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24小时动态眼压监测—角膜接触镜传感器监测法
    曾颖 袁援生 钟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11, 35 (6): 361-365.  
    摘要6204)      收藏
    病理性眼压升高及昼夜波动是青光眼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降低眼压是目前惟一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了解患者24小时的眼压波动状况并予以相应控制对青光眼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新型研制的动态眼压监测仪SENSIMED Triggerfish通过在角膜接触镜中嵌入的张力探测传感器,可24小时连续监测眼压,临床应用前景较好。本文将此眼压测量仪器的结构、测量原理及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Lenstar在眼球生物学测量中的应用
    刘航航 李金瑛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2): 93-97.   DOI: 10. 3760/ cma. j. issn16735803. 2012. 02. 005
    摘要3536)      PDF (1319KB)(3058)    收藏
    准确的眼球生物学测量是人工晶状体(IOL)及各类屈光手术研究的关键。Lenstar作为一种新型的眼球生物学测量仪,其非接触性测量方式、简便的操作、较多的测量指标及高精确性等特点使其逐渐应用于临床及科研中。本文就Lenstar的测量原理、特点,Lenstar测量眼轴长度、前房深度、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深度、视网膜厚度、脉络膜厚度、虹膜水平直径、瞳孔直径、视轴偏斜角度,以及用于IOL度数计算的相关研究及应用等作一综述。(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93-9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3. Leber 遗传性视神经病的生化机制和基因治疗
    黄淑娟 田国红 张晓君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1): 13-17.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2.01.003
    摘要3513)      收藏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是由于线粒体基因突变导致的母系遗传性致盲性疾病,青少年多见。LHON发病的生化机制有呼吸链复合酶I功能障碍、活性氧生成增多及细胞凋亡学说等。对LHON理想的治疗措施是基因治疗。目前基因治疗采用异位表达、转染缺陷基因及抗氧化基因等方法。但临床上基因治疗LHON的开展及远期疗效尚需更多的研究证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数字广角小儿眼底成像系统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中的应用
    李蓉 王雨生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1): 17-20.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2.01.004
    摘要3492)      收藏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数字广角小儿眼底成像系统(RetCam)在ROP筛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回顾文献,结合自己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总结了RetCam在ROP筛查中的应用优势和局限性,强调RetCam用于ROP筛查具有安全性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简便快捷等优势,具有在我国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5. 先天性白内障相关致病基因研究进展
    樊帆 李丹 罗怡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2): 98-103.   DOI: 10. 3760/ cma. j. issn16735803. 2012. 02. 006
    摘要3470)      PDF (776KB)(2800)    收藏
    约一半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与遗传相关。迄今为止,在人类及其他动物定位的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基因主要有晶状体结构蛋白基因、膜蛋白基因、细胞骨架蛋白基因以及调控晶状体早期发育的转录调节因子基因。现已证实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的基因中至少有26个特定基因突变位点。本文对先天性白内障相关致病基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98-10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6. Müller细胞干细胞特性的研究进展
    陈丽英, 姚进
    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 (2): 123-128.   DOI: 10. 3760/ cma. j. issn.1673-5803. 2013. 02. 011
    摘要3410)      收藏
    【摘要】视网膜退行性病变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研究显示,Müller细胞可表达视网膜神经元细胞标记物如钙视网膜蛋白、视黄醛结合蛋白等。人Müller细胞不但可表达神经干细胞相关转录因子如SOX2、PAX6、CHX10、NOTCH1,还表达视网膜神经元标记物如双极细胞标记物蛋白激酶C,光感受器神经元标记物(盘膜边缘蛋白),神经节细胞标记物HuD与Brn3,大部分神经元标记物神经丝蛋白、βIII 微管蛋白,神经节细胞、无长突细胞和水平细胞阳性标记物(钙视网膜蛋白)。因此表明,视网膜Müller细胞可分化成不同视网膜神经元细胞,具有干细胞特性,利用Müller细胞进行细胞移植可能是治疗视网膜退行性病变具有潜力的新策略。(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 123-12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频域相干光断层深度增强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周金琼 魏文斌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1): 1-8.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2.01.001
    摘要3201)      PDF (1269KB)(2847)    收藏
    频域相干光断层深度增强成像(EDI SD-OCT)是在传统频域OCT的基础上改进的能反映脉络膜组织结构的技术。通过将设备进一步靠近受检眼,使更多的光线集中照射在脉络膜内部甚至更深层的巩膜水平从而得到较清晰的脉络膜影像,为观察脉络膜血管结构以及定量测量脉络膜厚度提供依据。目前关于EDI SD-OCT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脉络膜厚度方面。通过测量脉络膜厚度,不仅可对高度近视、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等疾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探讨,还能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各种脉络膜肿瘤等的鉴别诊断,以及对脉络膜新生血管、Vogt-小柳原田病等治疗后疗效观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
    8. 飞秒激光晶状体老视手术的研究进展
