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RSS服务
E-mail Alert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广告合作
既往述评
标准与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3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5-25
上一期
下一期
述评
从千年过去 看眼科未来
金子兵
2021, 30(3): 169-172.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01
摘要
(
428
)
PDF
(1706KB) (
632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镜以照形,古事以知今。视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功能。数千年来,人类对于视觉如何发生的问题有着难以言表的着迷和执着。在历史长河中有着诸多探索眼解剖生理和视觉发生的记载:文艺复兴时期关于视觉发生及眼科的历史记录十分丰富;近现代伴随整体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眼科领域的诊断与治疗进一步发展,成就了人类防盲致盲和眼健康的重要历史成就。整体来看,对眼球解剖学和生理学的发展,推动实现了无创眼内成像和疾病机制解析,进而实现了眼内手术的突破,并持续不断地沿着“微创”方向发展。进入新世纪,生物学、光学等领域的重大发现及技术突破,推动了眼科临床重大治疗和诊断决策的更新迭代。本文从生物学推动医学发展的历史出发,浅析未来眼科的发展方向。(眼科,2021, 30: 169-172)
焦点论坛
从实证角度客观评价眼保健操
严宏祥 张自峰 李曼红 王雨生
2021, 30(3): 173-176.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02
摘要
(
552
)
PDF
(720KB) (
64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眼保健操是我国近视防控的一项长期政策,其发展已历经60余年,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争议和质疑。本文从实证角度探讨眼保健操的历史沿革及防治近视的效果,并展望新时代下以眼保健操为代表的政策干预措施,以期对未来近视防控体系的发展有所裨益。眼保健操能缓解视疲劳,调节青少年儿童用眼时间,是近视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但近视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应将其视为近视防控唯一可依赖途径。(眼科,2021, 30: 173-176)
论著
口服盐酸溴己新对干眼症患者的短期效果分析
钟祖斌 冯冰
2021, 30(3): 195-198.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06
摘要
(
67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究口服盐酸溴己新片对干眼症患者眼部症状及炎性反应的改善作用。
设计
前瞻性病例系列。
研究
对象
2018年6-1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眼科接受治疗的120例不同类型干眼症患者。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玻璃酸钠滴眼液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盐酸溴己新片口服每次1片,3次/日。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的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液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IL-8、IL-1β)]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
主要指标
OSDI量表评分,BUT,SⅠt,泪液中IL-6、IL-8、IL-1β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对照组(95%及85%,χ2=6.667,P=0.010);治疗后,两组BUT、SIt明显大于治疗前(P均=0.000),且观察组BUT、SIt明显大于对照组(t=9.506,8.767,P均=0.000),两组OSDI评分明显小于治疗前(P=0.000),且观察组OSDI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18.84±5.33及32.21±6.76,t=-17.014,P=0.000);治疗后,两组泪液中IL-6、IL-8及IL-1β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00),且观察组IL-6、IL-8及IL-1β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19.033,-13.904,-6.212,P均=0.000)。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无明显差异(3.33%及3.33%,χ2=0.000,P=1.000)。
结论
短期口服盐酸溴己新片对干眼症患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眼部症状、降低泪液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性较好。(眼科,2021, 30: 195-198)
