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白内障术中房水迷流综合征
    左佳木 万修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1): 25-28.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1.005
    摘要1496)      收藏
    白内障术中房水迷流综合征是白内障术中罕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其特点为眼压突然升高、虹膜前移、前房变浅,且排除脉络膜上腔出血。其病理机制为液体通过睫状带区域进入玻璃体与晶状体后囊之间的腔隙并产生聚集。危险因素有高灌注压、晶状体悬韧带脆弱等。充分术前评估以及精细手术操作是预防白内障术中房水迷流的重要方式。目前普遍使用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腔穿刺吸取液体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25-2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微脉冲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陶德 张铁民 苏玉芳 杨亚军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1): 15-19.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1.003
    摘要747)      收藏
    本文总结了微脉冲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micropulse transscleral cyclophotocoagulation,MP-TSCP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8篇研究文章。共有难治性青光眼453眼,包括假性剥脱性青光眼≥33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8眼,开角型青光眼≥264眼等。大部分患者曾接受过青光眼手术或有青光眼手术失败史。治疗使用功率在1.6~2 W,治疗持续时间100~360秒, 总能量62~225 J。随访时间2~18个月,成功率33.3%~73.7%。术前最高眼压(39.1±13.84) mmHg,术后最低眼压(11.1±4.4) mmHg。术前最多滴降眼压药数量4种,术后最少为1.5种。术后并发症以前房炎性反应最常见,2例眼球萎缩和15例低眼压。MP-TSCPC可有效降低难治性青光眼的眼压,是一种新的较好的治疗手段。(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15-1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青光眼患者Schlemm管的形态学改变
    赵免 叶雯青 梁远波
    国际眼科纵览    2025, 49 (1): 1-7.   DOI: 10.3760/cma.j.cn115500-20241115-01001
    摘要670)      PDF (805KB)(266)    收藏

    Schlemm管是一个环绕在角膜缘周围小梁网后方的环形管状结构,不同状态及不同象限其形态学(直径和面积)变化不同。研究发现正常人Schlemm管直径和面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减小,且正常成人Schlemm管面积鼻侧大于颞侧;高度近视眼Schlemm管直径和面积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青光眼患者Schlemm管面积均明显小于正常受试者。Schlemm管作为房水引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学参数测量一直深受关注,测量方法更是从光镜、电镜,发展到超声生物显微镜及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已有研究显示青光眼患者Schlemm管参数均明显小于正常受试者,而青光眼治疗如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可以改变Schlemm管的微结构。(国际眼科纵览,2025, 49:1-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低强度红光治疗调节眼轴增长的机制
    王喻墨 孙洪岩 林鸿展 杨明明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6): 426-432.  
    摘要631)      收藏
    近视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低强度红光治疗以其非侵入性的方式,已被证实可有效延缓眼轴增长,但其机制尚不明确。低强度红光治疗基于特定分子吸收光子并响应光信号的原理,导致分子电子激发态改变,暂时性地改变其结构和功能,实现高特异性和靶向的生物调节。眼轴长度的调节涉及复杂的级联反应,起始于视网膜并影响巩膜。光暴露与眼轴增长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低强度红光引起的视觉刺激由视网膜神经元接收并产生信号经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转导至巩膜,引起神经递质释放、脉络膜血流改变和巩膜重塑。本文综述了低强度红光治疗与眼轴调节的关系以及低强度红光延缓眼轴增长的相关机制。(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426-43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陈冬军 万修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15-321.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5
    摘要582)      收藏
    当晶状体悬韧带有异常时,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将受到严重的威胁,手术中玻璃体脱出、囊膜破裂、晶状体皮质残留及人工晶状体脱位等风险大大增加。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和相关的囊膜内装置的使用,使眼科医生能够在复杂的白内障手术中轻松维持囊袋的稳定性,增强了眼前节手术的可控性,减少或减轻了术中、术后并发症,改善了悬韧带异常相关疾病的预后。随着设计和材料的不断进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的适应证逐渐扩展,尤其对于高度近视患者而言,可维持人工晶状体位置的稳定,辅助支撑悬韧带松弛部位,抑制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迁移和增生,改善患者视觉质量以及降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15-32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抗VEGF药物治疗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
    侯慧敏 常雪柯 靳雨佳 宋宗明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6): 464-470.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6.013
    摘要550)      收藏
