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白内障术中房水迷流综合征
    左佳木 万修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1): 25-28.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1.005
    摘要1496)      收藏
    白内障术中房水迷流综合征是白内障术中罕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其特点为眼压突然升高、虹膜前移、前房变浅,且排除脉络膜上腔出血。其病理机制为液体通过睫状带区域进入玻璃体与晶状体后囊之间的腔隙并产生聚集。危险因素有高灌注压、晶状体悬韧带脆弱等。充分术前评估以及精细手术操作是预防白内障术中房水迷流的重要方式。目前普遍使用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腔穿刺吸取液体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25-28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他克莫司治疗干眼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
    张姊杰 贾喆 赵少贞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318-323.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2.04.005
    摘要1084)      收藏
    免疫相关性炎性反应在干眼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他克莫司(FK506)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内的钙调神经磷酸酶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抑制眼表细胞中的核因子-κB通路,抑制眼表细胞凋亡等机制发挥对干眼眼表炎症的治疗作用。目前局部使用他克莫司治疗干眼的研究主要为全身免疫疾病相关性干眼,包括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jgren综合征、瘢痕性类天疱疮、Steven-Johnson综合征等。(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18-32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泪液渗透压和干眼
    方子介 张琛 赵少贞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6): 559-565.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2.06.015
    摘要949)      收藏
    泪液渗透压增高是干眼的突出现和核心机制,泪液渗透压可通过包括电阻抗法在内的多种方法测量。人群中泪液渗透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受自身和环境因素影响。泪液渗透压的变化与多种原因造成的干眼密切相关。泪液高渗会引起炎症反应、细胞自噬和氧化应激,泪液渗透压为探索干眼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提供了更多思路。(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559-56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绝经对女性干眼的影响
    王亚彤 张磊 高洪莲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1): 58-61.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1.011
    摘要870)      收藏
    干眼是一种多因素眼表疾病,引起眼部疼痛、不适和视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女性是干眼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女性,提示性激素水平改变在干眼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性激素,包括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影响泪液所有成分的产生,包括水液、脂质和黏蛋白。各种机制如性激素水平的降低、反馈机制的改变,以及受体接受性的变化相互作用,改变眼表稳态,从而导致干眼。一些研究已经表明绝经激素治疗在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干眼中的潜在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58-6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微脉冲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
    陶德 张铁民 苏玉芳 杨亚军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1): 15-19.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1.003
    摘要747)      收藏
    本文总结了微脉冲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micropulse transscleral cyclophotocoagulation,MP-TSCP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8篇研究文章。共有难治性青光眼453眼,包括假性剥脱性青光眼≥33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8眼,开角型青光眼≥264眼等。大部分患者曾接受过青光眼手术或有青光眼手术失败史。治疗使用功率在1.6~2 W,治疗持续时间100~360秒, 总能量62~225 J。随访时间2~18个月,成功率33.3%~73.7%。术前最高眼压(39.1±13.84) mmHg,术后最低眼压(11.1±4.4) mmHg。术前最多滴降眼压药数量4种,术后最少为1.5种。术后并发症以前房炎性反应最常见,2例眼球萎缩和15例低眼压。MP-TSCPC可有效降低难治性青光眼的眼压,是一种新的较好的治疗手段。(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15-1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他氟前列素滴眼液治疗青光眼的应用研究进展
    孙珑彦 石砚 范志刚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3): 193-202.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3.001
    摘要744)      PDF (2089KB)(2779)    收藏
    他氟前列素是一种具有强前列腺素F受体亲和力的前列腺素类似物(prosaglandin analogues,PGA),2003年首次报告,2008年作为首个原研无防腐剂的PGA药剂上市,以显著的降眼压能力被用于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的一线药物。其独特的双氟原子结构赋予其强代谢稳定性,使其以低于其他PGA滴眼液的药物浓度发挥同等的疗效。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其降眼压疗效,不良反应发生较少且程度较轻。除降眼压外,还具有一定的改善眼血流量、视神经保护以及对其他眼组织的保护作用。近年来许多临床试验聚焦于无防腐剂他氟前列素滴眼液关于眼表安全性的评估。 2022年无防腐剂他氟前列素滴眼液进入我国临床。本文对他氟前列素的发现、药理学机制和药代动力学进行介绍,并总结无防腐剂他氟前列素滴眼液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以期为其临床使用提供指导。(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93-20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的研究进展
    黄易 胡海坚 张旭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6): 522-527.  