内界膜剥除术治疗伴黄斑脱离的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
贾力蕴 张永鹏 马凯
2021, 30(3): 222-226.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11
摘要
(
52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估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对伴黄斑脱离的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疗效。
设计
回顾性比较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行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且术前或术中经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伴有黄斑脱离的PDR患者39例(45眼)。
方法
21例(24眼)术中联合内界膜剥除为联合组,18例(21眼)仅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医师主刀完成。术后1周、1、3、6个月随访时复查OCT。
主要指标
黄斑中心厚度(CMT)、黄斑区视网膜下液高度(SFH)和最佳矫正视力(BCVA)。
结果
联合组和对照组BCVA (LogMAR)在术后1周、1、3、6个月均较术前有提高(F=17.63、16.94;P均<0.001)。术后3个月时,联合组BCVA(0.71±0.65)优于对照组(1.02±0.53)(t=2.73;P=0.009)。两组患者的SFH在术后1周、1、3、6个月时均较术前有显著性降低(F=17.63,16.94;P均<0.001)。术后6个月时,联合组CMT(218.56±49.51 μm)低于对照组(289.32±65.34 μm)(t=2.84,P=0.006)。两组患者SFH在术后1周、1、3、6个月时均较术前有显著性降低(F=17.63、16.94,P均<0.05);术后3个月时,联合组SFH(15.07±12.01 μm)低于对照组(42.67±30.21 μm)(t=2.24,P=0.003)。
结论
采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伴黄斑脱离的PDR有助于术后早期黄斑区脱离视网膜复位及视网膜下液吸收,能安全有效地提高患者视力及降低黄斑中心区厚度。(眼科,2021, 30: 222-226)
2 mg 与3 mg更昔洛韦玻璃体注射治疗AIDS患者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的效果比较
刘夕瑶 李丹 毛菲菲 鲁丹 王胜男 孙挥宇
2021, 30(3): 227-231.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12
摘要
(
49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比较玻璃体注射2 mg和3 mg更昔洛韦治疗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 前瞻性比较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16-2020年北京地坛医院AIDS合并CMVR患者63例(86眼)。方法 患者随机分为2 mg组(41眼)和3 mg组(45眼),在接受更昔洛韦静脉滴注的同时,进行玻璃体更昔洛韦注射2 mg或3 mg。玻璃体注射前抽取房水进行巨细胞病毒PCR检测。玻璃体注射每周1次直到眼底病变得到控制稳定,且房水中巨细胞病毒 PCR转阴性。 主要指标 视网膜坏死病灶控制情况、房水巨细胞病毒载量[log(CMV DNA)]、注射次数、最佳矫正视力、并发症。结果 2 mg 组和3 mg组中所有活跃视网膜坏死病变均被控制,逐渐转变为萎缩灶。房水中的巨细胞病毒载量每周降低,最终均转为阴性。2 mg组的房水巨细胞病毒载量在初始治疗前、治疗1、2、3、4周分别为(3.90±0.73) copies/mL、(3.88±0.82)copies/mL、(3.06±0.93) copies/mL、(2.85±0.75) copies/mL、(2.32±0.50) copies/mL(F=28.54,P<0.01);3 mg组为(4.10±0.94)copies/mL、(3.76±0.90) copies/mL、(3.50±0.81) copies/mL、(2.90±0.91) copies/mL、(2.57±0.79) copies/mL(F=18.21,P<0.01)。2 mg(r=0.69,P<0.01)和3 mg组(r=0.82,P<0.01)中初始CMV病毒载量与注射次数均呈正相关。2 mg组41眼中31眼最佳矫正视力提高或保持不变,3 mg组45眼中33眼最佳矫正视力提高或保持不变(χ2=0.06,P=0.8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在病灶控制率、巨细胞病毒载量、注射次数和并发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 玻璃体注射更昔洛韦2 mg或3 mg联合静脉给药均可有效治疗CMVR。为了降低视网膜毒性,玻璃体注射更昔洛韦治疗CMVR时,2 mg是相对安全有效的剂量。(眼科,2021, 30:227-231)
45岁以上人群晶状体前表面拱高的测量及其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相关性:北京眼病研究
陈长喜 曹凯 王进达 李建军 徐亮 王亚星
2021, 30(3): 200-203.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07