    鱼音慧 姚克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2): 73-77.   DOI: 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2. 001
    摘要3062)      PDF (807KB)(2573)    收藏
    由年龄增长所致的生理性眼调节下降引起、以视近困难为主要表现的屈光状态称为老视。老视的发生是多因性的,但晶状体年龄相关性硬化、弹性和变形能力下降以及调节力丧失是其主要致病机制。飞秒激光晶状体老视手术是近年来老视研究领域中出现的全新术式,其主要利用飞秒激光的光致分解作用按预设深度和形状在晶状体内进行微切开,从而制作出可滑动光爆破平面来治疗老视,整个手术过程在恢复自身晶状体弹性和变形能力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了眼的动态调节和连续聚焦功能,甚至逆转了年龄相关性的调节潜力丧失,为老视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思路。在国外通过相关基础和临床试验,其矫治效果、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初步验证,目前该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仍面临很多问题,但它的出现革新了传统的老视治疗理念,相信其在老视手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飞秒激光晶状体老视手术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效果评价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综述。(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73-7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9.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闪光感异常的原因及处理
    郭亚雯 李军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4): 281-284.   DOI: 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4 013
    摘要3057)      收藏
    闪光感异常是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包括正闪光感异常和负闪光感异常。正闪光感异常是指从外界进入眼内的光线在视网膜上形成的明亮干扰影像,以光亮、条纹为特征。本该参与正常视网膜成像的光线被人工晶状体方边折射后,在正常视网膜像的对应位置形成暗点、暗影等为负闪光感异常。后囊膜混浊,人工晶状体材料、边缘设计,人工晶状体光学部直径,手术切口位置,虹膜和人工晶状体光学部之间距离等都是闪光感异常产生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闪光感异常已成为影响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重要并发症。本文就闪光感异常的产生原因、影响因素及其处理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进展
    林思勇 郑曰忠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2): 133-137.   DOI: 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2. 012
    摘要3026)      PDF (2103KB)(2674)    收藏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ROP的新生血管增生阶段,应用抗VEGF类药物抑制VEGF可以阻断视网膜血管的异常增生。本文就抗VEGF类药物贝伐单抗(Avastin)单纯玻璃体内注射、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或玻璃体切除手术等不同方式治疗ROP的临床研究进行回顾,并就贝伐单抗治疗ROP的安全性评价进行汇总。(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133-13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1. 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治疗进展
    董雪青 高莹莹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4): 251-255.   DOI: 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4 007
    摘要3024)      收藏
    睑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 dysfunction, MGD)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是多种睑板腺异常的总称,包括其结构异常和分泌物性质的异常,可引起眼睑炎症和泪液不稳定以及其他眼表疾病,其中最常见的病变是后部睑缘炎和脂质缺乏性(lipid tear deficiency,LTD)干眼症。既往MGD的治疗主要为眼睑清洁、热敷、睑板腺按摩、营养治疗、激素以及抗生素应用等,近年来物理疗法、免疫调节、环境调节等治疗方法有了新的进展,抗生素的治疗机理研究也有新的发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组织工程构建角膜上皮中相关种子细胞的研究进展
    李宏松 邹俊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2): 88-92.   DOI: 10. 3760/ cma. j. issn16735803. 2012. 02. 004
    摘要2963)      PDF (740KB)(2740)    收藏
    传统角膜移植术存在着供体来源缺乏、术后免疫排斥等问题。虽然很多地方已建立了眼库,但供体来源依然有限。因此,构造一种类似正常角膜结构的组织工程角膜、扩大角膜移植供体来源、满足患者需求成为治疗严重眼表疾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对角膜上皮细胞的组织工程构建中采用的种子细胞进行归类,并介绍相关的重建方法及分析各种种子细胞在角膜上皮细胞组织工程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以期能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探索方向。(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88-9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3. 眼科疾病联合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
    王盈之 魏文斌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2): 122-127.   DOI: 10. 3760/ cma. j. issn16735803. 2012. 02. 010
    摘要2840)      PDF (972KB)(2526)    收藏
    联合基因治疗是当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治疗研究的热门策略,正逐渐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技术理论体系。在单基因治疗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有协同作用的基因联合治疗,取得更好疗效。在眼科,联合基因治疗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青光眼等已得到初步研究结果。本文综述了联合基因治疗的概念、优势、构建联合基因的方法、基因载体的选用以及相关实验操作,以及现阶段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122-12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周金琼 徐亮 王爽
    国际眼科纵览    2011, 35 (6): 374-378.  