    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是一类涉及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异常增殖的眼科疾病。在其发病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发挥着关键作用。抗VEGF药物(如哌加他尼、贝伐单抗、雷珠单抗、布西珠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法瑞西单抗等)可减轻血管渗漏、促进积液吸收以及加速新生血管消退等。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可同时靶向治疗多个通道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随着新的给药方式、缓释药物以及靶向更多通路的新型药物的研发,抗VEGF药物为治疗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提供了更为高效、安全的选择。创新药物包括基因治疗药物ADVM-022、RGX-314,局部滴眼液有帕唑帕尼(pazopanib)、角鲨胺、瑞戈非尼(regorafenib)等,口服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CM082,以及雷珠单抗载药植入物均具有一定的前景。(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464-47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重复低强度红光控制近视的机制及安全性
    李浩彬 葛金玲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3): 229-234.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3.013
    摘要528)      收藏
    重复低强度红光(repeated low-level red-light,RLRL)照射辅助儿童青少年近视治疗的研究结果表明,RLRL照射治疗能够减缓儿童青少年近视的进展,可能机制是增加脉络膜厚度,促进视网膜分泌多巴胺,抑制褪黑素分泌,促进细胞修复,抑制细胞凋亡等。RLRL的安全性在临床上也一直广受争议,因为儿童青少年的视网膜尚未发育完善,低强度红光长时间重复照射,可能会诱发辐射性白内障、视网膜三级神经元及色素上皮细胞变性、黄斑区光损伤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高血糖通过氧化应激诱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丁玉婉 黄虹 许静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5): 424-429.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5.007
    摘要518)      收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病理变化包括视网膜炎症、血管通透性增高和视网膜表面血管生成异常。多种机制均参与了DR的发展,氧化应激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它包括多元醇途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途径、己糖胺途径(hexosamine pathway,HBP)、蛋白激酶 C (protein kinase C,PKC)途径和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通路等。氧化应激的启动会引发细胞内级联反应,产生过多的活性氧,过量的活性氧会导致蛋白质修饰、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自噬失调、线粒体功能受损,干扰多种信号通路,影响多种生物学过程,导致DR的发生和进展。进一步研究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理解DR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相关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晶状体类器官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熊映月 陈晓娜 魏嘉 高亚莉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6): 401-406.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6.001
    摘要498)      PDF (805KB)(201)    收藏
    白内障发病机制复杂,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且术后视觉质量无法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随着干细胞技术在眼科的应用,研究者们利用多种来源的干细胞在体外成功诱导形成类人晶状体并再现其部分特有功能的微观三维立体结构,利用这些晶状体类器官组织构建体外疾病模型,研究相关疾病的机制及诱因,筛选药物甚至再生替代治疗,为防治白内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综述了晶状体类器官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具有突破性进展的研究方法,对其在机制研究、药物筛选及再生替代治疗的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在相关研究培育方向和与多生物工程合作构建三维透镜体或全眼结构进行展望。(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401-40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后巩膜加固术在高度近视治疗中的应用
    吴家乐 熊朝晖 许寅聪 孙苗苗 高洁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517-523.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6.008
    摘要469)      收藏
    病理性近视最明显的特征是眼轴逐渐增长,出现后巩膜葡萄肿。后巩膜加固术是目前可以延缓或阻止眼轴延长治疗病理性近视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手术机制主要是利用加固材料与自体巩膜发生炎性反应、新生血管生成及巩膜胶原纤维增生等病理改变来加强后极部薄弱的巩膜,防止眼轴长度的进一步增加。该手术方式在条带法、片式法、注射法的基础上改良出更多方法,目前仍以单条带加固法为主。后巩膜加固材料主要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各有利弊,目前以人工心包补片和异体巩膜为主。尽管后巩膜加固术在控制高度近视的发展中具有显著优势,但影像检查提示巩膜葡萄肿的形态及位置具有多样性,此手术难以符合手术机制,术后疗效存在争议。(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517-52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圆顶状黄斑与屈光状态的关系及常见并发症
    王鸽纯, 袁非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39-344.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9
    摘要466)      收藏