    摘要705)      收藏
    暴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expulsive suprachoroidal hemorrhage,ESCH)是内眼手术少见的最严重并发症之一,可累及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可致视力完全丧失。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与脉络膜组织成分及血供相关。既往研究表明,ESCH最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是眼压突然下降,多出现于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术中及术后。眼部B超可诊断ESCH,并且可观察脉络膜上腔凝血液化的程度,这有助于明确手术时机。手术是ESCH最重要的治疗方式,早期行脉络膜上腔引流手术可挽救残存视力,但不同引流方式的效果存在争议。术前重视危险因素管理,术中谨慎操作,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可避免ESCH的严重后果。(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522-52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屈光手术后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杨凡 杨柳 黄悦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1): 53-57.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1.010
    摘要686)      收藏
    人类角膜上皮具有较强的重塑能力,当角膜表面呈现不规则形态时,角膜上皮会以增厚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重塑角膜。角膜屈光手术后角膜形态发生改变,这种变化会刺激角膜上皮细胞重新排列,呈现出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角膜上皮增厚的程度与手术方式、屈光不正的矫正量、切削深度和切削区域相关: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ransepithelial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Trans-PRK)后1个月表现出明显的角膜上皮增厚且增厚区域主要在周边区;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laser-assisted in situkeratomileusis,FS-LASIK)和飞秒激光小切口微透镜取出术(femtosecond laser 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在术后1周就表现出明显的角膜上皮增厚,不同的是FS-LASIK增厚区域主要为旁中央区,而SMILE增厚区域为周边区。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对术后视力恢复、术后屈光度的预测以及对角膜屈光稳定性的影响不容忽视。(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53-5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青光眼患者Schlemm管的形态学改变
    赵免 叶雯青 梁远波
    国际眼科纵览    2025, 49 (1): 1-7.   DOI: 10.3760/cma.j.cn115500-20241115-01001
    摘要670)      PDF (805KB)(266)    收藏

    Schlemm管是一个环绕在角膜缘周围小梁网后方的环形管状结构,不同状态及不同象限其形态学(直径和面积)变化不同。研究发现正常人Schlemm管直径和面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减小,且正常成人Schlemm管面积鼻侧大于颞侧;高度近视眼Schlemm管直径和面积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青光眼患者Schlemm管面积均明显小于正常受试者。Schlemm管作为房水引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态学参数测量一直深受关注,测量方法更是从光镜、电镜,发展到超声生物显微镜及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已有研究显示青光眼患者Schlemm管参数均明显小于正常受试者,而青光眼治疗如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可以改变Schlemm管的微结构。(国际眼科纵览,2025, 49:1-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高度近视圆顶状黄斑的研究现状
    姚爱琳 楚艳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131-137.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07
    摘要667)      收藏
    圆顶状黄斑(dome-shaped macula,DSM)是一种渐进性发展的病理状态,特征是黄斑部视网膜色素上皮向内凸起,凸起高度>50  μm,多出现于高度近视眼中。DSM的形成主要与玻璃体黄斑牵引、中心凹处巩膜和脉络膜的相对增厚、黄斑区Bruch膜的缺损有关。DSM常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劈裂等并发症,从而增加对视力损害的风险。对于无症状的DSM主要采取定期随访观察。出现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及显著视觉症状时,半剂量光动力疗法、补充激光光凝或口服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可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疗效尚待验证。相干光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以及相关眼底影像检查为临床诊治提供了客观依据,其中OCT最为直观便捷,可显示黄斑的圆拱形特点及合并的其他改变。(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31-13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眼睑毛母质瘤
    马倩南 马建民 丁怡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6): 571-576.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2.06.017
    摘要658)      收藏
    眼睑毛母质瘤是一种起源于皮肤毛囊基质细胞的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无痛性坚硬肿块,典型的毛母质瘤由嗜碱性细胞、阴影细胞和过渡细胞组成。临床表现复杂多变,误诊率相对较高。本病需与皮脂腺囊肿、眼睑血管瘤等相鉴别。超声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方法, 组织病理学检查为诊断该疾病的“金标准”。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预后良好,尚未发现更有效的治疗方式。(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571-57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低强度红光治疗调节眼轴增长的机制
    王喻墨 孙洪岩 林鸿展 杨明明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6): 426-432.  