    摘要2839)      收藏
    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cclusion,
    RVO)是较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目前以人群为基础的研究报道RVO的患病率为06%~16%, 5年发病率为06%~12%,“Blue
    Mountains眼病研究”、“Beaver
    Dam眼病研究”报道的10年、15年发病率分别为16%、23%。可造成视网膜动静脉管壁结构损害、血液流变学以及血液成分改变的多种全身因素如高龄、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血管疾病以及眼局部因素如高眼压症、青光眼等均与RVO的发生相关。关于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相关因子含量以及基因多态性在RVO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尚有争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15. 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矫正近视临床进展
    赵婧 陈志 周行涛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1): 8-12.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2.01.002
    摘要2820)      收藏
    飞秒激光小切口透镜切除术(SMILE)是在角膜基质层进行两次预设深度和弧度的扫描切削制作基质透镜,将透镜前后表面分离后从小切口完整取出的手术技术,其革新了传统的近视矫正手术方式,实现“全飞秒”模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和稳定性,应用前景良好,远期效果需更大样本进一步观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16. 上眼睑解剖学研究进展
    杨帅 毕燕龙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2): 78-83.   DOI: 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2. 002
    摘要2784)      PDF (1500KB)(2983)    收藏
    完美的上眼睑整形手术应基于对其解剖结构及相应功能的完整认识。通过近年的许多研究对上眼睑的精细结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本文概括上眼睑细微结构(包括提上睑肌及其腱膜、Müller肌、结膜的黏膜原层、眶膈、提上睑肌的神经肌肉连接、脂肪组织、韧带系统等)一些新的研究结果,分析它们对上眼睑手术的指导意义。(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78-8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17. 25G玻璃体切割系统在眼前节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张影影 张立贵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2): 104-108.   DOI: 10. 3760/ cma.j.issn16735803201202007
    摘要2733)      PDF (1465KB)(2575)    收藏
    25 G经结膜无缝合玻璃体切割系统的出现,标志着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该系统在一些眼底疾病的治疗中已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随着对其不断改进,目前已逐步应用到眼前节手术中,尤其在儿童白内障手术中经角巩膜缘或扁平部行后囊膜切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术更突显其微创优势。本文就25 G玻璃体切割系统的工作原理和优点、在眼前节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及其潜在并发症等作一综述。(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104-10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18. 转化生长因子-β与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关系
    张家莹 肖以钦 叶纹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2): 116-121.   DOI: 10. 3760/ cma. j. issn16735803. 2012. 02. 009
    摘要2652)      PDF (1630KB)(2875)    收藏
    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瘢痕化是手术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能诱导人Tenon囊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进一步迁移、增殖,合成细胞外基质,与滤过泡瘢痕化有重要关系。近年来在细胞因子及基因水平抗纤维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通过TGFβ抗体(如重组抗人TGF-β2单克隆抗体、CAT152)、TGF-β抑制剂(如Decorin、糜酶抑制剂、SB-431542等)以及基因水平(如TGF-β的反义寡核苷酸等)来抑制TGF-β信号通路(如ALK5/Smad2/Smad3通路、MAPK通路、Rho-ROCK通路、PI3K-AKT通路等)的重要靶点或蛋白表达,从而达到调控滤过泡瘢痕形成的作用。但目前很多药物的应用均缺乏临床试验支持,同时也缺少不同药物比较的研究。探索TGF-β细胞信号转导不同通路之间的关系,并寻找调控滤过道瘢痕化的最佳靶点是今后的研究方向。(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116-12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国际眼科纵览》常用英文缩写(二)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2): 137-.  