    圆顶状黄斑(dome-shaped macula,DSM)在OCT上表现为黄斑部视网膜脉络膜向内隆起。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主要认为与局部巩膜增厚的适应性代偿有关。DSM可发生于近视、正视或远视眼,在高度屈光不正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在高度近视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0%~20%。DSM的常见并发症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等,目前对于DSM与并发症的出现是伴随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确认。无症状的DSM需随访观察,若出现并发症并明显损害视功能时,可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光凝、光动力疗法或手术等方法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39-34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的手术治疗进展
    刘建英 李婧 万修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524-530.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6.009
    摘要465)      收藏
    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手术是复杂性白内障手术,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更易发生术中后囊膜破裂、术后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飞秒激光辅助使手术精确性、安全性及有效性进一步提高。高度近视眼的解剖结构和眼内微环境发生病理性改变,影响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和IOL的稳定性,实践证明第五代Barrett Universal II公式在高度近视患者中准确性更高,垂直放置的一片式平板襻IOL在囊袋中较为稳定,适合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524-53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白内障的药物防治研究进展
    马琳 黄林涛 史航 王万河 吴利安
    国际眼科纵览    2025, 49 (1): 25-31.   DOI: 10.3760/cma.j.cn115500-20240722-01005
    摘要454)      收藏
    白内障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氧化应激、醌类物质过量、醛糖还原酶、晶状体蛋白聚集是主要的发病机制。近年来,除了抗氧化剂维生素和类胡萝卜素经过临床研究外,目前,还有许多药物及化合物已通过基础及动物研究被证实具有潜在的抗白内障作用,其中包括了一些在植物中提取的多酚类化合物、银杏叶、生姜等抗氧化应激的药物及针对醌类物质过量的吡诺克辛滴眼液外,还包括了以薯蓣皂苷元、L-赖氨酸为代表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和以羊毛甾醇和25-羟基胆固醇为代表的抗晶状体蛋白聚集物,昭示着抗白内障药物逐渐走向分子化。尽管这些药物在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中表现出一定的治疗潜力,但因动物实验结果外推性有限、临床试验复杂性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的限制,目前这些药物尚不能在临床中应用,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未来有望应用于临床。 (国际眼科纵览,2025, 49:25-3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ICL植入术后拱高预测的研究进展
    朱秋健 袁幽 宋鄂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5): 456-461.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5.012
    摘要452)      收藏
    拱高是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后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也是该手术研究的热点及焦点。ICL尺寸的选择是术后拱高最重要的可控因素。最传统的ICL尺寸选择方法是通过白到白及前房深度来进行选择,然而该方法准确性并不高。因此,研究者们不断尝试通过超声生物显微镜、前节OCT甚至人工智能等方法来进行术后拱高的预测及ICL尺寸的选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尝试对于各种拱高预测及ICL尺寸选择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来阐述各种方法的特点效果及演变历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视网膜周边离焦学说应用研究进展
    吴小梅 李爽乐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1): 51-55.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1.010
    摘要452)      收藏
    视网膜周边离焦学说目前为近视防控主流学说。基于视网膜周边远视离焦技术(角膜塑形镜、离焦软镜、离焦框架眼镜等)皆在降低视网膜远视离焦控制近视增长,且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防控效果。基于视网膜周边离焦学说,我国自主研发的多光谱屈光地形图(multispectral refractive topography,MRT)能实现视网膜远视离焦的量化,这一突破性技术再次验证了视网膜周边离焦学说是近视防控重点。本文针对视网膜周边离焦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51-5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干细胞外泌体治疗青光眼的研究进展
    吕佳谚 付强 蔄雪静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3): 177-183.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3.004
    摘要444)      收藏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和凋亡。干细胞外泌体是干细胞释放的细胞外微囊泡,既保留了干细胞促进受损神经节细胞再生和修复的功能,还避免了干细胞的副作用,从而可成为干细胞的替代品。此外,干细胞外泌体还可诱导小梁网细胞增生促进房水外流,并在抗青光眼手术中可作为抗瘢痕化药物适体S58的药物载体,延缓S58的降解,显著增强其抗瘢痕化的作用时长。干细胞外泌体在青光眼治疗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视盘周围卵圆状团块样强反射结构的研究现状
    孟佳欣 刘霞 赵颖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488-493.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6.002
    摘要440)      PDF (1152KB)(1478)    收藏