摘要
(
4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描述北京地区45岁以上人群的晶状体前表面拱高(lens vault, LV)的测量结果并探索其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 PACG)的相关性。
设计
横断面调查。
研究对象
“北京眼病研究”5年随访人群2792例。
方法
对受试者进行屈光测量(电脑验光结合插片法)、眼压(非接触眼压计)、散瞳后裂隙灯数码眼前节照相、眼轴等生物学参数的测量(Lenstar)以及眼底照相。采用海德堡前节OCT拍摄照相并通过自带的软件对LV(晶状体的前极与两巩膜突水平连线的垂直距离)进行测量。问卷内容包括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及高血压病等既往病史。采用Logistic回归探索LV和PACG的相关性,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s,O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 CI)评估关联强度。
主要指标
LV、OR值和95%CI。
结果
45岁以上人群的LV平均为(0.43±0.26)mm,男性平均为(0.38±0.28)mm,女性为(0.45±0.28)mm(t=4.76,P<0.001);45~54岁、55~64岁、65~74岁及≥75岁人群的LV分别为(0.33±0.26)mm、(0.42±0.27)mm、(0.48±0.29)mm和(0.58±0.29)mm,随着年龄的增长LV值有明显上升的趋势(F=7.84,P<0.001)。近视、正视和远视人群的LV分别为(0.26±0.31)mm、(0.43±0.26)mm和(0.56±0.26)mm,随着屈光状态从近视向远视变化,LV的水平也呈现上升趋势(F=4.86, P<0.001)。健康人群和PACG患者的LV分别为(0.42±0.28)mm和(0.84±0.25)mm(t=5.66, P<0.001),通过Logistic回归校正混杂因素后,OR值为1.022(95%CI:1.005, 1.040)。
结论
北京地区45岁以上健康人群的LV值平均为(0.42±0.28)mm。LV随年龄增长而增大,女性高于男性,远视者高于近视者。较大的LV是PACG的患病危险因素。(眼科,2021, 30: 200-203)
卵清蛋白诱导过敏性结膜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估
保佳玉 张鹏 朱蕾 闻雅 王静漪 王滢珲 冯珺 李思源 田磊 接英
2021, 30(3): 189-194.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05
摘要
(
50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通过卵清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与眼部多次激发的方法建立过敏性结膜炎小鼠模型。
设计
实验研究。
研究对象
SPF级、6~8周龄BALB/c小鼠20只。
方法
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PBS组)和过敏性结膜炎组(OVA组),每组10只。OVA组于第0、2、4、6、8天,分别在小鼠腹腔注射200 μl卵清蛋白致敏液。于第10、11、12、13、14天,分别在小鼠双眼点眼卵清蛋白激发液10 μl。PBS组同上操作,将腹腔注射液和滴眼液替换为PBS。于过敏激发液点眼15~30 分钟裂隙灯下观察眼表状态,取材后吉姆萨染色评估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炎性因子表达情况。通过裂隙灯评估过敏性结膜炎症状,包括眼睑水肿、结膜水肿,结膜充血和溢泪四项,同时观察小鼠的10分钟挠眼次数;第15天将小鼠处死,分离小鼠脾脏,称重,计算脾脏指数;运用免疫组化检测白介素(IL)-8、IL-6、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的表达,同时用吉姆萨染色,评估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
主要指标
过敏性结膜炎症状评分、挠眼次数、脾脏指数、IL-8、IL-6、TSLP的表达水平和炎性细胞的浸润情况。
结果
OVA组小鼠存活率为100%。与PBS组相比,OVA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脾脏肿大,眼睑水肿,充血和溢泪。第10、11、12、13、14天时OVA组的症状评分均高于PBS组,分别为3.1±1.45、6.6±1.71、5.7±1.34、6.4±1.51、10.1±1.66和1.3±0.95、1.9±0.99、1.7±0.82、1.3±1.06、1.4±0.84(P均<0.05);OVA组小鼠挠眼次数均多于PBS组,分别为28.8±5.88、29.3±7.42、27.2±8.2、28.0±6.82、26.2±5.09和12.3±4.32、12.7±5.03、13.3±5.62、12.7±5.54、16.4±2.67(P均<0.05)。15天时,OVA组高于小鼠的脾脏指数高于PBS组,分别为6.67±0.66和4.21±0.40(t=10.02,P=0.0001)。PBS组小鼠TSLP的平均光密度值低于OVA组,分别为10.23±1.52和20.25±1.75(t=7.482,P=0.0017),IL-6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13.15±1.68和24.93±3.02(t=5.911,P=0.0041),IL-8的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12.23±3.22和22.12±4.00(t=3.337,P=0.0289)。OVA组的结膜组织中观察到明显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计数为(1366.67±57.74)/mm2,PBS组小鼠为(266.67±57.74)/mm2(t=23.33,P=0.0001)。
