视机三级功能优于3~4岁及5~8岁组(χ2=16.586,P=0.011);各手术年龄组术后远、近双眼视觉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小角度斜视组手术前后的同视机三级功能均优于中、大角度组(P均<0.05);各组手术前后的近立体视觉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 术前远立体视存在与否是术后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病年龄越早、斜视角度越大,对同视机三级功能的损害越重。(眼科,2021,30: 62-65)
短篇论著
玻璃体注射地塞米松缓释制剂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Meta
分析
高晓蓉 陈洁 但玉娇 田刚 何跃
2021, 30(1): 66-68.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13
摘要
(
81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检索PubMed、Embase-clinical key、clinicaltriars.gov、Web of Science、SinoMed等数据库,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纳入7个临床研究。393只眼接受玻璃体地塞米松植入物缓释制剂治疗。玻璃体地塞米松植入物缓释制剂能有效减轻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的黄斑水肿,尤其在注射后3~6个月。注射6个月后可明显改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 [视力平均偏差95%置信区间(CI),9.68~21.65个字母,P=21.649],显著降低视网膜中央厚度(95% CI:-275.03~-140.10 μm,P=0.0000)。药物作用效果持续约6个月,减少患者多次注射带来的不便。同时玻璃体注射地塞米松植入物缓释制剂可升高部分患者(85/286眼)眼压及增加白内障发病风险(17/71眼)。(眼科,2021,30: 66-68)
病例讨论
以眼眶炎症表现起病的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
孙梅, 姜虹, 马建民, 鲜军舫, 赵尚峰, 刘红刚, 王亮, 刘原照, 李彬,
2021, 30(1): 69-71.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14
摘要
(
369
)
PDF
(1452KB) (
618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62岁女性,右眼球突出伴眼睑肿胀2个月。眼眶CT示右眼眶内占位性病变伴骨质破坏,MRI示等T1等T2信号,病灶中等均匀强化,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在神经外科与眼科联合下行右侧额颞开颅及眶颅沟通肿瘤摘除术,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提示“弥漫B细胞淋巴瘤可能性大”。切除大部分肿瘤,并清理硬膜表面肿瘤。术后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明确诊断为眶颅沟通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源性)。(眼科,2021,30: 69-71)
病例报告
系统性红斑狼疮致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一例
郭芮琳 祖洁 马清敏 赵智华 贾志旸
2021, 30(1): 24-41.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15
摘要
(
43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女性24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突发右眼视力下降至无光感,经检查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视网膜中央动静脉阻塞,伴发视网膜血管炎及视神经炎。治疗1个月后随访患者视力无提高。(眼科,2021,30: 24, 41)
原发性眼睑结核一例
惠靖雯 赵云 赵红 林锦镛
2021, 30(1): 72-73.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16
摘要
(
3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55岁女性,右眼下睑鼻侧不明原因肿物5年,行肿物切除术后病理检查见肉芽肿性结节中央有红染的干酪样坏死。术后复查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提示对于眼睑皮肤慢性炎性增生性病变,应考虑到结核的可能。(眼科,2021,30: 72-73)
陈旧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并发急性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一例
沙艳会 王康 段惠义 王薇
2021, 30(1): 73-74.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17
摘要
(
20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报告一例陈旧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6年后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病例,讨论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全身治疗的重要性。(眼科,2021,30: 73-74)
放射性碘
125
粒子致眼缺血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一例
杨磊 倪伟 鲍春丽
2021, 30(1): 75-76.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18
摘要
(
23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35岁女性左眼眶局部放射性125 I粒子植入1年半后相继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盘水肿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考虑与放射性视网膜脉络膜视神经病变导致眼缺血有关。(眼科,2021,30: 75-76)
双层羊膜覆盖术治疗春季角结膜炎重度角膜盾形溃疡一例
蔺琪 梁庆丰 顼晓琳 潘志强
2021, 30(1): 77-78.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19
摘要
(
53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9岁男童,双眼春季角结膜炎,左眼III级盾形溃疡,行左眼病灶切除联合双层羊膜粘合覆盖术,术后给予局部糖皮质激素、抗过敏、免疫抑制剂治疗,角膜恢复上皮完整,残留云翳。(眼科, 2021, 30: 77-78)
全角膜基质浸润的微粒状角膜营养不良一例
全角膜基质浸润的微粒状角膜营养不良一例
2021, 30(1): 79-80.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20
摘要
(
21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37岁女性,双眼反复畏光、流泪14年。角膜基质层弥漫性细小点状混浊,周边较重,有金箔样反光,前节OCT及共焦显微镜检查存在相应改变。随访12年无明显变化。既往报道此病多累及角膜周边,本例表现为全角膜基质弥漫性点状混浊较为罕见。一级亲属未见相关症状和体征,属于微粒状角膜营养不良的散发病例。(眼科,2021, 30: 79-80)
ICL V4c植入术后外伤性人工晶状体脱位复位随诊一例
刘银 江文珊 吴金桃
2021, 30(1): 81-81.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1.021
摘要
(
28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32岁男性植入ICL V4c 2年后因外伤致使ICL脱位继发青光眼,经过及时复位后随诊1年视力恢复良好,无明显并发症。(眼科,2021,30: 封三)
图片病例
双眼上睑皮肤黄斑瘤激光治疗后复发
韦振宇 陈可心 梁庆丰
2021, 30(1): 10-110. doi:
10. 13281/j. cnki. issn.1004-4469. 2021. 01. 022
摘要
(
412
)
PDF
(459KB) (
59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
黄小娜 邵东平
2021, 30(1): 55-55. doi:
10. 13281/j. cnki. issn.1004-4469. 2021. 01. 023
摘要
(
228
)
PDF
(377KB) (
593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双眼视盘埋藏型玻璃膜疣
赵新 刘小虎 蒙轩 姚伟莉 李丽娟 路雪婧,
2021, 30(1): 61-61. doi:
10. 13281/j. cnki. issn.1004-4469. 2021. 01. 024
摘要
(
222
)
PDF
(591KB) (
59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