    视盘周围卵圆状团块样强反射结构(peripapillary hyper-reflective ovoid mass-like structures,PHOMS)是基于相干光断层扫描深部增强成像(enhanced-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的一个新发现。PHOMS在EDI-OCT下表现为视盘周围含有血管结构的环形或部分环形复合体,常与视盘倾斜、视盘玻璃膜疣、脱髓鞘性视神经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特发性颅高压、假性视乳头水肿和其他与轴浆流淤滞相关的疾病共存,但其病理生理和意义尚不清楚。(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488-49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常见近视动物模型及诱导方法
    马遥 游玉霞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503-507.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6.005
    摘要439)      收藏
    目前常用的近视模型使用动物种类繁多,包括豚鼠、小鼠、鸡、树鼩等。传统的形觉剥夺法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近视造模方法,且经多种方法改良后造模较为稳定,但因人类发生形觉剥夺较少,实验结果应用到人类仍需谨慎。光学离焦法随着激光手术的发展有了新的造模手段,与人类自然发生的近视也较为相似,但目前应用范围仍有限。频闪光刺激法可诱导出低中度近视,对于近视屈光度的诱导范围仍有限。不同的动物在饲养条件、诱导方法、可诱导近视度数及模型稳定性等方面均不同,目前尚缺乏公认的、高品质的动物模型制作标准。(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503-50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特发性黄斑前膜及其OCT和OCTA影像学特点
    王鸽纯, 袁非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5): 429-435.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5.008
    摘要439)      收藏
    黄斑前膜指位于黄斑区视网膜内表面的非血管性纤维细胞膜,其中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ERM)约占其80%。目前,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诊断iERM的首选方法。OCT技术能够在早期阶段观察到黄斑区视网膜内层增强增宽的iERM光带,而通过OCT反映的视网膜病变情况,如病情分期、黄斑中心凹厚度以及椭圆体带的完整性等,对于随访、确定手术时机和判断预后等具有重要价值。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结合了OCT和血管成像的技术,在iERM患者眼中,由于黄斑前膜的牵引作用,OCTA的关键参数如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血管扭曲程度和血管密度发生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OCT和OCTA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和管理黄斑前膜患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血流动力学调控在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
    王一言 卿国平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02-307.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3
    摘要431)      PDF (744KB)(1190)    收藏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 tension glaucoma,NTG)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但仍出现进行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及青光眼性视野缺损。大量研究证实非眼压因素在NTG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血流流变异常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局部眼血流不足、系统性低血压、血管功能调控异常等血流动力学异常会导致NTG患者视乳头灌注压和血供不足从而加重NTG。因此,治疗NTG患者的异常血流状态可能成为降眼压治疗之外的、针对病因的重要治疗方法。(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02-30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的病理改变
    谢伊 管怀进 季敏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22-327.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6
    摘要424)      收藏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由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引起或加重的眼部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晶状体囊膜是由晶状体上皮细胞分泌的一种无细胞、透明、光滑的基底膜,起着屏障作用。高血糖状态下,晶状体囊膜通透性改变会导致一系列病理改变,主要包括前囊膜纤维化、上皮细胞与囊膜间出现空隙等组织结构异常;前囊膜呈复层结构、指状突起、板层分离等超微结构异常以及基底膜相关分子表达异常,进而导致晶状体内部稳态失衡,加快白内障的发生。目前针对糖尿病晶状体前囊膜改变的研究也在逐步推进,这有助于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机制,为诊断和防治提供病理学基础。(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22-32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视网膜变性疾病感光细胞死亡机制
    李一辉 金子兵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5): 406-412.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5.004
    摘要413)      收藏
    视网膜变性疾病会对视觉造成不可逆损害,进行性感光细胞丧失是该类疾病的共同特征。既往,感光细胞死亡机制局限于凋亡和坏死,近年研究证实焦亡、自噬、PARP-1依赖性细胞死亡、铁死亡均参与感光细胞死亡,其中自噬对感光细胞具有双重作用。抑制这些信号通路,能减少视网膜变性疾病中感光细胞的死亡。随着对细胞死亡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和拓宽,视网膜变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将得到更新和完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评估青光眼微循环改变中的应用