结论
采用卵清蛋白腹腔注射致敏与眼部多次激发的方法成功建立过敏性结膜炎小鼠模型,可为人类过敏性结膜炎机制研究及药物研发提供简便可靠的实验工具。(眼科,2021, 30: 189-194)
自体脂肪面部填充导致眼睑脂肪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王越 辛月 章征 何月晴 赵晓丽 李勇 马建民 陈涛
2021, 30(3): 204-209.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08
摘要
(
382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自体脂肪面部填充术后致眼睑脂肪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2017年8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的自体脂肪面部填充致眼睑肿物患者9例(11眼)。
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眼别、眼睑肿物的位置、就诊时的症状、临床表现、自体脂肪移植的部位、自体脂肪移植治疗至出现眼睑肿物的时间、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以及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随访期为6个月。
主要指标
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效果。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51岁,平均(36.33±8.86)岁。2例(22.2%)双眼受累,7例(77.8%)单眼受累,其中右眼2例(22.2%),左眼5例(55.6%)。1例(11.1%)上下睑同时受累,5例(55.6%)上睑受累,3例(33.3%)下睑受累。患者出现眼睑轻微红肿和疼痛,眼睑可以触及肿块,2例伴有上睑下垂。3例口服甲泼尼松龙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肿物明显变小,6个月未完全吸收;1例局部注射曲安奈德,1个月后肿物明显变小,6个月后下睑未触及肿物;3例行肿物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显示脂肪肉芽肿反应的特征,异物巨细胞聚集在大小不等的富含脂质的微囊周围,术后随诊观察6个月,未见复发;1例经超短波和激光理疗后炎症消退,肿物减小,边界逐渐清晰,但停止理疗后复发;1例因肿物较小拒绝手术和药物治疗,定期观察。
结论
面部注射自体脂肪会导致眶区出现一种迟发良性病变——脂肪肉芽肿,在观察和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手术切除治疗。(眼科,2021, 30: 204-209)
病例报告
内界膜翻转填塞术治疗超大黄斑裂孔一例
温寒 顾一帆 林仲 吴荣瀚
2021, 30(3): 206-210.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17
摘要
(
3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例11岁男性患儿,激光笔照射后导致黄斑超大裂孔,孔底径达2733 μm,经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修补后达到解剖愈合。(眼科,2021, 30: 209-210)
论著
玻璃体切除联合空气填充治疗下方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短期疗效
庄京京 贺永宁 罗玮 唐瑞飞
2021, 30(3): 217-221.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10
摘要
(
55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尝试应用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空气填充治疗下方裂孔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观察其可行性。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2017年6月至2020年10月间在南京爱尔眼科医院接受23G经睫状体平坦部三通道行微创玻璃体切除术(PPV)联合玻璃体腔无菌空气填充治疗的下方裂孔的RRD患者45例(45眼)。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23G PPV手术,玻璃体切除后玻璃体腔单纯无菌空气填充。患者术前及术后5天、3周、3个月均行矫正视力、非接触眼压、裂隙灯检查、裂隙灯下眼底镜检查、广角眼底照相、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眼科AB超、IOL-Master测眼轴长度等检查。观察术后视网膜一期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及并发症情况。
主要指标
视网膜一期复位率、BCVA、眼压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