    摘要2645)      PDF (163KB)(3090)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青光眼结构与功能损害的关系
    蒋官森 袁援生 钟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2): 109-115.   DOI: 10. 3760/ cma. j. issn16735803. 2012. 02. 008
    摘要2641)      PDF (2354KB)(2567)    收藏
    青光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损害导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进行性萎缩,伴随出现视功能的损害。青光眼视野缺损典型表现为神经纤维束性视野缺损。一般认为先出现RNFL损害,再出现视野缺损,且视野缺损和RNFL损害的位置具有对应性。与HRT、GDx相比,OCT测量的RNFL厚度能更好地用于评价青光眼损害的结构与功能关系。青光眼结构损害和功能性改变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于青光眼的诊断、分期和视功能评估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青光眼结构与功能损害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109-11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21. 组织因子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彭文艳 俞莹 陈辉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2): 128-133.   DOI: 10. 3760/ cma. j. issn16735803. 2012. 02. 011
    摘要2633)      PDF (1204KB)(2631)    收藏
    组织因子(即凝血因子Ⅲ)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近年来发现在新生血管形成、炎症发生和细胞凋亡过程中均有组织因子的参与,而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有与之相似的病理过程,组织因子广泛表达于黄斑区具有玻璃膜疣及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视网膜组织与细胞、炎症细胞、成熟血管和新生血管区。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组织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AMD中表达情况及意义的研究作一回顾,并分析其在AMD病理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为寻找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奠定基础。(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128-13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凋亡相关信号通路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范毅超, 张瑜, 叶纹
    国际眼科纵览    2011, 35 (6): 379-383.  
    摘要2607)      收藏
    视网膜细胞凋亡是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的病理特征,而凋亡相关信号通路在此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早期干预视网膜细胞凋亡的相关信号通路,保护视网膜细胞,对保存DR患者视功能和延缓DR的进展可能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迄今较为明确的与DR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即线粒体通路、死亡受体通路、内质网应激通路等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陈晓菲 张卯年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1): 57-61.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2.01.012
    摘要2550)      收藏
    小胶质细胞是视网膜组织中来源于髓系祖细胞并具有免疫活性的一类细胞。正常情况下小胶质细胞处于静息状态,对周围环境起免疫监视作用;组织发生病变时,小胶质细胞活化,参与免疫与炎症反应,一方面可对病变组织起保护与修复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加重组织的损伤。小胶质细胞活化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神经病理学特征之一,提示其在病变中发挥重要功能。本文就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作用及其活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24. 表观遗传学在眼内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刘倩, 魏文斌,
    国际眼科纵览    2011, 35 (6): 405-409.  
    摘要2544)      收藏
    表观遗传学(epigenetics)的研究对象是在未出现DNA序列改变的前提下发生的可遗传的基因功能变化。随着对肿瘤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DNA序列以外的调控机制(即表观遗传学)异常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具体介绍表观遗传学在癌症发生中尤其是在眼内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先天性上睑下垂与屈光状态的关系
    胡蓉 李冬梅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2): 84-88.   DOI: 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2. 003
    摘要2537)      PDF (1883KB)(2502)    收藏
    先天性上睑下垂不仅影响外观,同时可造成患者屈光状态(近视或远视)的改变及形觉剥夺性弱视,并影响患者心理健康。此外,下垂的眼睑压迫角膜可改变角膜形态,对此可采用角膜地形图进行检查。本文对近年来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屈光状态、与弱视关系及角膜地形图变化等的研究进行综述。(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84-8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26.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的诊断及治疗
    陆秉文, 吴星伟
    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 (1): 36-42.   DOI: 10.3760/ cma. j. issn.1673.5803.2013.01.007
    摘要2534)      PDF (3308KB)(2396)    收藏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特征是后极部视网膜下桔红色息肉样病变,伴有出血性和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及神经上皮脱离。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无特征性表现,吲哚青绿血管造影能显示分支血管组成的脉络膜血管网和血管末端息肉样或动脉瘤样扩张。OCT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陡峭的穹窿状隆起,其下见中等反射或结节状改变。本病应与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某些长期不愈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进行鉴别。尽管PCV的治疗仍缺乏通用的方案,光动力疗法结合玻璃体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可改善或稳定患者视力。(国际眼科纵览,2013,37:36-4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7. 玻璃体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
    王影 崔彦
    国际眼科纵览    2011, 35 (6): 390-394.  