    张义晗 张凤妍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296-301.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2
    摘要408)      PDF (748KB)(1833)    收藏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无创的眼科检查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微血管图像。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与眼底的血流密切相关。OCTA可对青光眼患者的视盘、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灌注进行定量分析,并评估其微血管改变。不同类型的青光眼患者可出现视盘、视盘周围、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管密度的下降及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相关指标的异常,其改变与视野缺损程度、神经纤维层厚度及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相关。(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296-30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运动与眼压、眼部血流灌注及视神经保护作用的关系
    林晶晶 梁远波 聂莉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1): 8-14.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1.002
    摘要399)      PDF (985KB)(752)    收藏
    近年来运动疗法作为青光眼的辅助治疗手段引起了较多关注。既往临床研究已证实,运动可降低健康人以及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并提高眼部血流灌注。动物实验也表明,运动对视神经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文对运动与眼压、眼部血流灌注以及视神经保护作用的关系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推动运动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8-1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视盘大小对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和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的影响
    李彩霞 李树宁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08-314.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4
    摘要396)      收藏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与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anglion cell complex,GCC)测量已被广泛用于青光眼的筛查和早期诊断。但RNFL和GCC厚度受种族、年龄、性别、眼部因素及全身系统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采用OCT对不同大小视盘的患者进行RNFL和GCC厚度测量时,视盘大小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OCT常规扫描模式对RNFL进行测量时受到视盘大小的影响,视盘越大,所测得的RNFL越厚。因此比例扫描模式更适合用于不同类型视盘的RNFL 测量。而与小视盘相比,大视盘患者是否具有更大的GCC测量值目前仍存在争议,需进一步研究验证。(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08-31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散光型人工晶状体旋转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田庚琦 张凤妍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1): 35-40.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1.007
    摘要390)      收藏
    散光型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是解决白内障患者较大角膜散光的主要方式,其旋转稳定性是决定其术后矫正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Toric IOL轴位旋转受术前标记、术中操作、自身旋转、囊袋纤维化及手术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只有充分了解其影响因素,针对患者个体特性,才能更好地减少术后旋转的发生。 (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35-4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
    林乐莹 林佩洁 赖铭莹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3): 172-176.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3.003
    摘要390)      收藏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伴有特征性视盘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形态改变且可导致不可逆盲的重要眼病。高度近视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伴有眼球形态和视盘结构的改变,给临床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目前研究表明,高度近视患者患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风险高于非高度近视患者。本文从流行病学、眼压、眼轴长度、视野、视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等方面综述了高度近视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泛凋亡在青光眼发病机制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叶丹 许跃 黄晶晶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542-547.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6.012
    摘要389)      收藏