1例患者在术后2个月时因局限性视网膜脱离行巩膜外加压术复位,余44例均一期复位,复位率97.8%,术后随访3个月均未发现再脱离。术前LogMAR BCVA为1.82±0.83,术后5天、3周,3个月分别为0.71±0.34、0.59±0.32、0.56±0.30,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P均<0.001)。随访期内,仅术后第1天有2例患者眼压升高,其余患者均未发现眼压升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空气填充治疗下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可选择的经济有效的方法。(眼科,2021, 30: 217-221)
农村地区40岁以上近视人群黄斑病变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邯郸眼病研究
曹凯 林彩霞 胡爱莲 杨晓慧 王冰松 张青 胡健萍 郝洁 张烨 王宁利 邯郸眼病研究课题组
2021, 30(3): 177-183.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03
摘要
(
3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索我国农村地区40岁以上人群的近视性黄斑病变患病率,并基于人工少数类过采样法(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SMOTE)探索近视性黄斑病变患病的影响因素。
设计
横断面研究。
研究对象
2012-2013年邯郸眼病研究中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近视人群1177例。
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受试者的基本人口学资料及吸烟、饮酒等行为资料;通过体格检查获取受试者的身高、体重、血糖、血压等信息;通过实验室检查(采集血样)获取受试者的血液指标信息;采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EDTRS)”视力表测量受试者的生活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采用Kowa压平眼压计(Tokyo,日本)测量眼压;采用Topcon自动验光仪(KR8800)测量屈光度;采用A超(10 MHz)对眼轴等生物学参数进行测量;采用Canon眼底相机(CR-2)分别拍摄以视盘和黄斑为中心的眼底照片各一张;近视性黄斑病变的阅片诊断方法:基于近视人群(等效球镜小于-0.5 D),眼底出现以下任意症状即判断为近视性黄斑病变:弥漫性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斑片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黄斑萎缩、漆裂纹、后极部出现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Fuchs斑归类于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中。采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近视性黄斑病变的患病率按年龄性别进行标准化;采用SMOTE算法对近视性黄斑病变资料的均衡性进行处理;采用Logistic回归探索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影响因素的预测效能。
主要指标
近视性黄斑病变的粗患病率及年龄-性别标准化患病率。
结果
在5055例有清晰可读眼底照片的40岁以上农村地区受试者中,1177例患有近视,其中35例患有近视性黄斑病变。在近视人群中,近视性黄斑病变的粗患病率为2.97%,年龄-性别标准化的患病率为2.6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t=10.910,P<0.001)、教育程度 (χ2=21.511,P<0.001)、婚姻状态 (χ2=62.488,P<0.001)、BMI(t=-6.400,P<0.001)、血糖(t=-4.199,P=0.014)、屈光度值 (Z=-15.766,P<0.001)、眼压(Z=-7.384,P<0.001)以及最佳矫正视力(t=-24.384,P<0.001)在近视性黄斑病变组与对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屈光度是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危险因素,眼压是近视性黄斑病变的保护因素,三者的OR值分别为1.056 (95%CI:1.025,1.087),0.667 (95%CI:0.603,0.738)和0.841 (95%CI:0.762,0.928);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年龄、屈光度和眼压对近视性黄斑病变进行预测,曲线下面积可达0.936(95%CI: 0.918,0.953)。
结论
在我国农村地区40岁以上近视人群中,年龄-性别标准化的近视性黄斑病变患病率为2.65%。年龄、屈光度和眼压是近视性黄斑病变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大患病风险越大、眼压越低患病风险越大,近视度数越大患病风险越大。(眼科,2021, 30: 177-183)
CHM基因变异女性携带者表型和基因型特点
宋宇宁 陈纯洁 谢玥 孙腾洋 许可 李杨
2021, 30(3): 211-216.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09
摘要
(