    摘要2513)      收藏
    玻璃体是人眼中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是维持眼球结构、协助产生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玻璃体的结构和功能出发,简要阐述玻璃体的解剖特点、化学组成、物理性质、生理功能,及其病理生理变化所致的相关眼病,为更好地治疗临床上玻璃体方面的疾病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及其在眼科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
    林青鸿,周南,齐艳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11, 35 (6): 369-373.  
    摘要2485)      收藏
    近年来外显子组测序技术作为新一代的测序技术迅猛发展,受到遗传学多个领域的重视与应用,其在眼科遗传性疾病如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高度近视等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它是利用序列捕获技术将全基因组外显子区域DNA捕捉并富集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分析方法。本文介绍外显子组测序技术的方法、特点,其遗传学领域及眼科中的应用与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该技术在眼科遗传学致病基因的检测和临床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29. 去乙酰化酶Sirt1在视神经视网膜疾病中的神经保护作用
    诸葛淳淳 徐国彤 徐晶莹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4): 222-227.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204002
    摘要2485)      收藏
    作为一类广泛参与细胞能量代谢、周期控制和免疫应答等生命过程的重要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1还具有明显的神经元保护作用。同时,Sirt1在许多视网膜疾病动物模型的干预中展示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Sirt1能够抑制视网膜的慢性炎症反应、减少视网膜新生血管生成并清除视网膜细胞的高血糖记忆;在视神经炎和青光眼模型中,Sirt1能保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减少其凋亡;而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模型中,Sirt1能保护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活力和功能,并降低补体因子引起的视网膜自身免疫反应。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过程中,Sirt1可能具有促血管增生作用,但尚需进一步研究。由于Sirt1活性对于减轻多种视网膜疾病的组织损伤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Sirt1是治疗视网膜病变很有前景的靶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
    30. 眼部瘤外综合征
    屠颖, 魏文斌
    国际眼科纵览    2011, 35 (6): 409-414.  
    摘要2479)      收藏
    10%~15%的肿瘤患者发生瘤外综合征( paraneoplastic
    syndroms),而伴随视力下降的瘤外综合征较少见,且常因症状不明显而被忽略。眼部瘤外综合征根据易感的眼组织分为四类:
    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黑色素瘤相关性视网膜病变、双侧弥漫性色素性葡萄膜增生和瘤外视神经病变。很多患者在原发肿瘤诊断前可表现出视觉症状异常。熟悉眼部瘤外综合征可以提高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3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与后发性白内障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马波, 裴澄, 康前雁
    国际眼科纵览    2011, 35 (6): 400-404.  
    摘要2435)      收藏
    后发性白内障(亦称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术后常见并发症,由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在囊膜上转分化、增生、移行,产生胶原所致。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CTGF)在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不表达,而在前囊膜下型白内障及后囊膜混浊时大量表达,产生胶原,参与前囊膜下型白内障和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过程。
    TGF(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分化、移行、过度增殖,是导致前囊膜下型白内障和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重要因素。CTGF与TGFβ主要通过Smad信号通路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转分化。CTGF是TGFβ的下游效应因子,TGFβ调控CTGF的表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玻璃体后脱离的分级及其与黄斑区病变的关系
    邵蕾 魏文斌
    国际眼科纵览    2011, 35 (6): 384-389.  