    青光眼是一组以进行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丢失及轴突损伤为特征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其损伤机制尚未阐明。泛凋亡是一种炎性细胞死亡途径,包括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和细胞焦亡三种细胞程序性死亡。在青光眼患者视网膜及青光眼实验动物模型中存在着三种细胞死亡途径的激活及分子间的相互串扰,与青光眼RGC死亡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靶向干预泛凋亡相关分子可抑制青光眼视网膜损伤和RGC丢失。(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542-54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冯牵红 袁非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50-353.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11
    摘要387)      收藏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NET)是中性粒细胞接受外界刺激后释放至胞外的由核DNA和/或线粒体DNA及多种蛋白组成的网状结构,其在靶向清除病原体、炎症、自身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NET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生发展。2型糖尿病的高血糖和低度炎性环境能够在视网膜诱发NET。DR本身也能够增加视网膜血管内中性粒细胞的黏附并诱发NET,而NET能反作用于DR炎症。此外,NET能诱导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消退。对NET的深入研究为DR发病机制及其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50-35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新冠疫情流行时期双眼同日连续白内障手术研究进展
    任栎璁 严宏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33-338.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8
    摘要380)      收藏
    双眼同日连续白内障手术(immediate sequential bilateral cataract surgery,ISBCS)是指在同一天内为两眼分别进行手术,于1952年首次被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期间,ISBCS所带来的便利和医疗成本的节约重新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尤其在第二只眼白内障手术需要预约等待较长时间的国家。尽管在疫情流行等特定背景下具有快速恢复双眼视觉、减少疫情接触等优势,但术后双眼眼内炎、屈光误差、角膜失代偿、双眼黄斑水肿等长期安全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33-33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在致盲性眼病中的作用
    李宛谦 侯胜平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498-503.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6.004
    摘要379)      收藏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是视网膜的常驻免疫细胞,对维持眼内微环境的动态平衡起着关键作用。小胶质细胞的功能多样,可塑性强,受外界刺激时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可以发挥保护组织和加剧损伤的双重作用。视网膜小胶质细胞参与了葡萄膜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多种致盲性眼病的发生发展。(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498-50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术中相干光断层扫描在眼科的应用进展
    张熙若 曲申 毕燕龙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289-295.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1
    摘要377)      PDF (1644KB)(1401)    收藏
    OCT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组织图像,具有实时性、无创性、可活体检查等优点,术中OCT(intraoperative OCT,iOCT)在角膜、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视网膜等多种眼前、后节手术中得以应用,使得术者对于组织解剖结构的判断、定位和实时变化达到新的认识高度,能够辅助术中决策,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促进微创眼科手术的发展。但同时,设备昂贵、跟踪扫描困难、成像视野较小等不足限制了其更广泛的应用。(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289-29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与其他重要靶器官损伤的相关性
    赵润泽孙小佳廉坤常天芳窦国睿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5): 418-423.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5.006
    摘要374)      收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视网膜血管与心脑血管及肾血管有相似的解剖结构及功能特征,且高血压患者视网膜小动脉病变可早于高血压其他重要靶器官受损的临床症状,视网膜微循环改变有望成为高血压患者全身病理变化的预测指标。尽管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与高血压主要靶器官受损的相关性已被证实,但各项研究采用的检查诊断标准却不尽相同,可复制性及临床推广难度较大。近年来通过眼底照相和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多模态下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大数据所建立的人工智能诊断模型在临床的应用或许可解决这一难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人工晶状体置换的原因及手术方式
    岳沛林 王震宇 杨一佺 宋旭东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2): 81-86.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2.001
    摘要374)      PDF (732KB)(693)    收藏
    白内障术后由于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原因导致的视力不提高甚至降低、眩光、散光加重等,需行包括IOL置换术在内的二次或多次手术,其中行IOL置换术的常见原因包括IOL脱位及半脱位、IOL屈光度误差、多焦点IOL神经适应性不佳等。手术方法包括取出原有IOL,将新IOL植入原位或应用多种方式进行缝合固定等。而在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做到术中稳定操作,撕囊大小适宜,提高术前生物学测量的准确性,优选屈光度计算公式等以避免IOL置换术的发生更为重要。(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81-8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义眼发展历程及3D打印义眼的研究现状