49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总结分析中国CHM基因变异女性携带者表型、基因型特点。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并已确定携带CHM基因变异的5个无脉络膜症(choroideremia, CHM)家系中的6例女性携带者。
方法
先证者及家系成员均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用sanger测序、目标区域捕获测序(target exonm sequencing,TES)、实时定量PCR实验确定5个CHM家系的CHM基因致病变异。记录并分析6例女性携带者的临床表现及变异基因分级。
主要指标
视力、眼底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CT)、眼底自发荧光(FAF)及各携带者携带CHM基因变异及其ACMG分级。
结果
6例携带者来自于5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本组携带者共检测到5种CHM基因变异,包括一个无义变异(p.Y565*),一个剪接位点变异(c.820-1G>T),一个启动子区变异(c.-98C>G)和两个拷贝数异常(Exon1_2 del;Exon5_12 dup)。其中三种变异(p.Y565*,c.-98C>G,Exon5_12 dup)为未曾报道过的新变异,根据ACMG分级标准,该三种变异的致病性评级为致病或可能致病。所有女性携带者平均年龄为(34.00±14.83)岁(范围8~53岁),视力正常,无夜盲、视野缩小等症状。眼底像上显示出点状或片状的视网膜色素减退,可伴有界限清晰的黄色点状沉着。FAF上可见斑驳样片状或马赛克样中低荧光,可伴有点状高荧光。2名携带者进行了3年的随访,视力均稳定,眼底无变化。
结论
本研究拓展了CHM基因变异的变异谱,与欧美CHM基因变异携带者相比,中国女性携带者视功能损伤及眼底改变更轻微。(眼科,2021, 30: 211-216)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与肾功能受损的相关性
赵慧英 刘彦 殷英霞 王伟 周怀蔚 吴香丽 陈冬军 陈建华
2021, 30(3): 232-235.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13
摘要
(
5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与肾功能受损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老年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中在眼科会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23例。
方法
通过调阅病历获得研究对象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空腹静脉血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尿微量白蛋白。应用CKD-EPI scr(2009)公式计算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eGFR≥90 ml/min/1.73m2为肾功能正常,60~90 ml/min/1.73m2为肾功能受损,﹤60 ml/min/1.73m2为肾功能不全。调取患者立体彩色眼底像、相干光断层扫描图像。根据美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小组”标准诊断DME。比较不同eGFR分级组患者DME的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s回归分析黄斑水肿与肾功能受损程度的相关性。
主要指标
DME的发生率。
结果
120例患者被诊断为DME。DME的发生与eGFR分级相关,肾功能正常、肾功能受损和肾功能不全患者中,DME患者的比例分别为8.30%、20.51%和24.63%,显示随肾功能异常者DME患者比例显著增加(χ2=34.252,P=0.000)。Logistic回归显示肾功能受损、肾功能不全者发生DME的风险分别是肾功能正常者的1.604倍及2.573倍。
结论
DME的发生与肾功能受损及其严重程度相关。(眼科,2021, 30: 232-235)
降低球镜验光片间隔在提升红绿平衡试验实现率及视觉质量上的效果
甄毅 魏士飞 高杰 孙芸芸 王文华 安文在 张伟 王宁利
2021, 30(3): 184-188.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04
摘要
(
6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降低验光片间隔是否可以提升红绿试验实现率,帮助近视患者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设计 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研究对象 就诊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需要近视镜验配的98例近视患者。方法 分别使用0.25 D间隔、0.05 D间隔的球镜验光片,相同的步骤进行验光,如果能够实现红绿平衡,则验光处方球镜度数为等清点的度数;如果不能实现红绿平衡,则记录测量过程中找到的最大正镜红清度数为处方球镜度。比较同一患者使用不同间隔镜片所获得的红绿平衡率、处方球镜度数、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的不同。记录能引起红绿背景视标清晰度发生改变的最小球镜度数变化为红绿色差感知阈值,分析不同人之间红绿色差感知阈值的差别。主要指标 红绿平衡率、处方球镜度数、最佳矫正视力。结果 0.05 D球镜间隔组的红绿平衡率明显高于0.25 D组(右眼82.7%、11.2%,χ2=100.38, P<0.01;左眼81.6%、7.1%,χ2=110.14, P<0.01)。