    摘要631)      收藏
    近视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低强度红光治疗以其非侵入性的方式,已被证实可有效延缓眼轴增长,但其机制尚不明确。低强度红光治疗基于特定分子吸收光子并响应光信号的原理,导致分子电子激发态改变,暂时性地改变其结构和功能,实现高特异性和靶向的生物调节。眼轴长度的调节涉及复杂的级联反应,起始于视网膜并影响巩膜。光暴露与眼轴增长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低强度红光引起的视觉刺激由视网膜神经元接收并产生信号经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转导至巩膜,引起神经递质释放、脉络膜血流改变和巩膜重塑。本文综述了低强度红光治疗与眼轴调节的关系以及低强度红光延缓眼轴增长的相关机制。(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426-43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间歇性外斜视临床严重程度的评估方法
    罗丹 余新平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6): 481-485.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2.06.001
    摘要628)      PDF (1043KB)(1359)    收藏
    间歇性外斜视(intermittent exotropia,IXT)严重程度的评估对了解病情进展和决定治疗时机有重要作用。目前主要从斜视度、立体视和眼位控制力三方面评估,常规使用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法测量斜视度,但有时不能获得患者最大斜视度,通过注视30 m视标法、注视户外视标法、遮盖试验法和三棱镜适应试验法试图打破双眼融合以期测得更大的斜视度。临床主要使用Titmus和Randot立体视本测量立体视,但二者测出的结果差异较大,与立体视本的设计有关,另外双眼分视眼镜、测量环境、观测角度均可能影响测量结果。临床眼位控制力的评估主要有纽卡斯尔评分和诊室控制评分,但二者受家庭主观性和患者依从性的影响较大,新的LACTOSE控制力评分可能是一个更适宜的IXT控制评分工具。斜视度、立体视、控制力三方面的评估结果一致性较差,临床对患者严重程度判断时需综合考虑。对IXT的评估结果解读时需要理解各评估方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481-48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IgG4相关性眼病的发病及恶变机制
    闫海涵 马建民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163-169.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12
    摘要609)      收藏
    IgG4相关性眼病(IgG4-related ophthalmic disease,IgG4-ROD)是一种隐匿性进展,表现为肿瘤样组织中以IgG4、浆细胞浸润、席纹状纤维化及闭塞性静脉炎的疾病。目前IgG4-ROD的发病机制及恶变机制尚不明确。病原体感染后,固有免疫识别种系编码的病原体识别受体激活B淋巴细胞,在Tfh细胞的辅助下促进B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同型转换造成了IgG4在组织中的浸润。B淋巴细胞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并与其共同促进纤维化。IgG4-ROD可恶变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免疫和炎症共同参与两者的发病过程。(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63-16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陈冬军 万修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15-321.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5
    摘要582)      收藏
    当晶状体悬韧带有异常时,白内障手术的安全性将受到严重的威胁,手术中玻璃体脱出、囊膜破裂、晶状体皮质残留及人工晶状体脱位等风险大大增加。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和相关的囊膜内装置的使用,使眼科医生能够在复杂的白内障手术中轻松维持囊袋的稳定性,增强了眼前节手术的可控性,减少或减轻了术中、术后并发症,改善了悬韧带异常相关疾病的预后。随着设计和材料的不断进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的适应证逐渐扩展,尤其对于高度近视患者而言,可维持人工晶状体位置的稳定,辅助支撑悬韧带松弛部位,抑制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迁移和增生,改善患者视觉质量以及降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15-32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Terson 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李晓 郭明义 刘谨慎 雷雨馨 王林洪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1): 42-46.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1.008
    摘要577)      收藏
    Terson 综合征是颅内出血引起的眼内出血,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中尤为常见。目前Terson综合征具体发病机制暂不明确,可能的发病机制有:颅内出血导致颅内压增高,增高的颅内压引起视网膜静脉回流受阻,引起静脉阻塞性出血;颅内出血沿视神经鞘进入眼内,引起眼内出血。近来从颅内到眼球的类淋巴系统成为该疾病新的研究方向,为Terson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提供另外一种可能,并有可能为其他眼科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42-4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辅助T细胞17在干眼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沙咏怡 孔雪晴 项敏泓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1): 62-67.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1.012
    摘要565)      收藏
    干眼症是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患者出现明显的免疫稳态破坏。辅助T细胞亚群中产生白介素-17 (interleukin-17,IL-17) 的辅助T细胞17(T helper type 17 cells,Th17)作为重要的免疫细胞广泛存在于人体中,产生标志性的细胞因子如IL-17A、IL-17F和IL-22。转化生长因子-β、IL-6、IL-21和IL-23等可促进Th17细胞的分化。Th17细胞在干眼症的免疫反应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干眼症中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增高,Th17/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比例上调,Th17细胞迁移至眼表可进一步导致干眼症的发生、发展。因此,寻求Th17细胞相关的治疗靶点可能是治疗干眼症的关键因素。(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62-6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脑卒中后的视觉障碍及康复