    牛凌涵 李冬梅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3): 161-165.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3.001
    摘要374)      PDF (1269KB)(310)    收藏
    从18世纪的玻璃义眼开始,义眼的制作材料及工艺不断改进,以期给患者更好的外观及佩戴体验。随着技术发展,3D打印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 CAD)、材料制造等技术相结合为义眼的设计、制作等全流程带来了新的思路。在虹膜定位和颜色确定方面,3D打印义眼有着更为准确的外观。结合CAD技术及眼窝扫描等技术,3D打印义眼能够提供更精确的外形,与传统义眼相比,缩短了义眼定制时间,减少人力投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Toric IOL的旋转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洪阳 赵春梅 刘湘云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28-332.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7
    摘要373)      收藏
    Toric IOL植入是矫正白内障合并散光的一种方式,它的散光矫正效果依赖于实际轴位与目标植入轴位的对齐程度,旋转度数与散光和离焦像差的增加呈正相关。眼轴过长、撕囊不规整、前囊膜严重纤维化、IOL材料黏附性差、术后剧烈活动等均是Toric IOL发生旋转的危险因素。(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28-33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高端人工晶状体在青光眼患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吴仁毅 郑檀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1): 1-7.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1.001
    摘要370)      PDF (812KB)(882)    收藏
    【摘要】由于患者对视力和脱镜需求不断提高以及技术的进步,高端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包括老视矫正型IOL和散光矫正型IOL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实践采用。研究表明部分青光眼患者植入高端IOL具有很高的脱镜率,视力效果佳,对比敏感度与健康眼相似,并且术后患者满意度高。然而目前尚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晚期青光眼患者植入高端IOL的安全性。当白内障摘除术与某些青光眼手术相结合时应谨慎选择高端IOL,因为可能有其他术中和术后因素影响术后的视觉质量。高端IOL在青光眼疑似患者、高眼压症患者和疾病早期控制良好的青光眼患者中往往有更好的结果。IOL的选择应根据患者期望的屈光结果、青光眼亚型、青光眼视野缺损类型和严重程度、青光眼手术类型来综合考虑。(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1-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便携式视野检查在青光眼筛查及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沈小元 陈子东 余敏斌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4): 241-247.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4.04.001
    摘要370)      PDF (1136KB)(419)    收藏
    视野检查在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目前已有多种基于个人电脑、平板电脑、虚拟现实技术及智能手机的便携式视野检查设备,可用于青光眼患者视功能的监测。如基于个人电脑的Moorfields运动位移测试和平板电脑的墨尔本快速视野计等已初步在社区和家庭环境中验证了其可行性,而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imo和基于智能手机的GearVision系统则显示了其实用性。这些视野检查方法具有便携性强、成本低廉、相对精确和高可及性等特点,为青光眼诊疗提供有效的补充监测手段,并适应远程医疗需求。但尚存在屏幕参数不一致、分辨率限制和环境标准化等问题需要解决。(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241-24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地图样萎缩的诊治与研究进展
    廖兴明 杨玉婷 马红婕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5): 333-340.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5.003
    摘要368)      收藏
    地图样萎缩(geographic atrophy,GA)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晚期病变的一种类型,其病变特征为进行性和不可逆的光感受器、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损失。眼科影像技术如眼底彩照、眼底自发荧光、OCT等是GA诊断及疾病进展评估的重要手段。视觉功能的监测评估在GA病情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单一的视功能检测并不能反映患者的真实视觉感受,需结合最佳矫正视力、低亮度视力、微视野等进行综合评估。目前,GA尚无强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补体抑制剂及基因治疗等新兴治疗方法显示出一定的前景。 (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333-34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老视治疗研究进展
    姚沁楠 万修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1): 46-50.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1.009
    摘要361)      收藏
    目前临床治疗老视的方法众多,包括戴框架眼镜和隐形眼镜矫正,角膜和晶状体手术治疗,缩瞳类及晶状体软化剂类药物治疗,综合调节恢复治疗等,各有优劣,但尚无真正意义改善调节功能的方法。本文就老视的治疗现状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提供未来潜在治疗方案的概述,为临床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46-5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