两组球镜处方度数(右眼-3.79±1.52 D、-3.70±1.52 D,t=11.86,P=0.000;左眼 -3.49±1.63 D、-3.35±1.71 D, t=13.24, P=0.002)、最佳矫正视力(右眼-0.039±0.076、-0.009±0.069,t=6.485, P=0.000;左眼 -0.028±0.068、-0.003±0.070,t=6.209, P=0.000)、对比敏感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83.7%的人可以分辨≤0.1 D球镜引起的红绿视标清晰度的改变。结论 降低球镜验光片间隔可以显著提升红绿平衡试验的实现率,使用0.05 D间隔球镜验光片获得的红绿平衡处方的近视者可以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眼科,2021, 30: 184-188)
教学园地
虚拟现实技术在眼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徐曼华 王妍茜 康刚劲 李开明
2021, 30(3): 240-243. doi:
10. 13281/j. cnki. issn.1004-4469. 2021. 03. 015
摘要
(
34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虚拟现实技术在眼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设计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研究对象
2019年3月至10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实习的本科学生48名。
方法
将48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4名,对照组24名。实验组实施虚拟现实技术教学,对照组实施传统方式教学。教学主要内容为眼的组织解剖和生理生化,由6名带习教师随机分配进行教学,每次教学时间均为120分钟。课后及课后1个月分别对学生进行一次试卷测试,课后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一次问卷调查。
主要指标
试卷测试和问卷评分。
结果
实验组的课后试卷测试平均成绩(90.63±6.65)分高于对照组(86.04±8.07)分(t=-2.147,P=0.037);实验组的课后1个月试卷测试平均成绩(85.21±7.14)分高于对照组(78.54±9.50)分(t=-2.748,P=0.009)。实验组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8.53±0.49)分高于对照组(7.49±0.58)分(t=-6.701,P=0.000);实验组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9.03±0.21)分高于对照组(8.17±0.47)分(t=-2.907,P=0.044)。
结论
相较传统教学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眼科临床教学具有潜在的优势,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眼科,2021, 30: 240-243)
病例报告
5-氟尿嘧啶治疗角结膜鳞状细胞癌一例
韦振宇 张阳 陈可心 肖媛媛 梁庆丰
2021, 30(3): 244-245.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18
摘要
(
54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女性71岁,右眼异物感、眼红、视物不清1年。诊断为右眼角结膜鳞状细胞癌,予1% 5-氟尿嘧啶滴眼治疗3个月后痊愈,随诊1年无复发。(眼科,2021, 30: 244-245)
多发性大动脉炎合并双眼缺血综合征一例
毛英 贾炜 王海燕
2021, 30(3): 246-248.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19
摘要
(
20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49岁女性,右眼无光感,左眼视物模糊1个月就诊。根据患者病史、眼底表现、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并着重通过扫频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具体量化左眼视网膜黄斑区血流密度及各层间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改变,判定患者眼部病变程度。诊断:多发性大动脉炎(广泛型) 双眼缺血综合征。口服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3个月,左眼视力改善。(眼科,2021, 30: 246-248)
论著
微视野计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患者的视功能评估
李红 宋艳萍
2021, 30(3): 236-239.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14
摘要
(
653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采用微视野检测对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患者视功能进行评估,并探讨微视野检测指标与视力之间的相关性。