    王雪 吴珺 周金琼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370-377.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2.04.016
    摘要556)      收藏
    视觉障碍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可表现为视感觉障碍、视运动障碍和视知觉障碍,影响患者的视觉感受和生活质量,并可阻碍全身整体康复进程。视感觉障碍包括视力下降和视野缺损,配镜和助视器有助于改善视力,视野缺损的康复手段包括替代性治疗、补偿性训练及恢复性治疗;视运动障碍包括斜视和眼球运动障碍,治疗方法包括眼球运动训练、棱镜、遮盖、药物及斜视矫正手术等;视知觉障碍最常见的是视觉忽略,治疗方法包括针刺及其他康复手段。对视觉障碍的有效治疗和康复,为脑卒中患者的全身康复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条件。(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70-37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抗VEGF药物治疗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
    侯慧敏 常雪柯 靳雨佳 宋宗明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6): 464-470.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6.013
    摘要550)      收藏
    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是一类涉及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异常增殖的眼科疾病。在其发病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发挥着关键作用。抗VEGF药物(如哌加他尼、贝伐单抗、雷珠单抗、布西珠单抗、阿柏西普、康柏西普、法瑞西单抗等)可减轻血管渗漏、促进积液吸收以及加速新生血管消退等。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可同时靶向治疗多个通道可能会产生更好的效果。随着新的给药方式、缓释药物以及靶向更多通路的新型药物的研发,抗VEGF药物为治疗眼底新生血管性疾病提供了更为高效、安全的选择。创新药物包括基因治疗药物ADVM-022、RGX-314,局部滴眼液有帕唑帕尼(pazopanib)、角鲨胺、瑞戈非尼(regorafenib)等,口服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CM082,以及雷珠单抗载药植入物均具有一定的前景。(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464-47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COVID-19疫苗接种后眼部不良反应
    高敏 孙旭光 肖扬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5): 385-390.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2.05.001
    摘要547)      PDF (756KB)(1053)    收藏
    疫苗接种依然是人类历史上对抗不同病毒感染的最有效干预手段。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苗在预防COVID-19方面的总体益处已得到充分证实。与此同时,也出现了COVID-19疫苗接种后眼部不良反应的报告,可累及眼部多种组织,如眼睑、角膜、巩膜、视网膜、葡萄膜、神经和血管等,临床表现为角膜炎、葡萄膜炎、视网膜炎、神经麻痹、血管阻塞等。眼科医生应关注COVID-19疫苗接种后眼部不良反应的发生。(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85-39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眼部给药方式研究进展
    陈欣怡 何婷 沈婷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3): 210-217.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3.003
    摘要544)      PDF (1075KB)(2833)    收藏
    近年来眼部用药各种新剂型被陆续开发,如纳米制剂(包括纳米粒、纳米微球、纳米乳、纳米混悬剂、纳米脂质体、纳米胶束、荧光纳米以及树枝状大分子等)、缓释凝胶(包括温敏型、pH型、离子型以及自组装肽水凝胶等)、隐形眼镜、植入剂、微针等,有效提高了眼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患者依从性,并可实现连续给药,降低药物副作用,减少药物对眼部的慢性损伤等,提高了眼部用药的治疗效果。(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210-217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激光角膜屈光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方法的进展
    余旸帆 宋旭东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5): 460-464.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2.05.014
    摘要529)      收藏
    近年来,既往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史的白内障患者逐年增加。由于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改变了角膜形态,使得传统的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 IOL)计算公式出现较大的术后屈光误差。误差来源包括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测量、角膜屈光力计算、眼轴长度测量、有效人工晶状体位置计算等。不需要屈光手术术前数据的IOL度数计算公式,如Hoffer Q公式、Barrett True-K 公式、Shammas-PL公式可应用于激光角膜屈光术后患者的IOL计算。基于光线追踪原理或人工智能的新一代IOL公式,如Olsen 公式、EVO公式、Hill-RBF公式、Kane公式等在常规白内障手术患者IOL度数计算中的准确性和预测性已被证实,但在激光角膜屈光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460-46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重复低强度红光控制近视的机制及安全性