    摘要2418)      收藏
    玻璃体后脱离是玻璃体最常见的年龄相关性改变。近年的研究表明,完全性与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可能存在不同的病理生理过程。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急性发生;而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始于旁中心凹的局限性玻璃体脱离,缓慢、隐匿发展,并可能引发多种黄斑区病理性改变,包括特发性黄斑裂孔,特发性黄斑前膜,及牵拉所致的黄斑囊样水肿。相关研究指出,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诊断不完全性玻璃体后脱离及黄斑区相关病变最为敏感,故以其断层影像为基础,将玻璃体后脱离的分级进行细化,可以指导今后的临床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在多发性硬化诊治中的价值
    刘锐 张作明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2): 138-142.   DOI: 10. 3760/ cma. j. issn16735803. 2012. 02. 013
    摘要2387)      PDF (782KB)(2748)    收藏
    多发性硬化(MS)是自身免疫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在视觉系统,病变可累及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丘、视放射等全部视觉通路。目前研究显示,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能早于临床症状对MS进行诊断,在反映MS的视觉传导通路病变上优于磁共振成像(MRI)。VEP、视网膜电图(ERG)结合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扫描激光偏振仪(SLP)等技术可以对MS患者视网膜的病变进行评价和诊断。对VEP检查技术的改进能够为MS的诊治提供更多资料。(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138-14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
    34. 利妥昔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效果显著
    曹珊珊 魏世辉
    国际眼科纵览   
    35. 西地那非(伟哥)对视功能影响的不良事件
    郑磊, 张福燕, 温佳敏
    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 (6): 415-418.   DOI: 10.3706/ cma. j. issn.1673-5803.2013.06.013
    摘要2301)      收藏
    西地那非(伟哥)是磷酸二酯酶5(PDE5)的选择性抑制剂,用于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服用西地那非常见报道的全身副作用有面部潮红、头痛、鼻出血等。在眼部出现的不良事件有: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国际眼科纵览,   2013, 37:  415-41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玻璃体与视网膜氧含量的体内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周海燕 严宏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1): 66-70.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2.01.014
    摘要2268)      收藏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体内检测玻璃体与视网膜氧含量的方法及对眼科研究的意义,简要介绍了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法、光化学氧传感器检测法、高光谱液晶可调谐滤波器眼底成像法、荧光寿命频域成像法四种检测方法的原理、研究结果及应用前景,并讨论了光化学氧传感器在玻璃体视网膜氧分压检测的应用和临床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基因多态性研究现状
    何芳邻 王志良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1): 62-66.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12.01.013
    摘要2255)      收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与血糖水平、病程长短以及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复杂疾病,其相关或易感基因的研究在近年来非常活跃。DR的相关候选基因包括醛糖还原酶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一氧化氮合酶基因、非酶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基因等。DR是多基因作用的疾病,而每个基因存在不同的多态性。准确把握基因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表达的差异性,对其早期诊断、防治DR的发生发展及开发新的诊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有关DR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普通人群青光眼认知度的研究进展
    杨潇 李金瑛
    国际眼科纵览    2011, 35 (6): 366-369.  
    摘要2239)      收藏
    青光眼是常见的不可逆的致盲性眼病,由于其发病隐匿,易被忽视,致盲率高。了解并提高普通人群对青光眼的认知度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挽救青光眼患者残余视功能的有效途径。笔者就近年来关于普通人群青光眼认知度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国内对青光眼认知度调查的资料较少,且多局限于眼科就诊患者。发达国家或地区普通人群对青光眼的认知度较好(72%~79%),但对青光眼症状、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段的认识仍有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
    39. 暗视下瞳孔直径测量方法及其评价
    刘雪, 杨亚波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5): 314-317.   DOI: DOI: 10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5 006
    摘要2216)      收藏
    【摘要】随着屈光手术的不断发展,暗视下瞳孔直径的测量越来越重要。本文介绍和比较暗视下瞳孔直径的三种测量手段:传统瞳孔直径测量工具、眼前节检测仪中内置的瞳孔测量功能和运用红外技术的瞳孔测量方法。传统瞳孔直径测量工具价格低廉,操作简单,但在暗视下应用有诸多不足;眼前节检测仪中内置的瞳孔测量功能,在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方面,介于传统测量方法和先进的红外技术测量方法之间,是国内的主流方法;运用红外技术的瞳孔测量方法最可靠,在国外科研和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因价格昂贵等原因,国内应用较少。(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31431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王子杨 朱思泉
    国际眼科纵览    2012, 36 (4): 276-280.   DOI: 10 3760/ cma. j. issn. 16735803 2012 04 012
    摘要2166)      收藏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 lens, IOL)植入术是目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的最有效方法。作为一种体内植入的生物材料,IOL可以在眼内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IOL的生物相容性评价遵循两大原则,一是生物安全性原则, 二是生物功能性原则。生物安全性评价主要包括细胞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刺激和致敏试验以及植入试验。生物功能性评价主要包括葡萄膜生物相容性和囊膜生物相容性的评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