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
研究对象
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总医院确诊为DME的患者164例(220眼)。
方法
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统计时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记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全视网膜镜、MAIA微视野等检查。按微视野检查结果中的固视率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稳定组、相对不稳定组、不稳定组;并根据视网膜敏感度差异将固视稳定组分三个阶段:A1(正常)、A2(可疑)、A3(非正常),并比较三个不同的阶段视力。
主要指标
BCVA、平均视网膜敏感度(AT)、2°固视率(P1)、4°固视率(P2)、由注视点组成的63%二元轮廓椭圆面积(BCEA63)、BCEA95。
结果
DME 患者中,稳定组、相对不稳定组、不稳定组的AT分别为23.55±3.90 dB、20.87±6.04 dB、19.30±5.41 dB(F=9.824,P=0.000),logMAR BCVA 分别为0.38±0.24、0.59±0.29、0.63±0.31(F=9.808,P=0.000)。稳定组中,视网膜敏感度不同的A1、A2、A3 三个阶段组的BCVA分别为0.22±0.15、0.36±0.21、0.51±0.24(F=16.14,P<0.001)。在DME 患者中,logMAR BCVA 与AT(r=-0.712,P=0.000)、P1(r=-0.380,P=0.000)、P2(r=-0.370,P=0.000)呈负相关,与BCEA63 、BCEA95呈正相关(r=0.352、0.355,P均=0.000)。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AT(OR=0.576,P=0.000)、P1(OR=0.800,P=0.000)是影响logMAR BCVA 的独立因素。
结论
MAIA微视野计可对DME患者黄斑区视功能进行评估。AT与P1可作为评价黄斑部视功能的良好指标,可一定程度上反应DME患者的视功能状态。(眼科,2021, 30: 236-239)
图片病例
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
吴静 邹杨成 喻红 刘少章 刘玮
2021, 30(3): 194-194.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21
摘要
(
24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女性54岁。因体检发现左眼占位性病变就诊。否认癫痫病史,全身查体无特殊。眼部检查:双眼矫正视力 1.0。眼压:右眼 14.0 mmHg,左眼 12.3 mmHg。双眼晶状体皮质轻度混浊,其余前节结构正常。右眼眼底正常;左眼眼底视盘鼻上方、距视盘边界约2.5 PD处视网膜表面灰白色隆起病灶,大小约1 PD,呈桑葚样外观,边界清晰(图A、B);眼底自发荧光显示病灶边界清晰,呈大小不等的团状不均匀高荧光表现(图C);扫频源相干光断层扫描(swept 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S-OCT)的红外扫描中见病灶呈现鱼卵样反射不均匀信号改变(图D),SS-OCT显示中央病灶增厚向玻璃体腔内突起,其内大小不等的空腔及高反射信号,病灶周围神经纤维层增厚隆起(图E)。临床诊断:左眼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
眼睑及角膜昆虫异物
杜晓军 李晓梅 赵汝香 崔凯伦 翟彦君
2021, 30(3): 183-183.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20
摘要
(
32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男性72岁。右眼红、畏光流泪半个月。从事园林工作。眼部检查:视力:右眼 0.6,左眼0.8;眼压:右眼18 mmhg,左眼16 mmgHg;右眼下睑可见一完整昆虫(图A),鼻下方球结膜充血水肿,角膜5点位可见一直径约2 mm棕黑色物体附着,可见清晰的棕色竖条纹(图1B),部分嵌入角膜组织,周围角膜灰白色混浊,可见新生血管长入,双眼瞳孔圆,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轻度混浊。诊断:右眼角膜昆虫翅膀异物,右眼下睑昆虫异物。局麻下取出右眼眼睑及角膜异物,局部抗炎抗感染治疗。
病例报告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行房角分离术中非角膜切口处角膜后弹力层脱离一例
董力 陈琳 唐炘
2021, 30(3): 198-199. doi:
10.13281/j.cnki.issn.1004-4469.2021.03.016
摘要
(
35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73岁女性。左眼2个月前行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全麻下行左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联合内窥镜下黏弹剂房角分离术。术中前房角分离时出现下方角膜后弹力层脱离,前房注入黏弹剂复位角膜后弹力层,术后降眼压、抗炎治疗,3周后角膜后弹力层复位。(眼科, 2021, 30: 198-199)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指南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