    李浩彬 葛金玲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3): 229-234.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3.013
    摘要528)      收藏
    重复低强度红光(repeated low-level red-light,RLRL)照射辅助儿童青少年近视治疗的研究结果表明,RLRL照射治疗能够减缓儿童青少年近视的进展,可能机制是增加脉络膜厚度,促进视网膜分泌多巴胺,抑制褪黑素分泌,促进细胞修复,抑制细胞凋亡等。RLRL的安全性在临床上也一直广受争议,因为儿童青少年的视网膜尚未发育完善,低强度红光长时间重复照射,可能会诱发辐射性白内障、视网膜三级神经元及色素上皮细胞变性、黄斑区光损伤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高血糖通过氧化应激诱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丁玉婉 黄虹 许静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5): 424-429.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5.007
    摘要518)      收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病理变化包括视网膜炎症、血管通透性增高和视网膜表面血管生成异常。多种机制均参与了DR的发展,氧化应激是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它包括多元醇途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途径、己糖胺途径(hexosamine pathway,HBP)、蛋白激酶 C (protein kinase C,PKC)途径和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通路等。氧化应激的启动会引发细胞内级联反应,产生过多的活性氧,过量的活性氧会导致蛋白质修饰、炎症反应、细胞凋亡、自噬失调、线粒体功能受损,干扰多种信号通路,影响多种生物学过程,导致DR的发生和进展。进一步研究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理解DR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相关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前角膜曲率测量及计算公式的优选
    陈紫亮 饶惠英,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5): 437-442.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2.05.010
    摘要512)      收藏
    Toric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因其高度安全性及可预测性已成为白内障术中矫正散光的首选方式。角膜散光包括角膜前表面散光(ACA)和角膜后表面散光(PCA)。既往多根据ACA估测角膜散光,会导致一些顺规散光眼的过矫及逆规散光眼的欠矫。PCA对总角膜散光(TCA)的影响不可忽视。IOL Master、Lenstar 900在角膜曲率测量方面有高度预测性与可重复性。可直接测量全角膜曲率的设备理论上更准确。模拟角膜曲率(SimK)散光与TCA一致性良好的情况下,可直接使用Barrett Toric公式搭配IOL Master或Lenstar的SimK;两者一致性差的情况下的选择仍有争议。若PCA≥0.8 D,推荐使用实测的PCA。目前,眼科医生应根据不同设备的测量结果,结合患者自身情况,做到个性化选择及搭配,尽最大可能减少患者术后的残余散光。(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437-44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微单视设计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老视矫正的应用
    唐婷婷 万修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6): 502-506.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2.06.005
    摘要512)      收藏
    微单视设计是一种改良的单眼视设计,正逐渐应用在白内障手术中。微单视设计能满足不同患者的视近需求,并可在白内障摘出术的同时矫正老视状态获得高质量的双眼全程视力。在众多类型的白内障合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微单视设计具有术后满意度和脱镜率高、手术费用低、临床应用安全的优点。不同类型的人工晶状体都可以采用微单视设计为患者提供更满意的视觉效果。(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 502-50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双眼立体视觉的检测和训练研究进展
    赵逸阳 付晶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6): 486-491.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2.06.002
    摘要506)      PDF (787KB)(1633)    收藏
    立体视觉的检测经历了深径觉计、图形立体视觉检查法和随机点检查法的不断演进。传统立体视觉检查以Titmus、同视机为代表,但存在检查器械要求高,主观因素影响等问题。将3D显示器、手机软件等技术与之结合,可降低检查要求、增加患者依从性,同时获得广泛的视差范围和精确的检查数值。立体视觉训练由传统的同视机训练发展为视感知觉训练以及混合式训练。近来,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技术也应用于视感知觉训练中,在提高患者依从性的同时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立体视功能检测和训练方法繁多,各有利弊,应选择适合患者的方法、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全方位评估和训练患者的立体视功能。(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486-491)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阿达木单抗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
    彭宇 邱新文 叶波 陈建苏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4): 336-340.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2.04.009
    摘要502)      收藏
    非感染性葡萄膜炎(non-infectious uveitis,NIU)是一组免疫介导的疾病,其病因复杂,治疗棘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是NIU中的主要促炎因子,阿达木单抗是一种完全的人源性TNF-α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与TNF-α结合阻断其诱导的下游过程。阿达木单抗治疗NIU包括Behcet病所致葡萄膜炎、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相关葡萄膜炎、儿童葡萄膜炎等,可有效减轻炎症,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降低复发率,其安全性也已得到初步证实。阿达木单抗是NIU二线治疗适合的选择,在治疗NIU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36-34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晶状体类器官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熊映月 陈晓娜 魏嘉 高亚莉
    国际眼科纵览    2024, 48 (6): 401-406.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4.06.001
    摘要498)      PDF (805KB)(201)    收藏
    白内障发病机制复杂,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且术后视觉质量无法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随着干细胞技术在眼科的应用,研究者们利用多种来源的干细胞在体外成功诱导形成类人晶状体并再现其部分特有功能的微观三维立体结构,利用这些晶状体类器官组织构建体外疾病模型,研究相关疾病的机制及诱因,筛选药物甚至再生替代治疗,为防治白内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本文综述了晶状体类器官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具有突破性进展的研究方法,对其在机制研究、药物筛选及再生替代治疗的临床应用进行归纳总结,并在相关研究培育方向和与多生物工程合作构建三维透镜体或全眼结构进行展望。(国际眼科纵览,2024, 48:401-406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晶状体再生的研究进展
    郭昭兴 万修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1): 30-35.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1.006
    摘要493)      PDF (1819KB)(2777)    收藏
    晶状体再生是指以干细胞为材料,在体外或体内通过构建适宜晶状体发育的微环境诱导再生新的晶状体组织的过程。再生的晶状体组织可用于建立生物模型进行药物实验或研究晶状体疾病的病理变化,更有望取代人工晶状体成为白内障治疗的新选择。目前对于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信号通路、体外晶状体再生和晶状体原位再生这三个方面。Wnt通路和细胞极性通路被进一步阐释,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成为体外晶状体再生新的选择,微创术式的应用也为晶状体原位再生提供了必要条件。(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0-3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24小时眼压波动的研究进展
    苏涤菲 卿国平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1): 24-29.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1.005
    摘要490)      收藏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tension glaucoma,NTG)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视神经病变,发病时眼压在正常范围内。NTG在开角型青光眼中的占比较高。在NTG的诊断中,24 h眼压测量尤其重要,是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相鉴别的主要体征。NTG患者24 h眼压监测通常表现为夜间出现眼压峰值,且其眼压的昼夜波动幅度往往比正常人大。且24 h眼压的平均眼压、短期和长期眼压波动幅度、最小眼压值都显示为NTG疾病进展中的预测参数。这使得NTG患者24 h 眼压监测及根据其24 h眼压波动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变得尤为重要。(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24-2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眼科》、《国际眼科纵览》可以直接使用的缩略语
    《眼科》、《国际眼科纵览》编辑部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169-.  
    摘要486)      PDF (680KB)(1331)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原发性急性房角关闭的危险因素
    司姣 陶宇菲 樊宁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1): 18-24.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1.004
    摘要482)      收藏
    原发性急性房角关闭(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 APAC)是一种常见的眼科急症,致盲率高。诱发APAC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与APAC发病相关的解剖参数包括拥挤狭窄的前房和房角结构、增厚前移且不稳定的晶状体、较薄的睫状体与肥厚前移的睫状突、动态变化的虹膜和脉络膜等。在一些诱发因素(情绪、极端天气和药物等)下,这类危险人群的单眼或双眼的单个或多个解剖参数发生改变,导致APAC发病。(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8-2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户外活动在近视防控中的作用
    高雨婷 刘贺婷
    国际眼科纵览    2022, 46 (6): 554-559.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2.06.014
    摘要479)      收藏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支持户外活动为近视的独立保护因素,其保护效应与户外活动时间呈正相关。户外活动可预防近视发生,但是否能够控制近视进展尚存在争议。“光-多巴胺”假说为户外活动防控近视最可能的潜在生物学机制,户外日光照射可刺激视网膜分泌多巴胺增多从而抑制眼轴增长。室外光谱中大量的短波长光成像在视网膜之前,眼球接受到这一信号后通过正视化机制延缓近视进展。皮肤在阳光照射下增加合成维生素D等因素,也可能在户外活动防控近视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554-559)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青光眼患者管理现状
    司智博 张晨晨 郑雅娟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110-115.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03
    摘要478)      收藏
    青光眼患者需终身随访,将青光眼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进行管理至关重要。目前世界范围内青光眼患者管理策略不同,发达国家多采用分级诊疗制度及开展支持教育,以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我国近些年对青光眼患者的管理也逐渐从三级医院负责制发展为移动医疗管理模式,包括疾病的筛查、诊断及长期随访等各个方面。(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10-11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多模式影像检查在Coats病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
    周子义 窦国睿 王雨生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156-162.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11
    摘要469)      收藏
    Coats病以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为明显特征。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是诊断Coats病视网膜血管扩张及渗漏的金标准。眼底照相及眼部B超也常用于Coats病的诊断及病情评估中,但因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对Coats病诊断及随访帮助有限。OCT可直观呈现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并明确病变层次,为Coats的临床诊断提供更丰富的信息。相干光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及超广角荧光素血管造影术(ultra-widefield fluorescein angiography,UWFA)可对Coats病的血管病变进行准确评估。多影像检查如超广角眼底照相(ultra-widefield fundus photograph,UWF)及炫彩照相等,对传统眼底照相技术进行了补充。UWF和UWFA结合OCT及OCTA检查能为Coats病的诊断及随访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56-16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后巩膜加固术在高度近视治疗中的应用
    吴家乐 熊朝晖 许寅聪 孙苗苗 高洁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517-523.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6.008
    摘要469)      收藏
    病理性近视最明显的特征是眼轴逐渐增长,出现后巩膜葡萄肿。后巩膜加固术是目前可以延缓或阻止眼轴延长治疗病理性近视的一种有效手术方式。手术机制主要是利用加固材料与自体巩膜发生炎性反应、新生血管生成及巩膜胶原纤维增生等病理改变来加强后极部薄弱的巩膜,防止眼轴长度的进一步增加。该手术方式在条带法、片式法、注射法的基础上改良出更多方法,目前仍以单条带加固法为主。后巩膜加固材料主要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各有利弊,目前以人工心包补片和异体巩膜为主。尽管后巩膜加固术在控制高度近视的发展中具有显著优势,但影像检查提示巩膜葡萄肿的形态及位置具有多样性,此手术难以符合手术机制,术后疗效存在争议。(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517-523)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炎性反应机制
    马慧 鲍永珍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2): 121-125.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2.005
    摘要468)      收藏
    高度近视是导致白内障及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的高危因素。高度近视眼中PCO的发生时间更早、程度更重、治疗风险更高。炎性反应在高度近视和PCO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高度近视眼中的炎性微环境与PCO的发生密切相关。高度近视眼中炎性因子如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升高,参与了上皮间充质转化以及细胞外基质收缩,促进了PCO的发生发展。(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121-12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圆顶状黄斑与屈光状态的关系及常见并发症
    王鸽纯, 袁非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4): 339-344.   DOI: 10.3760/ cma.j.issn.1673-5803.2023.04.009
    摘要466)      收藏
    圆顶状黄斑(dome-shaped macula,DSM)在OCT上表现为黄斑部视网膜脉络膜向内隆起。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主要认为与局部巩膜增厚的适应性代偿有关。DSM可发生于近视、正视或远视眼,在高度屈光不正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在高度近视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0%~20%。DSM的常见并发症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劈裂、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等,目前对于DSM与并发症的出现是伴随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有待进一步确认。无症状的DSM需随访观察,若出现并发症并明显损害视功能时,可采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光凝、光动力疗法或手术等方法治疗。(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339-34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的手术治疗进展
    刘建英 李婧 万修华
    国际眼科纵览    2023, 47 (6): 524-530.   DOI: 10.3760/cma.j.issn.1673-5803.2023.06.009
    摘要465)      收藏
    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手术是复杂性白内障手术,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更易发生术中后囊膜破裂、术后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飞秒激光辅助使手术精确性、安全性及有效性进一步提高。高度近视眼的解剖结构和眼内微环境发生病理性改变,影响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和IOL的稳定性,实践证明第五代Barrett Universal II公式在高度近视患者中准确性更高,垂直放置的一片式平板襻IOL在囊袋中较为稳定,适合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国际眼科纵览,2023, 47:524-530)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